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炮灰到精锐:属于吉姆的进化之路

从炮灰到精锐:属于吉姆的进化之路

首页休闲益智米加迷你小世界更新时间:2024-05-28

吉姆系列是机动战士高达动画中,地球联邦军方面最为经典的量产MS形象。尽管其在剧中要到剧情过半才第一次出场,且过度简洁而显得呆板的外形相比敌方MS独眼外加各种尖刺的凶悍造型又显得异常呆板,但墨镜脸这一造型却成为UC世界观动画中,最为标准的联邦杂兵机形象。整个吉姆系列衍生出了作为战场背景的量产机以及在各个衍生作品中担任主角的庞大家族,成为一个能和RX-78分庭抗礼的重要系列。

V作战的真正目标

如果说一年战争时期,代表地球联邦方面最高技术水平的MS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就是RX系列。由其最完善的RX-78,凭借其不计工本的技术和资源投入,使得该型号MS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最强MS。而其在测试和之后实战中展现了全面的作战能力,正是理想的多功能型MS样本。

V作战推进到生产量产型MS的阶段时,计划最初设想的是以RX系列为原型机稍加简化直接生产量产型MS,但这一最初计划因为成本问题变得不太现实:即使量产机会排除结构复杂的核心战机系统,产量有限的LTX300号月神钛合金和良品率极低的NC-3系列核融炉成本在短时间内并不会下降。这使得RX系列在预期的研发时间内无法将成本降低到可量产的标准。

V作战的真正目的并非生产少量的高性能MS,而是从无到有建立起地球联邦军自己的MS部队。综合计算实际部署以及弥补作战损耗需要的数量,预计量产机生产数量将会达到数千之多,RX系列居高不下的成本对于地球联邦军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问题。

RX系列用于测试而生产的少量原型机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经费。以这种标准进行量产无疑是痴人说梦。

以V作战成果为基础,设计一型便于量产的MS就成为技术部门的当务之急。因此,早在RX-78第一批次测试刚刚结束,地球联邦军方面就地球加布罗基地为核心,开始了名为GM(Gundam Massproduction 高达量产型)的量产MS开发设计。

正式的量产机几乎在RX-78系列第一批次刚刚完工进行测试时便开始了研发工作。

早产的战线支撑者

尽管量产型MS的设计研发工作在V计划刚刚生产完第一批RX-78后就紧锣密鼓的展开了。但是前线的作战压力却比计划的进展更为紧迫。尤其是孤悬宇宙的月神2号要塞和处于吉翁军地面攻击部队直接进攻的重力圈战线更是迫切需要MS战力来稳定战线。

月神二号早先为资源卫星“朱诺”。在UC0045年移动到地球卫星轨道,作为资源卫星供应殖民卫星建造直到UC0051年宇宙殖民地开发暂停。UC0060年的军备扩充计划中,被改建为地球联邦军宇宙军的指挥部,改名月神二号(luna 2)。最大直径180公里且有大量工业设备的月神二号是排名仅次加布罗基地的地球联邦军第二大军事基地。

UC0070年,为了支援建设中的SIDE7,月神二号从绕月轨道移动到了建设中的SIDE7附近的L3点。这一决定使得月神二号得以在UC0079爆发的一年战争初期避免了吉翁军的直接打击。

但是,随着地球联邦军宇宙舰队几乎在鲁姆战役中损失殆尽,地球联邦军在宇宙中已经无法维持战线。而月神二号基地作为战争前期地球联邦军唯一幸存的宇宙基地,彻底处于被包围的状态。该基地与其他地球联邦军部队,尤其是地球上的部队间的物资人员往来基本被切断,同时又不断遭受吉翁军部队*扰式袭击。

月神二号是地球联邦军在一年战争时期最大的宇宙基地。本体是由最大直径180公里的资源卫星改建而来。其在一周战争后顽强的钉在宇宙中,成为地球联邦军在宇宙的唯一支点。

对于月神二号守备部队来说,唯一的有利因素是,月神二号作为由资源卫星改建的基地本身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设施和一定的资源自给能力。因此月神二号得以在被切断补给的情况下,维持了基本的武器装备补给和一定新装备的开发能力。

面对吉翁军MS近在眼前的压力,除了继续生产RB-79机动作战舱和FF-S7宇宙战机填充战线弥补损失外,月神二号也尝试自行设计MS以应付战局。除了以捕获的吉翁军MS零件为基础混合自产部件生产了少量RRf-06外,七月份,月神二号基地也开始自行在现有的V计划资料的基础上全新设计了量产型MS。该型MS在之后被划分编号为RGM-79[E]型。编号中的[E]代表先行量产型,是在RGM-79的正式量产型后追加的编号。

RGM-79[E]是在RGM-79的正式量产型后追加的编号。这一型号仅装备在月神二号守备部队。

先行量产型GM设计时以RX系列机体设计为基础。并大量融入了之前RRf-06的测试与实战数据。主要结构上除了移除复杂的核心战机系统外,基本维持了RX-78第一批次的机械结构。但是细节上,根据月神二号实际的生产能力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简化:头部结构基本上以之前测试的RRf-06为基础,酷似RX-77系墨镜外形的护目镜结构下是类似吉翁系MS的独眼结构。头部追加了一组额外的散热系统。装甲材料更换为宇宙战机常用的钛/陶瓷复合材料。

而为了满足对于机动性的要求,在RX系列相同级别火箭推进器无法生产和获得的情况下,背包的火箭推进器被替换为4个较低推力其他型号火箭推进器。单就背包部分的总推力来说,甚至超越了第一批次RX-78的参数。不过因为当时还相当简陋的操控系统,使得其加速性上微弱的优势难以体现,反倒是更复杂的推进器设计造成该机的操控相当麻烦。

RRf-06以捕获回收吉翁军MS部件为基础,其配备的180MM火炮射击精度比同期RB-79机动舱更差。显然这样的性能在作战中难堪大用。但是为月神二号独立设计先行量产型GM提供了大量的测试数据。

RGM-79[E]由月神二号独立设计完成。配备的核融合炉和装甲都根据月神二号的实际生产能力进行了降级。

相比第一批次的RX-78系列的背包,最大变化就是火箭推进器增加到了四个,单就总推力来说,甚至还在RX78第一批次之上。不过糟糕的控制系统使得推力优势无从发挥。

这一时期的月神二号完全不具备各种光束武器的生产条件。不但光束步枪等无法生产,甚至连结构相对简单的光束军刀也无可能。因此,RGM-79[E]的武装除了固定安装在头部的60MM火神炮外,能使用的唯一武器只有HWF GMG-MG79 90MM机枪。该型机枪及其配套的弹药基于联邦军战舰和要塞常用的自动防空炮发展而来,威力足以击穿遭遇的吉翁军MS装甲。并且,在火控相关软件系统相当简陋的情况下,能依靠连续发射在一定程度上覆盖目标。对于早期完全没有格斗武器的RGM-79[E]来说,在射击战中尽可能击落敌人是保证MS基本生存率的基本要求。

HWF GMG-MG79 90MM机枪基于地球联邦军常用的自动防空炮为基础修改而来。几乎是RGM-79[E]在早期唯一可用的武装。

RGM-79[E]尽管因为操控系统过于简陋且武装极其匮乏,其实战表现难称优秀,但是却帮助被围困的月神二号基地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标准型RGM-79配备到月神二号后,该型MS为月神二号培养筛选了相当数量的优秀驾驶员,使得月神二号的MS部队在正式量产机到达后迅速形成战斗力。

几乎同一时间里,在重力圈直接面对吉翁军地面攻势的地球联邦军陆军也迫切需要能够反制吉翁军MS的武器。面对危急的战局,地球联邦军陆军紧急召回了己方参与RX计划的技术人员,进行陆战MS的研发工作。同样在UC 0079年7月,以RX-79[G]为核心的陆战专用MS开发计划启动。

相比孤悬宇宙的月神二号基地,陆军的MS开发在资源上要优越得多,除了月神钛合金等重要材料外,陆军甚至动用一切手段截留了RX计划大部分的剩余部件。以这些剩余部件为基础,陆军研发人员针对陆战环境设计了全新的RX-79[G]型。由于RX-79[G]部件和RX-78第一批次采用了相同规格部件并且针对地面战场环境进行了优化设计,单就陆战环境下的战斗能力,RX-79[G]的作战能力甚至超越RX-78第一批次。

由于头部需要安装伸缩式的潜望镜。联邦系MS常见的头部火神炮系统被移动到了左胸位置,更宽裕的安装空间除了携带更多备弹外,还在此位置安装了一套多功能发射器来发射诸如闪光弹烟雾弹等特殊弹药。

RX-79[G]的陆战性能非常可观。单就陆战性能甚至超越此时仍在开发测试中的RX-78第一批次。考虑该机的主要部件基本都来自截留的RX计划剩余部件,这一结果也并不奇怪。

RX-79[G]的驾驶舱移动到了胸口位置,这种设计便于紧急情况时的人员保护。只要上部舱门开启,驾驶员便可以弹射座椅形式紧急脱离MS。而且在重力圈环境下,即使处于机体倒下的情况,位于上部的驾驶舱门也不易被遮挡。

由于陆战环境不需要进行AMBAC机动,所以四肢所有的姿势控制用的推进器全部被移除,空出的空间和重量除了用于强化装甲外,原本RX-78系安装背包部位的光束军刀收纳结构也被移动到了小腿部位。该设计为了进一步减少上半身暴露的装备以及便于在复杂的地面环境下快速拔出光束军刀。

由于陆战环境不需要进行AMBAC机动,所以四肢所有的姿势控制用的推进器全部被移除,空出的空间和重量除了用于强化装甲外,原本RX-78系安装背包部位的光束军刀收纳结构也被移动到了小腿部位。该设计为了进一步减少上半身暴露的装备以及便于在复杂的地面环境下快速拔出光束军刀。

除了24机直接挪用了RX-78相同规格部件研发生产的RX-79[G]作为陆战用的高性能型号外,剩余的资源(主要是月神钛装甲)用于生产基于RX-79[G]简化后的量产机RGM-79[G]。

RGM-79[G]是以RX-79[G]为基础进行简化设计的。因此相比其他以RX-78为设计基础的RGM-79家族,在设计上均有较大不同。

RGM-79[G]大部分部位的设计均继承了RX-79[G]的基本结构设计,只是将头部进行了进一步简化处理:头部双眼传感器修改为了类似RX-77式的带护目镜的阵列式结构的,性能显得多余的V型全周波通讯天线被更简单的天线系统替代。除此之外基本维持了RX系列的传感器规格,诸如下巴部分的传感器集成模块也得到保留。

由于处于相对不易影响运动性的位置,驾驶舱周围尤其是在陆战环境更容易遭到打击的正面装甲被进一步加厚。相比RX-79[G]的设计,躯干部分的最大变化便是移除了位于左侧的火神炮和多功能发射器系统改为散热装置。因为散热结构改善的缘故,RGM-79[G]在核融炉工作稳定性上甚至还要好于RX-79[G]。不过因为移除该部位的火炮系统,使得该机近防火力完全为零,对于环境复杂的地面战场是个不利因素。好在该机依旧使用坚固的月神钛装甲,防护性能相当可观。

