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俩小时,愤怒贡献豆瓣首个一星,这下许光汉来了也救不了

如坐针毡俩小时,愤怒贡献豆瓣首个一星,这下许光汉来了也救不了

首页游戏大全看不见的真相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4-26

6年前,有一部悬疑片在国内上映。

票房1.7亿,豆瓣8.8,随即入围了豆瓣电影TOP250的第70位。

6年后,它的翻拍版上映了。

豆瓣评分6.2,和原版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

票房1.64亿,却与原版不相上下。

劣币逐良币?

这里面,其实大有乾坤:

瞒天过海

抱歉,这电影聊得有点晚。

其实本来也没打算聊这部翻拍片,毕竟质量堪忧,似乎不值一提,但前些天和小伙伴整理数据的时候,我们发现今年的国产翻拍片,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激增,居然高达11部之多

而之前4年,分别是6部、3部、8部、3部。

△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为什么国产片一窝蜂地往翻拍这条路走了?

只是原创能力不足?

于是,顺着《瞒天过海》,今天就好好聊聊今年的国产翻拍片。

并试图解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人都喊打翻拍片。

它们的票房反而越来越高,愿意趟这趟浑水的人也越来越多?

01

如果你没看过《看不见的客人》,只是冲着片方的宣传走进影院,大概率不会发现《瞒天过海》是部翻拍作品:

只有在灯光亮起,字幕快走完时,你才会在银幕上看到一行“翻拍自《看不见的客人》”的小字。

为什么这么隐蔽?

除了这些年国产翻拍片的口碑确实不好,更多的是在于,原版在很多人眼里是可以称为神作的存在,票房虽然不高,但口碑突出,豆瓣130万人打出8.8,看的人越多,分反而越高。

这是部西班牙的小成本电影。

故事源起一桩密室*人案,在一间开在雪山的酒店房间里,女子被*,周围是大笔的现金,同样在这个屋子里的,还有她的情夫,一家成功企业的商人。

整间屋子从里面上锁,没人有钥匙,唯一嫌疑人就是那个商人。

为了让自己摆脱嫌疑,商人高价请来即将退休的女律师为自己辩护。

于是电影的主线只在一个晚上发生,聚焦于女律师和商人梳理案情,为排除嫌疑做准备。

老实说。

《瞒天过海》主创选择《看不见的客人》作为翻拍对象,其实也能理解,因为原作里,最受欢迎的部分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5次推理,4次反转,精致复杂,推理缜密,真相大白时戛然而止,让人大为震撼。

也是因此。

电影上映之后,许多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翻拍作品。

按豆瓣评分排列如下:

1,2018年意大利版的《死无对证》,像素级100%复刻。

2020年9月国内上映,拿到3000万,甚至还拿了本国第64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改编剧本的提名,有点无语。

(这一版演员阵容蛮强)

这一版是翻拍分数最高的,豆瓣7.3。

2,印度版,《复仇》,性转版复刻。

2019年上映,时长120分钟,悬疑点不变,反转保留,节奏依旧,改动在于角色性别:死的是女主的情夫,女主为了保住家庭和事业撒谎,死者也从青年变为小孩,前来“帮忙”的女律师变为男律师。

但是故事发生地改在了英国(印度裔),本土化几乎无,豆瓣6.6。

(ps.印度另有一版泰卢固语的《看不见的真相》,不过改动幅度颇大)

3,韩版《自白》,续写式翻拍。

加入了本土元素,主要是女律师这一笔,打乱了出场节奏,且最大的改动,是在原片戛然而止处,加了近20分钟的后续。给商人的恶再添一笔,也让观众看到实锤证据被找到。

四个字,有惊无险,依然邪不压正,与原片走向一脉相承,不过比原版多了2个反转。

(这一版颜值很可,苏志燮、林珍娜主演)

最后就是今年国产翻拍的这版,目前4万多人打出6.2,评分人数第三多。

许光汉、张钧甯、惠英红、尹正主演,改编嘛,野心比较多:

无本土元素(东南亚背景,应该是过审需要),部分性转(女律师变成男警察,受害者由情妇变情夫,情妇挣扎脱罪),人物线扩充(增加了人物的过往经历,比如女主的童年经历等),加入社会议题(贫富、阶层、原生家庭)。

尤其是把主角从男变女,让张钧甯闯了一次蛇蝎美人的路子。

但等等。

说到这里你是否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翻拍方式,好像似曾相识?

