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营】第 155 次微课分享
分享嘉宾:杨紫汐(儿童文学作家)
大家好,我是杨紫汐,很开心能在【青稞营】和大家进行交流。今晚,我想跟大家聊聊关于“脑洞”的话题。
提到“脑洞”这个词,我们先来看两张网络上的图片。
大家可以看到,左图中有未知的神秘星球,有高耸入云的未来建筑,整个画面都充满了科幻感和高冷气质。那么我们再看看这幅作品的原图——右图中是挂面和漏勺,它们就是我们生活中 最接地气的日常用品。一边,是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照片,一边,是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促成这种飞跃的 最关键的推动力是什么?没错,就是想象力,而现在,它们有更时髦的名字,“脑洞”。
相信大家这些年都感受到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倡导创新的时代。足够丰富的想象力,足够大的脑洞,可以说 是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和中年人相比,孩子往往具备更丰富的想象力,但“拥有想象力”,和“会使用想象力”是两回事。就拿写作来说,这是一项很考验想象力的技能,如果我们能帮孩子掌握一些实用技巧,让他们能更加自如地 运用想象力,那么孩子就可以 将这种看不见的能力 进行有效输出,转化为看得见的文字。
接下来,我会分三个版块来和大家分享如何激发和输出想象力的内容。第一个版块是“作家的脑洞是怎样形成的?”我会通过自己的实际创作案例,分享我在日常生活中 挖掘灵感的小方法。第二个版块是“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扩展脑洞吗?”我会以自己培养女儿的实际经验为例,和大家分享 帮助孩子培养想象力的方法。第三个板块是“为什么作家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我将分享自己在写作实践中总结出的具体写作技巧,希望能对孩子们今后的写作有所帮助。
作家的脑洞是怎样形成的?自从我开始文学创作之后,朋友们就时常会问我:“你怎么能想出那么多情节啊?肯定特别烧脑吧?”其实对我来说,想象力并不是在我决定写童话时一夜之间形成的。回顾童年,我发现从那时起,自己就开始无意识地“培养想象力”了。小时候的我很喜欢改编故事,在看了故事书或是动画片之后,我喜欢在脑海中幻想它们的后续情节,也喜欢改掉原作中的开头和结局,自己想一个新的开头和结局安上去。
到了小学中年级,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局部修改了,而是喜欢拿来某个小说或是动画片里的主要人物,自己为他们编一个全新的故事;有时我还会截取故事中自己中意的某个桥段,或是场景,以它为核心,想出新的人物和故事来。到了小学六年级时,我已经可以在不借鉴他人作品的情况下,完全独立地写自己的小说了。小时候,我只觉得编故事很有趣,等长大后我才意识到,其实这种年复一年的“改编故事”游戏就是非常好的想象力培养过程。
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试试我当年的方法:选一篇故事,尝试着给它换一个新的结局,或者是顺着原文的结局继续往下想,看看故事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等这样的练习做得比较熟练之后,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再进一步:选取原文中孩子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情节,试着以它们为基础,构思一个新故事出来,孩子可以使用原文里的人物,也可以自己创作全新的角色。我相信只要坚持,这种脑力锻炼一定会对想象力的开发大有帮助。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聊聊,在我现在的日常创作中,那些脑洞都是怎么来的。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不知听过多少人抱怨过作文难写,或是“心里有个想法,但写不出来。” 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注意观察,脑袋里积累的写作素材不够丰富。其实,即便是天马行空的童话,也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被凭空想出来。它一定是需要作者在平日里 细心地观察生活、一点一滴用心积累起来的。
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其实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素材,如果能够留心观察,把它们的特质记下来,那么在写作时,它们或许就能为我们提供有趣而特别的灵感,帮你把一个粗糙的构想以具体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我来说,建立“灵感素材库”是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每当我看到、听到有意思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时,我都会立刻把它们记录在手机相册或是备忘录里,并且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它们带给我的第一感受。
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把手机中的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整理进电脑,加入我的“灵感素材库”文件夹。当我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这个文件夹里的内容可以随时为我提供灵感支持。
