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继《人间世》《巡逻现场实录》《派出所的故事》《城市真英雄》之后,东方卫视再推出消防员的系列纪录片《火线救援》。上海电视荧屏城市民生安全纪实系列:120、110、119终于三警聚齐了!
11月9日晚,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消防救援总队战略协作、共同拍摄制作的首部纪录片《火线救援》在东方卫视、百视TV、哔哩哔哩、腾讯视频同步播出上线。
《火线救援》海报
火海逆行,每一次救援都像是一场战役。消防员不是生来勇敢,而是选择了责任与担当。
首集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东方卫视首播收视率达0.34%,获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专题类收视率排名第二。开播当晚,全网正片累计播放70 万次。
截至发稿时,《火线救援》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全网达3573.6万 次。为贴合“全国消防日”主题,还进行了开播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180万 ,超过了同时段99%的同级别主播。
其中,片中的几个话题“独居老人不慎摔倒消防员接警火速驰援”、“消防员帮男孩救狗家长含泪致谢”、“消防队直面刁钻险情”、“消防员为了被困人员安全有多操心”陆续登陆当晚快手“热播榜”、“社会榜”共4次,单条视频观看人次达940万。微博“纪录片《火线救援》”话题,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676 万次,其中#纪录片火线救援#单话题阅读量超1500万。
《火线救援》剧照
有网友看完激动表示,“他们为我们做了太多,感动之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希望大家各自做好防护安全,尽量让消防员少出警。”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纪录片团队能以贴身跟拍的方式进入消防救援队伍。
《火线救援》的幕后团队,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的郭静工作室团队。在上海本土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导演中,郭静、柯丁丁的创作手法一直老辣,善于从纪实人物中挖掘剧情片般的故事走向。《盛夏的果实》《马戏学校》《初潮》《石塘村》等优秀纪录长篇之外,郭静团队也推出过记录城市温暖的纪录片栏目《72小时》,虽是有着丰富跟拍经验的导演团队,但24小时贴身跟拍消防员的挑战和艰难依然超乎想象。
创作团队历经18个月的时间,采用24小时蹲点贴身跟踪式拍摄手法,与上海两个消防救援站、58名一线消防员同吃同住同出警,只为记录下消防员最真实的模样。
“其实很多人都并不了解消防员的生活,平日里消防车呼啸而过,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但当我们沉入他们的工作中之后,我发现生活中几乎所有方面都和他们有关。”郭静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火线救援》剧照
老牌硬核强队虹口消防站,面临传承危机
谈到项目缘起,在2019年,郭静团队的一个导演在做街头采访时,曾经遇到了杨浦支队一个在夜跑的宣传干事,浅聊过后就觉得消防员这个职业很有意思,随着台里110、120相关的选题做出来也比较受观众欢迎,119却没人做过,团队萌发了创作冲动。
2019年5月开始,郭静团队进行5个多月的前期调研,走访了不同类型的消防站,听了不少故事,也更加坚定了团队的想法。摄制组最先敲定的是有着155年历史的虹口消防救援站。
在首集《硬核站危机》中,虹口消防站神秘的面纱被揭开。
虹口消防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消防站,这是一个闪耀着历史光辉的老牌标兵站,多次获得先进中队称号,虹口尖子班更是以消防硬功夫而闻名。
《火线救援》剧照
虹口站承担着中心城区10平方公里的灭火救援任务,也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年出警800多次,平均每天都有两三次出警任务。
而且虹口区是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辖区内涉及到老人的警也比较多,这也要求队员们出警时必须更加耐心和细心。
《火线救援》剧照
但现在这支老牌硬核强队却面临着传承危机:消防站正逢新老交替,随着老队员一批批到期退出,现在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3岁。
蒋云飞是虹口消防站的站长,虽然是一个85后,但已经是站里兵龄最长的消防员。他最近感到压力倍增,必须带着业务骨干一起,狠抓训练,让这批年轻的队员尽快熟悉业务技能扛起重担。
蒋云飞
张屹捷是虹口消防救援站指导员,一个90后指挥官,入职消防10年,在消防站他和蒋队就是队员们的家长,要操心各种事情。
张屹捷
另一名业务骨干王大景,正在备战总队院校招生考试,他只好把学习放到了深夜。可是,拍摄当季正值出警最繁忙的夏季,他们要面对的困难和危机数不胜数......
