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家都耳熟能详,实际上这个概念并非是适用于所有情境的铁律。刻意练习的作者埃里克森就说,1万小时只在刻意练习的条件下才显得有意义。埃里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研究发现从事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等领域的成功者都遵循了刻意练习的法则。于是他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刻意练习》这本书。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今天我们就通过书中的三个主要观点,来讲讲刻意练习的奥秘:
第一,为什么训练可以铸就天才?天才难道不是天生的吗?
第二,训练分为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如何区分?
第三,我们目前发现的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究竟是什么?
先来说第一点,为什么训练可以造就天才?我们都知道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他在七岁时就开了一场大型音乐会,震惊了整个音乐界。但更让人震惊的是,莫扎特在四岁时就能辨别各种音调,即便是类似音乐的声音,比如钟声、暴风雨,甚至人打喷嚏的声音,他都能分辨出来。这种完美音调能力,在每1万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拥有,所以这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然而一位日本心理学家在2014年做了一个实验,招募了24个2-6岁小孩,让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音乐训练。结果这24个小孩在训练结束后,都具备了完美音调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训练,这些普通小孩也能达到音乐天才的表现。
其实莫扎特所谓的天赋,也可能是训练的结果。在莫扎特4岁时,他的父亲就全职教授他音乐。他每天的音乐训练强度,远远超过那24个小孩。所以,训练才是真正造就天才的关键。以前我们总认为,某些领域的人天生就擅长,有天赋,而没天赋的人无论如何练习都会很吃力。但是该书作者颠覆了这个观点。他说任何人都能通过正确训练来改变自己,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天赋是可以通过训练激发出来的。我们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天才。
你可能会问,我学习训练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成为天才?原因可能是你的训练方法不对,作者认为我们大多在进行无效训练。这就带我们来到第二点,有效训练和无效训练的区别在哪里?
想象一个小孩在练琴,老师问他每天练多久,他说十来二十次吧。然后老师问弹对几次了,他不知道,可能一两次吧。老师再问他用什么方法练,他说就是一直练。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常常机械地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甚至退步。这就是无效训练。
相反,有效训练需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标准,如无错误地演奏一曲。
第二,训练时保持高度专注,不能心不在焉。
第三,及时获取训练反馈,比如知道对错。
第四,不断突破自身舒适区。
只有通过有目的的训练,我们才能快速取得进步。如果那个弹琴孩子每天都用这种方式训练,效果必定卓著。
那么,有目的的训练就足以成为天才了吗?作者认为还不够,要成为天才级的高手,我们需要更高效的刻意练习。这引出了第三点内容,什么是刻意练习?
在探讨刻意练习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在训练什么?是速度吗,还是音乐感等?作者说,我们训练的其实是“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指我们对事物的内在认知结构。比如对新手来说,棋盘只是棋子的移动;但对象棋大师来说,棋盘反映了双方的优势劣势、战术布局等。我们训练不同,心理表征也不同。专家能用更复杂的认知模式思考问题。
那么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建立更强大的心理表征,从而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经研究发现,刻意练习是目前发现的最高效的训练方法。
具体来说,刻意练习要求学习者明确改进目标,然后找到该领域中最优秀的导师,学习他们的成功方法。最后,通过大量刻意训练来建立更强大的认知模式。比如小提琴训练,如果找到顶尖导师,按他提供的正确方法训练,进步速度就会很快。
当然,我们许多人可能找不到导师。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应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提高。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他通过研究高水平的文章,反复模仿练习,最终也成为一流作家。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建立结果和反馈之间的连接,比如那些放射科医生,通过分析病例,训练判断X光片的能力。持续训练是关键。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