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刺复式手法的组合与应用

针灸——针刺复式手法的组合与应用

首页休闲益智拉针引球更新时间:2024-07-30

针刺复式手法,即各种单一的基本操作手法的综合应用。基本手法的综合应用,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灵枢·官能篇》中所载泻法时所用的“切而转之”“疾而徐出”“伸(提)而迎之”“遥(摇)大其穴”等,就是“捻转”“提插”“徐疾”“针向”“开阖”等单一基本泻法的综合。补法时所用的“微旋而徐推(进)之”“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等,则是“捻转”“徐疾”“留针”“开阖”等单一基本补法的组合。《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吸则内针”“静以久留”“吸则转针”“候呼引针”的泻法,与“呼尽内针”“静以久留”“候吸引针”“推阖其门”的补法,也是由多种单一基本补泻构成的。元明时代,各针灸医家如陈会、高武、李挺等所用的针刺手法,大都也是综合组成。下面以“烧山火”“透天凉”等20种手法为代表,试就其组合规律和作用原理作一探讨。


(一)补法或泻法的单纯组合

补泻手法有调和阴阳、疏调营卫两类不同的作用,前者是针对阴阳之气偏亢或偏衰而设,后者是因营卫之气运行有余不足而来,故同类作用性质的手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可以加强治疗作用。《金针赋》中记载的“烧山火”法与“透天凉”法即其代表。前者是由徐疾、提插、九六、开阖四种补法组合而成;后者则是由上述四种泻法综合组成。从其组合形式来看,其主要结构是徐疾和提插两种具有调和阴阳作用的补泻法,所以前者有补阳祛寒的作用,可用于肢冷脉伏、瘫痪痿痹、癫风不仁、寒疟等一切阳虚证;后者有泻火清热的作用,可用于风疾壅盛、中风喉风、癫狂温疟以及骨蒸劳热等一切阳气偏亢的病证。

由此引伸,具有同类作用的“针向迎随”和“捻转迎随”补泻法,也可以综合运用。操作时,手三阳、足三阴和任脉等向心性经脉,针刺时左转针和针芒向上刺(向心)相结合,手三阴、足三阳和督脉等远心性经脉,针刺时右转针和针芒向下刺(远心)相结合,顺经转针加顺经而刺,以促进营气的运行。相反,针手三阴、足三阳和任脉时,捻针右转和针芒向下刺相结合,手三阴、足三阳和督脉针刺时,左转针和针芒向上刺相结合,逆经转针加上逆经针刺,以抑制营气的运行。至于它们的运用指征,《灵枢·终始》篇中有“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可以作为参考。当然,两类不同作用的补泻手法,也可以组合运用。《灵枢·动输篇》中曾说:“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卒(猝)然遇邪(外邪)及逢大寒(阳虚),…….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说明营卫之气的运行,可因阴阳之气的盛衰而变化,所以两类手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多数情况下是难以分割的。这种现象在下面一些复式手法的组合形式中也可以见到。

(二)补法和泻法的交错组合

这类手法的组合特点是补法和泻法交错施用。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多补少泻,或多泻少补;或一补一泻,或多补多泻。根据组合的形式,其作用原理和适应证也有不同,兹分别讨论之。

1.阳中隐阴法与阴中隐阳法

这是两种以第一类补泻手法为主,补泻兼施的手法。阳中隐阴法,操作时先运针进人五分,紧按慢提九次,再运针深入一寸,慢按紧提六次。阴中隐阳法的操作是运针先入一寸,慢按紧提六次,再退出五分,紧按慢提九次。这样的操作方法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主要内容。

