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南北之风,织锦绣庄园,悠悠佚事话“静园”

汇南北之风,织锦绣庄园,悠悠佚事话“静园”

首页模拟经营悠悠庄园更新时间:2024-05-11

明朝初期,洪武帝实行“开中法”,盐业自此打破官府垄断,进入了普通商业流通领域,山西人借地利之便,以“诚实守信、重义轻利、俭约克己”的经营理念,逐渐形成了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涌现出许多诗书传家的儒商。到了清朝初期,“晋商”气候大成,在这种氛围下,车辋(wǎng)常家逐渐脱颖而出,从康熙年间开始,考取功名者多达一百多人,仕宦商儒迅速发展,创立了十个“”字头字号,人称“十大德”商号,商界显赫一时。

常家不仅积极行商学儒,更是从明末开始便不惜重金开始营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园,而大规模的修建“常家庄园”则是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扩充,到了光绪年间,常家形成了占地六十多万平米,房屋四千多间,园林十三处的宏大规模。

与其他晋商大院不同的是,“常家庄园”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法度凝重、结构设计严谨、设施功能齐全,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主体建筑突出了北方民居特点的同时,园林设计的南北融合,景色美不胜收,可谓是晋商大院园林设计第一家,尤其以“静园”为代表性。

“静园”概况

常家庄园”的“静园”常氏中北常一支修建的园林,初建于乾隆、嘉庆年间,完成于光绪初年,当时正值常家外贸生意最为发达之时,所以常家对“静园”的资金投入也是远超其他园林的,再加上清朝中末期正值我国造园艺术发展的巅峰时代,故而这就注定了“静园”的雅致、肃静、空灵的南方建筑格调与北方规整、质朴、大方的建筑风格融于一体,生来不凡自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常家将此园的名字冠之以“”,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回归的渴望,发自一种对“出世”的追求,体现的是常家一种超然的心态。《道德经》云:“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一个“”字,不仅将自己的姓氏囊括了进去,更反映出常家对于回归生命本源,家庭观的一种别样认识。

中国的园林建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别院,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均以崇尚道家的自然思想,因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成为历代营建园林的指导思想,“静园”就是在这种理念下修建成功的园林,它既有南派中小巧中见博大、人为中显自然的雅致,又有北派中以真山水为本,依形造势,形成处处景观的大气,集二者为一体,南派中不失豪气,北派中不失娇柔,成为“南北兼容、相得益彰”互借互用的建筑典范,可谓是举目皆诗意,步步寄情怀的好去处。

“静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榭

静园”有着浓郁的自然美、人文美和建筑美,无论从规模到布局,还是从亭阁建筑到山水花木,皆显示了“北国民居第一园”的宏大精美气派。

众所周知,水是园林艺术的灵魂,所谓“无水不灵”充分说明水是园林艺术中美感的源头,“静园”之所以美,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正是以水为基础,勾勒出园林的自然之美,展现出水的造景功能和“涤我尘襟”的感受。

沿着“静园”鹅卵石路面向前走,未几便走至“琴心亭”,在这里可以看到数股跌宕而下的清泉如抛珠撒玉般泄入叠石为岸的潭中,泉水淙淙有声,如琴似瑟,故得名“琴泉”,这也是构成了整个“静园”水景的源头。“琴泉”注入小潭,动静变幻无常,故而常家先祖以柳宗元《小石潭记》为名,将此潭起名为“小石潭”。

从“小石潭”流出的泉水,汇聚在北岸形成一条曲折蜿蜒的溪水,堪比王羲之笔下兰亭的“清流急湍”,在此宴饮,恣意为欢,可无忧无虑地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故而常家先祖将此间命名为“曲水流觞”,足见常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与“曲水流觞”相连的就是整个“静园”的主景——沼余湖。此湖虽然不大,也不算出名,但却是历史非常悠久。在上古时期便有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典故。在当时以祁县为中心,周围是一片汪洋,名叫“沼余祁泽”,大禹治水成功后,汪洋退入黄河,晋中大地上留下许多大小湖泊,而“静园”中的水流不绝,逐渐形成新的湖泊,人们将此称为沼余湖,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沼余湖的水系应用,赋予了“静园”园林以动感。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深深的融入了人们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生活的感悟与思想寄托。

静园”西北一隅有方圆14亩的观稼山,它具有黄土高原特有的丘陵特色,由厚实的沃土隆起而成。与南方园林“奇峰突起”造化灵秀相比,它质朴无华地展现了“地厚以载万物”的美德,无崎岖而平缓,无陡峭而浑融,将平淡示于人,更像是一个深得“无为”真谛的隐士、长者。

由于观稼山是厚土隆积而成,全山均覆盖山草灌木,登山北望,一望无垠的晋中平原尽现眼前。远村隐于田野树木,四时景色各有不同,看草木枯荣,知世事兴衰,感悟人生荣辱,因而观稼山之妙不在乎真的观稼,当山的性格融入到人的审美情趣,此“”非山,更是一种人文化的自然。