比如下面这张图,是我在外地旅行时拍到的。当时我给这栋小楼备注的关键词是:神秘、历史感、有故事。后来在创作《记忆古董店》系列时,我需要为这家神奇店铺构建一座建筑,于是这张照片一下子就浮现在我心头了,因为它和我所设想的记忆古董店的气质非常相像。
借由这张照片带给我的触动,我以这栋现实生活中的小楼为蓝本,构建出童话故事里的古董店外观。
在《记忆古董店》第一册《蝴蝶帝国》的开篇,我是这样描写的——“在繁华都市的某个僻静角落,一栋欧式小洋楼静静站在几棵泡桐树后。它看起来有些年代了,红砖墙已经斑驳,好在茂盛藤蔓给它披了件葱郁外衣,阳光一照,这满眼的千岁绿倒也别有情调。”
大家对比上面的小楼照片看看,它们在气质和外形上是不是特别吻合?下面这张图,就是我童话中的记忆古董店的模样。
上图左下角是我父亲帮我画的记忆古董店外观图。因为我过滤掉了小楼原型的那种阴郁气质,所以这张效果图里的建筑造型和色调都和那张照片不太一样,但“神秘、历史感、有故事”这几个关键感受是相同的。对比实景照片和这张手绘图,大家或许可以对如何利用“灵感素材库”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我再举一个例子。下面这张图,是我在公园拍到的一片红色彼岸花。当时我给它写下的备注是:绯红火焰燃烧到天边、美艳、空灵、诡异。
后来当我写《记忆古董店》第三册《奇魅壁画》时,有个场景需要一片巨型花田,我一下就想到了这张照片,因为它带给我的触动 和我对童话里花田的预期非常吻合。于是在这张照片的引领下,我顺利找到了构建巨型花田的思路。
我在书中是这样写的:“无数巨型彼岸花高高耸立在沟渠两岸,遮天蔽日,过滤了阳光。这花下世界被渲染上一层透亮的绯红,看起来如梦似幻。”
下面是我父亲绘制的这个场景的示意图,画面中依稀可以看到那张照片的影子。后来这本书的封面也出现了彼岸花的元素。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借由某个具体事物引发的灵感,其实,事件和人物同样可以成为灵感的最初来源。
有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告诉我,今天她们班发生了怪事——不知道是谁,趁着大家去上体育课的功夫,偷偷把班里刚办好的黑板报擦掉了一大半,老师好不容易才找到那个调皮鬼。当时我觉得这事挺新鲜,就在“灵感素材库”里简要记录了一句:被擦掉的黑板报。后来在给《童话王国》杂志写连载推理小说《吉祥猫事务所》的时候,这个素材就冒了出来。
以这件小学里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我创作了这篇《被故意擦掉的黑板报》。小说里,主人公所在班级的黑板报也是被人偷偷擦掉了,主人公经过调查和推理,最终找到了那个擦掉黑板报的人,同时也帮助那位同学解开了不为人知的秘密心结。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小事件,它们可能是温情、搞笑的,也可能是让人气愤或是伤感的,如果能做个有心人,注意搜集这种素材,它们很可能 就会成为我们写作时的灵感来源。
当孩子上学之后,我们每天和孩子相伴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而且大多集中在晚上。在这段亲子时间里,我们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他们的校园生活。比如“你今天在学校遇到过什么好玩的事情吗?” 如果孩子遇到难过或是想不通的事,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帮他们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广度。其实,这种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讨论,也是在帮孩子积累生活阅历,积累更多有血有肉的生动素材,而不是凭空捏造一些不接地气的作文内容。
除了事物和事件,我的“灵感素材库”中还有人物,里面不仅有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还有从媒体上看到的。比如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个衣衫破旧的外国流浪汉坐在街头的一架旧钢琴前,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
❖ 图片来自网络
那首曲子动听又哀婉,曲调的唯美与流浪汉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视频给我很大触动,把它收进素材库的时候,我的备注是: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富足;哀婉钢琴曲背后的故事;上天拿走他的一切,却拿不走这首曲子和曲子中的情感。
后来,我总会想象这位流浪汉的过去,他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磨难?弹奏那首钢琴曲时,他会想起什么?又会想到谁……这些念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于是我构思了一部长篇童话,名叫《湖畔钢琴师》,将自己对这些疑问的回答写进故事。书中有个场景就是流浪的钢琴家衣衫褴褛,坐在湖边的旧钢琴前,演奏他生命中意义非凡的一首乐曲。这就是在我的创作中,以一个具体的人物素材来激发故事灵感的案例。这本书目前还在创作中,希望能尽早与小朋友们见面。
在我“灵感素材库”的人物分类中,除了人类,还有动物,甚至是玩偶。在我心目中,它们也是可以承载深厚情感的对象。图片里的兔子玩偶,是我小时候爸爸送给我的。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脱下新买的外裙,它的身体其实非常破旧。有时候看着这个不会说话的老朋友,我会想——在我睡着的时候,在我外出的时候,小兔子它会做些什么?在遇到我之前,它经历过什么?如果有一天我和它失散了,它又该怎么办?
