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抱紧大佬大腿!亿万富翁的成就之路

学会抱紧大佬大腿!亿万富翁的成就之路

首页模拟经营亿万总裁商战更新时间:2024-07-28

紧握铁路大亨的手

1867年3月,洛克菲勒公司的规模已今非昔比,从克利夫兰的《领导者》报中可见一斑:“洛克菲勒的公司,有一座大车库,内可容纳8辆原油装卸货车。此外,还有两座可以储存6000桶油的仓库。整个工厂总共有10座炼油炉,日产量可达275桶。”

在炼油炉旁,安德鲁斯埋头于专长中,不断革新和研制工艺。在他的主导下,洛克菲勒公司推出了新的提纯方法:先将原油输入炼油锅炉内,升高温度到华氏四百和五百度之间,再让原油蒸汽通过加热管,进入精馏塔中冷凝,形成略带黄色的蓝色液体,随后,再将它们注入大槽,用接近沸点的热水来加热,将再次蒸发的黄色气体与亚硫酸气混合,最后用活性碳酸钠对混合气体进行发光作业,就得到了可以提炼出精炼油的煤油产品。

这套作业方法相比传统提纯方法,有很大的进步,原油精炼过程中的浪费越来越少,提纯效率则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洛克菲勒又为公司引进了新的合伙人——亨利·弗拉格勒。

弗拉格勒比洛克菲勒年长9岁,相貌俊俏、性格活泼、衣着时髦而精力充沛。他的身世和洛克菲勒有着相似之处:14岁就离开学校,在一家乡村小店里干活,南北战争开始后,他也投身于农产品贸易,并因此结识了洛克菲勒。后来,正是通过弗拉格勒的介绍,洛克菲勒得到了富豪斯蒂芬·哈克尼斯的投资,哈克尼斯同意投资10万美元到新公司里,但条件是让弗拉格勒出任财务主管和他本人在公司的代表。由于哈克尼斯同时也是多家银行、铁路、矿业、房产和制造公司的董事,这层关系无疑能让洛克菲勒走进新的资本天地,他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对方的条件。

从弗拉格勒加入开始,新企业改名叫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此后,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的共事友谊将延续几十年。

弗拉格勒也很喜欢数字,同时对生意充满热情,他曾经遭受过失败的考验,因此对一路顺遂的洛克菲勒颇有帮助。正如同弗拉格勒所说的那样,建立在生意上的友情,胜过建立在友情上的生意。这两个年轻人每天都会先见面,然后一起步行去公司,一起去吃午饭,再一起回来,晚上又一起回家。哪怕是在来回步行的路上,他们都会共同思考和讨论,并最终制订计划,更不用说在办公室里,他们会联手撰写业务信函,相互交换初稿并修改,直到双方都认为妥当才行。

正是在弗拉格勒的协助之下,洛克菲勒才成功地拿下创业生涯前期一个精彩的战役——运费折扣之战。

众所周知,有关石油的一切,都离不开运输。但由于最初发现石油的地点偏远,很多年来,石油行业都被运输行业牢牢压制,连马车夫都可以说一不二、随便加价,更不用说傲慢的铁路行业。

幸运的是,洛克菲勒的炼油厂在克利夫兰。在夏天,他可以通过水路运油,这让他有了很大底气与铁路公司讨价还价。另外,克利夫兰有铁路通往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还有三条铁路通往纽约、费城、哈里斯堡和匹兹堡等地,是十分便利的交通枢纽。利用这种优势,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周旋在不同的铁路公司之间,用智谋和手段来压低价格。

当时,美国有三大铁路系统:宾州铁路系统、纽约中央铁路和大西洋西部铁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是坐拥纽约中央铁路的商业大亨范德比尔特。

范德比尔特是投机老手,他精明而强横,善于空手套白狼。他总是能拿到政府免费提供的开发土地,然后大肆拍卖或自建铁路。

在石油工业兴起之前,铁路主要靠运送邮件赚钱。但无论是联邦还是州立邮政,都要遵守美国商法。于是,范德比尔特利用金钱和人脉,操纵议员在议会上提出并通过有利于他的邮件立法,然后,他大肆虚报每辆邮车的运邮量和成本金额。于是,政府最终花费了十几倍的资金,购买了中央铁路公司托运邮件的服务。仅此一项,纽约中央铁路每年就能从中获利2000多万美元。

当范德比尔特巩固了纽约中央铁路的地盘之后,就开始盘算着控制从纽约到芝加哥的线路,从而进一步实现控制全美铁路的野心。

在地图上,范德比尔特很快发现了伊利铁路,这条铁路是连接纽约和芝加哥的最短线路。为了占有伊利铁路,他开始大量购进该铁路的股票,并为此向...

人们说,古尔德几乎是范德比尔特的翻版。他同样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暴发户,依靠倒卖皮革起家之后,到处巧取豪夺,曾经用逼迫企业主自*的方式,夺去了一家皮革公司。用经营皮革公司的钱,他也在纽约州投资小铁路,并不断试图扩大规模。

古尔德听说了范德比尔特的动向,立刻抢先一步,给相关议员们以更大的贿赂。结果,他的突袭大获成功,获取了伊利铁路这块“肥肉”。

就这样,范德比尔特和古尔德彻底破裂,矛盾完全公开。作为报复,范德比尔特拿下了仅次于伊利铁路的湖滨铁路,算是留下了对抗的筹码。

对此,始终关心铁路业的洛克菲勒,自然全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其中必然蕴藏着公司发展的新机会。

这天,他和弗拉格勒在办公室讨论起公司发展的未来。

弗拉格勒说:“相对原油产地,我们炼油企业毕竟处于下游,如果原料产地控制价格,我们就会相当被动。”

洛克菲勒很认同这一点,他说:“我们必须要从自己的下游里面找到优势,比如说,铁路运输价格。”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弗拉格勒投来狡黠的目光。

