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科幻片:中国电影的下一个“风口”。
互联网界有个词叫“风口”,雷军说过:“站在风口处,猪也能飞起来。”
中国电影同样也有“风口”。
2013年的“风口”是青春片,《致青春》成功之后,涌现了大批跟风之作,尽管质量良莠不齐,都赚得盆满钵满,但过度开垦后,“早熟”的青春片也迅速“早衰”。
2015年的“风口”是盗墓片,《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两个大IP为电影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连《爱情公寓》也要顶着“挂羊头卖狗肉”的骂名玩盗墓。
问题来了,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
皮哥斗胆预言:科幻片。
即将到来的春节档,科幻片《流浪地球》备受关注,在口碑越来越重要的今天,“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加盟必将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新鲜血液。
而由鹿晗主演的另一部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也将于2019年与观众见面。
所以,不妨更大胆一点:2019年会是中国科幻年。
不过国产科幻片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就可以了,皮哥今天想和各位一起聊聊科幻片的起源作——《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科幻片的鼻祖,至今影史排名第一的科幻片
这部科幻电影拍自1968年,人类首次登月在1969年。
换言之,导演库布里克完全是“无中生有”地畅想33年后的太空旅行,在那个年代可谓石破天惊。
你或许会不屑:都9012年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关心2001年的科技发展,这片或许就是老古董。
恰恰相反!
因为别的科幻片描写得是2050年、3000年的事,难谈真伪。
而《2001:太空漫游》已经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片中畅想的未来个人电脑的发展、宇航员的生活,甚至空间站的布局,都一一得到了验证。而片中探讨的人工智能的前景与危机、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依然是时下热门的讨论话题。
《2001:太空漫游》的科技前瞻性、思想深刻性以及弥漫全片的神秘感是它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有了《2001:太空漫游》,电影史才有了“科幻片”这一概念,它为科幻片打好了地基。
之后无论是酷炫的《星球大战》,还是烧脑的《星际穿越》,亦或精巧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你看过的所有科幻片都有它的影子。
《2001:太空漫游》的成功也证明了科幻片的精彩与拍摄时间无关,它的精髓在骨,不在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刚好是《2001:太空漫游》上映五十周年,在这59年间,它可谓影响了一批电影人。
看看它的“门徒”吧。
沃利·菲斯特(《盗梦空间》摄影师),克莱尔·德尼(《太空生活》导演),约翰·加埃塔(《黑客帝国》视觉特效总监),安德鲁·尼科尔(《楚门的世界》制片人),彼得·苏哲斯基(《星球大战》摄影)……
今年4月2日,英国《卫报》就邀请到上面这些大咖畅谈《2001:太空漫游》,谈起本片,他们立马变成了库布里克的“迷弟迷妹”,直言是看着本片长大的。
当然,本片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电影界。
它启蒙当今深度学习大牛杨立昆,杨立昆是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他开发了苹果的产品线。我们现在用iPhone与Siri对话的场景与这部电影就有某种微妙联系。
陈奕迅的《2001太空漫游》也是致敬本片,黄伟文根据本片填了粤语词,而这首歌的前奏直接用了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配乐。
总之,《2001太空漫游》就是科幻片的老祖宗,要成为一名资深科幻影迷,研习本片是必修课。
但要深入解析《2001:太空漫游》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本片改编自克拉克的同名小说,克拉克直言:“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许多人看了好几遍还是一头雾水,一点也不奇怪。
皮哥今天抛砖引玉,给各位提供一点浅薄意见。
皮哥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天使与魔鬼”的合体,我们也用接下来的文字来谈一谈它的“正经”与“不正经”。
▍《2001:太空漫游》的正经:三层结构,层层递进;一条隐线,扑朔迷离。
整体来看本片结构工整,采取了比较清晰的“主线 隐线”的叙事方式。
