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总是在指尖悄悄流逝,不知不觉,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曾经我们也都只是孩子,没有进入社会的我们,笑起来总是那么的灿烂。
有谁能不怀念自己的童年呢?我们总喜欢怀念过去,除了缅怀那个年少的自己,还有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作为80、90后的一员,我不禁感叹:那些快乐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了,可是总是缺了点什么。那种旧时光的幸福与满足,只源于两个字:简单。
那个年代,没有发达的网络,也没有复杂的人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那么的纯粹与真诚。那时候,放学了我们都不会立马回家,而是在外面玩上两个小时。不需要零花钱,只需要一块草坪,或一片空地。补习,是不存在的事。孩子们在玩耍中,自然就学会了各种技能与社交,还省了托管的费用,多好!
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哪些游戏么?
一、翻花绳(我们这叫开胶)
翻花绳,中国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法,如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解股等等。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
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小时候人人都会翻花绳,这是个老少皆宜的休闲活动,课间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翻花绳,甚至有人会翻降落伞等各种有难度的图形,你会吗?
二、弹弹珠
打弹珠,又称“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弹球儿、打弹子、弹溜溜”。玩法通常是“出纲”或“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珠吃掉,这叫“打老虎洞”。男生大多热衷这类纯技术性的游戏,在玩时彼此之间还常互相攀比谁的弹珠较多,对他们来说,那可是一笔值得炫耀的财富。
三、跳山羊,
跳山羊是民间一种模拟山羊跳跃的儿童游戏,简单易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果断决事的能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具体玩法是,一个人当“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山羊”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山羊”头上越过。
玩法很多,基本分为两种:
1、一人跳多个山羊。参加者排成一列,除队尾一人外,全部作山羊,队尾一人从后向前依次排列的“山羊”上面一一跳过,然后在排头作山羊。其余人照此例,依次从队尾跳至排头作山羊。
2、多人跳一个山羊。一人作山羊,大家从其背上跳过,跳一轮,山羊高度由低向上升一次,跳不过者与山羊交换位置。
四、跳房子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跳房子在各个地区的玩法大同小异,所画房子的形状和数量也有差异,有六格房、十格房、宽大房、圆顶房、飞机房、梅花房等。
“跳房子”游戏有单人跳、双人轮换跳、多人轮换跳和多人分组跳等多种形式,没有参加人数的限制。
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因地区差异而不同,一般的游戏方法是:先在地上画一个飞机状的房子,每个方格内写一个数字,按由下往上的顺序,最下面三排分别是1、2、3各一格,第四排由左而右4、5两格并列,第五排是6为单独一格,再往上由7、8左右两格并列,最上面的顶端,书写“天”字,意味着“天空”,以半弧线包在“天”字外。
五、扔沙包
将参加游戏的人分为两组,一组扔沙包,另一组躲沙包。扔沙包的一组再分两组站在场地的两端,躲沙包的一组站在中间。两头扔沙包的轮流砸中间躲沙包的人,如被砸中则退下。如果躲沙包的人接住沙包,则多一条命。
那你还记得它是怎么缝的吗?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在里面装一些沙子、大米、小米、绿豆等等!
六、跳皮筋
马连开花二十一天,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跳皮筋也是那个年代玩得最多的游戏之一,现在好像再也见不到有人玩了。
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可三人至五人一起玩,亦可分两组比赛,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勾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有一定节奏的歌谣。
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七、叨鸡
在很多地方,这种游戏也叫“撞拐子”。游戏规则是一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若对方双脚落地,则赢得战斗。在童年游戏中,这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汉气概的游戏,不过有少身材魁梧的女生也喜欢这种游戏,而且*伤力惊人。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被女生给叨倒的经历么?那简直丢人死了!
八、摔面包、摔三角
“摔面包”的面包并不是我们日常吃的面包,而是一种用纸叠成的玩具,有的地方也叫“方包”。不同地方的玩法大致相同。摔面包疯狂的时候,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小学生,都会叠面包、摔面包。
放学后,课间十分钟,都是摔面包的时间。两个人或者三五个人拿着各自的面包纸牌,猜拳或抽签确定好先后顺序,摔面包的游戏就正式开始了。谁把对方的面包打翻个儿,这个翻了的面包就是谁的。有些“聪明”的小孩子会在面包中间加进去一个厚纸片,这样面包变重,就不容易被打翻了。当然,如果鬼把戏被发现,是要受到惩罚的,轻的没收纸牌,严重的他要有好几天找不到愿意和他摔面包的玩伴。这是小朋友最无法接受的了。
九、抓石子
关中东部叫“抓子儿”“抓石子”或“抓核儿”,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头。抓羊拐在关中西部一带叫“抓羊儿”,玩的是一些又圆又滑的小石头。叫法有别,玩法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也很爱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区称之为——抓捞摸合。
如果抛起的石子没接住,或者桌面上的石子没抓起或没抓够数量,或者抓石子的时候手碰动了桌子上的其它石子,就结束游戏,该对方开始。游戏结束时,谁赢得的石子多谁就胜利。
石子(或用布做的小沙包)在桌面上丢开;拿起其中一颗石子向上抛;趁向上抛的石子未落桌面前,抓起桌面上第二颗石子,再来接住刚才向上抛的石子。依次类推,抓起第三颗石子。
十、捉迷藏
捉迷藏又叫藏老木,还记得每到天黑,我们最爱的就是捉迷藏。农村的草垛子、砖头垛等都是藏老木的好地方。好多时候,由于自己藏的太隐蔽,小伙伴找不到,最后小伙伴都回家了自己还不知道。大家都有过这经历吧!
藏老木首先选定一个范围,大家经过猜拳或一定规则之后,选定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可长可短,而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没有被找到,且最后回到出发点没有被寻找者发现的人,将不参与第二局的猜拳,直接成为躲藏者。游戏可反复进行。
小时候你给我一颗糖,我给你一块橡皮擦,我们就是好朋友了。夏天,老人们都会在楼底的大树下乘凉。切上一个西瓜,孩子们吃得满身是西瓜汁,可是也不会被抓着去洗脸和嫌弃。
邻居都是认识的人,孩子们经常上蹿下跳,到别人家做作业,或饭后找小伙伴去散步。
而现在,每栋楼的格子,都是互不打扰、互不相识的陌生人。
隔开了未知的危险,也隔断了人情的温度。
我们总喜欢怀念过去,是因为那种温存的记忆,让你感受到残存的幸福感。
长大后的我们,越来越不简单,也越来越不快乐。
小编暂时盘点的这十个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地域不同,肯定还有更多的小时候的游戏小编未提及到,你知道哪些,留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