今天影片剖析看看,导演如何在影片中设悲情局中局。看完直呼内行,这功底着实浑厚,看完压抑喘不过气……
影片以名为亨利的男人的独白为开头,男人在色调阴沉的房屋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同时男人的声音也作为旁白穿插于影片中。
图片来自《超脱》
影片开头便是这句话:“...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d.”(意为“…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于这个世界。”)— 阿尔伯特 加缪
图片来自《超脱》
《超脱》绝对是一部很丧的电影,从头至尾都充斥一种深刻的孤独和绝望,不过电影并没有一味追求丧,它在揭露人性真相的同时,又安排了一些暖心温柔的设置,从而完成一场艰难的救赎。
镜头与主题在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寻找借口。导演通过摇晃虚焦镜头拍摄收音机的红色光圈,其实是在敲响社会的警钟,渲染失重教育的危机感。
图片来自《超脱》
镜头与节奏从男主人公刚到学校开始,镜头就开始放肆地进行背景交代,一系列的快镜头,穿过学校的走廊,再到办公室里大喊大叫闹事的家长的脚步,种族歧视强加罪名的叫器,对女教师的侮辱,没有一环能让人察觉得到善意,在这样的节奏当中,从观念不正确的未成年人,到品质粗劣没有引导作用的家长,问题都渐渐显现……
图片来自《超脱》
镜头与氛围导演用大量的手持拍摄镜头营造了令人目眩的不稳定感,卡顿般的推拉镜头和虚实焦镜头的结合,更增添了空间的不安全感,产生一种不可控性,让观众也跟随人物的内心浮动起来,代入感,压抑感更强。
图片来自《超脱》
镜头与人物情感视听是一门语言,好的导演用镜头将故事娓娓道来,用声音去打动观者。在该影片中,导演就巧妙的运用了多种镜头手段,开篇对亨利的特写镜头让人也恍如隔世般感受到了亨利本身的无奈忧伤,剧中多次出现的胶片式的回忆,是亨利对记忆中母亲的模糊追忆与现实高清的无缝切换,看得观众如梦似幻。
图片来自《超脱》
剪辑方式导演像是给你的多次独白,朦胧的背景,暗黄色的打光,近景拍摄,都细腻暗示着你内心的无限挣扎。你的孤独,是否想承袭给黑夜?你的辛酸劳累,是自己的诉说,还是给旁观者赤裸的展示?生活不易,为师太难,你的彷徨或停留,我想不只是孤独,也不只是透支,而是无所适从,无能为力。就像导演安排的快切镜头,设计的声画对位,你的生活在学生的嘈杂声中,繁琐而无力地进行着。每一次快速的剪辑,都是你杂乱生活的直观表现,每一次先入的画外音都将你的休息时间省略,让你无法停下脚步。你是否能记住,街角那个流浪的女孩?
图片来自《超脱》
色彩与影片基调/故事情节/影片主题(1)环境造型、人物造型
本片的影调是昏暗阴郁的,而极少的明亮片段将全片人物晦暗的部分衬托的更加阴郁,透着一股喘不过气的压迫感。与此同时,细致入微的红色穿插在全片始末,在灰暗的画面中更加刺目。录音机上闪烁的红点,校长家的红色壁纸,亨利与艾丽卡转角相遇时的红色砖墙,艾丽卡给亨利准备的早餐红苹果和她的红色指甲油,带有艾滋的抽血管,男孩残忍*死和自己同样被困住的猫时鲜红的血手,医院里亨利儿时照片的红外套,等等……一系列的红色意象处理,让我们在这昏沉的影片中感受着如血般的刺激。红色鲜艳夺目,跳脱于其他颜色,更暗喻主题,超脱的含义。透过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挣扎着的世界。
(2)人物心理、情绪变化
红色,鲜艳夺目,极具警示作用。在《超脱》这部电影中,红色更蕴含了想要挣脱束缚的意味,通过大量不稳定镜头向我们营造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空间。
(3)传达主旨和倾向
反应了没有好的父母和老师,孩子接受的教育完全崩盘,社会底层的人们生活越来越龌龊,这其中也有教育体系和唯利是图的企业家的“贡献”。女老师露骨地揭示女孩今后糟糕的生活,大喊:“在乎才需要勇气!你不配!”歇斯底里的怒喊伴随泪水,是对韶华易逝,青春难得的惋惜和心痛。多些这样赤诚负责任的老师,而不是没有激情的工人,也许未来就将改变。
(4)象征以及表意
值得一提的是人物服装设定,以黑白两色为主。亨利大部分是白,代表正面,无畏,洁净。而一处最突出对比是艾瑞卡,身着黑裙,代表反面,黑暗,浑浊。二者身靠红墙,红,白象征正,二者强于黑,意味着艾瑞卡将“改邪归正”。强烈的色彩碰撞,暗喻故事情节,凸显导演独特的美学造诣。
(5)延伸主题
视听语言是影片的艺术手段。导演以自身独特的美学功底,对电影的艺术特性有精深的理解和把握。光线和色调处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开头,独白特写镜头下的亨利被冷暖色调割据,暖红色调占比略高。此刻,是属于他的个人空间。他讲述,他疑问,他不解;他坚持,他失落,他相信。只因还怀着一腔热血,无惧严寒。他坚守自我,撕碎沉默。
整个影片以冷色调为主,光是简单看画面,就不寒而栗,来自心灵深处的颤抖。沉默和迷失得以再添风韵。而那仅有的两次暖色调,都毫无保留地给了艾瑞卡…一个雏妓。她是一名“低俗”的女性,却受此“恩惠”。只因,她会“尖叫”。勾搭亨利不成的“尖叫”,被送去福利院的“尖叫”,为她迎来了温暖。她懂得表达“自我”,无惧他人眼光。爱或恨,都简单明了,在浑浊漆黑的社会里好似镀了金。
(6)不同时空
电影以加缪开篇,结尾以男主朗读爱伦坡《厄舍屋的倒塌》结束:不怕过往,不惧将来,珍惜自己和身边人并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不要因为自己所受的伤害而选择封闭自己,只有爱与救赎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脱”。
试问救赎从何而来?