和RX-79[G]一样,RGM-79[G]的头部火神炮空间也被陆战用的潜望镜系统挤占。当RGM-79[G]出于于优化机体散热考虑将RGM-79[G]胸口的综合发射系统修改为另一个散热窗口后,RGM-79[G]的近防火力也因此清零了。这导致RGM-79[G]在地面环境面对小型目标的掠袭时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这对于环境复杂的地面战场是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RGM-79[G]的头部结构基于RGM-79[G]进行简化。头部双眼传感器修改为了类似RX-77式的带护目镜的阵列式结构。性能显得多余的V型全周波通讯天线被更简单的天线系统替代。除此之外基本维持了RX系列的传感器规格。

相比可选武装相当贫弱的RGM-79[E]型,有着充足资源支持的RGM-79[G]的可选武装就非常丰富。除了作为主要武器的100MM机枪外。还有无后坐力炮、导弹发射器以及180MM加农炮等一系列实弹武装。甚至配备在东南亚战线的RGM-79[G]还在实战中配备过RX-79[G]使用的光束步枪。实战中,RGM-79[G]以小队分工形式分别携带不同武装,并且背包能够很方便的吊装更换为RX-79[G]相同的武装背架式背包。

RGM-79[G]的背包接口和RX-79[G]的背包接口完全相同。因此理论上RGM-79[G]也能装备货柜背包系统。不过RGM-79[G]基本不进行长期脱离补给线的长距离奔袭作战。因此该型号装备这一背包的机会少之又少。

尽管RGM-79[G]的核融炉功率并不能达到RX系机体标准。但是依旧能通过解除功率限制等手段以一定性能损失为代价使用RX-79[G]标配的XBR-M-79E光束步枪。该武器一般配备给小队中队长机,负责及时提供精确的火力支援。

YF-MG100 100MM机枪。由八洲重工生产。一个微妙的事实是,该型武器及其配套弹药参与过吉翁MS早期研发。再次被地球联邦军MS相关研发工作选中也从侧面证明了其实用性。

ERRL-TYPE.Doc-04型380MM无后坐力炮。发射地面环境专用的带弹翼型380MM火箭弹。该型无后坐力炮能够拆卸塞入武装货柜中。

6ML-79MM型导弹发射器,基本就是将3组标准型导弹发射器组合成MS使用的样式。在米洛夫斯基粒子散布的战场中,传统导弹武器追踪性能极其糟糕。MS配备该装备时主要以齐射形式提供火力覆盖。

FH-X180 180MM加农炮也是RX-79[G]的主要使用的长距离炮击装备。和无后坐力炮一样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塞入货柜中。不过这种长距离的射击武器常见配备于RX-79[G]小队。除了这些标准化武装外,RGM-79[G]还有一型相当特殊的装备形式,即所谓的狙击手型。该型RGM-79[G]的主要武装为BLASH公司生产的XBR-X-79YK长距离光束步枪。

XBR-X-79YK并非单独的光束步枪而是包括额外供能、强制冷却和独立观瞄系统在内的整套超远程光束武器系统,能够配备在不同的MS上。其输出功率达到3.8MW,达到了同期RX系列配备的XBR-M79系光束步枪两倍的输出功率。外接冷却和额外供能系统时,能进行单次6秒的照射射击。其巨大威力主要针对吉翁军的加乌级空母和桑吉巴尔级巡洋舰这些巨型目标而设计,不过作为其巨大威力的代价,部署和补给相当麻烦,不使用额外供能和冷却系统时,单独的步枪部分每次充能完毕只能进行两次射击,且完全充能需要长达120秒时间。配备该武装的RGM-79[G],在实战中一般集中部署到指挥部直属MS部队,承担一锤定音式的关键任务。

除了RGM-79[G]外,后期的RGM-79SP也有过装备该武器的记录。不过主融合炉功率更大的该机使用该武装时不需要额外供能系统。

XBR-X-79YK的输出功率达到3.8MW。在一年战争时期属于顶级。

XBR-78YK并非单独的光束步枪而是包括供能、冷却和观瞄系统在内全套狙击武器系统。只要搭载机满足基本击发条件便能够使用。

配备该武器系统的RGM-79[G]被称为狙击手。不过和后来专用的狙击型不同,此时的狙击手称呼更多只是其职能的代号,MS本体除了使用XBR-78YK相关软件升级并换装额外供能背包外,和普通RGM-79[G]并无区别。

脱离额外供能系统时只能进行两次射击。一般只会在关键任务中让装备该武器的MS脱离冷却和供能系统单独运作。生产的RGM-79[G]数量在42架左右。其中12架分配给了东南亚方面军机械化混成营,在战况异常惨烈的东南亚战线中主要承担守备与警戒任务,而一同配备到此的12机RX-79[G]则承担攻坚和各种深入敌后的进攻任务。两种型号的MS在东南亚战线的合作为稳定该战线局势以及后期的反攻起了关键作用。

在该地区高强度的使用过程中,甚至出现战损的RX-79[G]在缺乏后备零件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同生产线的RGM-79[G]部件进行修复的情况。

RX-79[G]的部件补充困难。一旦出现大面积损坏,借用相同生产线的RGM-79[G]部件进行修复将是不可避免的的选择。

剩余30架中除了配备到非洲战线外,相当数量和当时全新下线的第一批次30架RGM-79A一起投入了敖德萨战线,成为进攻的矛头。随后又移交到北美方面部队,参与了后期对吉翁军北美基地的进攻作战。幸存并退役的RGM-79[G]以及RX-79[G]被阿纳海姆电子公司(Anaheim Electronics)买下,成为其日后进军MS生产业的重要研究基础。该型MS退役后和残余的RX-79[G]一起被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买下,成为该公司进军MS生产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

该型MS退役后和残余的RX-79[G]一起被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买下,成为该公司进军MS生产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不过阿纳海姆真正在MS生产研发领域获得足够技术力还要等战后吞并吉翁尼克等公司后。

配备到敖德萨战线的RGM-79[G]换装了同期投入使用的RGM-79A相同的RGM-M-Sh-003盾牌而非该型MS常用的RGM-S-Sh-WF小型盾牌。为量产而生的标准型号

在宇宙军和陆军分别独立生产先行量产型MS应付战局时,标准型RGM-79也在加布罗基地内进行紧锣密鼓的研发与生产工作。

吉姆作为预定需要大批量装备部队的量产型MS,设计之初就确定了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简化制造工序和生产成本为大前提。标准型吉姆在设计之初一度考虑直接以前线表现不错的RGM-79[G]型为基础设计标准的量产型GM,然而具体研究后发现不具备可行性。随即以RX-78为基础,从头设计通用型的量产MS,并确定编号为RGM-79。

RGM-79是以完全的量产机为目标研发的。

RGM-79头部设计基本维持了RX-78确立的以头顶冠部主取景器获取数据,以眼部位置的立体成像系统获取相对位置信息的构造。不过头部设计同时融入了大量RX-77系的结构设计,如眼部复杂的双眼式设计被类似RX-77的集成式传感器阵列结构替代。头部的电子控制系统同样被集成到了接近人类耳部的位置,而得益于相关元器件的小型化,头部得以有更多空间容纳60MM火神炮的弹药。同时,因为头部设备的简化,相关的散热系统也无保留必要了。

头部结构以RX-78系列的结构为基础,但融入了大量RX-77的设计。

在躯干部分结构上,RX-78第一批次装备的结构复杂且对于量产机并无太多必要的核心战机系统理所当然是第一个被取消的。不过大体结构上,除了相关零件进行了降级与简化外,依旧维持了大体上的分区结构。这一结构使得RGM-79后续涉及躯干内部的维护与升级变得相对容易,背包部位采用了和RX-79第一批次相同的火箭推进器规格与数量,使其在背包推力方面维持了RX-78相同水平。

另外,RGM-79使用了和RX-78系列相同型号的核融合炉。作为控制成本的手段,则是将装备与RGM-79的核融炉的标准功率定在一个较低值。这一手段使得用于RGM-79的核融炉能够直接在现有生产线上进行生产,并且由于功率降低,生产难度也大幅下降,之前为RX系机体配套生产的大量不合格核融炉在简单调整功率后就能用于RGM-79,节约了大量成本。另外,这也为之后RGM-79在动力系统上的升级埋下伏笔。

其背包部分,除了光束军刀基座减少到一个外,作为主体的火箭推进器规格和RX-78相同。因此,其背包推力维持了RX-78相同水平

除了核心战机系统被移除以及相关部件有所简化外,RGM-79躯干部位的结构和RX-78基本相同。

结构复杂的核心战机系统被移除。但是内部结构大体维持了类似RX-78的分段式结构。

其背包部分,除了光束军刀基座减少到一个外,作为主体的火箭推进器规格和RX-78相同。因此,其背包推力维持了RX-78相同水平

如果以第一批次的RX-78为标准,RGM-79作为量产型MS缩水最彻底的内部结构应该是四肢部分。除了胯部实验性质的大气层突入用冷却系统被移除外,各个关节驱动马达的功率和动作精度都大幅缩水。相比RX-78那能无损伤抓起生命体的机械臂运作精度,RGM-79的四肢结构只维持了顺畅更换武器等基础功能。

手臂和腿部结构和RX-78基本相同。但由于核融炉功率更低,因此关节的驱动系统功率也相应降低了输出功率。

胯部实验性质的大气层突入用冷却系统理所当然没有配备。另外,因为核融炉功率下降等原因,RX-78位于裙甲部位的额外冷却装置在RGM-79被移除。裙甲形成一个完整装甲块。

手掌部分的马达动作精度大幅降低。类似RX-78那种能无伤抓起生命体级别的动作精度对于量产型MS来说并无必要月神钛合金尽管作为装甲材料时,其性能极其优秀。但是其生产极其复杂,需要在特定重力环境进行。而且,生产需要铂等贵金属使得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RGM-79的装甲降级为了地球联邦军方面更熟悉的钛/陶瓷复合材料。

除了成本大幅降低外,相同厚度下,钛/陶瓷复合材料装甲在重量上甚至比月神钛装甲还要更轻一点。使得最后成品的RGM-79A型在重量上比RX-78有一定降低。重量的下降对于核融炉功率较低的RGM-79A来说尤为重要。在主推进器推力基本一致的情况下,RGM-79在加速能力上维持了RX-79相同水平。不过,相应的代价就是RGM-79的防护相比RX-78大幅下降,极度依赖装备的盾牌提供防护或者以机动性回避攻击。

简洁有效的武装

在量产型MS的武装选择上,同期已经投入实战使用的各型原型MS和先行量产型MS所装备的试验型光束武器的优秀表现坚定了地球联邦军要为量产型MS配备光束武器的想法。RGM-79在武装配备上也围绕光束武器进行了大量努力。