“我打算,找铁路公司签订合同,承诺只使用一家公司的货运能力,但他们必须要给我们折扣。这样一来……”

“这样一来,铁路公司的老头子们,一定会盲目竞争!”弗拉格勒抢先回答说,他的眼神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洛克菲勒赞赏地看着合伙人,虽然两个人从未相互交流过这方面的意见,但思维的轨迹,却在此时汇聚到同一焦点。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墙上那幅美国东部地图,在那里,有着这家公司注定伟大的未来之路。

打响运费战争

经过一番秘密筹划,洛克菲勒决定,让弗拉格勒去执行最重要的使命。

为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弗拉格勒必须要努力说服两大铁路系统,让其答应将相关铁路上所有装运石油的油罐列车和油桶,全部由公司包租下来。

这是洛克菲勒特有的大手笔规划,如果真的做到,用不了多久,同样需要运输力量的竞争对手就会发现,运油路线上已经没有一辆列车可以使用了。这意味着洛克菲勒几乎扼*了所有对手的生存线。不仅如此,这还意味着洛克菲勒将成为铁路公司的唯一客户,他将能够在伊利铁路和湖滨铁路之间游刃有余,驱动二者进行惨烈竞争。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宾州铁路公司听说了洛克菲勒的计划,也派人前来磋商、谈判。弗拉格勒面前的谈判对手,突然变成了三家。

弗拉格勒虽然聪明,但此时也没了主意。他前来请示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的回答斩钉截铁:“马上拜访湖滨铁路公司的新任董事长迪贝尔,你可以告诉他,我们不打算再使用运河来输送石油,而是会和他们签订合约,每天要租用60车皮。”

“60车皮!”弗拉格勒惊叹了一声,这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有这样的主顾,湖滨铁路不可能不动心。

洛克菲勒慢悠悠地说道:“弗拉格勒,只要我们拿到了租用证,就可以去和其他两家继续谈判。但如果他们一开始不同意,我们就假装要直接去另外两家。相信我,为了利润,他们一定会斗起来的!”

果然,当湖滨铁路董事长迪贝尔听到这个数字后,也不由暗自惊叹。当时,其他炼油企业几乎都是零打碎敲地租用车皮,有运输业务时就联系铁路方面,没有业务时根本不予理会,而洛克菲勒张口就说每天要60车皮,简直是天大的生意。

抓住迪贝尔惊讶的机会,弗拉格勒提出了降低运费价格的要求。

当时,从油田到克利夫兰所需的运费,普通定价为每桶0.42美元,从克利夫兰再到东海岸,精炼油运费是每桶2美元。对此,弗拉格勒说,看在每天60车皮的份上,必须分别降到0.35和1.3美元。

迪贝尔没有花多长时间计算,就答应了这个请求。他刚被范德比尔特派到湖滨铁路不久,觉得这笔生意规模如此之大,在运价上优惠一点是值得的。

就这样,弗拉格勒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

听说死对头湖滨铁路一下拿到了丰厚的订单,古尔德坐不住了,立即派人前来谈判。1868年春天,两家公司达成了秘密交易,洛克菲勒在古尔德名下一个叫阿勒格尼运输公司的子公司中拥有股份。这是第一家为油溪服务的主要输油管道交易公司。通过这次合作,洛克菲勒的公司在伊利铁路上的运油费用下调了75%,在克利夫兰和油区之间的铁路货运价格上享受了十分优惠的待遇。

这两次谈判,结果对洛克菲勒无疑都是非常有利的。但他深知,铁路方都是老谋深算的商界高手,并不那么容易就范,因此在谈判过程中,他也主动向对方提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作为对特殊优惠的回报。

例如,洛克菲勒同意,承担运输过程中发生火灾和其他意外事故后的一切法律责任,他也宣布同意,停止一切水路运输。在每天60车皮这一惊人的货运量上,洛克菲勒更是做出了“惊险的一跃”,实际上,他自己的炼油厂目前并不具备如此高的产量,他的计划是,与克利夫兰其他炼油厂进行协调,由他来牵头组织,从而获得稳定的货运量。

铁路公司当然对此求之不得。从技术上看,他们能因此发运统一的油罐车编组货车,而不用对来自不同地点、不同货物的车皮再次进行混合编组,仅仅这样的变动,他们就能将火车往返纽约的平均用时从30天减少到10天,还能把一个车组的车皮从1800个减少到600个。

所以,洛克菲勒给铁路公司带去的不只是固定的大额订单,更是迅速下降成本的货运方式。对此,洛克菲勒非常清楚,自己创造的是前无古人的交易模式。这套交易模式的精髓在于,当市场平稳的时候,运费折扣可以压低成本、增加群公司收入;当市场竞争激烈时,则可以树立壁垒,让企业完美打击竞争者和追赶者。

洛克菲勒非常清楚,大多数工业行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核心流程、环节或项目。但另一方面,“控制”这个词以及随之而来的秘密契约、折扣价格,也毁掉了美国人所推崇的企业自由竞争精神。

今天看来,毁掉自由竞争精神的,或许并不是洛克菲勒一个人,也不是主动迎合他的铁路公司,而是时代为石油和运输两大行业所提供的巨大平台,没有这样的平台,铁路无法成为日后美国运输石油的重要工具,同时,伴随着铁路发展,石油工业及其产品也迅速扩展到整个美洲大陆。

与此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洛克菲勒控制力的根本来源——并不是有些后人所批评的“擅长欺诈和走捷径”,而是他所拥有的企业规模。在他获得运费折扣之前,他就拥有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其产量总体相当于克利夫兰其他三大炼油厂的总和。因此,让他真正拿到优惠的,是他位居行业顶端的优势。换言之,无论是谁坐到他的位置上,都会想方设法地促成这次交易。

