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程永新:好编辑就像星探,要把心交给作家和读者

以书之名|程永新:好编辑就像星探,要把心交给作家和读者

首页游戏大全口袋侦探2完整版更新时间:2024-06-15

佩索阿说“我将宇宙随身携带在口袋里”。书籍,也如浩瀚宇宙,让我们窥得万千生命,汲取无尽力量。

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今日头条推出独家视频策划——《我将书本随身携带》,用镜头跟随梁鸿、刘亮程、蒋方舟、程永新四位嘉宾,记录下他们“随身携带的书籍”,阅读、创作及日常生活。

按《收获》主编程永新的说法,编辑就是作家的“提衣人”。这个角色他做了四十多年。2007年,程永新出版了《一个人的文学史》,汇集了几十年间他与作家们的书信、访谈以及评论。

他比多数人都知道,今天的文学在人们生活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

对于变化,程永新的态度开放。在他看来,现在的营销方式也变了,有一些年轻人可能不看《收获》,而开始看《我在岛屿读书》。今年,他尝试了网络直播,结果发现直播间里既能聊文学又能卖刊物,“把真正好的文学送到读者的手里。”

我们跟程永新聊了聊他如何看待时代变迁下的文学和书籍。

01 一个人的文学史

跟别的文学爱好者不太一样,作为《收获》主编,程永新读最多的是作家的原稿。

每次出差,无论坐飞机还是坐高铁,他常捧着长稿子读,最多的时候,他在家一天能读完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

尤其今天,他的书稿库更大了。文学期刊太多,编辑的工作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越是艰难,《收获》越不能降低审美,编辑们的阅读量也就越大。

另一个阅读习惯是国外的杂志刊物:比如《纽约客》,从内容、封面再到插画他都会跟同仁探讨。

有时候,人生大事的机缘很简单: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上学的程永新到《收获》实习,结识了当时主持工作的老主编萧岱。这个班一上就是40多年,在这个老楼里,他开始了“一个人的文学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文学复的兴时代,原本完全禁锢的时代突然被打开,文学爆炸似地繁荣:“门户在慢慢打开,文学思维在慢慢打开。”

1988年,程永新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编选《中国新潮小说选》,其中选了余华、格非、莫言、苏童、史铁生、马原、残雪等人的作品。

他在序言中写道:“有人预测,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大作品将在五年、十年后出现。如果这个预测没有发生偏差的话,我不想说大作家一定在这本集子的作者们中间诞生,但我极其固执地坚信,假设中的大作品、大作家,一定是沿着他们(它们)的足迹走到一个辉煌殿堂的。”

这是一批饿坏了的知识分子。程永新记得自己跟马原一见如故,马原属于那群作家里读书最多的人,在对方影响下,程永新读了不少以前错过的世界名著。

在那样一个奇异的年代,众人都很单纯,都觉得文学是最崇高的事。比如说有外地的作家来找程永新,从吃饭开始到睡觉,聊的就是文学。

“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力、融化能力特别强,才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的好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好作家。”在他看来,作家朋友们都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2007年,程永新出版了《一个人的文学史》,里面汇集了几十年间作家们的书信、他与作家们的访谈以及他的评论。“《一个人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文学史里前行、成长和变化的历史。”

02 好编辑像星探

在阅读这件事上,程永新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程永新幼年丧父,母亲以一己之力,挑起抚养儿女的重担。母亲喜欢看小说,童年时程永新只要一生病,母亲就给他讲故事。程永新最喜欢听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

在程永新上小学时,“文革”开始了。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少年时期蜗在家里,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姐夫是一个酷爱收藏图书的人,程永新从他那里借到很多名著。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他已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高考时决定报考中文系,对程永新来说算是非常艰难的选择。当时他的母亲、我的姐姐都反对。“说搞文科的人容易被批。”第二天起来程永新还是没有办法,“还是填了中文”。

他属于一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老师讲课基本不听,都在看小说。”

在阅读匮乏的时代,程永新通读了西方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把西方经典小说到现代主义都系统地读了。

后来他做了40多年的编辑,阅读更是成了人生主业。在他看来,好编辑认识作者的途径首先是阅读文字,再跟作者打交道。“慢慢交往慢慢感受。老巴金说了要交朋友,就是把心交给读者,然后你跟作家打交道,要把心交给作家。”

什么是好编辑呢?“一堆好东西里面,哪一篇能够把它挑出来,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优秀的文学编辑应该像星探一样,把特别有才华、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年轻写作者挖掘出来。

优秀的文学编辑还要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大部分作者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像灰尘掉在脸上,你自己是看不见的,所以一个优秀的编辑,就是要指出落在作者脸上的灰尘。”

比如当年,程永新看了王朔发在《当代》上的《空中小姐》,被王朔讲故事的能力所折服。后来王朔给《收获》投稿,题目叫《五花肉》。程永新觉得这部小说写得很好,就是名字怪怪的,建议王朔重新想想,最后的题目为《顽主》。

03 关键在于传播

“一代一代人写作完全是不一样的。”程永新发现,时代变了,文学也跟着变化。中国的文学发展运动轨迹原本很清晰,在21 世纪之后逐渐模糊——文学在我们生活当中没有那么的重要了。

对待时代变化,程永新态度平静且开放。只要能让更多人接触到书籍,他对新的传播渠道也甚是欢迎。在他看来,现在的营销方式也变了,有一些年轻人可能不看《收获》,而开始看《我在岛屿读书》。通过邮局征订更不再是年轻人的习惯。

今年,他尝试了网络直播,结果发现直播间里既能聊文学又能卖刊物,“把真正好的文学送到读者的手里。”

2月28日,作家余华、苏童与《收获》主编程永新聚首董宇辉直播间,畅聊《收获》杂志与当代文学写作之间的故事。最高实时在线人数超过48万人。这次直播也收获颇丰——截至直播结束时,卖出6.3万套双月刊,1.2万套长篇小说季刊,合计销售实洋1468万元。

程永新对《收获》的认同从没变过。他常常想起《收获》创办人巴金先生的名句,“把心交给读者。”即便在变化飞速的时代,他仍然相信自己和同事们“必须要往中国最好的文学刊物去努力。”

今日头条

搜索“我将书本随身携带”“以书之名”

来了解他们“随身携带的书籍”,阅读、创作及日常生活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