作为近战武器的光束军刀因为结构简单且功率要求较低,量产非常顺利。回收分析RX-78的实战数据后,研发部门认为MS很难出现同时使用两把光束军刀作战的情况。出于尽可能降低成本考虑,光束军刀搭载数量减为一把。携行充能基座依旧位于背包部位。

配备于RGM-79的光束军刀和RX-78一样同为BSjG01型,各项指标基本完全相同。高温的粒子刀刃长达11.5米,能瞬间切开包括拥有厚实装甲的水陆两栖型MS在内几乎所有型号吉翁军MS的装甲。其高威力与轻便的特性使其性能远在吉翁军常见的电热武器之上。

即使是装甲厚重的水陆两栖MS,面对高温的粒子刀刃依旧不堪一击。

不过射击武器方面的麻烦就多了。作为RX-78标配的XBR-M-79系列光束步枪尽管威力和精度绝佳,但是一来其生产成本极其高昂,二来以标准型RGM-79降级的核融炉功率也难于达到该光束步枪的标准使用功率。并且,其E-Cap压缩率较高,填充需要专门设备。因此,承担RGM-79光束武器开发工作的BOWA公司决定从头为RGM-79设计一型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光束武器。

最终成品便是BR-M-79C-1光束喷枪。

为了控制消耗功率,该武器的输出功率降低到了1.4MW。除此之外,大幅简化了耗能严重的光束收缩环系统。反映到外形上,就是XBR-M-79系列上类似枪管的结构在BR-M-79C-1上被级短的枪口结构替代,使得后者在整体外形上变得非常短。

另外,此型光束喷枪没有配备任何瞄准传感器,瞄准过程完全依赖携带MS本身的观瞄火控系统。其射速比起XBR-M-79有20%的提升,该武器能够以极快的发射速率连续进行16次发射。因为E-Cap压缩密度下降,在配备于RGM-79时,理论上机体能以全部核融炉功率在40秒时间自行填充打空的E-Cap。

由于光束收束系统的结构简化,该型光束武器在远距离上存在严重的光束扩散问题,威力下降非常严重。其有效射程实际上只是稍微超过了作为主要对手的MS-06所使用的120毫米机枪的有效射程范围,这也是其颇为奇特的“光束喷枪”(Beam Spray Gun)名称的由来。但是在以中近距离为主的MS间交战中,BR-M-79C-1发射的粒子束在有效射程内依旧能够洞穿包括MS-09系列在内的大部分吉翁军MS装甲。其紧凑的枪身以及较高的射速在一年战争后期的宇宙战为主的战斗中非常有利。作为量产型光束武器,实战表现堪称优秀,成为RGM-79最主要的远程武器之一。

BOWA公司凭借BR-M-79C系列的优异表现使得其在量产型MS光束武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和以高端型号见长的Brash公司一起瓜分了地球联邦军几乎全部的光束武器供给市场。

由Brash公司开发的XBR-M-79作为RX-78的标配武器,拥有极其可怕的威力与精度。不过其生产成本也极其高昂,并且,较高的功率要求使得核融炉功率较低的RGM-79标准型无法使用该武器

BOWA为RGM-79开发的BR-M-79C-1。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并且搭载机功率要求也不高。尽管其远距离上威力因为光束收束问题严重不足。不过在MS常见的中近距离交战中完全够用。改进型的BR-M-78C-3在一年战争后期列装。枪身更短,并且追加了BP-SS-001瞄准器。

GMG.M79-90MM机枪被作为RGM-79的标准武器采用。为了减少故障率。原本30发式弹舱被20发弹舱替代。该型武器在陆战战场基本替代了BR-M-79C-1成为标配武装。并且逐步取代了RGM-79[G]等陆战专用型号所用的YF-MG100机枪

不过,光束喷枪在大气层环境下的衰减到了难以使用的地步。在对比100MM机枪和90mm机枪性能数据后,开发部门选择将RGM-79[E]型配备的90MM机枪作为RGM-79的标准实弹机枪。地面环境中的MS部队几乎都用90MM机枪或者100MM机枪替代了光束喷枪。而大战后期,随着吉翁方面进行耐光束武器处理的MS越来越多,90MM机枪也更多配备到了宇宙的RGM-79部队中。另外,RX-78采用的无后坐力炮被RGM-79直接继承了下来。作为结构简单的大口径的实弹火炮,在面对战舰以及防御工事之类的硬目标时效果良好。

不过如果射击技术够好,在真空环境中无后坐力炮依旧能做到对MS大小目标的命中。大口径设计的无后坐力炮带来了不输光束武器的高破坏力。

GMG.M79-90MM机枪被作为RGM-79的标准武器采用。为了减少故障率。原本30发式弹舱被20发弹舱替代。该型武器在陆战战场基本替代了BR-M-79C-1成为标配武装。并且逐步取代了RGM-79[G]等陆战专用型号所用的YF-MG100机枪

HB-L-03/N-TSD无后坐力炮。基本上完全继承了RX-78所用的XHB-L-03无后坐力炮的设计。能发射多种弹药。因为弹药飞行速度问题,一般主要用于对付低速或固定的硬目标。

对于机体装甲材料相比RX-78大幅缩水的RGM-79来说,独立护盾带来的防护能力非常重要。前期装备的主要为RGM-M-Sh-003型护盾,月神钛构成主要防弹层的该盾牌对实弹拥有良好防护。后期随着吉翁军光束武器的普及,RGM-79系列的主力护盾也升级为了由钛陶瓷构成主要防弹层并表明进行了耐光束处理的RGM-M-Sh-007型护盾。主要由MS手持携带的独立护盾能吸收攻击造成的冲击,并以整个手臂结构进行缓冲。相比吉翁军MS-06使用的固定式护盾,独立手持式护盾在转向威胁方向时更为灵活,且受到攻击时,对于机体本身姿态影响更小。

相比吉翁军MS-06使用的固定式护盾。独立手持式护盾在转向威胁方向时更为灵活,且受到攻击时,对于机体本身冲击更小。

RGM-M-Sh-003/007护盾是RGM-79标准型主要使用的护盾。其中003型由月神钛合金制造,面对实弹武器有着良好防护能力。007型是在吉翁公国光束武器开始大量出现后,以钛陶瓷复合材料为材质并外加耐光束处理的型号。对于机体装甲材料相比RX-78大幅缩水的RGM-79来说,护盾提供的防护能力显得尤为关而对于标准型RGM-79来说,继承自RX系列最重要的成果则是由RX系列机体收集的机体实战数据。这些由搭载于RX系列上学习电脑所采集的数据成为RGM-79配备的控制系统最重要的数据参考。由于这些数据的帮助,使得RGM-79的控制系统使得即使由新手操作都能发挥相当的性能。这一点对于需要新建大量MS部队的地球联邦军来说尤为重要。地球联邦军最终也是以该型MS为核心战力和RB-79这样的便于大规模量产的武装一起组建了规模庞大的MS部队,攻下了吉翁军的各个宇宙要塞,获得了一年战争的胜利。

并不顺利的首秀

标准型RGM-79的量产相当迅速。从UC0079年八月第一架试生产机下线,到11月敖德萨战役进入准备阶段,加布罗工厂内已经有至少30台RGM-79标准型可以投入使用了。这批RGM-79大部分送到了敖德萨前线,和RGM-79[G]一道参与了敖德萨的攻坚作战。

标准型RGM-79和RGM-79[G]一起参加了敖德萨战役。并担任重点方向的主攻手任务。

不过,这批RGM-79因为赶工和设计上的疏忽,在重力环境下故障率奇高。对比同期表现良好的RGM-79[G]型,这样的表现就更是扎眼,使得这批机体背负上了残次品的骂名。联邦军紧急对这一批产品进行了改进,修复了因为赶工而遗留的问题,并强化了在重力环境下不堪重负的关节结构,才使得最终产品符合了RGM-79设计时的期待指标。因此,RGM-79也多出了最早批次RGM-79A和紧急修改后的RGM-79B的编号区别。以RGM-78B标准生产的后续机在大战末期的一系列战事中表现良好,为标准型RGM-79挽回了些许颜面。

对于RGM-79的量产,地球联邦军方面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计任何代价的地步。不过欲速则不达,第一批次因为赶工问题成了故障缠身的麻烦产品,也使前线部队对于己方量产型MS的信心产生动摇。

如果说RGM-79在敖德萨前线可靠性表现还能归咎于设计疏忽的话,那么RGM-79A/B在前线和各种吉翁军新锐MS间不算好看的交换比还是使得RGM-79A/B的实战效能饱受前线部队质疑。而之后的加布罗基地攻防战中,RGM-79A/B型更是在地球联邦军总部的高层人士面前直接演示了这一点。

考虑到加布罗基地内的RGM-79部队组建不久,RGM-79的表现很大程度是被缺乏经验的乘员所拖累的。但是这一切直接发生在了地球联邦军高层面前,对于高层的震撼显得异常直接。

在加布罗攻防战中,RGM-79部队在敌方王牌驾驶的新锐机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随着前线越来越多的吉翁军新型MS的情报,出于对敌方新型MS性能的担忧和前线对高性能MS的迫切需求,兵器开发局也随后放开了对各个基地的限制。地球联邦军各个有MS研发生产能力的基地几乎是在标准型的RGM-79A/B型投入量产之后就立刻开始了后续繁杂的衍生与升级型号的生产研发工作。

劳苦功高的教练机

对于地球联邦军来说,为规模迅速扩张的MS部队输送足够的合格驾驶员是MS战斗力形成中的重要一环。不同于月神二号能够以少量生产RRf-05/06和RGM-79[E]承担部分MS驾驶员筛选与训练任务,主要在加布罗等基地全新组建的MS部队并没有任何现成的MS使用经验可以参考也缺乏合适的教学用机体。因此,教练机型MS的研发处于极高的优先级。专用的双座教练型的RGM-79T训练型吉姆(GM Trainer)几乎和RGM-79标准型一起投入了使用。

RGM-79T为双编号机,另一编号为TGM-79。视生产批次不同,头部的火神炮有完全移除和依旧保留两种样式的细微区别。由于是教练机,RGM-79T全部使用鲜艳的橙黄色涂装。

由于完全不需要承担作战任务,因此机体装甲使用了廉价的装甲板。根据生产批次不同,部分批次直接移除了头部火神炮。而驾驶舱则修改为能同时容纳教员和学员的双座型,上方的教官席拥有一个能直接观察外部情况的透明窗口以最大程度保证训练安全。学员席的操纵环境和正式的作战型号完全一致以最大程度模拟实际MS驾驶。