阳中隐阴法即先运针进人五分,后进入一寸,就是将穴位的深度分为二层,分二部进针,操作完毕后,由一寸退至皮下或出针,是一次退针。联系在一起,即“二进一退”,符合“徐疾补泻,徐进针疾退针为补”的原则。另外,提插补泻中的一补(紧按慢提)一泻(慢按紧提),先在五分部施用补法,后在一寸部施用泻法,构成二补(徐疾补法和提插补法)一泻(提插泻法)的形式,所以也是一种以补为主、补中有泻的手法,其作用是以补阳为主,兼能清热,临床上适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虚中夹实的病证。

阴中隐阳法先运针进入一寸,是一进,后分别在一寸与五分二部施用手法是二退,符合徐疾泻法的原则。另外,在一寸部先行提插泻法,再在五分部行提插补泻,构成二泻(徐疾泻法和提插泻法)一补(提插补法)为主的组合形式,所以是以泻为主、泻中有补的手法,其作用是以泻热为主,兼能补阳,适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实中有虚的病证。

2.流(留)气法和提气法

这两种手法也是以第一类补泻手法为主组合而成的。由于组合的形式不同,故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异。

流气法的操作是先运针内人七分,行九阳数,紧按慢提九次,待气至,便深入一寸之中,行六阴数,慢按紧提六次,微微退至原处,如不得气,可依前法再行。本法的操作,与阳中隐阴类似,不同者在于分层进针的深浅不同。阳中隐阴是将一寸分为两个五分,留气法是将一寸分为七与三,而且是先七后三,在七分中用补阳法,在一寸中用泻阴法。由于七分的提插幅度大于三分的两倍,所以可以理解是先用大补法,后用小泻法。其组合结构是大补阳气,小泻阴气。阳气有行血散瘀的功能,阳布则阴消,故此法可治疗癖癥瘕等一切气血阻滞而成瘀积的病。

提气法的操作是先紧提慢按行六阴数,待邪实已去,经气大至,手下感觉沉紧之时,即一面微微捻针使经气运行加速,一面轻轻将针上提,使荣卫之气聚集于针下,荣行卫布,肢冷麻木之症能有所改善。本法以泻为主,是一种祛邪扶正的措施。盖肢冷麻木等症乃卫阳不足之证,其发病多因外邪壅滞经络,卫阳布达受阻而致,治疗当然要先祛除病邪。施术时先紧提慢按行六阴数以祛邪,待经气至,再左右捻针,催行经气,提针豆许,而使经气隆至。这样的组合,是为邪留经络、卫阳不达而设。由此引伸,若留邪并不显著,冷麻之症全由卫气不足而致者,则愚意可将此法权变应用,即将先泻六阴数改为紧按慢提九阳数,临床用之,效亦不差。


3.龙虎交战法和饿马摇铃法

这两种手法同以捻转补泻为基础,同属一补一泻的组合形式。龙虎交战法的操作是先大指向前左转行九阳之数,后大指向后右转行六阴之数,先左后右,一补一泻,反复捻转。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有多种,有从阴阳之顺逆立说的,有从经络循行、气血流行的顺逆立说的。龙虎交战法中先左后右、左九右六、先补后泻的理论是以前者为依据的。但是,也不能忽视转针方向的不同有推动或牵制气血运行的作用,也就是说后者的作用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疼痛的机制,中医认为系经络中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龙虎交战一左一右、一正一反地反复捻针,对气血的运行产生一推一拉的双向影响,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从而起住痛移疼的作用。

饿马摇铃法的操作是右手拇、食二指捻针,也是一前一后地捻转,但此法的特点是一次大指向前,一次大指向后。大指向前时用力较大,捻转幅度也大;大指向后时用力较小,捻转的幅度也小。即所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而整个操作过程要求缓慢而用力柔和,象征“饿马无力”之状。由于其组合形式是以大指前进左转为主,所以类同于捻转补泻手法一般操作中的补法,其作用是以顺阳补阳为主。