虽然洛克菲勒和铁路之间的交易带给了双方巨大的收益,但他们之间始终只有口头协议,从来没有写到纸上。这样,双方事后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对此加以否认,不用担心会流传出去太多的不利证据。虽然如此,洛克菲勒并不将享受特殊折扣看成是违法行为,也不将其看作是垄断企业所独享的特殊优惠,他甚至说,所谓的价目表上标明的运费,全都是胡扯,只是讨价还价的依据。

在这一点上,洛克菲勒并未说错。确实,在他之前,就有炼油厂享受了铁路公司给予的折扣,尤其是许多小炼油厂,也从宾州铁路公司那里得到过特殊优惠。直到1887年,州际商业法生效,铁路运费上的特殊折扣才被认定为非法行为。到1903年埃尔金斯法颁布之后,这一做法才逐渐消失。洛克菲勒所做的事情,之所以在后来会引起巨大的批评,是因为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他那样获得如此之多的长久的优惠。

无论如何,与铁路方面达成协议、获得运费折扣,这是洛克菲勒在1869年取得的最大成就。他对此相当得意,但在短暂的兴奋消失之后,他又开始重新冷静地观察市场,着眼解决更长远的问题。

标准石油公司登场

1869年底,全美石油行业的竞争局面正在变得混乱不堪。

数年前,所有人都嗅到伴随石油喷涌而出的金钱味道,上到投资者,下到小工匠,无一例外都醉心于采油、炼油。在四面八方的投入下,行业生产规模很快就超过了实际需要。到1870年,实际炼油能力居然达到了采油总量的3倍。

炼油行业因此开始了普遍衰退。炼油价格一路下跌,新加入的炼油厂商吃惊地发现,原油和成品油之间的价差被压缩到最低。即便如此,毫无退路的采油商和炼油商们,也完全无法停止生产的脚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开动机器。此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推崇的市场调节原则,也明显失去了效力。

来自同仁的坏消息,让洛克菲勒拧紧了眉头。他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行业情势恶化下去,即便自己再努力,也难以力挽狂澜。经过深刻地思考,洛克菲勒决定出手,在拯救行业的同时也扩张实力。

洛克菲勒一针见血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他认为,降低过剩的生产能力,才能稳定炼油价格。为此,必须建立真正的卡特尔,让卡特尔来统一生产量和价格。

建立卡特尔,势必需要先向公司内引入新的投资者,但谁又能保证,这些人参与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之后,不会和自己抢夺控制权呢?

洛克菲勒是相当谨慎的,他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建立股份公司。

1869年底,洛克菲勒向合伙人们建议:由于公司已经超过有限的合伙经营范围,按照法律,可以改为合资股份公司。弗拉格勒和安德鲁斯认同并支持这个建议。

1870年1月10日,标准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在俄亥俄州正式成立。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很多客户都担心油品质量不纯而引起爆炸。洛克菲勒延续了原有炼油厂的名字,希望能用“标准”二字,推广良好的品牌形象。

由于成立了股份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了清晰的确定。新公司总资本额是100万美元,分成1万股,每股价值100美元。公司创始人共有5人,分别是:

董事长 约翰·D.洛克菲勒

副董事长 威廉·洛克菲勒

秘书兼会计 弗拉格勒

厂长 安德鲁斯

另外,还有一位幕后*,是弗拉格勒的叔父哈克尼斯,他不参与公司运营,而是在其他外围事务上提供支持。

在股权分配上,洛克菲勒理所当然地占有优先权,他总共握有2667股。哈克尼斯拥有1334股,其他三位*分别占有1333股,剩下的2000股,全部赠送给了公司的合作者。

这家新成立的公司,此时已然实力不俗。它控制了全美10%的炼油业务,还有一家油桶制造厂、几家仓储基地、一组油罐车和运输硬件设施。洛克菲勒如同望子成龙的父亲,对公司寄予了厚望。在随后的一次会晤中,他毫不掩饰地告诉竞争对手:“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和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所有。”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洛克菲勒建议,从自己开始,公司所有负责人都不应该领取工资,只能从公司的红利和股票收益中获得提成,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去努力工作。这一决策被弗拉格勒执笔,写入了公司条例中。后来人们发现,条例只是写在廉价的法律公文纸上,纸张质地很差,看上去毫不起眼。

同样毫不起眼的,还有公司环境。这家日后成为全世界最大托拉斯的公司,此时在公共广场旁四层楼房中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里运营。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共用这间办公室,里面有四把黑色椅子、一张黑色皮沙发,此外只有冬季取暖用的壁炉。整间办公室昏暗而压抑,看上去很难和财富、雄心、地位联系在一起。但洛克菲勒对这样的环境非常中意,他从来不希望用豪华奢侈来炫耀生意上的成就。

事实上,此时也的确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公司股份化的头一年,投资者们依旧裹足不前,几乎没有人前来咨询参与投资的事情。一方面,“黑色星期五”的华尔街金融恐慌浪潮,刚刚过去不到半年,许多有名的企业家心有余悸。另一方面,人们对这家新公司有所怀疑,有人觉得洛克菲勒固然年少有成,但想要建立强大的卡特尔,终究还是会遭到重重阻力。

对怀疑的反击很快用事实呈现。标准石油公司开业的第一年,洛克菲勒为公司的股票分配了105%的红利。1871年,公司宣布分配了40%的红利,此外还略有盈余。

与此同时,行业环境继续恶化,成品油整体价格下降了25%。对此,洛克菲勒几乎生平第一次感到信心摇动。他无可奈何地抛售了少数公司股份,这让他的弟弟、副董事长威廉都感到吃惊:“你这么着急抛售,让我觉得有些不安。”

幸运的是,公司很快迎来了扩张的机会。

1871年,洛克菲勒找到了第一个吞并的猎物。对方是纽约一家主要的石油采购商,名叫波斯特维克-蒂尔福德公司。它拥有数量不菲的运输船,还有一个大型的炼油厂。洛克菲勒果断出价,买下这家公司,为标准石油在关键时刻带来了强大的采购力量。随后,他狡猾地耍了一招瞒天过海,将其重新命名为J.A.波斯特维克公司进行注册,从而在法律上独立于标准石油,但实际上却是标准石油下属部门之一。这一招,在日后又会成为他被攻击的重要理由:石油采购价格此时是由各交易所组成的辛迪加来制定,而洛克菲勒这么做,等于绕过了市场规矩。

