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

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

首页模拟经营爱丽丝的下午茶会更新时间:2024-06-03

作者:叶 子

155年前,牛津大学的一名年轻数学家以朋友十岁的小女儿爱丽丝•里德尔为原型,创作了另一个虚构的小女孩的故事。这位数学家就是刘易斯•卡罗尔,故事里的女孩也叫爱丽丝。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里面有深邃无比的兔子洞、让人变形的魔法药水、浮在空气里的笑脸、暴躁的红心皇后、唯唯诺诺的扑克牌士兵,还有疯帽子,这位爱丽丝在奇境里情谊深厚的朋友。

在这个以童话示人的故事里,我们不仅读到了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更遭遇了充满逻辑学和哲学意味的文字表达。如果把卡罗尔的原作比喻为一个概念,那么后世的阅读则无限扩大着这个概念的外延。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等当代著名的写作者,在卡罗尔的故事里(包括1871年出版的姐妹篇《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寻觅到串联他们观念世界的引线,提供新视角的逻辑,以及激发思想碰撞的酶。

开端:跟着跳进兔子洞

许多奇幻故事都开始于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在C.S.刘易斯的《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里,在亲戚家做客的四兄妹偶然发现,亲戚家的衣橱深得走不到底,原来这是通向纳尼亚王国的入口。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开始于那个被姨夫一家嫌弃的男孩的寻常一天。而J.R.托尔金的《魔戒》开篇是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111岁的生日宴。

与这些故事相比,篇幅最小但也最烧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也开始于一个平常的英伦午后。爱丽丝和姐姐坐在河边看书,可书里面既没插图也没对话。爱丽丝觉得越来越困,她想:“这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用?一本没有图也没有对话的书。”然后,粉红色眼睛的白兔子跑了过来,爱丽丝跟着它跳进了兔子洞。这是个深不见底的兔子洞,是通往奇境的入口。

与作为平行世界的纳尼亚王国和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不一样,爱丽丝的奇境是一个地下王国。这个王国并非平行世界,而是藏在兔子洞底下,只不过生活在地表的人们发现不了而已。

既然不是平行世界,那就是真实但未知的世界。对人生来说,信念、情感还有思维方式的许多部分,都像藏在水平面下的冰山主体,存而不见。这些真实的东西时刻影响你的人生,但它们和潜意识一样蛰伏在大脑皮层的沟回,有时候藏得太久,让我们误认为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产物。那么,卡罗尔在爱丽丝的奇境里藏了什么?文字游戏、逻辑暗语,以及美好的想象力。虽然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传达出理性上可贵的真。

逻辑:在童话外壳之下

刘易斯•卡罗尔的故事,在字里行间都有意味深长的内容。通过对爱丽丝的心理描写,还有她对奇特事物的反应,反映出作者对逻辑和哲学的一些思考,透过童言童语留在了作品里。强烈的哲学意味和卓越的逻辑想象力,这是爱丽丝的故事,有别于其他奇幻作品的独特之处。

卡罗尔的写作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对文化来说,这也正是思考与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卡罗尔构造出的爱丽丝世界,冒险之下的精神底色是纯粹且富有童真的。

伟大的作品都勇于直面人性,但切入主题的方式各有不同。爱丽丝的故事通过充满机巧的逻辑学风格,揭示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不公正、非理性与自我中心。比如故事里的反派红皇后,她性格专横跋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砍掉他的脑袋”。但故事塑造这个坏蛋形象,并不是要把她描绘成一个真正的恶魔。红皇后顽劣的性格,在卡罗尔的描绘下总蕴含戏谑的成分。他以逻辑的方式击打这个反派,让她说一些自相矛盾的话,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和复杂的情感来塑造人物。

在故事中,爱丽丝以及小生灵的奇谈怪论,也处处显示出卡罗尔的逻辑学风格化写作。比如,爱丽丝在兔子洞里无尽往下掉时,想起了亲爱的猫咪蒂娜。然后思绪一路翩翩,从下午茶想到捉老鼠,然后想到长着老鼠脑袋的蝙蝠。当爱丽丝自问:“猫咪吃蝙蝠吗?蝙蝠吃猫咪吗?”书里写道:“既然这两个问题她都无法回答,怎么表达它们也就不重要了。”在提问与表达提问之间,卡罗尔进行了一番拆解,他不解答,也或许无法解答,但这已足够吸引我们进一步思索。

之后,爱丽丝喝下贴着“有毒”标签的瓶子,发现自己缩小到只有10英寸高。她担心自己会不会越来越小,直到像熄灭了的烛火那样消失。卡罗尔写到:“她开始费劲地想着蜡烛熄灭后火焰的样子,可却记不起来曾见过类似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于存在与非存在之界限的哲学问题。而卡罗尔似乎想借此说明,这样的哲学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应该被烧掉。

当爱丽丝没法进入奇境花园,站在大厅里哭鼻子时,她又自忖:“我还是今天早晨起来时候的那个我吗?可是如果我不是同一个我,下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上的这个我又是谁?”在此,卡罗尔直陈了终极问题“我是谁”,而这个大问题居然是从一个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的。或许,这个传统的哲学问题不属于休谟批判的形而上学假问题,而是所有人都会遭遇的生命核心问题。

童真、逻辑、哲学、想象力,这些已经让爱丽丝的故事独特无比。而在奇幻的故事情节里,还隐藏着写作者的个人情感。这是一个有趣的反差。许多作家在写作中描绘情感、观念冲突,放进去的是自己看世界的逻辑架构和观点态度。而卡罗尔在他逻辑化风格的童话故事里,倾注的却是自己的情感。

在2010年由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版《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曾对疯帽子说:“我喜欢你”。疯帽子问为什么,爱丽丝回答:“因为乌鸦像写字台。”疯帽子很疑惑,而爱丽丝的意思是,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所以用这样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来回答。影片对原作进行了大幅改编,再次进入奇境的爱丽丝已是成年,她忘记了年幼时对疯帽子的表白。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在刘易斯•卡罗尔的原作里,这是小伙伴们在奇境茶会上的一句谜语般的话。读者对这句话有许多解读,电影更是给它添加了许多情感意义。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卡罗尔自己也说不清楚。在小说出版30余年后,他试着给读者解答这个问题,但答案是最初写下谜语的时候就根本没有答案。或许,爱丽丝在奇境里最好的朋友疯帽子,就是卡罗尔的化身吧。有两个爱丽丝,一个在永恒的奇境里,另一个在有朽的现实中。当然,也存在两个卡罗尔,一个是牛津的数学家,他写下了爱丽丝的故事;另一个是奇境的疯帽子,在永恒的下午茶会上,等待他的爱丽丝。

(作者系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