战后由于模拟驾驶以及迷你MS等训练手段逐步成熟,后续就很少再研发大规模列装的专用训练型MS。诸如TGM-79C等专用教练机型都只有小规模列装。

RGM-79T(TGM-79)作为教练机,并不需要执行一线作战任务。因此其装甲替换为了更为廉价的装甲板。

尽管是完全不考虑实战实用的教练机,不过其还是有在加布罗基地攻防战中携带基本武装应急出场的记录。作为应急上次的非作战机型,其实战成绩自然也不用期待,但是还是作为地球联邦军至关重要的教练用MS为草创初期的地球联邦军MS部队输送了大量合格的驾驶员。

来自月神二号的反击

随着吉翁军在地面战线的逐步溃败,位于宇宙的吉翁军部队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转移到接应从地面战场撤离的地球攻击军残部上来,这使得处于吉翁军包围下的月神二号要塞获得了喘气的机会。在月神二号守备部队和其他基地的地球联邦军共同努力下,月神二号要塞和处于地面的其他地球联邦军基地间的联系逐步得到了恢复。

随着战争整体局势的逆转,吉翁军对月神二号的封锁也日渐力不从心。

除了人员和资源补充,更重要的是月神二号能够获得其他基地的各种MS的开发资料。其中最重要的除了标准的RGM-79A/B的全套生产资料外,对月神二号研发人员启发最大的可能就是来自奥古斯塔基地的RGM-79D的研发资料。

RGM-79D是奥古斯塔基地针对寒带地区作战需求而开发的寒带用MS。除了少量交付精锐部队进行测试外,大部分的RGM-79D都部署在了高寒地区执行任务。

在纬度更高的高寒战场,RGM-79D还要进行进一步的防寒处理。

RGM-79D型的结构相比标准型RGM-79A/B以RX-78第一批次为基础进行的简化设计来说,更为接近正由同基地研发的RX-79NT-1型的结构。其标志性的吸/排气口基本沿用了为NT-1研发的双重复合式构造。使得主核融合炉的工作稳定性大幅上升。背包为全新开发的四推进器结构,尽管背包单个火箭推进器推力降级为15000KG的版本,使其相比标准型RGM-79的双喷口背包推力提升有限。但是更灵活的四喷口背包以及辅助推进器使得该机的机动性提升非常明显。

RGM-79D在北极基地拦截吉翁军特殊部队突袭过程中损失惨重。不过相当程度原因要归咎于配备与该基地的驾驶员基本毫无经验。诸如面对面与拥有厚重耐压壳以及MEGA粒子炮的水陆两栖型MS对射等低级错误层出不穷。

但是更灵活的四喷口背包以及辅助推进器使得该机的机动性提升非常明显。

少量生产的RGM-79D基本都部署到了高寒地区。只有少部分RGM-79D以高端机型的形式交付给了精锐小队在普通地带执行作战任务。

RGM-79D除了耐寒性能强化外。还大幅提升了长距离通讯能力。在一年战争时期地面战场服役的地球联邦军MS中,通讯性能方面属于顶级型号。能很好的承担指挥和长距离奔袭等任务。

高寒地带的RGM-79D使用的机枪为NFHI GMG-TYPE2型90MM机枪。由Norfolk公司开发,配备与RGM-79D的版本进行了彻底的寒带适应化改装。不过因为其过短的枪管和不合理的传感器位置设计,该型机枪的精度比起标准的90MM机枪以及陆军常用的YF-MG100机枪来说大幅下降。因此除了RGM-79D型外,没有其他MS使用该武器的记录。

该型机枪使用的新型90MM弹药表现良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机枪整体的实战表现。新型90MM弹药威力足以洞穿水陆两栖型MS进行耐压处理的厚实外壳装甲。

RGM-79D在北极基地拦截吉翁军特殊部队突袭过程中损失惨重。不过相当程度原因要归咎于配备与该基地的驾驶员基本毫无经验。诸如面对面与拥有厚重耐压壳以及MEGA粒子炮的水陆两栖型MS对射等低级错误层出不穷。

尽管由于成本问题,RGM-79D的部署数量和部署范围均相当有限。不过RGM-79D通过增加推进器喷口数量后获得了良好的机动性提升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除了将RGM-79B型投入量产外,月神二号基地开始在RGM-79D资料的基础上导入RGM-79[E]设计经验,开始了新锐量产机的开发工作。最终完成的便是RGM-79G/GS GM COMMAND型。

RGM-79G/GS主要由月神二号完成开发。

RGM-79G/GS型以之前的RGM-79[E]型开发资料为基础,并融入了同期奥古斯塔基地生产的RGM-79D的结构设计。RGM-79G/GS在小腿和肩甲等部位增加了额外的姿势控制推进器来提升MS的灵活性。同时,主核融合炉也更换为一型只能0重力环境批量生产的全新型号,其功率甚至超过了RX-78第一批次使用的核融合炉。

RGM-79G/GS小腿部位增加了额外的姿势控制推进器。使得机体拥有更为灵活的操控性。

RGM-79G/GS的头部继承了月神2号惯用的设计。墨镜结构下是酷似吉翁系MS的单眼导轨传感器设计。单眼导轨传感器能以较低的技术成本实现更远的探测距离。不过代价就是其扫描频率方面略低于标准的阵列式传感器设计。机体肩部装甲部分增加了横向的姿势控制喷口以强化MS在左右方向上的机动性。躯干部分的散热结构继承了奥古斯塔系MS的双重复合式构造以满足功率更大的主核融合炉散热要求。

RGM-79G/GS除了背包结构外基本相同。作为预定的指挥官机,其在肩部追加了额外的通讯天线以强化通讯能力。

光束军刀从背包部分移动到后部裙甲部分。位置更低的光束军刀便于快速拔取。该设计为战后设计的部分MS继承。

为了分别适应重力环境和0G环境下使用,研发人员为此研发了两种不同背包。重力圈或者殖民地卫星内部使用环境下使用的RGM-79G型为传统样式背包,而0G的宇宙战环境使用的RGM-79GS型则是全向推力式的背包。

而相比之下操作复杂的RGM-79GS就更常出现单机配备给MS部队中部分老手驾驶员的情况。

RGM-79G型和RGM-79GS型的主要区别就是其背包结构。G型背包针对1G重力环境设计,推进器集中于下方。而GS型的背包针对0G环境下机动性强化,在各个方向都设置了推进器喷口。基于宇宙艇常用设计发展而来的全向推进型背包和传统MS操纵形式大为不同,成为其操纵困难的主要原因。

尽管都被命名为指挥官型,不过G型和GS型实际配备情况存在明显差异。G型尽管存在以指挥官机形式单机与其他机种混编的记录,但是更常见的反而是同型号机体一起编组以小队形式出现设计目标主要为殖民地内部作战的RGM-79G型,在宇宙部队服役时期主要配备的武装以实弹武器为主,而作为精锐型号的RGM-79GS则配备了堪称杰作的BG-M-79F-3A型光束枪。作为由BOWA公司开发的下一代光束武器,是一种定位介于光束步枪和光束喷枪之间的“光束枪”这一新分类。

该武器的最大外观特征便是外置布线的电缆以及位于武器后部的大型米加粒子加速器和电池组。这些功能模块使BG-M-79F-3A能够对目标持续照射1.2秒,并可以在一次连续的照射过程中进行弹着点校正,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精度和破坏力。实战中有RGM-79GS使用该武器以两次照射便击落一架MA-05的记录。

该武器在武器自带的大型粒子加速器和电池组的作用下能够以1.6MW输出功率对目标进行连续1.2秒的照射。这一设计在实战中能有效击穿拥有抗光束涂层的重型MA。

BG-M-79F-3A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可观的威力。是一款颇为优秀的光束武器。相比产量稀少的XBR-M-79系列光束步枪。BG-M-79F-3A光束枪装备了后续相当数量的量产型高性能MS。

该系列吉姆因为核融合炉只能在0G环境生产等原因生产成本不菲,因此生产数量并不多。RGM-79G除了少量交付地面精锐部队外其余全部装备到了各个SIDE的殖民地守备部队。而RGM-79GS因为其全向推进式的背包设计已经超出了学习型电脑的辅助能力,在操作上极其复杂,让大部分新手驾驶员望而生畏。不过一旦掌握操作后,RGM-79GS能发挥惊人的战斗力,成为联邦军诸多王牌驾驶员的最爱,诸如Tenneth A Jung、Yuu Kajima等王牌驾驶员均驾驶过该型号。

高机动的MS配合性能优秀的光束武器在熟练的驾驶员中能发挥强大战斗力。

陆战吉姆的重甲化之路

随着RGM-79A/B的生产逐渐铺开,产量越来越高的RGM-79标准型逐步替代了数量有限且部件逐步消耗殆尽的RGM-79[G]型的陆战主力MS地位。而尚幸存的RGM-79[G]逐步集中部署到几个精锐小队,执行标准型RGM-79难以执行的空降作战等高风险任务。

作为早期少有的采用了月神钛装甲以及大功率核融炉的量产MS。RGM-79[G]在标准的量产型MS服役后继续集中作为精锐机型服役,执行诸如空降作战等RGM-79标准型难以执行的任务

RGM-79[G]陆战用先行量产型MS使用了成本高昂的月神钛装甲,防护性能方面好于标准型的RGM-79。不过其生产数量有限且后备部件补充困难。难以再承担大规模作战的主力任务

但是RGM-79B相比RGM-79[G]型的月神钛装甲,防护性能下降非常明显。而在重力环境下,MS的机动性优势难以发挥,更加依赖装甲保护。在这种需求下,地球联邦军陆军以RGM-79B为基础,开始设计专用的陆战型量产机。

RGM-79F在RGM-79B基础上进行了装甲强化。

由于陆战环境下,MS的下半身一般能够得到障碍物遮蔽。受到的攻击绝大部分集中在上半身。因此,RGM-79F的装甲强化集中在上半身,下半身除了容易受损的脚踝装甲进行了结构强化外,基本维持原有装甲样式。上半身以驾驶舱为核心的附加装甲是普通的钛陶瓷复合材料,但是极高的厚度依旧能使附加装甲部位免疫吉翁军120MM机枪的直接射击。对于量产型MS来说是相当可观的防护性能。

除了强化装甲外,RGM-79F也对背包进行了修改,为了弥补附加装甲重量对于MS喷射跳跃性能的影响。RGM-79F选择直接在原有背包基础上将火箭推进器数量翻倍。同时,还追加了对空识别信号灯,对地探照灯等陆战装备必备的细碎设备。

除了附加装甲外,RGM-79F机体头部增加了全方位通讯天线以强化其通信能力。另外,对空识别信号灯等细碎但是对于地面战环境不可或缺的设备也被添加到顶部。

RGM-79F的装甲均为可拆卸的附加式装甲。与机体原有的装甲一起构成了非常可观的厚度。不过受附加装甲影响,舱门开启方式有一定变化。裙甲部位除了附加装甲模块外,还增加了散热结构以强化地面环境下负荷较高的辅助核融合炉的工作稳定性。