4.子午捣白法这

是一种以徐疾和提插补泻为主,结合捻转补泻法等组成的多补多泻手法。其操作是下针得气后,将针上下提插,三进二退,如此三度,计为九入六出。在进针时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老阳之数(九九八十一次);退针时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老阴之数(八八六十四次)。在紧按慢提时结合左转针,在紧提慢按时结合右转针。这样在每一度行针时三进二退,要在五个分部内提插和捻转371次,三度行针,共要提插和捻转1113次。所以《金针赋》上说:“九人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这种手法的组合特点是在三进(徐进)二退(疾退)的徐疾补法基础上,运用频繁的提插和捻转补泻手法,以三补(徐疾补法、提插补法和捻转补法)和二泻(提插泻法和捻转泻法)为基本手法而构成,与阳中隐阴的二补一泻法有类同之处,也是一种以补阳为主,补中有泻的手法。由于其频繁的运用紧按慢提和慢按紧提法,再结合以顺从阴阳为原则的左右捻转法,其目的在于“导引阴阳之气”,壮阳以制水,补阳兼泻阴,所以可治阳气不行、水液泛溢而成的水蛊膈气等症。


(三)补泻法与行气法的相互组合

这类手法是由两类不同作用,即补虚泻实和运行经气的手法组合而成(手法作用的分类,详参《毫针基本手法与平补平泻及平针法》所以一般都有通行血气、去壅决滞的功效。

1.运气法和纳气法

这两种手法都以行气为主,所以都在离病所远隔处的穴位上施用。运气法的操作,是在施术时先慢按紧提行六阴数,待邪去正来,觉针下气满,病人有感应扩散的感觉时,将针微微退出,再倒卧针身,朝病所方向斜刺少许,使感应向病所放散。然后令病人吸气五口,使气向较远处运行,最好能使气行至病所,然后引针退出。这种手法是提插泻法与针向、呼吸行气法的综合。由于疼痛之症多因邪壅而气血不通所致,所以本手法先用提插泻法引邪外泄,待邪气已尽、真气大至后,再使用针向行气法,使经气行向病所,结合吸气以助气血运行,故有去壅决滞、住痛移疼的功效。本法与龙虎交战法同有住痛移疼的功效,但本法专用于远隔部穴位,而龙虎交战法不论远隔穴和近部穴都能适用,故临床上应用较多。

纳气法(又名中气法)的操作,是先根据病情的虚实,或用阳数紧按慢提先补,或用阴数慢按紧提先泻,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真气大至之时,即用运气法,倒卧针身,指向病所,待感应向病所放散,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然后扶起针身,向内直插,静留片刻,使上行之气不复倒回。如此反复施行,不断催气前行。本法的结构,以针向、呼吸、行气法为主,结合插针以纳气。《针灸大成》中说“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就是提插行气法的原则,本法是在施行运气法取得经气运行向病所的基础上,再用插针行气。以加强催气逼气的作用。从结构形式来看,其行气作用应比运气法为强,气行则血行,气血通行无阻,积聚之症就有可能逐渐消散。

2.龙虎龟凤四法

这四种手法是“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金针赋》中称为“飞经走气”四法。顾名思义,这四种手法均有较明显的行气行血作用,它们的组合形式与作用如下。

青龙摆尾法

是以针向行气法为主,结合辅助手法中“摇以行气”的方法与九六补法组合而成。操作时,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倒针身,以针头朝向病所,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在应用本法时,若进针后迅即得气,则可纯用补法;如下针后感觉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必须先用泻法,去其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由于本法的结构以行气法为主,所以古代文献称“行气”属补。

白虎摇头法

亦名“赤凤摇头”,其操作是当针进入到一定的深度时,随着病人的呼吸,插针时左转,一呼一摇,提针时右转,一吸一摇。这种手法的结构是由提插、捻转、呼吸三种行气手法结合摇法组成。插针时左转,呼而摇之,导气下行;提针时右转,吸而摇之,催气上行。经气上下一推一挽的结果:气行则血行,鼓动血气畅流,所以古人认为可以起行血的作用。由于本法运用摇法以泄气,故有属泻之说。