除却人文之观稼山以外,奇石当属“静园”之骨,常家祖先在尽力展现北方真山水的浑然天成之美的同时,也杂糅了江南园林的营造风格,“叠石”与“点石”是其最为明显的代表。

石之对于文人,是一种具有风骨精神的景观,古有“米芾拜石”,也有徽宗爱石亡国,更有白居易诗曰:“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与石头为友,可见古人对奇石之爱。作为诗书传家的常家先祖,虽然经商,但是儒商本质的他们尤其尊重文人风骨,故而对园林内石头的风骨神韵多有追求,正因如此,常氏庄园造园时不惜工本,大量运用石头对园内湖畔、山坡、水潭、道路等进行装饰和点缀,可以说“静园”用石已近乎奢侈的地步。

所用石材也自然来历不凡,几乎全部取于太行山大峡谷经过千万年冲刷形成的“虎皮石”,这种无明显棱角的石材,多种颜色夹杂其中,形成豹斑纹、虎皮纹,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感。其风格与江南所用以“瘦、漏、透、皱”为特点的太湖石、层峦叠嶂的寿山石、以及仪态万千的灵璧石形成鲜明的反差的对照。其石之美,敦实方正、质朴无华,恰如雄浑伟岸的北方汉子,自有洒脱之大度厚重。

如果说园林建筑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那无疑是人工建筑了,再好的自然风景也需要建筑来衬托。“静园”尤其作为北方园林,比之南方宅园一体的园林来看,其建筑要少得多,因而人工建筑就显得更为重要。

那么,位于沼余湖北端的“观稼阁”便是“静园”中的主题建筑,同时它也是整个常家庄园中最高的建筑,由于它建造地理位置特殊,恰好体现出士大夫“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精神境界。儒家虽是入世,但一直强调着淡泊名利、崇尚无为、寄情于山水的“隐士”精神,古人也曾用无数名篇来歌颂田园风光,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所以“观稼阁”可谓是整个“静园”中的点睛之笔,其功用不仅是登临欣赏四方美景的观景作用,在战乱时亦可当瞭望台之用,其高五层,可远眺太行、吕梁,近可览四邻村舍,具有典型的北方高层建筑特征。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强调的就是一个对称,与观稼阁隔湖相对的是“听雨轩”。在园林建筑中,轩是独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园治》云:“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这种建筑有多种形态,并无定制,因而“静园”中的“听雨轩”造得如榭似舫,面临湖面,前为抱厦,三面为游廊,主体为歇山式三间厅堂。前轩后厅,走廊环绕,四面看去均不相同。这种堂轩结合的构造方法,不仅是南北园林艺术的融合,更体现了常家先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理状态。雄居北端叠石之上的“知味轩”也与“观稼阁”遥遥相对,是一览湖景的佳地,又因四周有石,前为陡壁,坐于此处,在苍茫的平原中又有山巅之感,实为不可多得的胜地。

作为“静园”中“人所停集”之地的“”,被恰如其分地安置在园中最适合观景、人人皆想驻足之地。古人对“”之热爱,已经超越了普通建筑,无数壮丽名篇都冠以“”之名,如《沧浪亭记》、《醉翁亭记》等。之所以被文人追捧,是因为“”作为人工建筑,起着与廊桥楼阁画龙点睛的连通作用。杏园四角有景星、庆云、枕霞、披风二层式望亭,将四周景致尽收眼底,另有琴心亭濒临于小石潭边,东可远眺林间野趣,西可望山色湖光,俯可观潭中倒影,静可听泉滴如琴,在这样的地方小憩,足可忘却荣辱,回归本真。

廊是园林中的联系景点、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的建筑,也是最富有变化的建筑景观。“静园”之廊主要凸显了人文风格,长达150米的沿墙走廊中嵌着52副清代名人名联石刻石碑,成为欣赏书法驻足之处,另外在转角处有常氏后人所作的15副《唐诗笔意贴》碑刻,这些石刻的阳刚之气与木雕花卉的柔美形成“对景”式的衬托。此廊的建造恰好在园林与深宅大院不同的氛围间形成一道缓冲,增加了“静园”风景的层次,足见造园者之独具匠心。

“静园”之美,让人顿生诗情画意之余,更能感受到儒商家族的文化氛围,在北国也能浏览到江南景色之妙,实为北方难得一见的私家园林。

结语

小小的“静园”,集雄浑的气势、空灵的构思、儒雅的韵味、丰富的内涵于一身,从清朝到如今,一直引起社会多方人士的高度关注,常家庄园有“民间故宫”之说,果然不虚。

参考资料:《园治》、《常氏家乘》、《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榆次县志》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