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想想
纠结今晚吃什么
是件幸福的事
就拿撸串来说
只要你想得到的食材
都能拿来烤
去年火到爆的撸串神剧
《人生一串》
介绍了各种奇葩的烧烤食材
↓↓东北烤蚕蛹↓↓
↓↓烤猪鼻筋↓↓
↓↓烤猪眼睛↓↓
看着这喷薄而出的爆浆
好奇君坚信
没有上千年的执着和热爱
哪来这样的勇气
关于撸串的记载
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
一首祭祀乐歌
《诗经•小雅•楚茨》中这样说
“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
另一首宴饮宾客的《瓠叶》中这样说
“有斯兔首,燔之炙之”
是不是看不懂
没关系
好奇君也没看懂
我们只要知道
“燔”和“炙”
都是把肉切成了小块后烧烤
就是古代撸串!
光有文字记载
不够说服力?
不要急,有!实!锤!
上图
这是1980年
山东诸城凉台东汉孙琮墓
出土的一方庖厨图画像石
先看图的最上方
挂着的各种各样的肉
汉朝人吃得还挺丰富
画的右下角
表现的是宰*环节
上面*羊
下面应该是*牛
有意思的来了
*好的羊牛如何处理?
烧烤!烧烤!烧烤!
整个过程分工明确
下图左边 三个厨师小哥在切肉
左边的先切大片
中间的再切条
最右边的切块
切好的肉块
传到这位小哥手上
注意他不是在弹琵琶
是现切现串一条龙
再看地上这个长条铁炉子
肉串搁在上面整整齐齐
烤肉小哥跪在边上拿着扇子
一边扇一边转
你说这和今天的烤肉摊有区别吗?
再看看古人的烤串炉
1969年在西安
出土了一只“上林方炉”
据考证
这是西汉皇家的御用烧烤炉
上层是长槽形炉身
底部有条形镂孔
下层是浅盘式四足底座
用来接漏下的炭灰
老实说现在路边摊的烧烤炉
都没这么科学
在烤串的具体细节上
古人也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一个烤串串多少肉?
那时的吃货认为
每串4块肉最好
理由是
这样的大小和间距
才能在火焰中
迸发出最极致的美味
不过在这些烧烤画像石中
好像缺了个重要的东西
没有调料啊!
这对吃货来说
是绝对不能忍的
放心!这是不可能的
在《齐民要术》中
烤串的调料就说得很详细了
肉块在穿串前
要用葱白碎、盐和豉汁腌渍
还敲黑板画了重点
稍微腌一下即可
否则烤出的肉串咬不动了
果然吃货在什么时候也不将就
停一下
……
漏了一样重要的东西
烤串的灵魂“孜然”君
怎么没出现
难道是这吃货的段位不够?
好奇君特意去查了资料
孜然又叫安息茴香、野茴香
原产地在北非和地中海
唐代以后
才从丝绸之路
传入西域进入中原
怪不得北魏的《齐民要术》
(大约公元533年-544年)
没有记载
除了腌制时间不能太长
古代吃货们还深知
烤串的手法才最重要
“拨火开, 痛逼火, 迴转急炙
色白热食, 含浆滑美”
翻成白话就是
拨旺炉中炭火, 肉串离火要近
不停地转动肉串快烤
待肉串的颜色变成灰白时
即大功告成
一定要趁热入口
肉汁溢齿 鲜滑味美
《齐民要术》中的这段文字
完全可以作为
《人生一串》中烤串的解说词啊!
除了肉串
肉丸子也出现在
这些古董级吃货的烤串上
将羊肉剁成泥
加入盐、姜、椒、胡芹、豉汁等调料
搅匀后将肉泥团成肉丸
裹上羊网油
穿在叉扦上
发现没有 上面这幅
嘉峪关魏晋墓室的壁画中
烤扦从单根发展成了叉扦
这是有原因的
经测算
这种烤叉上的肉丸
每个长约6厘米、宽2厘米、高2.5厘米
用肉量在25克左右
两边3个 中间4个
烤一件10个肉丸
刚好够一个人下酒
由此可见
古人对于烤串这件事
那是相当认真了
这大概就叫传承吧
上千年了
好像除了调料
啥都没变!
今天是周末
去撸串了
有没有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