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记者 周际娜
书桌上的倒计时牌,仿佛让人秒回高三的夏天;许愿墙上有人放狠话:“只有变秃,才会更强”;有人不学习玩手机,管理员会像班主任一样,从身后“路过”;考前冲刺的一周,有人干脆直接在自习室里打地铺……
两年来,付费自习室的数量在争议声中激增,尤其是疫情之后,仅在网络上搜索,哈尔滨已有上百家。“我家在哈西万达,这附近有十个付费自习室,现在哈尔滨平均每3公里就有一个。”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究竟是谁在买“学习氛围”?他们为何要花钱“找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付费自习室的消费群体,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庞杂和多元,从70后到00后,一个个“小格子”背后,藏着我们对所处时代的焦虑与渴望。
就业压力——
“原本没想考研, 可律所最低学历 是研究生”
海伦小伙张凯(化名)是个90后,大学毕业后在哈尔滨做教育培训,从两年前开始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他和备考的朋友们,原本是想去市图书馆上自习,结果因为人太多、图书馆下午五点关门,不得不转战大学校园里的公共教室。然而,在教室里上网课充电不方便,学生来上课还要经常换地方,也颇为折腾。
跟很多付费自习室老板的从业初衷相似,公共学习空间的缺失,加上自身又有备考需求,尤其是当张凯意识到考注会要打“持久战”之后,便跟朋友在哈西租房开了家自习室,边赚钱边学习。
不到两年时间,这间自习室的58个小格子里陆续来过500多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抬升的就业门槛,是付费自习室火爆的主要原因,许多人选择通过考试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据张凯观察,全天在这准备考研的人最多,大概能占到一半。他们通常是大四时没考上研究生,工作又找得不太理想,所以6月份毕业后来这学半年。这些考研的学生大多家在周边市县,学校住不了了,就在哈尔滨租房住。也有少部分是从南方回来的,比如有个女孩在上海一家律所实习,原本没打算考研,结果发现律所的最低学历是研究生,果断回哈尔滨备考。
此外,每到周末和寒暑假,自习室里还会迎来一批高中生。让张凯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哈三中的学霸,目标“清北”,学校在南岗,平时在那边租房子住,周末回哈西的家,“他们找了两家自习室,周一到周五在南三附近的自习室学习,周末来我们这儿。”
为“氛围”买单——
“周围人都在学, 你不学会有负罪感”
“在家不能学吗?为啥偏要花这冤枉钱?”付费自习室的走红,让不少人感到费解,有人甚至断言“开不长久”。然而,在现实中,付费自习室仍在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扩张。
去年8月,美团发布了《暑期教育行业复苏大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疫情后付费自习室门店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其中沈阳市、大连市、郑州市、哈尔滨市及青岛市排名增幅榜前五位,继直播后,东北人民再次成为全国“最喜欢自习”的人群。
“在家容易受干扰,学习效率太低”——往往是促使备考者花钱“买学习氛围”的重要原因。来自巴彦的小赵,就是其中之一。她去年考研失利,今年的目标是天津一所高校,特地选择来哈尔滨上自习,父母给她在自习室附近租了一间房子。
“在家备考,压力大效率低,我妈也很着急,总在我耳边唠叨‘我看你呀,考不上’,今年我找了个清净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每天看见周围的人都在低头努力学习,也能督促一下自己。”小赵说。
跟小赵差不多,丁俊(化名)也是奔着学习氛围来的,不同的是,他家离自习室非常近。近到什么程度呢?他家跟自习室在同一个小区,“晚上下了自习,从地下车库就能直接回家了”。
对一些哈尔滨本地的备考者而言,付费自习室的小格子里闻不见饭香,也没有随时能躺的床,还能躲掉“一浪费就是一整天”的家庭聚会。相比之下,每天二三十元的花费,在他们看来“代价”不算昂贵。
“在家学习的话,书桌旁可能就是床,一旦躺下就很难起来了。”1993年出生的冰城姑娘小葛感慨道:“自习室基本上只有自己学习的地方是属于你的,别的地方没地方呆,而且周围人都在学,你自己不学玩手机,会有负罪感。”
职场期待——
“社畜”苦读背后的 N个理由
除了“考研大军”,付费自习室里还有近一半的职场人士。他们试图从被工作、家庭和社交软件过度挤压的“破碎时间”里,寻回一张安静的书桌。而这些小格子里,既承载着他们渴望自我提升的知识焦虑,也寄托了一些人升职加薪或者跳槽转岗的美好期待。
29岁的小孙,在哈市一家三甲医院工作,正边工作边考博。尽管白天很辛苦,每天下班后还是来自习室学到晚上11点才走,周六周日也不休息,“没办法,当医生嘛,大家都考博”。
跟小孙并肩作战的,还有很多“公考族”和“考证族”。消防师证、建造师证、会计师证、教师证……五花八门的职业资格证背后,往往有个共同的目标:想要多赚点儿钱,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儿。与其说,这些人是花钱来自习室“找虐”,不如说大家其实早已被现实虐得没脾气。
来自伊春的王女士,是个95后,曾在老家的一个私立幼儿园工作多年,因为觉得收入太低、工作不稳定,特地辞职来哈尔滨上自习,她的目标是能尽早考上公务员;一个85后小伙每个周末都来学习,他要考经济师,之所以来自习室,是迫于某种压力和无奈,“我们单位有要求,考不上经济师就要扣工资”;一个*四五个月的孕妇,每天带着书本和一盒切好的水果,和老公一起上自习,夫妻俩都盼着能早点儿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换个更好的工作;还有一些会计和出纳员,上午跑完税务局、银行,下午偷摸来自习室准备“注会”考试,想要以此获得更高的薪水和更多跳槽的机会……
重新起跑——
“宝妈在家休息不好, 学习前先趴桌子睡会儿”
在付费自习室里,还有一个压力较大的群体——准备重新起跑的宝妈。由于家里的小孩经常哭闹或者需要半夜喂奶,她们在家休息不好,有人来到自习室后,先趴桌子睡一会儿,再开始学习。
然而,自习室老板们渐渐会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宝妈的学习时间很难固定,有时刚来一个多小时,家里突然来电话,她们着急地说:“孩子哭,老人整不了”,便匆匆忙忙赶回去了。让张凯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个准备法考的宝妈,当时是老公抱着小孩把她送到自习室门口的,孩子撕心裂肺地哭着找妈妈,为了学习,她只能目送孩子边哭边下电梯。
“她早出晚归地学了两个月,不知道后来考没考上,宝妈这个群体真的很不容易。”张凯叹息道。
在自习室里,还有一些大龄学员,比如“70后”的李女士,她要考注册会计师,每个周末都会和上中学的女儿一起来上自习,母女俩座位挨着。比起考证,她似乎更想给孩子树个榜样——“活到老学到老”不只是说说而已。
值得玩味的是,这群在“小格子”里默默备考的人,把通过考试称为“上岸”。“上岸”后,他们或多或少会给后来者留下点儿什么,有人留下辅导书,有人留下多余的文具,有人留下最后冲刺时刷夜小憩的折叠床。
很难判定,这一张张证书,究竟在他们漫长的职场生涯中会起多大作用。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还是经过职场洗礼的“社畜”,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比起诸多难以改变的外在因素,很多人还是更愿意坚信一点:你的未来,或许就藏在你的努力里…… 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