“因为消防员年纪都很小,我们两个女导演三十出头,就成了他们的知心姐姐,那些队员遇到一些什么事,比如像王大景准备考学,他复习的战略等等都会去跟她们商量,纪录片拍摄最难的就是和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度”,郭静继续介绍说,“这些年轻的消防员真的都特别纯真可爱。比如王大景也是个金句王,他说,‘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学得比别人慢,忘得比别人还快’,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人,也是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
王大景
摄制组离火场很近,每次都有滚烫的灰落在身上
拍摄刚开始时,摄制组还是经历了一段人仰马翻的适应过程。
为了适应24小时随时出警,也能保证工作质量,摄制组分成两批白天黑夜轮班制。录音师小王第一次来消防站上晚班,熬到晚上十二点,一直平安无事,淡定地脱鞋睡觉。警铃骤响,他迅速抓起鞋想穿,可是尖锐而急促的铃声持续在响,他只好抱着鞋冲出去,一紧张,摔了一跤,最后是连滚带爬跑到了一楼。从此不脱鞋睡觉成了摄制组的习惯。
“消防员夜间出警一分钟车子要出库,团队为了跟上节奏,不管天热天冷,就不脱消防服,也不脱鞋子,抱着设备睡。所以拍了大概一个月之后,我们的速度甚至比消防员还快,因为我们不用换衣服。”郭静回忆说。
摄制组工作照
最初出警,团队车辆都不行,因为消防车是一路畅通,摄影师的车遇到红灯还是要停下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坦言,“这个细节一开始被我们忽视了,后来还好消防局给我们临时调拨了一部紧急救援车,才使得我们后面的拍摄很顺利。”
尽管预案尽量做得周到,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新问题,于是,摄制组为了跟上拍摄,不断调整拍摄技术方案。
比如准备了两套摄像,但消防车里空间狭小,在不影响消防员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只能上一个摄影一个录音。消防员佩戴的设备需要每天换电池,要换卡,要注意是否开机,工作非常琐碎。
为了多视角记录消防救援指战员的工作状态,消防车内部、指挥员头盔、消防员战斗服上被设置了多个Gopro机位,以第一视角还原出警现场最真实的情况。但为了保证安全,团队只能精简设备,采用两台最新的摄影机和一根录音杆进入火场拍摄。
摄制组工作照
提到当时的拍摄,郭静还历历在目。“观众看到的第一视角是非常恐怖的环境,包括临场的声音,令人窒息的各种各样的烟。早上的火到了晚上回家身上还都是烟味,鼻子里面都是烟味。虽然没进入火场内部,摄制组也都待得非常近,离火场其实也就几米,所以每次都有滚烫的灰落在身上。”
《火线救援》剧照
不以案件来讲故事,想拍真正的消防员故事
谈到最终拍摄对象两个消防站的锁定,郭静说,郊区的消防站虽然硬件好、车辆人员较多,但郊区以工厂仓库警情比较多一点,真正和居民家庭发生关系的警情比较少,市中心消防救援站的辖区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老式旧里与高层建筑并存,警情多,责任重。
“虹口站在我们调研的时候,一年平均出警一千次以上,这几年周边消防站增多之后,它一年依然有800次左右的出警,虹口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老城厢又在第一人民医院的马路对面,独居老人的这种救援救助都很多,另外它又肩负着虹口区的重点保障单位,像虹口足球场、北外滩等等这些地标。”郭静介绍说,“虹口站历年也都是标兵站,从支队层面来讲,对它的要求也是高于普通站的;我们想看看消防转制的大背景下,在消防员平均23岁整体年轻化的情况下,这个有历史、有荣誉的站点怎么把传统传承下去。”
《火线救援》剧照
随后确定的,是有着90年历史的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开拍前,宜昌站刚刚更换了两位主官,同样守卫中心城区责任重大,还要面临双重的信任考验,宜昌站的未知故事也同样吸引着团队。
一个传承,一个改变,两个站点天然的自带故事线。
再结合拍摄的大背景,还是因为消防三年前的转制。
2018年11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集体转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组建成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从此,“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消防救援队正式承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从原来灭火救援为主转为“全灾种、大应急”拓展。
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大背景,消防队伍中就可能会有个人的命运的变化。有的人可能会选择离开,有的人会选择加入,也有很多消防员个人的故事来穿插整个纪录片中。
郭静认为,这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的纪录片,比如《巡逻现场实录》《急诊室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以案件或是病例为主来讲故事,是一个案件接案件的概念。因为团队希望同时要打造这样一群人的故事,真正的消防员的故事,当然这也等于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也希望片子播出之后,大家能够记住我们的8个主要人物。”郭静说。
《火线救援》剧照
消防不仅靠勇气胆识,也要靠专业
一起战斗的日子,摄制组跟着消防员经历了浓烟滚滚的火灾现场、42层在建工地上的抢险救援、电瓶车的爆燃,也一起捉过蛇、抓过壁虎、摘过比篮球还大的马蜂窝。
最让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记忆犹新的是拍摄消防员吃年夜饭,刚开始吃,警铃响了冲出去,回来还没吃多少,警铃又响了,一顿年夜饭就出现了三次出勤。
“除了灭火还有救援,可能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小猫掉在坑道里,但因为小主人很着急也想要跳下去救,为了防止孩子意外发生,于是立刻出警救援,也是很感人暖心的事情。”王立俊回忆说。
消防救援一直是项体力兼技术的活,牵涉到的战术布置、技术动作、设备使用都要靠平常训练的积累。往往新消防员的训练就要从磨练出警快速反应开始:45秒内穿戴完毕全套战斗装备,登车出库,这是对职业消防员最基本要求。
纪录片里面有很多训练的场景,其中一个很经典的训练场面就是爬楼梯,要在6秒钟从把梯子竖起来到爬上去,即使这么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技能,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
《火线救援》剧照
摄制组通过拍摄了解到,消防工作不仅仅靠勇气胆识,它是一个很专业的活,装备怎么样,有了火情以后怎么处理,分工很细致。
“消防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的工作,我们也真的希望通过片子能够把消防的专业性准确体现出来。”王立俊说。
所以从《火线救援》最终的核心立意表达上,王立俊总结,“第一,希望通过片子表达一句话:从来没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可能大部分消防类的剧综,主要还是塑造消防员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也是我们也要做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将消防员平凡人的一面也能够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当时定位的时候,就是定义为‘可敬、可亲、可爱、可学’”。
《火线救援》剧照
此外,在上海市三警联动的机制下,摄影组也有机会记录下这个城市其他守护者。陪着伤者坐吊篮的急救医生、耐心调节纠纷的民警,他们与消防相互配合,每个人都在尽职尽责完成工作。
“除了高效出警,协同作战,还有人性化的处置,他们做了相当多的劝解,心理安抚等等这样的事情。”郭静感慨说,“通过这次拍摄更让我觉得,能够生活在上海这样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大城市,特别幸运。”
《火线救援》剧照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