为了弥补附加装甲重量对于MS喷射跳跃性能的影响。RGM-79F选择直接在原有背包基础上将火箭推进器数量翻倍。由于不需要推进器喷口进行大角度调整,新增的两个推进器几乎是直接并联在原有推进器上。尽管燃料因为内部空间被挤占原因有所减少,不过对于并不频繁使用推进背包的陆战机体来说不是大问题。

而武器除了地球联邦军陆军常用的MG100机枪外,最为特殊的则是肩扛式电磁炮。 RC180型180mm电磁炮直接沿用了海军同口径的舰炮系统,并在这一基础上之上为MS携带设计了可拆换的弹仓结构。

RGM-79F装备的光束武器主要是BR-M-79F-1型光束喷枪。其增加了加速器装置使得收束率得到极大提高。该型光束武器的改进经验为之后的BG-M-79F-3A光束枪继承。

地球联邦军陆军使用较多的依旧是100MM的YHI YF-MG100机枪。相对较重的弹丸在大气层环境存速能力较好。而对于HE和HESH等弹种来说,更大口径也能有更大装药量。该型机枪在短暂停产后就又在陆军的强烈要求下重新开始生产,一直到战后联邦军统一军备后才退出现役。

YHI YF-RC180型180MM电磁炮。由八洲重工生产。除了供弹结构为全新设计外,其余结构均直接沿用了现成的海军舰炮结构。因此该型武器开发非常迅速。

随着战事进展,地面战场的战线扩展到了沙漠地带。由于空旷的沙漠地带MS运动更加不便且遮蔽物更加稀少。部署于沙漠地带的地球联邦军陆军部队根据实际需求又在RGM-79F基础上现地改装了沙漠型吉姆。全身上下在RGM-79F原有附加装甲基础上,在更多部位覆盖了惰性反应装甲强化防护。

该改进型在沙漠地区外的地面部队也有部署。

沙漠型吉姆头部的除了装甲模块外还有额外的传感器。肩部追加了散热结构。该型RGM-79F为前线部队现地改装。并非正式样式。现地部队给予的编号RGM-79SP和之后其他机型的官方正式编号冲突。

对于地球联邦军陆军来说,最为头疼的对手莫过于拥有厚重装甲以及凭借气垫移动能够到达240KM时速的MS-09。除了想尽办法探讨对抗这一MS的手段外,研发一型同样高速重甲的陆战MS也是陆军期待的目标。

MS-09凭借气垫式推进,在拥有极厚装甲的同时,在地上能达到240KM的时速

而对于此时的地球联邦军陆军拥有的MS来说,虽然RGM-79F的现地改装版本沙漠型吉姆是现成的重装甲型MS。不过机动性方面,依旧依赖传统步行行进的沙漠型吉姆显然没有本质性提高。

当然,相关技术并非毫无头绪。同期正在进行的RX-78-6型的研发工作为RGM-79F的改进提供了思路。在参考RX-78-6型的腿部推进器和新型背包设计后,名为装甲强化型吉姆(Armored GM)的高机动重装MS设计方案正式形成。

RGM-79FD,以RGM-79F的沙漠地区改进型的装甲强化为基础,并融入了同期试验中的RX-78-6所使用的新技术。

RGM-79FD的机体结构上,效果不错的额外散热改装被保留。而附加的强化装甲也维持了RGM-79F沙漠改进型的装甲样式只进行小幅调整。

RGM-79FD的附加装甲可以完全卸除以方便维护。

RGM-79FD的强化装甲和RGM-79F沙漠型的装甲样式大体相同。MS头部也安装了帽檐式装甲模块。而绝大部分原设计中因为装甲外新加装甲而形成双层结构的部分在RGM-79FD中被一体成型的装甲替代。驾驶舱因为厚重的装甲防护,舱门开启方式进行了较大修改。

尽管外形上和之前RGM-79F型的四推进器式背包非常相似。但是该背包为全新设计的产品。其技术来自于RX-78-6背包的小型化。背部追加了集成式传感器。

腰部的自然吸气式散热系统被保留。重装甲状态下,两肩部位追加了额外的吸/排气散热系统以进一步优化核融炉的工作稳定性。

RGM-79FD相比RGM-79F沙漠型,变化最明显的是小腿结构,除了增加两个火箭推进器外,最重要的改进是吸气式推进系统。通过将膝盖两侧进气口吸入的空气在脚底部高压喷出以形成气垫效应使MS能够在地面高速滑行。不过因为脚掌结构维持了原有样式,因此其气垫效益并不如MS-09系列稳定,只能进行较短时间的气垫式移动。但是考虑其的重装甲防护,其在重力环境下的机动性依旧相当可观。

RGM-79FD的腿部增加两个火箭推进器,并增加了吸气式推进系统。

而武器方面的变化显得相当保守,RGM-79FD除了配备的光束武器更换为了BR-M-79C-2D型外,基本沿用了RGM-79F常用的100M机枪等武装。另外,配备于RGM-79F型的180MM电磁炮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口径修改为155MM,能够直接发射61式坦克使用的155MM主炮的弹丸。

不同于的BR-M-79F-1,BR-M-79C-2D为地面环境进行了彻底的防尘设计。并且枪上安装了高精度的传感器镜头。射击精度有所提高。

同样由八洲重工研发生产的YF-RC155 155mm电磁炮。弹药系统为现成的61式坦克主炮弹丸。不过其弹舱装弹量也就4到6发。因此枪管下方安装有四联装榴弹发射器作为火力补充。

不过,RGM-79FD量产时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因此只来得及赶上大战末期的地面作战。而战后则承担了大量的吉翁军装备测试任务。

RGM-79FD在战后承担了部分缴获吉翁军装备的使用测试任务。

RGM-79FD投入量产时,战争已经基本迎来尾声。因此RGM-79FD的生产数量非常有限。

影响RGM-79FD量产进度的主要因素除了这一型号研发进度本身未能赶上战事发展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时地球联邦军各个军种开始部署下一代的量产型MS。生产性良好的RGM-79C作为预定的下一代量产机型,除了优先配备到了地球联邦军宇宙部队外,也有相当数量部署到了地面部队。

为了满足联邦兵器局提出的“同时满足高生存性能和良好生产性的局地战MS的要求”,研发部门选择以RGM-79C型为基础,导入RGM-79FD的设计,以完全可拆卸式外挂装备设计满足了这一要求。最终产品RGM-79FP打击型吉姆(GM Striker)部署到前线测试部队的时间甚至比参考原型RGM-79FD还要早不少,在地面战场获得相当可观的战绩。而战后更是以RGM-79FP为基础发展出了更为传奇的RGM-79FC型。

RGM-79FC的主要武装大量吸收了吉翁系技术。除了可以组合为双头薙刀的新型光束军刀外,还包括以装药贴近目标后爆炸的吸附式炸弹、吸收吉翁系电热格斗武器技术的电热式指虎等吉翁风格浓厚的武装。

RGM-79FP以RGM-79C为基础,导入了RGM-79FD的数据构成。其附加装甲不但形状类似RGM-79FD,而且主要装甲也是非爆炸式反应装甲。不过由于该型MS格斗战为主的战斗模式,完全发挥战斗力需要驾驶员的熟练操作。

RGM-79FD的小腿部分推进器在RGM-79FP上得到继承。不过推进器形式上,火箭推进器结构完全被吸气式推进器替代。而需要对脚部结构进行较大变更的气垫式移动改造被放弃。

RGM-79FP的主武器选择非常激进。其基本放弃了射击武器而完全以近身格斗为主。装备的格斗武器并非传统的光束军刀而是双刃光束长枪(TWIN BEAM SPEAR)。通过将标准光束军刀安装在专门设计的长枪支架上形成长枪结构。在视野有限的地面战场,RGM-79FP能以附加装甲承受攻击,逼近到近战武器作战范围进行一击必*式的近战攻击。

RGM-79FP的附加装甲和RGM-79FD一样,能够快速拆卸以便于维修。

战后,以新式兵器实验平台名义通过预算的RGM-79FC打击型吉姆特装型(GM Striker Custom)是RGM-79FP的进一步改进型。外观的最大特征为Gundam系风格的头部。在战后生产了数机,参与了对吉翁残党的清扫作战。

无奈的海中战士

对于地球联邦军海军来说,一年战争是一场多少有点尴尬的战争。主要的水面作战力量在一周战争的殖民卫星坠落引发的全球性海啸中损失惨重。而随后又在吉翁军地球攻击军发动的大规模空降作战中丢失了多个重要的军港基地,拱手送上了大量的U级潜艇,北美加利福尼亚基地内建造中的新锐主力潜艇Lockwood级也全数被缴获。

以次时代主力潜艇Lockwood级为代表的水下力量几乎是以完好无损的状态被吉翁军缴获的。

这些被缴获的先进潜艇成了之后地球联邦军海军最头痛的对手。吉翁军对这些缴获的地球联邦军潜艇进行了改造,使其能搭载水陆两栖型MS。高性能的攻击潜艇和水陆两栖MS的组合迅速为吉翁军地面攻击军夺取了地球70%海域的制海权,各大洲间的海上运输几乎被掐断。各型两栖MS频繁对地球联邦军沿海设施进行打了就跑式的闪电袭击。而面对这一窘境,战争前期的地球联邦军海军只能以残存的 Himalaya级航母为基础,以该舰搭载的Don Escargot型反潜机为对潜主力,勉强维持各个航线的安全。

Don Escargot反潜机,以传统的声呐系统搜索海下目标,并以深水炸弹和鱼雷进行攻击。凭借其庞大的生产数量,该型反潜机在一年战争时期发挥了相当可观的作用。

Himalaya级航母,能够携带135架各型战斗机。总生产量达35艘。主要部署在了夏威夷、贝尔法斯特等联邦军重要沿海据点。凭借其搭载的反潜战力,提供了重要的护航力量。勉力支撑了地球联邦军的海上运输。由于战后地球联邦军海军预算的持续萎缩,海军长年没有新舰补充。该级舰甚至到了UC0096年还在现役状态。

但是吉翁军的水陆两栖MS依旧是个难缠的对手。Don Escargot反潜机这些以潜艇为目标设计的反潜武器面对水下航速和灵活性远比潜艇灵活的水陆两栖MS时效果有限,更多是通过搜索摧毁吉翁军水陆两栖MS载舰来压缩水陆两栖MS的活动范围。

而直接对抗水陆两栖MS的努力除了早期实验性的投入RB-79N鱼眼球之类的武器外,当RGM-79系列逐步进入量产后,地球联邦军海军也开始计划研发专用的水中型MS来应对战局,最先完成的便是RGM-79U 海防吉姆(GM Sloep)。

作为拼凑性质强烈的产物,通过在四肢和背部安装水下推进器以及压载舱获得了基本的水下活动能力。而RGM-79的标准传感器并不能满足水下探测需求,因此在背包部分安装了浮标式的传感器吊舱和一把手持式的声呐枪。RGM-79U并没有任何水下可用的武器,因此RGM-79U并不具备完整的水下作战能力,更接近搜索侦查单位。