随着公司规模有所扩大,标准石油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并很快吸入新鲜血液。

1872年1月1日,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公司资本扩张到250万美元,第二天又扩张到了350万美元。新资本固然可喜,强势的新*更加可贵,他们中有好几位来自克利夫兰的银行业界,有着丰富的商业、金融和管理经验。在经济不景气、行业竞争过度的时局下,洛克菲勒依然能吸引到这些同盟者,再一次向外界证明了其信心和能力。

在会议上,洛克菲勒意气风发。他郑重宣布,一定要努力扩大标准石油公司,着手吸纳更多投资者加入,从而对整个石油业起到保护作用。执行委员会响应了他的表态,顺势做出历史性的决定:所有人同意从新的一年开始,收购克利夫兰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炼油厂。

此时,一些敏感的战友们或许已意识到,拿下克利夫兰,只是洛克菲勒野心计划的第一步,随后他的目标将会是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石油行业。计划能否成功,此时虽尚未可知,但洛克菲勒稳扎稳打的决策力与执行力,让所有人感到心中有底。

伴随着标准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的新生和壮大,刚刚年过三十的洛克菲勒,开始大张旗鼓地走向垄断的道路。但他并没有想到,一场大西洋对岸的战争,差点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南方开发公司

1870年夏,普法战争突然爆发了。

挑起这场战争的,是著名的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出生于容克贵族世家,拥护君主主义,主张以普鲁士的强大武力实现德意志的统一。1867年,他领导普奥战争,打败了奥地利,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由于南德的几个邦国受到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的阻挠,坚决抗拒统一,俾斯麦决定,继续用战争来解决问题。恰好,拿破仑三世为了重现法兰西荣光、建立欧洲霸权,也在积极准备应战。

就这样,普法战争迅速爆发。战事刚开,美国经济就受到了重大影响,尤其是石油业。因为海上运输线完全中断,对欧洲的石油输出被迫暂停。而美国国内的照明和燃料费用,此时却高于普通家庭的衣食住行费用,因此销量有限。这种情况下,宾州的原油出现大量生产过剩,炼油企业主的神色越来越凝重。

当神色凝重的企业主们坐到一起之后,各种各样的生产协会开始出现,有“经济不景气卡特尔”,有“生产地卡特尔”,一通会商后,大家提出要“停采三个月”之类的协议,从而控制价格,保护所有企业的利益。但这样松散的协议,根本就限制不了参与者,一些希望能独吞利润的企业主,晚上刚离开会议桌,夜里就偷偷打开油井继续采油。结果,原油价格继续下跌,到了1870年年底,每桶原油价格下跌到3.25美元。

此时,凭借着铁路运费折扣的优势,标准石油公司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但洛克菲勒却犹如远在欧陆的俾斯麦,在混乱不堪的局势中看见未来的王座。他对弗拉格勒说,打算趁中小企业受到冲击,进一步谋求发展,向匹兹堡、向整个美国东部扩张!

之前,洛克菲勒一直在用价格控制来谋求实现上述目的。他的石油产品价格因地而异,在竞争激烈的地方拼命降价,在独占市场上则成倍抬价,但现在,讲究实效而且习性节俭的洛克菲勒,决定不再用原有的价格战去打压中小企业,并最终吞并它们。虽然操纵价格不失为精准的竞争手段,但洛克菲勒已经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浪费成本和利润,也消耗自身精力。

洛克菲勒看见的最新动向是,原油产区的开采商们已经联合起来,组建了生产协会。对此,洛克菲勒流露出少有的担心,他认为如果生产商和当地的炼油企业主联合起来垄断市场,必然会对他的公司构成威胁。

在与弗拉格勒的不断商讨中,洛克菲勒确定了下一步战略方向:既然对方能够结盟,为什么我不能以标准石油公司为核心,吞并其他公司?这样,不就能够解决精炼油产品过剩、价格浮动不定的问题了?

这个构想,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被书面记录下来,却成为日后“南方开发公司”的雏形。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来看,这个方案非常有先见之明。洛克菲勒并不试图只让自己的公司成为最佳,而是打算直接收买那些在某个方面有价值、有竞争力的同行,然后将公司合并起来,统一管理、统一价格。这种在未来大企业之间普遍行之有效的收购行为,可以说正是从洛克菲勒那儿开创的。通过兼并,大企业避免了厂房设备、劳动力与成本的浪费,有效整合了生产资源。

在确定这一战略后不久,南方开发公司如同天赐良机,出现在洛克菲勒面前。

1871年底的某天,洛克菲勒因为生意来到纽约,下榻在圣尼克拉斯大饭店。

这天晚上,酒店套间里寂静无声,壁炉里的火焰舔舐着木柴,间或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洛克菲勒与弗拉格勒坐在壁炉前,他们静静地看着火焰,没有人说话,他们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一个人。

12点刚过,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弟弟威廉,他身后还有位陌生的客人。

两人在壁炉前落座,威廉抬手介绍说:“容我介绍下,这位是瓦特森先生,是范德比尔特先生最得力的助手!”

“你好,瓦特森先生!”洛克菲勒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他知道,此人来历不同寻常,在南北战争时期,他担任陆军助理次长,负责北军全部的物资运输任务,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和另一位陆军助理次长汤姆·斯考特,既为北军出谋划策,又上下其手大谋私利。由于积累了充分的人脉关系和业务经验,瓦特森之前已经被范德比尔特任命为湖滨铁路公司董事长,取代了原先的迪贝尔。

两人的手刚放开,弗拉格勒立即开门见山地说道:“这么说,瓦特森先生,是代表斯考特先生来的?”

