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不要去拯救你的父母,学会做到“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不要去拯救你的父母,学会做到“课题分离”

首页冒险解谜拯救家人探索更新时间:2024-05-05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过年,这本应是家庭团聚、温馨快乐的时光,却常常因父母的负面情绪而变得沉重。

父母无休止的抱怨,仿佛自己是世间最大的受害者,让周围的人都笼罩在阴霾之下。

我们身为子女,看到父母受苦,内心的愧疚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成了不孝的zui人。

这种愧疚感驱使我们成为父母的“拯救者”,不惜牺牲自己,一再妥协,甚至陷入疯狂的内耗和重度抑郁。

但结果往往是,我们的付出并未得到父母的认可,反而换来的是责备和PUA。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试图拯救父母,就等同于越位成了他们的“父母”,将他们置于“坏孩子”的境地。

而没有人愿意被别人定义为“不够好”,尤其是那些内心脆弱、尚未成熟的“巨婴”型父母。

他们会应激反应般地开启“防御开关”,否认、指责、PUA、冷落等手段一应俱全。

原本只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却因此升级成了我们与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大矛盾。

这种拯救行为,只会让我们自己痛苦不堪,甚至形成寄生关系,让我们真正变成父母的“父母”,家里变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最终,我们的能量被消耗殆尽,生命也被搅扰得不得安宁。

不要强迫任何人醒来,父母也不可以。

弘一法师说,如果你在修行,一定要记住,不要让任何人消耗你的能量。不要强迫他人醒来,亲人也不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劫要渡,无论是谁,若有缘,问你则可渡;若无缘,观其不语即可。

其实,父母几十年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们根本无法改变。

只有他们自己亲自去经历、去体验,才能真正醒悟。少数人是被道理点醒的,但大多数人都是被现实痛醒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越界”的亲子关系是没有做好“课题分离”的结果。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冲突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家庭中也是如此。

试图拯救父母,其实是一种潜在的控制欲,我们自认为有能力、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然而,这种想法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和改变的自由。

我们不能剥夺父母的这个权利,也不能代替他们去经历生活的磨难。

过度干涉父母生活,实则是僭越与“自私”。

我们是否曾想过,那些过度插手父母生活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我们自诩为孝顺,却在不知不觉中将父母的课题当作了自己的责任。

我们替他们做决定,自以为是为了他们好,却忽略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意愿和选择。

父母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选择、追求和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执念和期待,而剥夺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

真正的孝顺,不是替父母规划一切,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追求,让他们在晚年能够自由地呼吸,享受生活的美好。

让我们把父母的课题还给父母,让他们自己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与父母的和谐共处,让他们和我们都能够轻松自在地生活。

那么该如何来辨别一件事情究竟是谁的课题呢?

阿德勒说,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辨别出这是谁的课题。

课题分离:彼此独立,互相尊重。

因此,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和问题,我们要学会放手。

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面对、去处理。

我们要相信,父母有能力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幸福,不要让自己成为父母情绪的牺牲品。

换位思考,尊重父母——以独立个体的视角看待他们。

父母,也曾年轻,也曾有梦想,也曾反感被他人说教,正如我们小时候讨厌“年幼无知”的评价。

他们也曾追求自由,不愿被道德绑架,正如我们不愿意被“为你好”之名束缚。

他们为了家庭,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受了种种压力,正如我们面对工作的挑战和生活的责任。

然而,有时我们却忘记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我们不应以子女的身份去强迫他们,用所谓的的孝顺去剥夺他们的决定权,正如我们不愿意被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压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的金玉良言。

尊重父母,就是尊重他们的独立个体身份,以他们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去体验他们的感受。

换位思考,让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让家庭充满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让我们勇敢地对父母说:“我爱你们,但我也需要保护自己的心灵。我希望你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相信你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也会一直在这里支持你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