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500米的竞速比赛中,你刚刚出发就摔倒了,等你爬起来发现其他选手已经领先你多半圈,你会怎么做?
前几天,在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联赛第一站U8组500米1/4决赛中,8岁的马子惠小朋友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发令枪响后刚滑出起跑线就不慎摔倒,她的选择是毫不犹豫地爬起来奋起直追。
第一圈过后,她先后超越了两名选手。赶超仍在继续,一圈又一圈,终于在最后一个弯道,她反超成为了小组第一。最终她进入了该项目的决赛并在决赛中取得了人生第一块金牌。
视频入口:
强烈推荐点开视频,老母亲每看一次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比赛结束后,马子惠的教练张睿将这段视频传到网上,看哭了很多网友,获得了400多万个赞。
有人说,令人感动的是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就像我们的女排精神:"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
在后续的采访中,马子惠认为这次比赛很正常:"教练说过,没有完成比赛就要一直去拼,等拼到最后一圈才能算完成我的比赛。"
从她的言行中,我发现了她获得冠军的真正秘密——她是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我们既要欣赏她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比赛的坚毅,也要意识到她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仍能反超靠的是真正的实力,而这份实力,一定源自日复一日重复刻苦的练习。
成长型思维是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在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中提出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固定型思维。
早在1978,德韦克就在实验中发现,同样玩难度递增的智力拼图,孩子们的表现似乎很快就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
一类孩子当拼图的难度越来越高,他们玩耍的兴趣也越来越低,当拼不出来的时候会出现急躁、愤怒和抱怨,表示"这个一点都好玩。"最后,他们都选择了放弃,有的甚至会沮丧到把拼图扔到地上。
与之不同的第二种孩子,能够坦然地接受失败。他们认为如果题目越来越难,那我就应当更加集中精力去挑战,也许"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这两类孩子区别就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
第一类孩子认为能力、天赋都是固定的。
他们做一件事情的目标是获取成功或者避免失败。而且,他们一旦失败,往往就会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有时,他们为了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很有能力"的形象往往会选择放弃挑战从而避免失败。
而第二类孩子认为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更坦然地接受最终的结果。即便是失败,也能把失败视为通向成功的阶梯,是拓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心理学家安琪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曾在西点军校做了大量的、长期的Grit(坚毅)测试。她发现西点军校所有的优秀毕业生几乎都具备成长性思维,正因为此,这些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坚毅地去面对,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昂扬的战斗力,甚至越挫越勇。相反那些成绩糟糕或者最终失败的人,则基本是固定思维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真的决定命运。
好消息是,德韦克联合达克沃斯等诸多学者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思维模式既然是人认知方面的一种信念,那么必然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训练改善。
应当如何培养一个具备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德韦克的训练方法分三步走:先鼓励孩子已经为之付出的努力,接着谈谈接下来要怎么去做。只给孩子"你要继续努力哦"这样空泛的建议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分析从失败中得到了哪些经验。最后,让孩子意识到"成绩很重要,但是你的参与是更重要的。"
我的朋友托德老师在他的新书《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中也介绍了德韦克的研究及结论,我个人觉得他做得更好的地方是不仅仅做了科普,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比如他将德韦克的成长型思维训练方法总结为了"成长三角形",更易于家长操作,介绍给大家。
他认为,培养成长型思维的第一句话是:大脑是可以改变的。这个信念非常重要,如果你不相信大脑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当契机来临的时候,你的潜意识会阻止它的改变。
接下来,你需要引导孩子反思:"我得到了什么。"比如"我做不到,我要放弃",其实可以改变说法为"前面的失败告诉我们,这些方法都不行,或许我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做。"
最后,当孩子开始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时,哪怕只取得了一丁点的成就,我们也要郑重其事地赞扬他,"让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绩更重要"。
我个人还很喜欢这本书附赠的由朱丹和托德老师原创的绘本《好饿的神经元宝宝》。大意是当孩子们每经历一些事,他们头脑中的神经元宝宝就会长胖一点。但是有一种特别的蓝神经元宝宝却一直饿肚子,普通的食物(经历和学习)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那么蓝神经元宝宝到底吃什么才会长胖呢?原来它们需要"失败"。
我在给4岁的贝儿读这个故事时并没有展开做解释,但是有一天她在搭积木的时候,怎么也达不到她满意的高度就倾倒了,受挫的她自然是愤怒地把积木推到了一边,但过了一小会,她又重新开始搭建,一边搭一边念叨:"我的蓝神经元宝宝长胖了",不得不让人感慨故事潜移默化的力量。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不停给孩子灌输大脑是可以改变的,输了、错了都没关系这样的信念,同时给予孩子真正有用的、细化的指导(例如小块的积木放在下面不稳定,需要调整结构等等),这样才可以真正把这一次的失败变成孩子成功路上的养料。
,我是董一诺,养娃跟我做,带你上王者!关注我,为您提供专业的养娃攻略,做最亲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