看似冒昧提出的问题,其实早在谈判前就已准备好。洛克菲勒早就了解到,当时担任宾州铁路公司董事长的斯考特,与瓦特森联手拉拢了其他小铁路公司,垄断了运费的定价权,让匹兹堡附近的煤矿主惨败而归。这一次,瓦特森主动提出来见面磋商,很有可能就是斯考特在背后指挥。

瓦特森果然是见过世面的,他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感到惊讶,而是彬彬有礼地说道:“当然,我和斯考特先生,都想和贵公司携起手来。”

洛克菲勒的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但他的目光在鼓励瓦特森说下去。

瓦特森微笑着说道:“诸位应该也知道,斯考特先生现在已经出任得州(即得克萨斯州)太平铁路、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董事长,是铁路界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这一次我来纽约,已经和长岛的炼油企业达成了协议,现在希望贵公司和纽约中央铁路,加入由斯考特先生所倡议的联盟。”

洛克菲勒在心中不断盘算着:如果加入联盟,就意味着可以依靠斯考特所代表的铁路力量,去击败克利夫兰的所有竞争对手;但同样也意味着,新的运费战争又要打响,自己能不能保证不犯下匹兹堡煤矿的错误,被铁路方面牵着鼻子走呢?

瓦特森继续说道:“我还可以保证,范德比尔特先生也支持这个联盟,他最近好像还要和古尔德先生见面,讨论一起加入联盟的可能。”

听到这里,洛克菲勒决心已定。因为他清楚,如果这两位加入联盟,那么形势就完全不同了,自己已经不能再迟疑下去。

就这样,在这天夜里,双方达成了秘密协议,洛克菲勒答应加入斯考特所组织的联合体。

当时,谁也没意识到,这次会见,成为影响美国商业史走向的标志性事件。壁炉前通过谈话所最终达成的默契,代表美国企业开始从松散的“卡特尔”“辛迪加”等联盟,走向完全垄断之路。

1871年,洛克菲勒和其他一些炼油企业主,多次在纽约和斯考特、范德比尔特、古尔德等铁路公司老板举行秘密会议。最终,他们确定同意使用斯考特的提议,组成的联合体以不引人注目的“南方开发公司”为名。在洛克菲勒的强烈要求下,这家公司允许瓦特森作为范德比尔特的代理人加入,董事长也由他担任,至于其他的铁路大老板,都退居幕后。

在这家公司中,洛克菲勒、威廉和弗拉格勒每个人占180股,共计540股。由于公司最初资本额定为20万,分为2000股,标准石油公司也成为聚光灯下最大的*。

1872年1月,在南方开发公司的第一次会议中,多项惊人的谈判结果就此出台:

首先,各家铁路公司利益均分。宾州铁路、纽约中央铁路、湖滨铁路、毅力铁路、大西洋及西部铁路等公司进行秘密内定,分配了每家公司的运输比率。

其次,石油运费虽然有小幅度上升,但每个企业都能拿到秘密的折扣。其中,标准石油公司的运费,从1870年拿下的1.65美元,上升到2.8美元,但洛克菲勒还是感到心满意足,因为会议让其他所有竞争者,都必须付出更多运费。

这次会议所形成的封锁政策,如果真正得以行使,会让所有未能参加联合公司的企业遭到灭顶之灾。为了强化对成员的约束,会议规定,如果有任何铁路公司接下了南方开发公司之外的企业的生意,就要遭受罚款;各家铁路公司必须将每日的货运清单送交南方开发公司进行检查;不仅如此,每家成员厂商都有权审核铁路公司的账本,查看其是否有不合规定的交易。

总体来说,南方开发公司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确保铁路和石油行业中既得利益者的位置,即便其中的参与者需要交出一定的自主控制权,他们也在所不惜。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所有参会者高举香槟酒杯时,他们并没有预料到后来的事情。甚至连洛克菲勒也没有想到,充满垄断野心的南方开发公司,虽然此时承载着轰轰烈烈的梦想,却很快让自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舆论质疑。

在抗议声中崛起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洛克菲勒和其他12家石油企业签订秘密协议之后,南方开发公司仅仅运行了两个月,其背后的秘密就彻底暴露了。

2月开始,关于铁路运费即将飙升的流言,在宾州传播开。2月26日,油溪区的采油企业主们带着疑惑,翻开各家晨报的头版,赫然发现流言是真的:运价在一夜之间,对所有厂家都翻了一番。而洛克菲勒与其他12家炼油商,则不在价格翻倍的名单中,他们都属于南方开发公司这一幽灵般的集团。

对企业主们而言,报上的这条消息并非开战号角,而是一份*通知书,因为没有任何原油生产企业,能承担如此大落差的运费成本。于是,企业主们放下手头的工作,转而组织工人们走上街头,聚集在一起表示抗议和谴责。2月27日晚上,有3000多人冲进克利夫兰的泰特斯维尔歌剧院,他们愤怒地发表演讲,挥舞标语,将洛克菲勒和他的同谋们,称为“妖魔”“阴谋家”与“四十大盗”。

讽刺的是,后来成为标准石油公司接班人之一的约翰·阿奇博尔德,此时正是演讲者中最慷慨激昂的一位。他经营着一家不大的炼油厂,无论到哪里签名,都用“每桶四美元”作为前缀。当初,也有人企图将他拉进南方开发公司,但他果断回绝了,此时,他站在人群中间,高呼着:“这是绝望的人们,最后一次决战!”

