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头潜鸭在武汉幸福生活。魏斌 摄
天气转凉,武汉市观鸟协会于近日开启了2022年越冬青头潜鸭调查。今年3月数据是401只!
时间倒回到9年前,在刚刚发现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野鸭的卢群怎么都不会相信,自己的一趟好奇之旅,竟然直接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最南端的繁殖地往南推进900千米,更不会想到,在近10年间,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在武汉落户安居,数量更是不断上升。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持续进行湿地生态修复,是政府部门、志愿者、爱心市民的多年合力保护。
武汉成为青头潜鸭最南端繁殖地
卢群最初发现的青头潜鸭。卢群 摄
2014年春天,黄陂前川供电所员工卢群听说黄陂孝感接壤府河段某地,芦苇荡漾野鸭成群,一向爱鸟的他欣然前往。果真,斑嘴鸭、绿头鸭、夜鹭、白鹭、须浮鸥等各种鸟儿在天上、塘埂、水中,热闹极了。
卢群最初发现青头潜鸭的地方。卢群 摄
其中却有一只“面生”的鸭子:体圆头大,黑色头颈顶着绿色光泽,外形和斑嘴鸭、绿头鸭相差甚远。返程途中,他在附近一处养虾塘里又发现了一对这种野鸭,这勾起了他的好奇。他拍下照片发给武汉市观鸟协会,经确认,这竟是全球极度濒危的青头潜鸭!在全球数量仅有1000只左右。
卢群最初发现的青头潜鸭。卢群 摄
“青头潜鸭一向在北方繁殖,武汉只是它们的越冬地。但此时已经5月中旬,它们还滞留在这里,而且刚才一对鸭子行为亲密。”凭长期的观鸟经验,卢群判断,它们极有可能在武汉繁殖。
卢群在水中寻找青头潜鸭繁殖巢。李思纯 摄
卢群为这一可能兴奋不已,他约上观鸟爱好者李思纯,又多次前往最初的发现地。李思纯在岸上观察保障他的安全,卢群则一趟趟蹚进长满水草的水中,细细搜寻青头潜鸭的踪迹,正值涨水季节,水最深的一次他只有头露在水面。
终于,6月14日,他在一处露出的苔草上发现了青头潜鸭繁殖巢的踪迹,他耐心地等待鸭妈妈外出觅食,然后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拍下了照片。
卢群拍到的青头潜鸭繁殖巢,巢里还有8枚蛋。卢群 摄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卢群和李思纯持续跟踪拍摄青头潜鸭,留下了青头潜鸭觅食、嬉水、游弋、筑巢,以及小鸭孵化的珍贵画面。照片引起了权威研究人士的关注。
2015年9月,世界水禽与湿地基金会物种保护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赫伦专程来武汉调查,他证实,武汉成为青头潜鸭已知最靠南的繁殖地。与之前“最南推测繁殖地”河北衡水相比,向南推了近900千米。
四方力量加入监测与保护
青头潜鸭在武汉幸福生活。魏斌 摄
确认青头潜鸭在府河湿地“安家”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等相关方面,开始谋划对青头潜鸭进行保护,将市域内37千米的府河岸线及附近的湖泊、绿地打造成生态绿楔,为青头潜鸭和各种鸟儿打造适宜环境。
2016年底,一直对青头潜鸭进行持续观察的“发现者”卢群,急匆匆地找到了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快救救青头潜鸭,它的家要做成田园综合体了!”