苍龟探穴法

是以两指扳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向每一方针刺,都必须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得气后,一次退至皮下,然后改换方向,依前法再针。这种手法的组合形式是以针向行气法为主,结合徐疾补泻法中“三进一退”的补法而成。针向上下左右四方钻剔,目的在于探索得气感应,并结合三进以使感应由浅入深并扩散于四周,经脉深居,引气人深,古人认为有行经脉之气的作用,并认为属于补的作用。

赤凤迎源法

亦名“凤凰展翅法”,其操作是先进针深入地部,再退至天部,待针下得气,即插入人部,边提插边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如飞鸟冲风摆翼之状。本法是以辅助手法中“飞”法为主,结合三才分层法而构成。飞法的作用,主要在于催气、守气(保持得气感应)。运用三才法的理由,是古人认为经脉深居,以地才为代表;孙络浅处体表,以天才为代表;络脉居于两者之间,故以人才为代表。先进针至地才以得经脉之气,再浅出天才以得孙络之气,然后至人才,在络脉之气聚会处施用飞法以催气、守气,所以古人认为本法可行络脉之气。又因本法的进退针规则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补泻法的原则,故古人又有本法属泻的认识。

3.龙虎升降法

本法又名龙虎升腾法。操作时先进针到天部,得气后左盘一转紧按至人部,再慢提至天部,右盘一转,再紧按至人部,慢提至天部。如此九次,合青龙纯阳之数,称为龙降,引阳气深入。然后插针至地部,右盘一转,紧提至人部,再慢按至地部,左盘一转,提按如前。如此六次,合白虎纯阴之数,引阴气上升,称为虎升。本法综合了辅助手法中“和气”的方法和提插补泻法,其特点是补泻相对应。《针灸大成》中有“阴阳居易”的病理论述,认为“阳入阴分,阴出阳分,相易而居”都会引起疾病。其原因是“或因荣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因卫气衰少,而荣气外溢。故令血气不守其位,一方气聚,则为一方实,一方气散,则为一方虚”,都会导致气血运行有余、不足,从而产生或肿或痛,或痒或麻等疾病。本法施用龙降法以下阳,目的在引卫气深入,以制止荣气外溢;用虎升以上阴,引荣气外出,以制止卫气内伐,从而纠正“阴阳相乘”“荣卫易居”的病理情况。临床上可用来治疗疼痛痒麻等荣卫虚实之病。又因本法以盘法为主,所以一般施用在腹部。如果针刺穴位在病所邻近,或相隔较远处,还可以结合弩法:在施行手法完毕后,将针提至人部,用中指抵住针腰,轻轻按之,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以使气行至病所。

4.通关交经法和关节交经法

通关交经法是青龙摆尾法和白虎摇头法的综合交替使用,先用前者以行气,再用后者以行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随,使气血通行过关节,以起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施用本法时,当气血流布到达一定部位时,还须结合疾病的虚实,施行补泻手法,以加强效果。本法适宜于一切气血壅滞之病,多在距离病所远隔处施用。关节交经法是反复地运用纳气法,使气血流行到达关节处而不复返流,可以用来治疗肢体因气血壅滞或不足而引起的痿痹偏枯等病。此外,还有五脏交经和膈角交经二法,前者先按子母补泻配穴法的原则,取穴施行补泻,后用青龙摆尾法以行气至脏腑。可配合“子午流注纳支法”应用,以治疗脏腑病。后者以五行生克的理论为指导来选配穴位,如扶土抑木、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治法,选用补脾胃、泻肝胆、健脾胃和补肾的穴位来治疗等,因此属于配穴方法的范围,不属于单纯的刺法,故不另设专节讨论。


陆老对针刺手法研究有素,颇有心得。尤其对复式手法的研究,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精分细析,作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从其组合形式,阐释其作用原理,对深入研究针刺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