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9月20日电 题:从初中课堂到全运赛场,有份“宝藏”她要带走
新华社记者杨帆、郑昕
“我喜欢曲棍球。平时在学校带孩子就跟‘打鸡血’一样,现在每天来这片场地,工作节奏更快了。”扎好头发,戴上一顶白色帽子,刘亚萍转身走向赛事运行区。
这个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曲棍球比赛在位于西安市鄠邑区的西安体育学院新校区展开。47岁的刘亚萍是西安市高新一中学初中校区一名体育教师,今年3月被抽调参与该场馆的竞赛组织工作。
“完全新建的高标准场馆,就像一页白纸,竞赛组织工作我们属于从零开始摸索。最开始进场时,这里没有一张桌子,没有一口水喝。经常熬到半夜,第二天一早从市区再过来干活。”刘亚萍说。
不过这样从零起步的困难,在刘亚萍过往经历中,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刘亚萍曾是一名专业曲棍球运动员。“我小时候是练足球的,后来进入陕西女足。1987年甘肃成立了女子曲棍球队后,我入队待了5年时间,参加了很多大赛。”刘亚萍告诉记者。
退役后,刘亚萍进入西安体育学院学习,随后来到当地中学任教。满是韧劲的她,参加工作后下了个决定,要把曲棍球项目从基层搞起来。
2014年,西安市高新一中学初中校区首次开设曲棍球社团。尽管有这样一名专业教练,但当时很多学生连曲棍球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学校也没有场地,该如何组队、又该如何训练?
面对困难,刘亚萍向学校申请,专门为曲棍球辟出一块地方,建起一个长30米、宽20米的简易五人制曲棍球场。在招募首批8名队员后,她开始带着孩子们每天早上体能训练,放学后技能训练。
“当时整个陕西没有别的队伍,除了自己训练,没有比赛能进行切磋学习。我和其他老师经常当队员,混在孩子们当中参与对抗。学校体育组很多年轻男老师,不会打曲棍球但奔跑速度快,他们是最好的陪练。”刘亚萍说。
点滴进步,汇聚成长。刘亚萍和这支校园女子曲棍球队逐渐打出成绩,学校也因为在曲棍球及校园体育工作的显著成绩,被认定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从接到全运会征召,到赛事真正到来,角色转换之间,刘亚萍见证了这片“角落”的变化——现在曲棍球赛场有3块标准场地,总座位数达3096个,场馆功能设施先进,夜间照明条件良好,已具备承接国际国内大型曲棍球赛事的条件。
“从14日开始,男女共16支队伍304人在这训练和比赛,运转协调工作对于整个场馆的工作团队来说是非常大的。大家都非常能吃苦,沟通很高效,一起把比赛运行了起来。”刘亚萍说。
近几天西安迎来大雨,曲棍球项目没有因为天气推迟,运动员们依然在赛场奋力拼搏。刘亚萍说:“站在场边总能想起自己当年的样子,一头短发,皮肤黝黑,日晒雨淋,像个男孩子一样。开赛后每天都很累,但非常充实,能站在这就是幸福和幸运的。”
“说实话,两份工作我都喜欢。我喜欢学校,也喜欢赛场。”刘亚萍表示,有这么多专业队同场竞技,展示最先进的技战术和训练方法,还有全运会这份特殊经历,这份宝藏会带回校园、带回给孩子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