原来,祁家湾渔场的村民铆足干劲,打算尝试“现代农业 旅游服务业”的“联姻”。
武汉观鸟协会志愿者们一面确认青头潜鸭生存状态,一面向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在他们的努力下,田园综合体项目最终被“搅黄”。
观鸟协会进行青头潜鸭数量调查时,一群鸭子正从面前飞过。颜军 摄
守住栖息地后,武汉观鸟协会开始对青头潜鸭进行持续的监测。2017年12月中旬,他们在此发现总量为263只的大型青头潜鸭种群。这次惊喜的相遇,让武汉从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一跃成为重要的栖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2018年,在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观鸟协会对青头潜鸭的观测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每年4—6月是青头潜鸭的繁殖期,每年12月到次年2月,都需要加强监测力量,务必保证每个月两次。”观鸟协会副会长明亮强调。
为让监测更加科学全面,武汉观鸟协会还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每个栖息地都安排一支专业队伍,每支队伍配备记录员、观察员、摄影师,彼此能力互补、协调分工。
此外,社会其他力量也涌入青头潜鸭保护,多方力量彼此衔接、形成合力: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在青头潜鸭周边村落招募志愿者巡护队,为其“保窝护蛋”;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牵头,对青头潜鸭及其伴生潜鸭类进行系统调查;武汉大学等高校师生进行课题学术研究。
虾塘老板成为青头潜鸭守护人
朱祥能带着明亮巡护青头潜鸭。颜军 摄
随着保护加码,青头潜鸭在武汉的活动范围也在扩大。这一对水质要求极高,对环境非常挑剔的水鸟,用脚为武汉生态投票。
2022年春,继黄陂祁家湾、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牛山湖后,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附近,再次发现青头潜鸭的繁殖踪迹,至此,这种“鸟中大熊猫”在武汉的集中繁殖区域增加到3处。
豹澥湖的繁殖地正位于朱祥能的地盘。他养虾多年,在附近承包有200亩虾塘。由于他坚持生态养虾,拒绝投饵投药,虾塘里水质清澈,生态完善,吸引来了一批意外“租客”。
豹澥湖的青头潜鸭。颜军 摄
“青头潜鸭部分食物来源就是小鱼小虾,我们要在他的地盘进行监测保护,肯定也会对他的生产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第一次跟朱祥能沟通时,我心里打鼓。”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告诉记者,没想到,他听完之后十分感兴趣,挥挥手慷慨地说,随便吃,吃不了多少,而且吃的虾都是老弱病残。
在之后的交流中,这个皮肤黝黑、朴实爽快的虾塘老板让颜军感到意外和惊喜。养虾之余,他的兴趣爱好是看野生动物书籍和纪录片,他的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理念和颜军十分相似。了解观鸟协会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为了摸清这里青头潜鸭的繁殖情况,熟门熟路的朱祥能主动请缨,划着船灵活地穿梭在水塘里,带着观鸟协会会员们找到了10个繁殖巢。
卢群跟踪拍摄到青头潜鸭小鸭出壳的画面。卢群 摄
5—8月繁殖季,他像一个负责任的“奶爸”一样,每天两次到池塘巡护,观察小鸭的孵化和成长状况。在他的协助下,观鸟协会在青头潜鸭经常出没的地方布设了6台红外相机,记录到了大量青头潜鸭繁殖的珍贵视频。他还向周边群众宣传青头潜鸭繁殖保护:“来我的塘里采藕带可以,但不要伤害鸭子。”正因为有他的保驾护航,最终,10个繁殖巢中有8个成功繁殖。
下一步,让青头潜鸭住得更舒适安心
豹澥湖繁殖地里,一周左右的青头潜鸭雏鸟跟着妈妈遛弯。王汉 摄
长期观察显示:青头潜鸭繁殖地几乎都在虾塘里。它们为什么不去更加安全的保护区呢?解开这个谜题只能通过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2019年起,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主导开展了“青头潜鸭繁殖生境研究与救护”项目。
豹澥湖繁殖地,2-3周的青头潜鸭雏鸟。颜军 摄
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研究团队一方面在全市青头潜鸭栖息地大范围进行生境调查,通过环境DNA、碳氮同位素测定,分析青头潜鸭的习性和食性等;另一方面对几个典型生境开展生态格局演变研究,分析用地性质和环境变化对青头潜鸭种群数量的影响。
研究需要大量青头潜鸭羽毛和粪便作为素材,在青头潜鸭观测一线的观鸟协会承担了这个任务,研究团队给他们取了一个调侃的队名:每天追着青头潜鸭跑,只为收集粪便,可不是“赶屎队”吗。
“赶屎队”收集青头潜鸭粪便。颜军 摄
听起来有趣,但这项工作并不简单。每次进行青头潜鸭观测时,除了关注青头潜鸭本身,协会会员们还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放过任何可能是青头潜鸭的粪便或羽毛。但由于各种鸟儿“混合居住”,且其他鸟儿数量庞大,往往捡回去的粪便或羽毛仅有极少是青头潜鸭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今年春天,“赶屎队”终于圆满完成使命。
“目前研究初步结果已经出炉。依据成果,我们将在青头潜鸭的最初发现地—黄陂祁家湾,营造一处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区。”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憧憬地说,在这里将会有最适合青头潜鸭生活的环境,有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让它们生活得更加安全和舒适。
今年8月和9月,市园林和林业局为青头潜鸭开设了“你好,武汉鸭”专栏,将红外线视频剪成有趣小视频,向市民介绍武汉青头潜鸭的故事,萌萌的鸭子立即圈了一大波粉丝。最近,该局还将出版一本武汉青头潜鸭绘本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武汉新居民。
一边是经济发展,科教兴盛,一边是湿地丰饶,保护得力,共同交织成武汉城水相融的独特魅力。武汉人和“武汉鸭”都在这里幸福安居,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模样。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