这种念头总在我心中萦绕,于是在我获奖的童书《星空街39号》里,我就以小兔子为原型,塑造了一只小狐狸玩偶。小狐狸陪伴小主人从幼童 成长为大学生、社会人,并为她守护着外婆留下的珍贵遗物。但在一次事故中,小狐狸和主人失散了。于是小狐狸开始了执着的寻家之旅。对柔软而弱小的玩偶来说,年复一年的找寻过程十分艰辛,我在书中写到:“身体和尾巴上的布伤痕累累,而那条小背带裤更是破得不成样子;因为走路太多,脚底的布磨破了,棉花露出来被蹭得脏兮兮……”
写这段描写的时候,我的模特,就是陪伴自己多年的那只小兔子。因为有这只玩偶作为辅助,所以我在创作中投入的情感很真实,有许多感人的桥段都是一边打字,一边泪流满面写成的。
家长们可以想想看,你的孩子有没有对某个人物投入过很深的感情,或者对象哪怕是个布娃娃也不要紧,只要孩子用了心就好。因为这种真情实感的宝贵体验,可以让孩子在描写相关文字时,更能有感而发,真情流露,避免写出假大空的臆想式作文。
孩子可以通过游戏扩展脑洞吗?关于如何帮孩子在游戏中提升想象力,我会和大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怎样培养女儿想象力的,以及怎样锻炼她将脑袋里的想象,落实为作文本上的文字。
我把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道具辅助,场景辅助,以及事件辅助。下面,我分别用一些具体事例来为大家解释,这三点是如何进行实际应用的。
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具象的事物和有参与度的活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我们如果只是告诉孩子:“请你编个小火车的故事”,他们多半会比较为难,但如果给他们一个小火车玩具,让他们既能看到,又能拿在手里摆弄,那么他们的脑洞就更容易被打开。
下图就是我陪女儿玩的一种创作游戏。我们用她的玩具模拟出各种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不断启发她:你想让故事发生在哪里?几个小动物参加?它们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对孩子来说,无论设计和构思场景,还是搭建和布置场景,其实都是游戏。我女儿就非常喜欢我和她玩这种游戏,在游戏中,她通过“自己创造”而体验到了成就感。因为有了这些小玩具作为特定道具,她的想象力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游戏结束后,当我提议“要不要把刚才的小故事写下来”的时候,她会很开心地同意。因为对她来说,这并不是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而是刚才游戏活动的有趣延续。下图就是我女儿为她布置的场景创作的小故事,当时她刚上小学不久。
在借助道具帮助孩子培养想象力的时候,不是说一定要买多么昂贵的玩具,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哪怕周围没有合适的玩具,他们也可以自己“创造”出玩具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积极引导其实很重要。孩子在玩的时候,家长如果在一旁看手机,那么孩子的玩,也就只是单纯的玩。但如果家长能陪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启发,那么孩子或许就能通过玩耍,获得关于想象力的有意识的锻炼。
比如我女儿喜欢做手工,于是我陪她采集树叶和花瓣,然后提议用它们来创作一幅画。在她玩的时候,我通过聊天来引导她慢慢打开脑洞:“这些树叶和花瓣的形状像什么?可以拼出哪些图案?你拼出来的这些角色他们在干嘛?他们聊天时会说些什么?”这些问题就像一把把小铲子,可以帮孩子挖开思路。
下面这张图是我女儿以前做的植物拼贴画,在这个过程中,她很开心地编了个芭蕾女孩的小故事。所以我觉得,只要用对方法,写作文对孩子来说就会是轻松而有趣的,一点也不痛苦。
上面我们通过两个小事例,了解了如何通过身边的一些道具,来帮孩子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其实除了各种小物件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外界的不同场景来进行这种训练。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只要家长有心,都可以利用起来。比如有次我陪孩子在校园玩,那里有个荷花池,池中有座小岛,通过池中的几块石头与岸边相连。于是我就利用这个场景,问女儿:“如果这几块石头不见了,我们应该怎么上下岛?”原本我女儿只是在无所事事地闲逛,这个问题让她立刻兴奋起来。
根据我的问题,女儿积极开动脑筋,开始和我讨论各种设想。后来她根据这件事创作了一篇小童话,名叫《小黑猫历险记》,讲的就是一只小黑猫被困在湖心岛上,它通过各种尝试,最终在其它小动物的帮助下成功回到岸上的故事。
后来我女儿参加讲故事比赛的时候,就选了这篇自己写的童话,还获了奖。当时她很骄傲地告诉我:“其他小朋友都是讲书里和网上找来的故事,只有我讲了自己写的故事。”这件事对她日后写作也形成了很好的激励。
除了特定的道具和场景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件,来引导孩子开拓思路,积极发挥想象力。
我女儿有一只抱了好几年的小熊玩具,连出去旅行都要带着。有次在旅途中,这只小熊差点丢掉。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对孩子来说,当时的心理感受一定令她印象深刻。于是后来我就问她:“如果小熊当时真的丢了怎么办?我们要怎么找到它?为了防止小熊再走丢,以后我们可以做哪些预防措施?”我还帮她构想了一个情景:“如果小熊会动会说话,它会不会主动来寻找我们?它会怎么做呢?”