阿奇博尔德虽个子矮小,但他表现出了无畏的气势。这个夜晚之后,他被所有人推举为新的原油开采商联盟领导者,这个联盟决定对南方开发公司实行报复性措施,限制原油开采量,将之减少30%,并在30天之内暂停钻探,即便手中有原油,也只卖给南方开发公司之外的炼油商。阿奇博尔德将这样的行动,称为“大封锁”。

与联盟上层的清醒相比,底层员工对个人境遇充满了担忧与恐惧,在新闻媒体的煽风点火下,这些负面情绪不断蔓延,迅速形成了集体的愤怒与绝望。于是,抗议局面很快升级为直接行动。

许多人在知道了洛克菲勒在南方开发公司的核心地位后,就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标准石油公司。他们只要看到标准石油的油桶,就会在上面画上骷髅和交叉的骨头形象,他们还在街上鼓动焚烧标准石油公司的油桶。破坏者甚至找到相关的铁路公司,砸毁停在站台的油罐车,将油全部倾倒出来,并一节节拆毁铁轨。

此时此刻,谁也不记得,洛克菲勒曾经是个衣着整洁、安静地在教堂做礼拜的年轻人。现在,在所有的宣传中,他都是应该受到上帝惩罚的恶魔。但是,如此的破坏与攻击,并没有让洛克菲勒动摇,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这些小企业主们所构成的生态,只是无知者、冒险家乐在其中的下等社会,对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几乎毫无价值,除非能出现强有力的人去管理他们。为此,洛克菲勒告诉盟友们,标准石油公司才是井然有序的强大组织,而其他那些原油生产商、炼油商,都是粗野而容易冲动的小人。他们只要听见挑唆,就会到处胡作非为。

洛克菲勒显然确实相信上述论点,因此他不屑于利用新闻媒体,对外开展口舌之战。他拒绝去见成天等在门口的记者,还建议弗拉格勒也不要说话。他所做的唯一应对,就是在听说有人威胁要取其性命时,增加了办公室和家周围的保安人员,并在床边放上了一把左轮手枪。

终其一生,洛克菲勒都对各种批评不置一词。他自认为,这样的态度才符合老派基督教徒的信仰,才显得胸有成竹、岿然不动,但在媒体和民众看来,这样的表现完全是因为他自认有罪,希望逃避现实。结果,和所有敢于并能引领时代的企业家一样,洛克菲勒越发确信,自己的行动之所以会被误解和抵制,是因为普通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愿意接受新兴力量所代表的真理。

虽然洛克菲勒不愿面对新闻,但报上的坏消息接二连三。原油开采商联盟有计划地管理每个成员企业,总共有16个委员会夜以继日地巡视油田,负责阻止任何人向南方开发公司出售原油。

失去了原油供应,南方开发公司联盟中的所有炼油厂,几乎都顿时无事可做。洛克菲勒接到报告称,标准石油公司下属的三家大炼油厂几乎全线停工,90%的雇员不得不回家休息。

同时,原油开采商联盟还在不断延伸战火。他们派出的代表去了哈里斯堡,向州议会游说废除南方开发公司的特许证。另一个代表团则直接到了华盛顿,向美国国会提交了足足有93英尺长的签名请愿书,要求对整个石油行业进行调查。

最为致命的消息在3月底传来,纽约的炼油商全部加入了反南方开发公司的联盟。这样,实力对比发生了扭转性的变化,南方开发公司几乎毫无胜算。4月份,瓦特森决定,退出南方开发公司。洛克菲勒失去了铁路公司这一强大盟友。同时,宾州的立法机构宣布吊销南方开发公司的执照。

1872年4月28日,洛克菲勒终于承认遭受创业以来的第一次“失败”。他向盟友与采油商宣布,南方开发公司之前和铁路签订的合同,全部无效。这次,他终于没有拒绝自辩,他说:“我要郑重声明,在油区以及其他地方流传的,所谓本公司或公司里任何人提出征服石油业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洛克菲勒很可能并不是在说谎,因为他为南方开发公司设定的长远目标,是确保石油行业能获得集中、稳定而高效有力的发展,为此,必须牺牲那些小油厂。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动机是神圣而正确的,人们对其投出的批评和谩骂,并非出自正义,只不过是出于嫉妒与虚伪。

伴随这一声明的发出,南方开发公司所引起的熊熊战火,终于暂告平息。

早在停战之前,采油商联盟内就出现了松动迹象。不少小企业无法忍受利润不断下降,便主动打破僵局,和石油掮客们勾搭起来,将原油卖给标准石油公司。现在,既然共同的敌人业已消失,联盟更是土崩瓦解。原油生产区很快恢复正常的采油和供应,毕竟,长达数月的封锁供应行动,也让它们元气大伤。

作为采油商联盟的创建者,年轻的阿奇博尔德一度得意洋洋,他真的以为洛克菲勒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就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是主动退却。然而,当初出茅庐的阿奇博尔德从喜悦中冷静下来,开始理性清点战果、分析局势时,他才赫然发现,洛克菲勒与他的标准石油公司,依然是最大的赢家。

阿奇博尔德惊讶地看到,从南方开发公司成立的消息传出,到洛克菲勒最终宣布终止参与,在数月的舆论抨击、原油禁运和内外纷争之后,标准石油公司的规模非但没有减小,反而变得越发庞大。此时,出现在克利夫兰地平线上的,是一家包含了30多家企业、1600多名员工,资产额高达250万美元,具有精炼10000桶原油能力的资本巨兽,在这头巨兽那跃动的硕大心房里,端坐的正是那个几乎从不露面的传奇人物:洛克菲勒。

阿奇博尔德对此大惑不解。洛克菲勒,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如何做到了这一切?