RGM-79U的手持装备为声呐枪。是纯粹的探测装置,并不具备攻击力。RGM-79U唯一可能的水下攻击手段可能只有以四肢进行直接肉搏了。

RGM-79U只是标准型RGM-79的简易改装。防水耐压等处理极其简陋。

其主要水下行动手段为专用推进器。推进器上球状物体为浮标式传感器。能够在最深45M水域使用。这一深度以表明了RGM-79U极其简陋的水密性。

不过RGM-79U这种凑数性质的装备并非海军最终需要的型号。在海军的资源投入下,真正具备完整水下作战能力的RAG-79 水中型吉姆(Aque GM)也很快完成了。

RAG-79是联邦军第一种具备完整水下作战能力的MS。

通过将RGM-79原有的推进器组全部更换为大型的热核水流发动机 ,RAG-79拥有了基本的水下活动能力。配合机体各处增加的可动桨,RAG-79在水下也拥有完整的AMBAC机动能力。而双肩部位则增加了和发射器一体化的两组推进系统,进一步提升RAG-79的水下机动性。同时,机体并不像吉翁军的水陆两栖MS一样搭载大功率的水冷式核融合炉,因此机体核融合炉功率依旧维持了标准型号吉姆相同水平。乘员的维生系统参考了同期服役的潜艇,采用了完整的电解氧循环系统。

RAG-79的水下推进系统由背包、肩部和小腿的推进器共同构成。配合各位置的舵面能够在水下进行AMBAC机动。

虽然米诺夫斯基粒子无法渗透至水下干扰电子仪器,但是水下环境天然就是电磁波等探测手段的阻碍。除了安装声纳系统,RAG-79大幅强化了主传感器的热感应能力,因此能在水下以热成像和声呐探测并用形式正常探测捕捉目标。

不同于吉翁军的水陆两栖MS以登陆作战为主要目标的武装设计,RAG-79首先考虑在水下猎*吉翁军的水下部队,只是兼顾部分水面和岸上射击能力。因此配备的武装群几乎完全以水下射击的实弹武器为主,而并未配备任何光束武器,装备的鱼雷/导弹发射器和鱼叉发射器能够在水面进行一定的作战。

RAG-79的格斗武器除了双臂部分的格斗钳外,主要是挂载在腰部两侧的光束镐。能够在接触目标瞬间发射粒子束融穿目标。

RAG-79的主要射击武器为专用的手持式鱼雷/导弹发射器。发射器双联装鱼雷和两个四联装微型导弹发射器组合而成。是执行水下任务的主要武器。

另一个可选射击武器为四联装鱼叉发射器。鱼叉头部内的高爆炸药能在击穿目标后爆炸。不同于鱼雷发射器,该型武装同时能够在水里和陆地上发射。紧急情况下能够作为格斗武器使用。

格斗钳兼顾功能性以及格斗能力,能够在水下发射并以绳索系统缠绕目标。同时也能用于机体在洋流中的固定。

而除了RAG-79外,地球联邦军海军以RAG-79为基础,进一步设计了一款高性能水下MS:RAG-79-G1作为RAG-79部队的队长机配备前线。

尽管性能升级全面,不过RAG-79-G1的核心框架依旧是RAG-79。而装甲材料也是普通的钛陶瓷复合材料。

RAG-79-G1在RAG-79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强化。其推进系统升级为热核水流发动机与电驱动式单轴泵喷推进器,在大幅提升推力同时将噪音降低到了海洋背景噪音级别。而其耐压等级和传感器探测半径均达到同期核潜艇的水平,不过受限于技术和成本,RAG-79-G1依旧使用钛陶瓷复合材料构成耐压壳。

RAG-79-G1的推进系统升级为热核水流发动机与电驱动式单轴泵喷推进器。

除了推力系统升级,RAG-79-G1更换了功率更高的核融炉,因此武器系统有了较大改观。除了更大功率的光束镐以及整合进了机身的鱼雷发射器外,还可以使用新型的水下用光束步枪。利用折射偏转技术对光束步枪收束性能优化 ,让米诺夫斯基粒子压缩比提高至足够穿透装甲的水平,同时利用米诺夫斯基粒子在水中产生的高温反应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

水下用光束步枪利用折射偏转技术对光束步枪收束性能优化让米诺夫斯基粒子压缩比提高至足够穿透装甲的水平,同时利用米诺夫斯基粒子在水中产生的高温反应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减少在水下发射的水流阻力,水中用光束步枪拥有个流线型的整流外壳。

尽管说RAG-79-G1的海军官方命名为水中型高达(Waterproof Gundam)但是其和RAG-79之间的关系更接近高性能队长机和普通量产机的关系。RAG-79-G1尽管名义上来说是Gundam系机体,然而事实上就是一台安装了了高达型头部的吉姆。不过对于日渐边缘化的海军来说,拥有高达之名的该机对于稳定军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而随着海军在战后地位日趋边缘化,这些一年战时期生产的RAG-79和RAG-79-G1经历简单升级后,甚至在UC 0096年依旧有服役和参战记录。

RMS-192M,除了外装部分外,其基本就是进行了设计完善的MS-06M。然而该型MS却是地球联邦军从一年战争后的十多年中,少有的大规模装备的新型MS。

RAG-79和RAG-79-G1的关系更接近量产机和高性能队长机的关系。RAG-79-G1尽管名义上来说是Gundam系机体,然而事实上就是一台安装了了高达型头部的吉姆。不过对于日渐边缘化的海军来说,拥有高达之名的该机对于稳定军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UC0096年拦截吉翁残党新型水陆两栖型MS的作战中,尽管战斗开局初期表现良好,然而毕竟是一年战争时期服役至今的老古董,该机随后被新锐的AMS-129M击毁。

一年战争时期全新建造的Juneau级攻击潜艇,在舰桥前后共有三个MS运载舱,能够携带并部署三台RAG-79系列水下型MS。作为一年战争末期就开始服役的老舰,该级潜艇在UC0096年依旧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

为王牌而生的精锐

除了全新培养的MS驾驶员,地球联邦军另一大MS驾驶员来源便是来自宇宙战机等传统装备驾驶员进行换装训练后,而其中不乏技术业已成型的王牌驾驶员。对于这些驾驶战机出身的王牌来说,MS直线加速性能不如战机是常见的抱怨。

MS的长处是其灵活的姿态变化能力。单就直线加速性能而言,确实不如传统的宇宙战机等装备。

为了尽量发挥这些老手的作战能力,地球联邦军的研发部门很快开始了长于直线加速能力的改进型MS研发工作。直线加速性能直追宇宙战机的RGM-79L轻装型吉姆(GM Light Armor)就此诞生。

RGM-79L通过装甲轻量化和大推力背包来大幅提升机体机动性。其直线加速性能更符合由各种战斗机转型的王牌驾驶员的操纵习惯。

RGM-79L移除或减轻了几乎所有部位的装甲,同时将推进背包的推进器数量增加到4个。除此之外,更是在两侧小腿后方增加了各一个额外推进器。所有增加的推进器均和RGM-79B的主推进器型号一致,因此相比标准型的RGM-79,RGM-79L的直线加速性能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

而为RGM-79L配备的主武器除了标准的光束喷枪,而是一型专用的轻量化光束步枪。由于RGM-79L几乎全部交给了王牌驾驶员,因此装备选择有相当自由度,甚至不乏装备双枪上场的案例。不过对于高速机体显得累赘的盾牌则往往作为减重手段被放弃装备,这使得RGM-79L面对攻击完全需要依赖高速回避攻击。

除了标准的光束喷枪外,RGM-79L还能装备一款轻量型的专用光束步枪。威力上能做到对MS目标一击致命。射击次数上就削减到了个位数。而对于一击脱离战术来说显得累赘的60mm火神炮则作为减重手段被移除了。

诸如SSU-7(第7狙击部队)等精锐部队都曾编入过RGM-79L承担高速袭击任务。其在老牌驾驶员手里能灵活的执行一击脱离战术。不过薄如纸的装甲防护使得驾驶该型MS的风险居高不下。少量生产的该机没有幸存到战后的记录。

轻装使得RGM-79L基本就是一架人形战斗机,一旦中弹生还率非常堪忧。总数不过30架左右的RGM-79L没有幸存到战后的记录。

而过于突出直线加速性能的设计也不符合大部分MS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出于全面提升RGM-79性能的目的,地球联邦军总部的研发部门同期也开始了RGM-79SC 吉姆狙击特装型(GM sniper custom)的研发工作。

RGM-79SC以基本型的RGM-79为结构基础,进行了彻底的性能强化。

不同于通过削减装甲来减重的RGM-79L,RGM-79SC不但维持原有的装甲防护水平,而且在所有关键部位强化了装甲防护。但是机体的机动性并未因为重量的上升而下降,机体的推进器系统被大幅强化。除了大幅提升推力的新型背包外,小腿部位追加了大推力推进器,使得其总推力达到68000KG,远超RX-78-2的 55500KG水平。

同时,更换了新型核融合炉。其功率甚至小幅超过RX-78使用的功率标准。由于联邦系MS使用的Field Motor驱动的特性,主核融合炉功率的上升对于机体反应速度的提升贡献非常明显。

除了背包之外,小腿部分的推进器进行了彻底的大型化处理。这一设计来自于RGM-79L上所采用的类似设计的进一步加强与发展。对于MS宇宙机动性提升非常明显。光束军刀收纳位置移动到了手腕上,不需要拔出就能直接使用光束军刀。

RGM-79SC因为装甲样式变更,其驾驶舱开启方式有了一定变化。继承自RX-78的小型驾驶舱开口设计由于被装甲遮挡而移除。驾驶舱改为了两片式的装甲舱门。同时,头部追加活动式的装甲帽檐。可以在近距离交战中闭合来保护主传感器。而传感器探测半径在RGM-79标准型的6000米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7300米。比起RX-78第一批次的传感器探测距离有近30%的提升。

背包为大推力化的全新产品。为平行的四火箭发动机结构。背部有额外的控制喷口。为了腾出相关空间,背部的光束军刀座被移动到手腕部位。同时,头部追加了长距离通讯天线。

产量50架左右的该系列MS全部配备到了各个精锐部队和王牌驾驶员手中。熟练驾驶员加上高性能MS的组合,成为一年战争后期联邦军中最为精锐的MS作战力量。在阿巴瓦空要塞的决战中,正是装备RGM-79SC的精锐部队先后击沉了两艘多诺斯级巨型宇宙空母,彻底瓦解了要塞的防御阵势。而以MS149机、舰船3艘高居地球联邦军击坠榜首位的Tenneth A Jung,在大战终局阶段也换装了RGM-79SC。

RGM-79SC以集中部署的原则,全部集中装备给了各个精锐驾驶员组成的特殊部队。

而作为精锐的王牌专用机型,RGM-79SC的武装方案相当丰富多彩。除了普遍配备的BR-M-79L-3 R-4型光束步枪以及各种通用的武装外,RGM-79SC拥有大量专属的武装方案。甚至不乏某个小队单独的装备样式。