图片来自《超脱》
从浮躁的环境,不负责的父母,盲目的跟风和不健全的自我意识中而来。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中的孩子们,没有自我观念,在不良风气使得思想歪斜之后,他们无法判断是非对错,只能一哄而起的跟风。
于是,滥交是酷的,打架抽烟是帅的这样的想法充斥在这批孩子身上。他们有错吗?做到勤奋刻苦是很累的事,即使是大人都无法避免会去选择舒适的可以偷懒的生活,何况是没有成熟观念的孩子们?而在这样第一步的错误之后,不负责任的家长们出现了。
影片中被老师开除的女学生,由她的母亲带领着回到学校,这位母亲,对着老师开口便是脏话,是蛮横的,不讲理的出现在孩子面前。接下来一幕,孩子也怒气冲冲,对着师长无礼的辱骂,吐口水,嚣张的离开。学校家长日那天,所有大楼空空荡荡,准备好的零食,准备好的讲解,准备好的一切一切,却缺少了配合者。
没有家长关心这批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甚至是不想关心,忽视孩子们的成长,放逐他误入歧途。本片的教育意义在空荡的大楼中展现,警示父母,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样的,梅里迪斯的父亲,自始至终都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但他却是导致自*的一根导火线。
他认为梅里迪斯所谓的艺术是一批废物,对她的身材讽刺,嘲讽。没有父女之间温馨的爱意,没有需要与被需要的情感表达。梅里迪斯也许已经战胜了社会环境的浮躁,但她战胜不了家庭中的冷漠与无谓。甚至可以说,大多数的孩子本性不坏。
在第一节亨利的课上,黑人男孩大肆的挑衅着老师,好让其他人崇拜他的酷,但亨利以冷静温和的姿态,抚平了他的焦躁。孩子们只是需要指引,一个能让他们走出不良风气的指引者,顺着指引的方向去建立自我意识,去领略文化的深度,去救赎他人。
《超脱》看完之后的联想:
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 以及导演托尼·凯耶
1.多数人都是比较的信徒!是大脑的信徒!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总是拿你跟别人比一样, 绝大多数孩子都逃不了 父母的比较 。
2.双重思想
人们相信两套完全矛盾的理由,而且这两种思想完全都是正确的。比如就像 电影中的年轻人。似乎默认了“女人是下贱的,女人是可以被~的。”但是他们心里都知道。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值得被尊重。
3.引导孩子向善的老师 是勇敢的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坚持引导迷失的人。老师的喜怒哀乐 在男主身上被具象化的呈现出来:绝望,痛苦,忧郁、包容,慈悲、愤怒、悲伤、喜悦 ,悲愤,悲泣等等 。
或许我们一直在重蹈覆辙,就像里面的一句话: We only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我们只接受自己认为配得上的爱。回到最后在影片结尾亨利接回了艾瑞卡,画面中的阳光十分耀眼和温暖,这是两人间的相互救赎,虽然结局留给我们的还是冷漠与残酷,但传达给我们的是当你救赎他人时,自己也超脱出来,获得救赎。
关于超脱,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大区别是我们独有的社会关系。就算我们满想着逃脱,却逃不过我们的本质—人类。与其受制于命运或生活,不如去迎着生活的浪潮而上。《超脱》人人都是孤岛, 可现实中又那么残酷。无一例外的渴望被理解、被爱、被认同、被关注、被包容、被温柔的对待。
不得不说导演手法如此优秀,看完深陷其中,久久不能被《超脱》。托尼·凯耶,英国导演,擅长纪录片,记录人们少有关注的灰色带。他曾6次获得格莱美音乐奖最佳音乐导演奖。
托尼·凯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