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妇女节,光棍节...恨不得每月安排一个情人节之后,他们又对二十四节气下手了!
最近,一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爆了朋友圈,相关话题热度已经破了12亿。
谁也没料到,迎接今年秋天的,不是秋雨,也不是降温,而是那杯“奶茶”。

这“奶茶梗”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所谓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可以视作一个相对“体面”的要红包新玩法:
意指在冷冷的秋天,在意你的人,会主动给你发个52元的红包,通过热乎乎的奶茶,让你感受到秋天的第一份温暖和爱意。
爱她,就应该请她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句话看似好像也没啥毛病,可这个梗出来后却引发了有趣的众生相:
有人在朋友圈里暗戳戳“讨红包”;

有人在喜滋滋的秀恩爱;

还有些人表示费解和嘲讽:“不就是一种网络新型乞讨吗”“现在这么烂的梗都能火,当代小情侣是有多无聊”?
其实,作为一个情侣之间的趣味梗,原本也可以增加些无伤大雅的小情趣,可事情一旦用力过猛,就往奇怪的方向跑偏了。
很快,朋友圈早已不满足晒52的红包,“秋天的第一个包包”,“秋天的第一套护肤品”...甚至有人开玩笑晒出了“秋天第一套房”,而晒出来的数额,也渐渐从52变成了520,1314,52000...
这哪里是秀奶茶,这秀的可是攀比和脸面啊...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规模的跟风现象,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这种指数级裂变,又是利用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呢?
这里面的逻辑颇有意思:
只有8个字的“百万文案”,揭露了“病毒式营销”6个真谛“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甭管是有心策划还是无心插柳,短短的八个字,简直堪称“百万级文案”!
被奶茶梗刷屏的背后,暗藏了怎样的消费陷阱?美国营销学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早就解释了这个问题:
“每一个病毒式营销的事件,背后都拥有这6个特质: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 ”
而这次的奶茶刷屏事件,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六点:
- 社交货币—“奶茶”
如果说欧式爱情的代表食物是巧克力,那么,还有什么比奶茶更能代表中式爱情呢?
这文案一旦换成“秋天第一顿大闸蟹”,“秋天第一顿火锅”...好像画风都不太对,差点甜甜的温暖的意思。
这些年奶茶市场早已培育出一批铁杆受众,它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社交的硬通货币了。
- 诱因—“秋天到了”
没有什么比天气更能最快速的,让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感知和情绪了。
最近天气的骤变,仿佛只要有人喊出一句“秋天来了”,所有人都会从心底里发出共鸣:
"是啊,我也感觉冷了"。
于是,秋天这个最好的诱因就此产生了。

- 情绪和故事—“第一杯”的重要性
为什么是“第一杯”?
这真是一个很微妙的词,就像“限量版”包包一样,让平庸的东西顿时有了仪式感和稀缺性。
比如,我说冬天吃了一顿涮羊肉,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如果我说这是“入冬的第一顿涮羊肉”,是不是顿时变得热爱生活,更精致了起来?
毕竟,错过就是365天,正如一个姑娘,在秋天可以喝很多奶茶,但是第1杯奶茶只有1次。
而且,如果你不抓紧贡献,那么机会就被别人抢先了哦,留给你的只有第2杯,第3杯了,那样的爱情,太不痛快了!
- 公共性—“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奶茶梗的主题是“爱情”,这绝对是最容易点燃人群的话题了,哪个女孩不想拥有“甜甜的爱情”?多少商家为此大做文章。
有个被广泛传播的有趣的消费排序:女性>老人>孩子>狗>男性
甭管它有无公信力,女性肯定是排在消费链的上端,而拉动消费的最好方式,就是想尽办法引起女性的共鸣,来撬动男人的钱包,“伟大的爱情”自然是最好的突破口。

这几年,类似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商家发明出各种奇葩的节日,每一个都和买买买深度挂钩。
随之而来,许多消费口号也大张旗鼓的叫喊:
“成熟的感情就是:包必须买,爱不必说。”
“只要还有快递收,就还有梦想可以够。”
这些“消费主义”不断给年轻人洗脑,仿佛爱的仪式感,就是要为她买买买,感情深不深,在于付出的金钱够不够多。

都说“君子不役于物”,这句话正表达了最健康的消费观。
不是不消费,少消费,而是不被“营销和物质”所裹挟,理性消费才是一个成熟人最明智的做法。
在被各种套路疯狂洗脑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多一些独立思考的意识,问自己一句,“这个东西,我现在真的需要吗?”
在经济实力不足以支撑享乐的*时,先沉下心来,提升自己挣钱的能力才是王道!

在所有的奶茶梗中,我很喜欢一位网友的留言:
“昨天借第一杯奶茶的风,老公发了52元红包,我转手存进了零钱,晚上买了水果和牛奶回家,两个人吃的很开心,日子可以简单温暖,奶茶喝多了也只会更胖~”
【对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你怎么看?“秋天的第一条评论”等着你哟~】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收藏,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我,每日分享情感心理干货,陪你一起认识自己,看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