作为为精锐驾驶员和精锐部队设计的MS,该型MS的武装配备相当多样化。如装备于Shimoda小队的RGM-79SC就装备有四个双联装导弹发射器。

BR-M-79L-3 R-4型光束步枪,输出功率1.5MW和BR-M-79C-3型一致。其使用了极长的光束收束环,并且搭载了定制的增强型观瞄系统和火控计算机。因为其设计,需要在专门设计,配备长距离观瞄系统的MS上才能正常使用。

除了标准的BR-M-79C系列光束喷枪,备选武装还有XBR-M-79W-2双联光束喷枪。就如形状显示,是通过两个BR-M-79C系列光束喷枪结构并联而来。能够提供更多的射击次数和更高的火力密度。

RGM-79SC装备的一型更为奇特的武装便是XBR-S-79b折叠式光束手枪。该枪作为近距离射击武器,以折叠形式挂载于机体右侧腰部。便于携带的特性使得其发展型在之后的依旧为部分隐秘作战任务的MS所配备。

所有武器都能挂载在机体各处的挂架上。根据驾驶员不同,武器挂载方案有一定变化。

除了主要为狙击手任务设计的SC型,RGM-79SC在生产线上便衍生出了两个扩展型号,即RGM-79HC 吉姆防卫特装型和RGM-79KC 吉姆截击特装型,分别用于执行重点目标防卫任务和截击任务。这两个型号在战时都计为RGM-79SC型,独立型号直到战后才分配下来。

这一改进型设计时主要作为截击机强化火力与机动性,其主要以和“伙伴推进器”单元合体使用的形式部署使用。

RGM-79HC 吉姆特装防卫型在RGM-79SC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装甲防护,并在肩部追加了额外的两门火神炮。开发的主导思想是负责友军机及舰队、军事设施的防卫任务。

RGM-79HC的主要武装为一面由四层合金结构制造而成的巨大防卫盾。盾牌装备有两门火神炮,使其能在护盾后进行射击。除此之外的武装只有固定安装的火神炮和专用的光束短枪光束短剑。

RGM-79KC为RGM-79SC中后期生产的批次。装甲样式有一定的变更以适应其任务定位。

得益于地球联邦军在光束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长距离观瞄系统方面的设计经验,地球联邦军各个基地以长距离射击为主要努力方向的强化机型并不少。除了地球联邦军本部研发的RGM-79SC系列,月神二号基地也以性能优异的RGM-79G/GS为设计基础,研发出了堪称一年战争时期地球联邦军最强量产机的RGM-79SP。

RGM-79SP凭借其性能,堪称一年战争时期RGM-79系机体综合性能最高的型号。

得益于材料技术进步,RGM-79SP的装甲材料修改为了钛镍合金/陶瓷复合材料。防护性能相比标准的钛陶瓷复合材料提升相当明显。装甲样式上,RGM-79SP大幅强化了机体正面的装甲厚度,胸口散热口等容易中弹部位的更是覆盖了装甲模块,类似RGM-79SC的改进模式,RGM-79SP的推进器在RGM-79G/GS基础上也进行了大推力化改造,其小腿部位添加的双联推进器型号直接就是RGM-79SC使用的相同型号。RGM-79SP的推进器总推力达到了骇人的102000KG。正常作战中,机体长时间持续加速会被限制在1.2G以降低对驾驶员和机体本身的负荷。

小腿部位的推进器型号和RGM-79SC所安装的推进器型号一致,RGM-79SP在周围安装了装甲防护板。

RGM-79SP以RGM-79G/GS为基础框架进行开发。正面方向的装甲防护进行了大幅强化。钛镍合金/陶瓷复合材料构成的装甲防护性相比普通钛/陶瓷复合材料更好。

容易中弹损坏的胸部散热口安装了装甲模块覆盖了百叶窗式的散热结构。

由于RGM-79GS的全向推力型背包操作和控制软件编写都极其麻烦,RGM-79SP的背包恢复了相对传统的设计。两个纵列的大推力推进器和两侧的辅助推进器构成了其主要结构。这一结构为后来的MSA-003 Nemo所继承。

小腿部位的推进器型号和RGM-79SC所安装的推进器型号一致,RGM-79SP在周围安装了装甲防护板。

头部主传感器结构依旧是类似RGM-79G/GS的单眼导轨式传感器式设计。其结构设计参考了RGM-79SC可开合式的头部装甲设计,但是其工作模式完全不同于RGM-79SC纯粹用于对主传感器进行装甲防护的可开合式装甲。RGM-79SP在活动帽檐部位追加了高精度的对物传感器镜头。在精密射击状态下,头部装甲关闭,对物传感器镜头下降代替主传感器进行观瞄作业,这一设计使得该型MS的观测距离达到了8700米。这一参数不但在一年战争时期无人能比,甚至直到战后很长时间内都罕逢敌手。而且,尽管是所谓狙击型机体,但是其凭借其极高的机体输出功率和动作灵活性,RGM-79SP在格斗战中甚至能压制大部分的近战型MS。

精密射击状态下,头部结构关闭,对物传感器降下,此时机体以观测视野角度为代价,观测距离大幅上升到8700米。

正常作战模式下,头部结构开启。RGM-79SP墨镜式结构下依旧是RGM-79G/GS相同的独眼轨道式传感器。

由于极高的主核融合炉输出功率和强大的观瞄火控系统。RGM-79SP能毫无障碍使用此时地球联邦军包括XBR-X-79YK和XBR-M-79系列光束步枪在内的各种大威力光束步枪。甚至实验性装备过产量只有个位数的XBR-M-79S型光束步枪。

XBR-M-79S型光束步枪。其主要特征便是蜗形的E-Cap结构。一年战争时期只生产了数把。可确认的使用记录就是由RGM-79SP Lydo Wolf机所使用。XBR-M-79S在战后的发展型便是BR-M-87型光束步枪。

RGM-79SP能够使用XBR-M-79系列光束步枪。不过配备在宇宙部队时,主力光束武器更喜欢选择和RGM-79GS通用的BG-M-79F-3A光束枪。

RGM-79SP使用XBR-X-79YK光束狙击步枪时不需要额外动力源供能。机体本身动力便能满足步枪的供能。

而为了满足殖民地卫星内作战低附带损伤的要求,RGM-79SP还装备了一型颇为特别的Franz EF-KAR98K 75mm实弹狙击步枪。该型狙击枪作为试验型武器,只有少量生产,并且具体样式存在细微变化。精密的设计制造以及新锐的55.6/75mm次口径弹药的组合使得这一武器地面有效射程达到7500米。但是其上弹完全依赖MS双手动作完成,因此控制程序编写极其麻烦。除了部分RGM-79SP外,没有其他MS装备这种过于复杂的武器。

不过55.6mm次口径弹药展示了其相当可观的威力和精度。同样采用次口径弹药的90mm口径HWF GR-MLR79型长步枪的表现明显要好得多。其同样发射55.6MM次口径弹丸,精度表现依旧非常惊人。由RGM-79SP使用的情况下,对7000米外MS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95%。性能表现完全达到了狙击武器的要求。而由于该武器装备120发大容量弹舱且具备连射能力,因此同时能够承担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任务。除了RGM-79SP外,大战末期的部分RGM-79C型也配备有该型武器。

同时兼具高精度和两色能力的HWF GR-MLR79对于RGM-79SP来说是更为实用的武装。

Franz EF-KAR98K 75mm狙击步枪。采用MS武器少见的纯机械式结构。发射55.6MM弹丸。地面有效射程达到7500米,对MS级目标命中率极高。

该型狙击枪作为试验型武器,只有少量生产,并且具体样式存在细微变化。尽管精度和威力的表现都非常惊人,但是由于该武器的上弹完全依赖MS双手动作完成,因此控制程序编写极其麻烦。除了部分RGM-79SP外,没有其他MS装备这种过于复杂的武器。

相比之下,HWF GR-MLR79-90MM型长步枪就是一型设计非常优秀的MS武器。其同样发射55.6MM次口径弹丸,精度表现依旧非常惊人。而由于该武器装备120发大容量弹舱且具备连射能力,因此同时能够承担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任务。除了RGM-79SP外,大战末期的部分RGM-79C型也配备有该型武器。

由RGM-79SP使用的情况下,对7000米外MS目标的首发命中率达到95%。性能表现完全达到了狙击武器的要求。

RGM-79SP作为高成本的高性能量产机,产量只有30架左右。大部分配备给了精锐的老手。第一台RGM-79SP于11月下旬下线,配发给约翰·高文准将属下的MS特殊部队第3小队,并在加布罗防御战中有击落一艘Gaw级空母以及一架MS的战绩。其他的RGM-79SP也大部分分配给了王牌驾驶员使用,如地球联邦军击坠榜位列第三的ACE“黑色死神”Lydo Wolf少校最终便换乘该机。其他诸如白色野狗队(White Dingo Team)等精锐小队在大战末期也换装了该机。

战后,Titans也装备过少量的RGM-79SP

Lydo Wolf少校。出生于非洲。一年战争时期击落68架MS和四艘战舰。战绩仅次于Tenneth A. Jun和Amuro·Ray。同时Rydo Wolf也是地球联邦军在一年战争时期中少数有专属涂装的王牌驾驶员。遗憾的是,其在最后决战中阵亡,未能幸存到战后。

白色野狗队(White Dingo Team)是由马斯特·皮耶斯·莱耶中尉率领的特殊游击MS小队,是地球联邦军澳大利亚军团的第一支MS部队,也是地球联邦军MS部队中装备最齐全的部队之一。一年战争的最后阶段,白色野狗队与吉翁残留在澳大利亚的部队多次交锋,最终在澳洲战场摧毁了吉翁军开发的生物武器“熊之神”,为一年战争的地面战场画上了句号。

当然,配备RGM-79SP的部队也存在基本由新手组成的部队。发生于SIDE-6内的红宝石作战中。配备于LMSD-76灰色幽灵号上的RGM-79SP和RX-77D一起,在降落阶段就被突袭的吉翁军特殊部队MS击落。倒也验证了“MS的性能并不是战力差距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战后岁月

地球联邦军以各个基地全面开花的形式,在质上让RGM-79系列赶上了作战需求。但是以RGM-79G和RGM-79SP为代表的高性能机尽管性能拔群,不过其产量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必定无法承担主力任务。因此,早在RGM-79G/GS研发的同时,月神2号要塞同样在以规模化量产为前提进行改进型吉姆的研发工作。而这一次,月神2号的合作方是RGM-79系列最主要的的研发与生产地:地球联邦军加布罗基地。最终改进型吉姆在UC 0079年11月下线,赶上了一年战争末对吉翁军的总攻。在战斗中展现了良好的实战性能。