没错,如果你看过《误*》,看过《消失的她》,会发现,这几乎也是一部可以加入“陈思诚宇宙”的一部作品。

而当陈思诚转变风格拍了《三大队》时。

我们却发现。

更多的国产翻拍片,却走在了模仿陈思诚的路上,并乐此不疲。

02

在网络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质疑思诚、理解思诚、成为思诚”,说的就是我们对陈思诚式悬疑片的看法。

为什么?

因为他的创作模式确实“管用”。

而且易复制。

在陈思诚监制的电影中,有三部作品都因为相似的风格火了:

《误*》翻拍自《误*瞒天记》,《误*2》翻拍自《迫在眉梢》,《消失的她》翻拍自《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它们的票房分别为13亿、11亿、35亿。

究其创作规律,无非是以下几点:

东南亚题材、犯罪悬疑风格、社会议题展示,并在尺度、可看度、情绪,三方面占齐。

这不能不让一部分创作者“眼红”。

就拿《瞒天过海》来说。

肉眼可见,与遮遮掩掩不提翻拍《看不见的客人》不同的是,它在宣传方式上,努力往《消失的她》上靠:

海报几乎做到了一致的构图。

释出的花絮也同样强调血浆的刺激。

而翻拍方式,也是加大了尺度与情绪。

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看不见的客人》像是一个成熟的中年人,而《瞒天过海》则是叛逆少年装作大人模样。

《看不见的客人》里没有大眼瞪小眼,没有强装镇定的虚张声势。

所有细节的铺陈都是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而《瞒天过海》中,许光汉饰演的警官不止一次恶狠狠地表示:

我是一个只想坑你钱的混蛋警察。

这仿佛是在向观众强调,我真的不是幕后操控者哦。

于是电影从一开始,一个楚楚可怜,一个危险狡猾。

这种太过明显的威胁与被威胁的强弱设置,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剧透了他们真实身份的强与弱。

更重要的。

则是在于暴力场面的呈现。

《看不见的客人》原作是一种冷峻沉稳的风格,几乎没有暴力流血场面。

而翻拍版呢?

生怕心理层面的博弈不够明显,还使用“罗生门”式的讲述,构造出一幕又一幕血浆暴力的场景回忆,将心理层面的博弈具象化、暴力化。

你肉眼可见它的情绪渲染之激烈。

个例吗?

不。

这样的取向在其他悬疑类的翻拍片里也同样存在。

比如《拯救嫌疑人》。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还记得,电影后半段对于女性受害者被凌辱的场景刻画得有些用力过猛。

大量血浆的使用,暴力奇观的展现,以及那场逻辑漏洞百出的强奸戏。

强奸者丹温虽是临时起意,但前后行为逻辑经不起推敲。

一个宠物店员为什么突然就兽性大发,并在施害时说了一句,我也不差。

当受害者挣扎时,丹温怎么就由原来的强奸到起了*心,是受害者哪句话刺痛了丹温吗?

在这场戏里,我们不仅看不到足够的理由,更要命的是警方在后来查案时竟然也没查受害者打求救电话的手机。

而原版的强奸戏采用的则是一种风格化视听,手持摄像,镜头快速切换并且晃动,主打的就是用最少的血浆营造最恐怖的场景。

这样改编的目的很明显。

就是为了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使得观众跟着角色一样“义愤填膺”。

所以你看,无论是《瞒天过海》还是《拯救嫌疑人》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一个1.6亿,一个5.7亿。

在今年的国产片里,算是赢家了。

但与此同时。

想要塞入的元素越多,就让原本利落缜密的悬疑线越臃肿,导致观赏趣味被削弱。

不但口碑不如意,一个6.2一个5.9。

甚至还会引来不少质疑。

△ 上图《瞒天过海》,下图《拯救嫌疑人》

说到底,在赢得抖音就赢得票房的当下,国产翻拍片正在逐渐走向一条碎片化、情绪化的道路。

对于创作者来说。

这似乎就是为了让影片“本土化”,更加适应中国观众的尝试。

但问题是。

所谓“本土化”,就等于“陈思诚化”吗?

我们是不是对“本土化”这个词有什么误解?

03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本土化?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皆知,但人人都不知道往哪儿努力的词。

《阳光姐妹淘》里把大学生运动改成城管大战商贩是本土化?《合法伴侣》里把出轨的结局改成异性恋结婚是本土化?