“蔷薇,我只要一枝独秀”

几十年后,当许多美国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南方开发公司的商战历史时,也同当年的阿奇博尔德一样,在震惊之余发出喟叹。他们感慨地说:“洛克菲勒根本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任何平常人面对那样的舆论攻击,势必会深感受挫,继而信心瓦解。然而,洛克菲勒却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仍然执着地沉迷在自我的垄断幻想中。”

洛克菲勒不仅执着于幻想,更重要的是,他此时具有坚忍不拔的斗志、捕捉时机的敏锐,以及可供调配的巨量资源。无论外界如何战火纷飞,他看到的永远不会是重重障碍,而是通向垄断巅峰的道路。建立南方开发公司也好,操纵运费价格也罢,都不过是这一道路上的必经步骤,同样必经的,还有“并购”环节。

在商业上,洛克菲勒只信奉弱肉强食、自然选择的原则。在其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竞争观中,“并购”这一市场行为不但合法合理,更是身为天选之子的强者对弱者的“拯救”。在他看来,这种“拯救”完全符合商业道德与社会规律,也是上帝对虔诚努力者的应许,只有通过不断的并购,强者才能承担更多责任、创造更大财富,而缺乏经营意识和竞争才能的弱者,则迟早都应匍匐在其王座之下,接受必然的命运。

在商业竞争中,洛克菲勒从来没有任何善心。他根本没有考虑过,市场其实完全会自发淘汰那些弱小者,他内心升腾着吞噬行业的熊熊火焰,只是因为他预料到石油价格会因为产量将随时创造新纪录而停滞不前。这种紧迫感,促使他必须伸出手去加速市场“绞肉机”的旋转,尽快把弱者从行业里驱除出去。

1871年时,南方开发公司协议尚未出现,洛克菲勒并购的枪口,最先指向了克拉克-佩恩公司。

选择这家公司作为第一个猎物,很可能与个人恩怨有关。洛克菲勒刚出道时,曾和该公司的合伙人詹姆斯·克拉克有过矛盾。现在,则是用金钱结算的时候了。相比对克拉克的讨厌,洛克菲勒却很欣赏该公司另一位合伙人奥利弗·佩恩。佩恩是他的中学同学,后来毕业于耶鲁大学,在南北战争中因功而被授予上校军衔,是政治家亨利·佩恩的儿子。他家世显赫,1854年迫使日本开埠通商的马修·佩里海军准将,是其家族旁支的成员。佩恩此时尚单身,待人虽然彬彬有礼,却总流露出冷漠严肃的气质。不过,洛克菲勒却很欣赏佩恩,觉得他是最容易突破的环节。

1871年12月,洛克菲勒与佩恩在克利夫兰商业区一家银行的会客室见面。寒暄已毕,洛克菲勒立刻描述了标准石油公司的未来前景,他说,自己打算通过扩大这家公司,将石油产业变得庞大而高效。随后,他直截了当地问道:“如果我们能够在资金数额和条件上达成一致,您是否打算加入?”

佩恩心知肚明,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管理经验,本方都无法和标准石油相提并论。但他对合并一事又有所顾忌,于是他谨慎地说道:“关于合并,我是赞同的。不过,能否允许我看看贵公司的账本?”

洛克菲勒早有准备,一叠账本马上被送到了佩恩的面前。会客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只有佩恩翻阅账簿时发出的轻微声音,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等待着。他知道,眼前的这只“猎物”,已经距自己越来越近。

半晌,佩恩“啪”的一声合上了账本,站起身来。不等洛克菲勒说话,他就满脸敬佩地说道:“洛克菲勒先生,我对贵公司的实力非常清楚了!我想,我们需要一个评估机构,来算算我的工厂究竟值多少钱。”

就这样,第一次收购意向顺利达成。不久,佩恩和克拉克商谈之后,同意用4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炼油厂。洛克菲勒虽然知道这个价格有点高,但依然同意了。这次并购,让此时年仅31岁的他,继续坐拥着全世界最大的炼油企业。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的收购,成了洛克菲勒不久后发动闪电收购战的预演。

1872年2月,阿奇博尔德组织的原油开采商联盟开始执行“大封锁”,洛克菲勒知道,大收购的时机到来了。

来自标准石油公司的信使,如同鸽子群般飞向克利夫兰。在那里,一个个银行总裁秘密接到了条件丰厚的协议。协议是洛克菲勒早就准备好的,他以坚定而慷慨的口气,承诺用诱人的公司股票,来换取银行家们的支持。很快,各大银行总裁、各分行经理,全都成了标准石油公司的*,中小炼油厂再也无法从银行手中得到贷款,再加上阿奇博尔德同时发动的“大封锁”,这些油厂面临着资金和原料的短缺,全都奄奄一息,几近*。

此时,洛克菲勒的第二批“鸽群”,又朝向克利夫兰飞去。中小油厂的老板,带着郁闷至极的心情,接过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建议书。

在建议书中,洛克菲勒是这样说的:“如您所知,标准石油公司的计划正在启动中。这意味着,我们将要对石油行业实行绝对的控制。外人是绝对没有机会的。再看看现在的形势,相信您更会理解。不过,我们打算给每个人加入的机会,您可以将炼油厂交给我们的评估机构,在评估之后,我们会给您相同价值的标准石油公司股份或者现金,随便您怎样选择。不过,我们建议您还是选择持股,因为这确实对您有利。”

毫无疑问,这不啻对输家的最后通牒:投降,还是去死?中小炼油商们本来已经焦头烂额,再看到充满威胁意味的劝降书,顿时感到能够选择的空间,早已微乎其微。在巧妙的诱导和威逼之下,不少中小业主相信了洛克菲勒,加入了标准石油公司。

当然,也有些企业主因为颇具实力,对建议感到怀疑,洛克菲勒就会彬彬有礼地同他们约定时间,促膝而谈。他和颜悦色而彬彬有礼,耐心地向对方解释说,加入标准石油公司,对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反之,由于原油开采商联盟的封锁,如果拒绝加入,只会面临死路一条。为了显得坦率,他还进一步暗示说,到那时,标准石油公司开出的合并价格,很可能会比现在低得多。

一位名叫约翰·亚历山大的炼油商,经历了这段时间,留下了不堪回首的回忆。他说:“当时有一股情绪,始终笼罩在我心头,同时也压在克利夫兰几乎每个从事石油行业的市民心上。我们感到,除了参加南方开发公司之外,就不会有任何出路了。如果不卖掉工厂,我们一定会被击垮,因为有人暗示说,他们和铁路即将有个合同,通过合同,他们就能随时将我们打倒在地。”