第一批改进型吉姆于UC 0079年11月下线,和其他联邦军MS一起参与了最后的总攻作战。

不同于定位于高性能机体的RGM-79G/GS那几乎从头开始的研发。吉姆改进型的设计就显得更为简单明了:研发人员选择通过完善RGM-79[E]型的设计来满足成本相对可控的改进型MS的这一设计需求。研发过程非常顺利。最终成品由于导入了大量加布罗基地生产的RGM-79B型的部件,极大幅度的改善了生产性与可维护性并有效解决了RGM-79[E]操纵困难的问题。

除了RGM-79C型外,RGM-79A/B型也有部分机体使用了该型改进型光束喷枪。

RGM-79C在RGM-79[E]的基础上,将主要部件全部替换为了RGM-79B型使用的样式。如眼部单眼式传感器就更换为了标准化的阵列式传感器,且其核融合炉型号和RGM-79A/B型完全相同。不过已经在RX-78三号机上得到验证的横向姿态控制推进器改进依旧得到保留。并且,作为对其他吉姆改进型经验的继承,通讯天线进行了大型化。

作为简单有效的推力增强手段。RGM-79[E]型使用的四推进器式背包得以保留。而火箭推进器规格则使用了和RGM-79A/B型相同的标准。同时,月神2号之前难以生产的光束军刀得以配备。而来自RX-78系列学习电脑收集的数据使得该机摆脱了之前RGM-79[E]型操纵困难的缺陷。

BR-M-79C-3型光束喷枪,为BR-M-79C-1型的改进型,除了长度小幅变短外,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一个BP-SS-001瞄准传感器。通过和MS火控系统的共同运作,使命中率提升20%左右。是改进型吉姆主要的光束射击武器。

该型量产MS最终被命名为RGM-79C(GM Type-C)。从武器装备到整备零件和产量最大的RGM-79A/B型基本通用这一优势使得该型号在一年战争末期便在加布罗基地等吉姆主力生产基地内开始了一定规模的量产。可惜大部分早期型RGM-79C都损失在了最终决战阶段。

一年战争末期下线的RGM-79C早期型基本全数投入了绞肉机般的阿巴瓦空要塞攻防战。

面对混乱无比的MS机队型号,地球联邦军从UC 0081年开始计划统一地球联邦军的MS型号以减少后勤压力和维护成本,性能在大战末期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的RGM-79A/B机队需要大规模替换。最终,地球联邦军选中了RGM-79C型作为接下来的主力型号,开始了吉姆机队的更新计划。

而RGM-79G/GS、RGM-79SC、RGM-79SP这一系列的高性能型号虽然技术水平在战后依然是顶级水平,但是各不相同的部件规格以及需要在无重力环境生产的大功率核融合炉等诸多问题导致这些机型的战后维护成本越来越高。而战后依旧活跃的吉翁军残党依旧拥有大量的高性能MS,执行吉翁残党歼灭作战的一线部队对于高性能MS的需求依旧旺盛。最终由联邦军奥古斯塔基地牵头,开始了战后第一型高性能吉姆改进型的研发工作,成果便是被称为吉姆特装型(GM CUSTOM)的RGM-79N

RGM-79N是以替代一系列型号繁杂的高性能RGM-79改进型为目的研发的。

由奥古斯塔基地主导的RGM-79N,基本以同基地完成的RX-78NT-1为设计基础进行。因此除了机体基本框架继承了RGM-79C的结构以控制维护成本外,整体结构基本是由RX-78NT-1简化而来的,其主散热结构、背包设计以及多重关节等细节和RX-78NT-1几乎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RGM-79N吸收了其他高性能型号的开发经验,为机体增加了大量的辅助推进喷口。

RGM-79N的关节结构是继承自RX-78NT-1设计的多重关节。这种结构以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为代价有效提升MS关节的灵活性。不过RX-78NT-1较为复杂且影响手臂整体强度的前臂内置机枪设计未被继承。

RGM-79N的整体框架已RGM-79C为基础。而整体结构又基本沿袭了RX-78NT-1的设计。冷却结构等设计和RX-78NT-1几乎相同。

背包设计和RX-78NT-1完全相同。只是光束军刀座减少到一个。辅助喷口方面,RGM-79N相比RX-78NT-1最大的变化就是在两肩的姿势调节喷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姿势调节喷嘴梁。伸出两肩的调节喷嘴能使机体在不摆动肢体的情况下做到原地180度转向。

头部大量设计参考了RX-79NT-1的设计。高性能中央计算机和大型化的散热结构替代了RGM-79系列常见的集成式控制模块而前额部分增加了长距离索敌系统。预定作为队长机服役的RGM-79N也和一系列高性能机一样,在头部追加了高性能通讯天线。

而武器方面处于多种原因选择了实弹机枪为主,采用的90MM/55.5MM次口径弹药直接继承自表现良好的HWF GR-MLR79。移除了结构过于复杂的浮动枪管结构后便是HWF GR-MR82-90MM吉姆步枪。这一步枪装备了同期服役的RGM-79C和RGM-79N两个型号,并能装备使用战后新一代标准的的无后坐力炮。两型射击武器同时装备了RGM-79N和RGM-79C,有效解决了MS机队武器型号繁杂的问题。

由Blash开发的HB-L-03/N-STD无后坐力炮继承了战时常用的380MM口径。整体进行了彻底的密闭式设计以提升可靠性。瞄准系统则改为固定式,有效提升了射击精度。能够发射多种弹药的该型武器一直到UC 0090年代末依旧有服役记录。

HWF GR-MR82-90MM吉姆步枪基本是以HWF GR-MLR79为基础简化而来的。为新锐MS配备实弹机枪一方面处于成本考虑,一方面也是考虑到越来越普及的抗光束涂层对于半吊子水平的光束喷枪威力削弱非常严重。

除了RGM-79N,RGM-79C也以这一武器作为主武装。这使得MS机队的武器得到了统一。

而随着UC 0083年,RGM-79N基础上修改的RGM-79Q正式诞生,新一代的故事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RGM-79Q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后记

非常认真的说,吉姆系列在初代动画时期,确实只是个大众脸杂兵机。甚至于初代主角阿姆罗还在剧中吐槽吉姆“过度简化”。吉姆正式参加的第一场战斗便是在各种被炸飞击毁中结束了首秀,虽说后来的战斗中不乏将敌方MS干净利落的一刀两断的表现,但是也湮灭在其庞大的背景数量中,形成了以数量堆死对手的刻板印象。

吉姆在剧中的第一场正经战斗就成了夏亚复出后展示实力的牺牲品。

而吉姆系列形象出现变化则要到后期MSV等补充设定开始出现的年代。比如设定中拥有比肩RX-78性能的RGM-79SC,最早便是出现在大河原邦男先生的MSV系列中。诸如陆战型吉姆等以基本型RGM-79为原型改进而来的吉姆改装机基本都是出自大河原邦男先生的手笔。

后续的MSV-R中还有RGM-79V骑士猎手这样产量高达88架,能够进行高空空降等隐秘作战。其一直改进升级到UC0092还有作战并击落敌机记录的神奇设定。

RGM-79SC最早以模型和设定集形式出现。第一次在动画作品中出场则要到1985年的Z高达中。不过在剧情中,该机已经沦为“老旧的守备力量”。被空降的新型MS轻松击溃。

以及在吉翁王牌专用机模型封面担当被害者……

其他的如吉姆轻装型等也是出自MSV的设定。

随着一年战争相关衍生作品以及OVA动画的上映。更多的机械设定者参与到了MS造型设计中来。其中1989年3月发售的OVA动画《机动战士高达0080:口袋里的战争》中就为吉姆家族带来由出渊裕先生担任机械设定的版本。

同样由出渊裕先生担任机械设定的机动警察。能看到其设定风格上的相似。

逆袭的夏亚中,RGM-89杰刚的设定。整体轮廓可以说非常能体现出渊裕先生的个人风格。

0080中的吉姆造型。可以看到其风格非常贴近杰刚。

一个微妙的差别就是,最开始《机动战士高达0080:口袋里的战争》中的一系列全新风格的吉姆其实都是作为普通吉姆的设定风格变化版本出现的。因此在剧中吉姆系列的战斗力完全是以标准杂兵机为基准设计的,而后续为了统一世界观,0080中的一系列风格迥异的外形设定又被设定为了一系列在一年战争末期投入使用的新锐机型。这使得0080中的几场战斗从普通的量产机间遭遇战变成了一年战争末期双方顶级MS型号间斗法的神奇场景。

不过RGM-79GS总算是以水天之泪特典动画中的精彩表现赢回了尊严。

典型例子就是M.S.ERA画集。作为0080ova动画的衍生周边,其所有MS形象完全参照了OVA的样式。

画集中的扎古形象全部是是0080动画中的造型。

因此,也就出现了理论上后期才出现的MS-06FZ出现在了早期刚刚占领地球时期。

其他诸如水陆两栖型MS等也是相同道理。

在后期设定变更后,0080的几场战斗成了“双方战争末期顶级量产型MS间混战”这样神仙打架的场景。而吉姆等MS又因为动画制作时其战力完全按照标准量产机定位的原因,出现了高性能吉姆和改进型扎古打得难解难分并被敌方精锐大量击毁的场景。

而伴随1991年OVA动画《机动战士高达0083星尘的回忆》的发行,对于整个高达系列机械设定产生了影响至关重要的KATOKI HAJIME正式加入了动画机械设定的行列。其中出现的被称为Ka系吉姆的RGM-79C其实最早出现在《GUNDAM SENTINEL》的衍生作品《GUNDAM SENTINEL 0079》中,被称为吉姆后期型。在OVA动画中为了作画方便对这一造型进行了简化。而之后上映的《机动战士高达 第08MS小队》中更是出现了RGM-79C前身性质的先行量型吉姆。进一步丰富了吉姆家族。

后期周边衍生作品还有Ka版设定的RGM-79SC。理论上,RGM-79SC一型基于现有机型升级的型号倒也完全可能以RGM-79C为基础生产。(当然,这一造型最早出现在超剧场版Keroro军曹里……)

最初出现在《Gundam Sentinel 0079》中的吉姆后期型造型。其背包外形能看到类似RGM-79GS的设计。

ova动画《机动战士高达0083:星尘的回忆》中的吉姆C型。造型基本为Ka氏设计,为了作画便利,造型有所简化。

如复杂的背包就被相对简洁的背包造型替代。但整体轮廓维持了Ka系吉姆相对精壮的造型。

《机动战士高达第08MS小队》中RGM-79[E]造型为RGM-79C型吉姆逆向精简而来。和吉姆C型在造型上的主要区别只有通讯天线和光束军刀。

随着后续日升和万达对整个宇宙世纪世界观作品进行了时间线统合和梳理,诸如RX-78这样设定中的高端型号更加难以在后续作品中加入。因此最近几年涉及一年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后续插入世界观形式出现的新锐机中更多出现了吉姆家族的身影。

属于旧世界观加入新设定的机动战士高达蓝色命运RE漫画。漫画中统一作品中出现的RGM-79DO统御型吉姆。造型上能看到大量RGM-79SP影子和RGM-79SC的细节。目前已经模型套件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