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到终端,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垃圾分类的"婺城日记"

从源头到终端,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垃圾分类的"婺城日记"

首页模拟经营村庄日记2内置菜单更新时间:2024-06-18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连月来,垃圾分类一度成为了全国人民热议的焦点。然而,从曾经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引领全国,到如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再度破题,显然,在婺城,垃圾分类这个词并不陌生。

那么,婺城是如何从源头到终端做好做实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的呢?

从源头到终端,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垃圾分类的"婺城日记"

01

6:30 五一路农贸市场

净菜上市破“源头减量”难题

6:30,小布来到五一路农贸市场的时候,摊主张大伯与妻子正在摊位上认真仔细地择着菜:“这是我们蔬菜上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现在都要求‘净菜上市’,烂菜根、烂菜叶、泥沙等等,都不能有。”

所谓“净菜”,是指无残留农药、茎叶类无菜根、无枯黄叶、无泥沙、无杂物的“五无”蔬菜。市民购买后,只需要简单清洗切配就能下锅,基本不用挑拣。

除了为市民家的垃圾桶“减负”以外,“净菜上市”还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加码”。在市场保洁员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所有摊主的摊位上都有绿色、灰色两种颜色的垃圾筐。绿框用来归置瓜皮果壳,灰框则用来放置塑料袋、尼龙绳等包装物。在摊主进行初步分拣后,市场保洁员只需要将垃圾分别投放于垃圾房内即可,大大减轻了分类负担。

据了解,自7月4日起,婺城区19个农贸市场和交易点全面实行净菜上市,通过在全区农贸市场全面启动果蔬菜皮就地处理、净菜上市工作,助力解决厨余垃圾分类处置这一难点,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保障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02

7:00 五一路农贸市场

共享菜篮成婺城百姓“新宠”

每天上午七点左右,家住城北街道今飞花园的市民王桂芳都会准时来到离家不远的五一路菜市场买菜。但与往常不同,当天,王桂芳的手里提了个“菜篮子”:“这是我昨天来买菜的时候租的,付点押金就行。不用了拿回来退,一分钱都不用自个儿出。更重要的是,特别环保!”

在五一路菜市场,和王阿姨一样手里拎着个“菜篮子”的不在少数,市民王大伯也是共享菜篮的“粉丝”。王大伯说,以前出来买菜,用布袋子容易脏,实在难清洗,“用塑料袋是方便了,但一来二去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说,家里的塑料袋都快堆积成灾了。还是这种竹篮子好!”

原来,为倡导文明低碳生活,鼓励市民用菜篮子、布袋子代替塑料袋,七月中旬,五一路菜市场与莘畈乡“莘e家红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该乡向五一路农贸市场提供手工竹篮,五一路农贸市场设置专门摊位进行菜篮子、布袋子推广,积极参与垃圾源头减量行动,用实际行动打赢垃圾分类“攻坚战”。

03

8:30 静听风语小区

垃圾分类成市民生活“常态”

陈美芬是城东街道静听风语小区的住户。每天上午八点三十左右,她都会准时拿着分类好的垃圾来到6号垃圾分类点位进行投放。她先将袋装垃圾扔进了其他垃圾桶,又将物业统一发放的绿色垃圾桶交给了垃圾分类督导员。

接过陈美芬递过来的绿色小垃圾桶后,督导员扫了垃圾桶上的二维码,细心检查了里面的厨余垃圾分类是否到位,拍照之后将它们倒进了厨余垃圾桶。

小区垃圾分类箱运行一个多月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静听风语小区上演。

然而,除了“保姆式”垃圾分类以外,一户一磁卡也为静听风语小区的垃圾分类“加码”。旌孝街社区相关负责人说,设备投入使用后,每户居民都能领到一张卡。卡片上就是每个家庭的垃圾分类专属“身份证”,“垃圾袋上同样印制了二维码,和刷卡的户主信息绑定。通过塑料袋上的二维码,我们可以找到垃圾分类投放的当事人,实现垃圾投放有源可溯。”同时,社区还通过“红黄榜”等,规范垃圾处置投放行为,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目前,静听风语小区垃圾分拣率达到了80%,大部分居民都会自助分类投放,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和主动性不断提高。

04

12:00 西市街社区

党建引领“四大员”深入宣传

“不管是垃圾分类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们作为党员就一定要带好头做示范。”说话的这位是西市街社区党委副*方晓娟,小布见到她的时候,身着党员志愿红马甲的她正在步行街上与其他志愿者一道向来往的行人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册。

原来,在工作开始之初,他们就对西市街商圈内的所有商户进行了垃圾分类宣传,取得了显著进展。后来,考虑到作为商业中心的西市街人流量大,他们便把目光瞄上了行人。“垃圾分类是一件大事。作为党员,我们的力量可能很小,但我们也相信聚沙成塔、水滴石穿,这也是我们的坚持与初心。”当天参与垃圾分类宣传的一名党员志愿者说。

连月来,婺城区结合“万名党员连心大家访”活动,运用垃圾分类“5 X”工作体系,发挥全区万名党员干部的力量,通过党员不定期地进行上门入户宣传、指导、监督、检查,践行“家服务”,当好“四大员”,积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助力打赢垃圾分类攻坚战。

05

14:00 竹马乡汪山头自然村

垃圾分类网格化为美丽“加分”

14点左右,竹马乡竹马馆村汪山头自然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汪小琴急忙忙走出了家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她要赶在垃圾清运员汪五星的前面,挨家挨户地上门对村民家中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除了汪小琴为代表的垃圾分类督导员以外,竹马乡还自上而下形成了垃圾分类专项网格化管理体系:从领导班子到联村干部,从村两委到卫生清扫员,还有党员联系户小网格……全员参与垃圾分类,帮助督导协同检查。

同时,汪山头村还于先前便绘出了“两定四分”模型。作为汪山头村垃圾分类的最后一道关卡——垃圾清运员,汪五星告诉记者,整个汪山头村没有一个公共垃圾桶,清运垃圾的时间也只在上午7:00和下午3:00。

在对村民生活垃圾进行再检查再分类后,汪五星要将会烂的垃圾运往村子里的太阳能沤肥房,让它变成肥料回田。不会烂的再次分拣,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来分,让垃圾得到正确有效分类。

06

18:00 蒋堂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站

终端处理模式让垃圾“变废为宝”

“轰隆隆……轰隆隆……”刚走进蒋堂镇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只听见传来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叫“餐厨垃圾智能处理设备”的铁皮机器正快速地运转着,处理站的工作人员施大伯则站在梯子上,搅拌着送入机器大口中的垃圾。

施大伯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每天都要处理1.5吨左右的厨余垃圾。施大伯说,加上清理卫生的时间,处理一次垃圾大概要花3个小时。经过处理后的垃圾会储存在机器里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物发酵。发酵完成后,经过除味、烘干等工序,之前的垃圾就变成了可再利用的农业肥料。“每半个月,会从机器里把肥料取出来,深圳的一家公司会把这些肥料运走进行深度加工。”小布看到,那些深度加工过的肥料呈现出黑色颗粒状,就像是普通的黑泥土一样。

可腐烂的厨余垃圾被送入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转化成肥料,其他垃圾则被送入了中转站。这些不可腐烂的垃圾大部分都被运到了焚烧厂,作为火力发电的原料。

融媒体记者 / 贾佳 摄影 陈俊

融媒体编辑 / 陈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