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喂1岁半的小点点吃饭,小点点没吃勺子里的饭,反而张开嘴在妈妈的手臂上咬了一声。妈妈的手臂上留下一排牙齿印,妈妈疑惑不解,点点这段时间怎么总是咬人?
宝宝爱咬人、打人的原因。宝宝爱咬人、打人的原因可分为两个:
第一个原因:无攻击性的抓咬、拍打。
拍打和抓咬,是1岁半到2岁之间孩子最常见的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口、手的敏感期”,什么东西都想抓一抓,什么东西都想放到嘴里咬一咬。
口和手是孩子这个阶段的社交工具,他们正是通过“抓咬”和”“拍打”的动作,练习使用这些工具。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交流性的行为,并没有主观意义上的攻击性。
第二个原因:带攻击性咬人、打人和推人。
到2岁左右,孩子的行为开始变得有主观性,孩子的咬人、打人行为也有了主观意义上的攻击性。举个例子:2岁的南南正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拿起来玩了,南南看到了,把玩具抢了回来,还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上。
这时,南南行为就带有主观意义的攻击性了。他推人是在发泄情绪,也是在保护自己的玩具。孩子的这种攻击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引导,以免发展成为孩子一种习惯性的处事方式。
孩子咬人、打人时,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咬人打人时,父母可以这样处理:
1、口手敏感期的宝宝,满足他的口腔触感。
茜茜和2岁的乐乐正在一起玩拼图,乐乐突然抱着茜茜,在她脸上咬了一口。茜茜的脸上留下了一圈红红的牙齿印。茜茜痛得哭了起来,乐乐愣愣地望着茜茜,变得不知所措。他并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咬伤了茜茜。
原来乐乐进入了“口腔敏感期”,变得爱咬了,家里沙发被他咬出了好多个小洞洞。爸爸妈妈从超市买回来一些小饼干和磨牙棒给乐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练习。乐乐很快就渡过了口腔敏感期,不咬人了。
处于口手敏感期的孩子,他们咬人、拍打行为都是无攻击性的。在宝宝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之后,他们爱抓咬的行为也会自行终止的。
2、把孩子打人的手,引导为受欢迎的“社交手”。
1岁半的小点点看到经常一起玩的圆圆后很开心,但当圆圆走近后,小点点却出奇不意地用手在圆圆的脸上重重地拍打了一下。一下子把圆圆打哭了,点点自己却蒙了。
小点点看到圆圆后是很开心的,他打人的动作,本意是想表达自己的开心。但因为表达方式错误,开心变成了拍打。
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宝宝,表示欢迎的方式是这样哦。来,我们来击掌。”然后拉起宝宝的小手,与妈妈的手掌互相拍打在一起。
点点很快就被妈妈逗笑了,显然他很喜欢这种击掌方式。下次再见到小伙伴,他可能就会以这种方式迎接他们了。宝宝打人的手,变成受欢迎的“社交手”。
3、孩子打人了,父母不要还手打孩子。
天天和小伙伴智智一起玩,在抢玩具的时候,天天动手打了智智。妈妈看到,掌掴了天天打人的手,并斥责道:“不能打人。”
天天的小脑袋里满是困惑:不能打人?那应该怎么做?妈妈不也是打我吗?
所以,在孩子动手打人的时候,父母不要还手打孩子,而是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父母可以拉开孩子,并鼓励孩子说:“对不起。”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然后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智智先拿到的,应该让智智先玩。等智智玩好后,就到天天玩。不能因为想玩就抢,更不能动手打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对孩子的影响是无穷的。父母不能一边教导孩子不许打人,又一边打孩子。父母正确的示范,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