当然不是。

国产电影的创作者一直在往“本土化”方向努力,但显而易见,他们都误解了这个词。

他们会以为本土化是迎合大众情绪:

就像《瞒天过海》。

他们会认定国内观众喜欢看冲突,于是电影就强化了富人和穷人的冲突。

影片中乔文娜说,只有有了钱,有了权,才能有现在的好日子。

而惠英红饰演的母亲则直接说,别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你们有钱人根本想象不到我们穷人能够为家人做什么。

但问题是,富人乔文娜也是从小出身微寒,而片中所谓的穷人好歹也是一个小学校长。

这让人恍惚:这部电影的富不是真正的富,穷也不是真正的穷。

同时,创作者也会认为本土化是符合主流价值观:

比如过两天将要复映的《你的婚礼》。

国内版用宿舍楼顶的烟花戏、台风天的告白,架空了原作的写实。

同一场戏。

原版男主已经放下幼稚的过往,宣布要往前走了:

我最近真的很幸福

教小孩也很有趣

那都是多亏你

因为有你

我有了新的梦想

国版却仍沉浸在过去,诉说着故作伤感的情感鸡汤:

为了和你在一起

我做了很多很傻、冲动的事

但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曾经这么相爱过

如果我能早点长大

是不是就不会失去你

青春成长的现实。

变成了翻旧账的自我感动。

再加上各种像素级的临摹,以及水土不服的情节,与其说这是本土化,不如说,这其实是一种走捷径式的投机行为。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堆砌“有效词”。

那么本土化到底是什么?

我们没法给一个准确的答案,但至少,有一个词必须具备,且应该放在首位:

现实。

在一个现实的,可触摸可感知的世界里,我们才能相信一个角色是真正地活着,一旦这样现实空间缺失,那么角色身上的故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举例来说。

今年的11部翻拍片(不算重映的《你的婚礼》),大多是在6分上下徘徊,这其中,只有两部超过了7分

分别是《忠犬八公》和《我爱你!》。

他们取得不俗口碑的原因是什么?

最大原因当然是我们的确被这里的故事感染了,但感染的前提,其实是它们首先在硬件上就给我们创造了一定的现实感。

比如《忠犬八公》。

故事发生地,换到了重庆,男主人每天坐火车变成了坐轮渡。

泪点的转折,也换成了你我更熟悉的老房子拆迁。

《我爱你!》就更亲切了。

弯弯绕绕,地势起伏,建得密密的老楼房,堆满杂物的家;随处见绿意的茶楼、公园;躺椅上歪着盘串的大爷……

尤其是几个老人相处定情的广州动物园(在市中心那个),虽然旧,动物有点疲,可是熟悉,也真切,像是老人会去的“约会地”(65岁以上免票,60-65半价10块一张)。

也因为这扎实又真切的生活气,衬得几个老人之间迟来却真挚的友情与爱意,美好得有点残忍。

但反观6分以下的翻拍片呢?

随手截图:

充斥着空旷的样板间、抠图味,空。

当然,我们其实并不排斥翻拍片,就像曾经香港电影的辉煌部分也得归功于香港电影人对于好莱坞和日本的学习,后来韩国电影的崛起,也没少对香港电影取经。

通过翻拍,学习吸收原作品里的精华,是一个地区的电影产业得以升级和进步的必要过程。

还记得前几年。

哪怕是国产翻拍片,也出过一些佳作。

比如《十二公民》,在台词和人物设置上,这十二位公民有唯利是图的小卖部店主,有拿着iPad办公的地产从业者,有保安,有出租车司机……本土化程度非常高。

比如《疯狂的石头》,借用了《两杆大烟枪》的壳,填充的完全是自己的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的故事。

甚至你把目光投向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很大一部分经典电影都是翻拍。

《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黄飞鸿》《纵横四海》《新龙门客栈》……

但。

当国产翻拍逐渐变成投机取巧,变成急功近利,变成投其所好的时候。

我们不禁就会问:

这样翻拍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仅仅是看一场外文传译?仅仅是看一件社会新闻?与其看这样的“山寨版”,我们为什么不去看原版?

所以。

相比于那些在商业上,逐分逐秒的算计,相比于那些在情绪上,被不择手段地煽动。

我们其实更想看到的。

是一个创作者,从一而终的真诚。

而这。

也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国产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