本片的主线大致分为三层结构,层层递进,不难看懂。
第一层结构讲述宇航员的太空舱生活,比如:宇航员的无重力表演,他们与家人的视频对话,宇航员与电脑的谈话,空间站的错位布局等,这些场景我们在电视里已经屡见不鲜,但对于当时的观众而言,就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第二层结构讲述了宇宙空间站发生了传染病,弗洛伊德博士前来救急,在高层会议上他提出一个策略:在疫情得到控制前不要到处宣扬。
第三层结构讲述了人与机器的博弈。
2016年,李世石与“Alpha Go”的“人机大战”引发热议,许多人说了一个细思极恐的假设:我们不怕Alpha Go赢了李世石,我们害怕Alpha Go故意输给李世石。
这段假设的本质是:如果人工智能足够智能,当它可以愤怒与憎恨,当它学会了撒谎与伪装,那后果不堪设想。
电影中的这一段就是模拟了这种猜想成立的可怕后果,电影中计算机HAL不仅拥有了超高的计算能力,还拥有了人类的情感。
当它发现三名宇航员试图让自己关机时,便起了“*心”,它控制系统*死了在太空舱里冬眠的宇航员,并将解救同伴的宇航员拒之舱外。
危难之际,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与HAL展开殊死一搏。他冒死进入了HAL的“大脑”中,一根根拔掉了它的硬盘和处理器,HAL留下了遗言后被“*死”。
除了主线,本片还有一个隐线:那块神秘的黑板。
这个黑板贯穿于整个影片,从四百万年前的猿猴时代到月球上的荒凉之地最后到无限的宇宙边界,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最后当宇航员历经幻境来到“宇宙尽头”时,他陷入到一个三层嵌套结构。
第一层嵌套:宇航员看到了一个老年的自己在吃早餐。
第二层嵌套:老年的自己回头看到了床上即将寿终正寝的自己。
第三层嵌套:弥留之际的自己看到了那块神秘黑板,变成了一个婴儿。
这条黑板的隐线前期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后期让人看得似懂非懂。
皮哥认为这块黑板代表的是一种“神秘力量”,它将人类的历史空间联系在一起。
用科学角度来说,这块黑板是五维空间的产物。
简单来说,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现实世界,四维是现实世界 时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五维是平行宇宙,能看到过去和未来(《星际穿越》里描述的场景)。
这块黑板就是开启了上帝视角的五维之眼,看到了人类从猿猴时代到探索太空的全过程,我们眼中的“黑板”,是五维之眼在三维空间的投影。
▍《2001:太空漫游》的不正经:傲慢自负的导演,荒诞诡异的CULT片。
本片的另一面是一部“离经叛道”的CULT片。
CULT片,是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风格异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简言之,不按常理出牌。
本片即如此。
先说开头,我们上面分析它是主线 隐线结构,传统电影中的隐线只是蜻蜓点水提一下,可导演剑走偏锋,将隐线放最开头。
所以明明是一部科幻片,你最先看到的却是一部“动物世界”,镜头对准了一群远古猩猩和荒野中出现的一块神秘黑板。
这段“乱入”的隐线故事长达25分钟,没有一句台词,第一次看根本不知道导演要表达什么。
25分钟之后,影片才进入了“太空漫游”的主线故事。
观众却陷入了困惑:前25分钟与影片后面有什么关系?那个黑板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些疑问甚至在观影结束也找不到答案!
库布里克的傲慢自负暴露无遗,当你看得纠结拧巴时,这个天才导演说不定正躲在镜头后开怀大笑呢!
再说影片结尾,本该是揭秘时刻:黑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时候传统电影里会出现一个柯南式的人物,抽丝剥茧地告诉你全部真相。
可库布里克故意语焉不详,甚至将黑板放入一个三层嵌套的模型里继续无情嘲讽你。
这不是库布里克第一次“戏弄”观众,他在1980年拍摄了《闪灵》,这部电影号称影史最经典惊悚片,周星驰曾在《功夫》中向它致敬。
可《闪灵》的结尾和《2001:太空漫游》一样,没有真正解谜,将所有恐怖事件归结到困扰家族多年的一股“神秘力量”。
库布里克很像个自然主义者,他信奉不可知论,充满好奇心,对人类智慧充满怀疑。
所以他的影片里充满了人类现有认知里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影片还有一大颠覆就是配乐,全片各种配乐交织在一起,或悦耳或刺耳,最大的听觉感受就是怪且独特。
当HAL*死宇航员时是滴滴的仪器报警声音,堪比噪音;
当宇航员出舱维修机器是是粗粗的喘气声音,表现他的紧张;
当宇航员在太空舱吃着早点娱乐时是古典小提琴曲,宛转悠扬;
当宇航员被抛出太空舱,跌落深渊时是寂静无声,顿觉宇宙之无垠,人类之渺小;
当黑板出现时,是无比激荡昂扬的旋律,充满了宇宙不可知的神秘感,这段也被陈奕迅放进了歌曲里。
总之,《2001:太空漫游》就是这样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当你觉得没看懂的时候,不妨换个时间,再看一遍。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