因为对“小熊差点丢失”这件事印象深刻,所以我女儿很积极地开动小脑筋,设想各种办法,比如应该在小熊背后的拉链里塞个纸条,写上家里的联系方式等等。
后来,她以这个亲身经历的事件为蓝本,创作了一篇童话《小棕熊历险记》。故事里的小棕熊被主人不小心遗忘在了森林公园,又急又怕。好在小熊因为救了喜鹊妈妈的蛋,而获得了喜鹊妈妈的帮助。最后小棕熊借用好心阿姨的手机,终于联系上了自己的小主人。
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如果家长有心的话,其实都可以将它们变成孩子的灵感素材,帮孩子把它们积累起来。很多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脑袋空空,不知道写什么,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平时缺乏一种“刻意为之”的生活积累。积累素材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需要勤于思考的脑筋。很多潜在的写作素材其实就在孩子身边,只要家长稍微给予一点引导,孩子在写作文时就能拥有丰富的灵感源泉。当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形成习惯后,他们就能自己熟练运用了。
以上这个版块,我和大家分享了我培养女儿想象力的几个小窍门。从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对于自己“参与”过的事情,更容易表述出来,形成文字。所以家长们可以借助上面提到的几种辅助形式,帮孩子做培养想象力的练习。
不过无论什么方法和窍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笔端——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拿起笔,把故事写出来。因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不可能单纯依靠想象力就获得提升。如果懒得动笔,那么再美好、再强大的想象,也只能被囚禁在你一个人的脑海里,无法让其他人感受到。
为什么作家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写作中摸索出的一些具体技巧。首先是关于人物的创作。在孩子们写人的作文里,似乎总有种千篇一律的套路,什么大大的眼睛、红扑扑的脸庞,樱桃般的小嘴等等。那么当孩子在作文里塑造和描写人物时,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物形象变得活灵活现起来呢?下面我就分享一点自己在创作人物时的经验,希望能够对孩子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在我自己的实际写作中,“人物表格”是个非常实用的小工具。就拿《记忆古董店》为例,在构思阶段,我会把掌柜、小如意等主要人物罗列在一个表格里,表格里的项目包括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爱好、口头禅、习惯动作、身份背景等等。当我把这个表格全部填满以后,每个人物就已经在我脑海中立体起来了。
“人物表格”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你对角色的构思 更加条理化,在写作中,尤其是长篇幅的写作中,它还是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和提示。
有了一份详尽的“人物表格”,写作时就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在描述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时,我们都要让角色的语言、动作,甚至他们的心理活动 符合表格上的设置。
比如《记忆古董店》里,掌柜的助理小如意是个小吃货,那么只要文中出现了美食,她的表情和举止就一定要符合“吃货”的特征。当一种特征在人物身上呈现过几次之后,读者们就会把它作为标签,贴在角色身上,那么这个角色在读者心目中也就生动立体起来了。
再比如,我对《记忆古董店》里掌柜的性格设置之一,就是他是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弄皱弄脏他的高档定制西服简直就像要了他的命!在书里的不同情境中,这一特点都会显现出来,它不仅帮助塑造出掌柜注重仪表的绅士形象,有时还能对情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例如有次,掌柜在见到客户拿来的神秘项链后,不仅打翻了咖啡杯,甚至连他的名贵西服被弄脏了都没有察觉!这一异常现象明显违背了掌柜的性格特点,为后来掌柜和项链之间的秘密渊源埋下了伏笔,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孩子现在写作文时,还不会有那么多人物出现,所以在一篇作文里,能把涉及到的一两个主要人物描写生动 就已经很棒了。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人物表格”这个小技巧,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动笔写作文之前,先让孩子把人物的各方面特点罗列清楚,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注意把这些特点融入到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中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一定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 活灵活现起来。