不过,洛克菲勒从来不承认自己用南方开发公司去吓唬过任何人。他说,自己的并购请求都是“友好”而“礼貌”的。他或许并没有说谎,但人们还是有足够理由怀疑,他的手下利用信息不对称,在谈判中对传闻添油加醋,让正处在危机中的那些企业主变得提心吊胆。例如,福希特-克里奇利公司的合伙人,J.W.福希特,直到20世纪初,还对当时的并购耿耿于怀。他说自己那时得到消息:“标准石油公司有了铁路方面的撑腰,他们能够操纵运价,使得中小公司再也无法运输原油……”当时,福希特亲眼看见不少同行都交出了企业,他唯恐自己落后,也加入了标准石油公司。但他很快就宣称,自己是被人巧妙地欺骗了。

相比“欺骗”,更为严重的指控,是另外几个炼油商所声称的“威胁”,有人说,洛克菲勒的信使不怀好意地说:“请小心,洛克菲勒的天鹅绒手套里,藏着可怕的铁拳。”

与这些指控相比,并购谈判在洛克菲勒的口中却截然相反,简直是一种传播大爱的慈善行为。他告诉那些弱小的企业主:“我们是来发挥你们的能力,帮助你们实现事业宏图的,让我们团结一起,精诚合作,更好地共同保护自己。”由于对自己说的这些深信不疑,洛克菲勒严厉斥责那些企图反对标准石油公司的人,说他们短浅、毫无追求,另外,他还向犹豫的小企业主们许诺,只要持有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迟早都会富贵荣华、万事不愁。

然而,白纸黑字的并购协议,同口头的承诺自然有所差别。当洛克菲勒开始评估这些中小企业时,他就表现出资本追逐者的另一面——贪婪、现实、精明乃至狡诈。由于这些炼油厂遭受到贷款和原料上的打击,陷入亏损境地,洛克菲勒就采用了非常严苛的评估方式。他将许多工厂的收购价格,认定为原先造价的四分之一,甚至相当于收购废品的价格。那时,还没有所谓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无论企业原先是否生意兴隆、是否深受老客户喜爱,洛克菲勒对此都一概不予承认,或者只付出最少的补偿。对此,他解释说:“一个亏损的公司,其商誉再好,又能值多少钱?”

不过,人们也不应形成错误印象,以为洛克菲勒在每一次收购中都占了便宜。从整体上看,他的收购还是尽量公道的,他经常出于战略目的考虑,为并购优良的企业资产而付出更多资本。同样,如果他真心想要吸收加入标准石油公司的企业主,他从不会采取任何威胁恐吓手段,而是坦诚以对,希望与对方建立真正平等、紧密而双赢的合作关系。

在采用种种矛盾的言行、做法之后,1872年的2月17日到3月28日,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克利夫兰原有26家炼油企业的22家。在3月初,他更是在短短48小时之内,就一口气买下了6家炼油厂。当他拿到这些企业之后,却并非全都经营下去,对其中不少工厂,他直接加以关闭,目的在于削减生产能力。他说,那些关闭的工厂,都是陈旧的垃圾,因此也只能被扔到废铁堆中。

总之,在这一年,洛克菲勒凭一己之力,推动了石油市场淘汰落后企业的速度。后来的事实,仿佛证明了他此前的预言,克利夫兰少数几家依然在独立经营的炼油厂,虽然又坚持了几年,但最后还是没有撑下去,全部以关闭、*黯然收场。从时代发展的客观环境来看,那时的石油行业正处于南北战争之后的工业化热潮中,由于没有任何管制,所有的企业家都必须一边努力经营,一边参与制定竞争规则。洛克菲勒代表了当时的一类观点,其信奉者认为,游戏规则的建立是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制定游戏规则之前,必须要甄选出有资格参与制定的人选。为此,美国人所信仰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理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多人希望用“垄断”这一高效的手段,促成新兴行业的规范。

因此,洛克菲勒对并购闪电战做出的总结陈词,就并不像后来美国媒体描述的那样虚伪。当时,他确定地说:“我们是被迫开展并购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石油行业一塌糊涂,越来越糟,必须要有人出来主持大局。”仿佛如同看到了未来的先知,他坚决地说:“时机已经成熟了,合并的日子已经到来,各自为政的传统已经过时,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在洛克菲勒之前,确实也有过垄断的尝试。在欧洲,行业工会和国有经营的企业,都曾与垄断概念发生过种种联系。而在1872年的美国,许多商业领袖,也都在尝试更大程度地控制其所在行业的生产、运输和价格,例如,以电信为主业的西部联盟,在此时忙于并购小电报公司,而纽约中央铁路,也已经通过收购,将大西洋沿岸到芝加哥的干线整合起来。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同样获得了垄断的成功,只不过其速度太快、反响太大,以至于在当时和日后,都成为批评者的靶子。

毫无疑问,这段光辉的并购战史,不仅让阿奇博尔德这样的后起之秀目瞪口呆,也让洛克菲勒自己铭记。1905年时,他在布朗大学演讲,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当红色蔷薇含苞待放时,唯有剪除周围多余的枝叶,才能令其在日后一枝独秀,绽放最艳丽的花朵。”许多人认为,这段名言,实际上是洛克菲勒对并购意图的最佳解释,那些“多余的枝叶”,就是他想方设法要予以消灭的同行,而他苦心孤诣所打造的标准石油公司,才是唯一的红色蔷薇,才是最符合上帝旨意存在的行业主角。

1872年底,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全美国四分之一的炼油能力。他买下了巨大的“森林山”庄园,整整占地700英亩,并将人丁兴旺的家庭搬到了这里。但他并不是在这里享受安逸的,继续提升事业的梦想驱动着他的热情,从“森林山”出发,他要让石油帝国变得空前庞大,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