最后,我想和大家聊聊好故事的要素。我认为一个好故事,它一定包含三个层次的要素:事件、情感和内涵。事件就是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叙事,这一点,孩子们一般还是能把握住的。情感是指文章中的人物对事件所产生的感受,这方面,大多数孩子也还可以做到,因为语文老师会教孩子们在作文里加入心理描写。
那么在事件和情感之外,好的故事还应该有更深刻的第三个层次,那就是内涵。对于孩子来说,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篇文章里被升华的中心思想。
以我的短篇小说《旧橱柜里的魔术》为例(这个故事刊登在《儿童文学》2018年8月刊上),它叙事的内容是爷爷去世后,女生洛洛在老房子里发现了一个旧橱柜,洛洛小时候,爷爷说自己是“魔术师”,经常在橱柜里“变”出洛洛喜欢的零食。因为对旧橱柜充满感情,洛洛不舍得它被扔掉,就把它改造成小书柜,送给附近的打工子弟幼儿园。而她则学爷爷变成了“魔术师”,定期在书柜里“变”出她和同学们收集来的二手童书,让家境不富裕的孩子们拥有了可爱的魔术小书柜。
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我的真实经历。在爷爷去世多年后,我再次回到老房子,一个旧橱柜让我想起了童年往事——小时候我每次去爷爷家,一进屋就会冲向这个小橱柜,因为里面总会塞满了爷爷准备好的零食。对那时的我来说,小橱柜就像个魔术柜。
到这里为止,我的经历,就是故事中洛洛的经历,我和爷爷的深厚情感,就是故事中洛洛和爷爷的深厚情感。但如果故事就写到祖孙深情为止,那么它的内涵显然还不够。
为了提升这个故事的内涵,我将文中“变魔术”这个意向做了延展。之前爷爷用“魔术”给洛洛“变”零食,体现的是家庭内部的小爱,而之后洛洛模仿爷爷“变魔术”,给打工子弟幼儿园的孩子送图书,呈现的则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这是种社会层面的大爱。洛洛的心灵成长会启发小读者:从出生起,我们总在无条件地获取爱,那么当我们渐渐长大后,是不是应该学习如何去付出爱?从获取到付出,爱就这样被传递下去了。这就是我赋予这篇小说的内涵,也就是被升华了的中心思想。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扣人心弦的情节并不是好故事的唯一评判标准,如果仅仅依靠叙事,哪怕文笔再生动华丽,情节再催人泪下,这个故事也依然无法被提升到较高格调的层面上去。好故事,一定需要作者拥有升华内涵的能力。当然对孩子们来说,掌握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边的小事,引导孩子逐步打开视野,扩展胸襟,提升辨别力,树立正确价值观。一个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见更远、更美的风景。
今晚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讲完了。希望我的这些个人感悟和小小经验,能够对家长以及小朋友们有所帮助。再次感谢大家在这个周末的晚上,陪伴我一起度过了这段愉快的时光。
问答互动Q:请问您完成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
A:要看书的字数。比如《星空街39号》,全书5万字,初稿用了一个月完成。
Q:请问老师,在看到路边的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时会有一点灵感,但刚刚想过的很好,但拿出收手机时就找不全了,咋办哩?
A:有句话叫“抓住灵感的尾巴”。我有时候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我的做法一般是,拼命记住那个“灵感”最关键的闪光点。
比如有次我无意中看到一张风景图片,是很美的晚霞,像红色的海浪一样。当时我还在处理别的事情,来不及将那种奇妙感受全部记录下来,于是就只简单记录“红云,海浪”,就是抓住它的最主要特征。空闲后,马上将它丰富起来。后来这个灵感也用到了我的小说《绒雪》里,就是悬浮在半空中的湖泊。
Q:请问,您女儿喜欢阅读哪类书籍?和男孩子阅读有何不同特点?谢谢?
A:我女儿喜欢看社科和历史类的书籍。比如《希利尔儿童世界地理》,《希利尔儿童世界历史》、《有趣的科学》系列(包含货币、化学、力学、数学等)。
除此之外她还比较喜欢艺术类的书籍,比如《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伟大的博物馆系列》(包含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等等。)
因为我家的大宝和二宝都是女孩子,所以我不太了解男孩子的阅读偏好。男孩子里应该也有喜欢读艺术的,女孩子里一定也有喜欢读战争的。
【青稞营】:关注教育和成长的社群,举办夏冬令营活动。
关注【青稞营】*QingKeCamp,参加【青稞营】每周微课讲座分享活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