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朋友圈在热传一个新闻:剑桥接受中国高考成绩。于是很多人就想,"厉害了,我的高考!"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我有必要提醒你:你这种思考方式很危险,很容易让你成为被割的韭菜。
首先,这个事儿已经执行好几年了。
第二, 走高考路线同时能把SAT |/SAT 解决的或者能在学科奥数中获奖、或者有AP兼顾的,只有大学霸,比如像当年北京高考状元李泰伯这种人。即使是李泰伯,也是当年被11所美国高校全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准备不充分)
第三, 雅思7.5,单项7,有多少高中生能在应对高考压力的同时达到这个水平?
第四,了解牛剑的申请的人都知道,这两家的面试是个什么情况。
0.1%这个看,大家觉得没感觉的话,我换个写法给大家体验一下,没资格考虑的人占比多少是:99.9%。
所以,别高兴了,洗洗睡吧,咱们该干嘛干嘛去。
再说句可能得罪人的话,大家知道为什么接受高考成绩的国外大学越来越多吗?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知道,中国高中生的成绩单不靠谱,而高考成绩是没法作假的。这,和咱们的高考制度被认可,真没多大关系。
为什么世界名校要搞这么复杂的选人制度?3月24日,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图普(Stephen Toope,中文名杜思齐)在"大学堂·北大讲坛"演讲时就"是否与中国大学争夺优质生源"回应称,高考成绩不是剑桥大学入学申请中唯一的参考指标,在剑桥的入学申请系统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指标。
我在每次做科普讲座的时候,都会跟大家用正方两方面的案例提醒大家,在世界名校的申请中,从来都不是"考哈佛"、"考牛津",而是叫"申请"。英文称作"Holistic Admission",可以理解为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底层逻辑,就是对方是在挑选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大多数学生家长都知道,学习成绩好,和你未来走向社会能不能获得成功并不是直接划等号的。所以需要通过对量化的硬实力(hard skill)和非量化的软实力(soft skill)进行综合考察。
3."purpose"——咱们孩子普遍缺的东西软实力是个非常大,也非常复杂的范畴,今天我们就谈其中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东西:purpose(目标、或者动机)。
吴伯凡在得到的《伯凡日知录》专栏有一期节目叫"现代教育的目标阉割"谈的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失败点:purpose教育(目标教育)培养的缺失。我们从小是以target教育(靶子教育)的方式成长的。而这个target培养的方式,内在其实是一种威胁。比如好好上小学不然上不了好的初中,初中不好好学就上不了好的高中,高中不努力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才能成功。
吴伯凡得到专栏
可是,根据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的研究,那些优秀的,有创新潜力的年轻人,学习动机往往不是由极端性目标驱动,而是由内在目的驱动。像上面这种威胁的教育过程,不是我要学习,而是要我学习。即使是上了好的大学,很多年轻人却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丧失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在好大学里迷茫,逃课、沉迷游戏导致毕业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就算努力学习,就比如我前段时间遇到一个在全美EE专排前十的学校的硕士学生的咨询,问我怎么才能申请到博士。我了解完他的信息表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担心(一个人的行为会在较大程度上暴露其动机):你究竟为什么读博士?约了个电话一沟通,证实了我的担心。他只是因为硕士不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所以要读博士。然而,要读博士,光有学习能力是根本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很多顶尖高校的教授不愿意招看起来背景很优秀的中国学生的原因。
在这些年指导学生做申请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我所合作过的那些优秀的年轻人,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相对清晰明确的长短期计划。当我再往深层次去分析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这个目标都基于一些底层的动机或者梦想。有些人的东西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的命运,这种情况是往往出现在一些家庭背景不算特别好的年轻人身上(这些人也是"我要学习")。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就是在成长中,找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决定一直从事下去。比如和创一名现在在美国当教授的年轻人,5岁时对纳米机器人产生了兴趣,高中的一场讲座坚定了这种想法,为了这个目标,高考时放弃更好的大学,而选择了该领域更强的大学。从本科GPA的保持、申博时拼尽全力,申博后时坚持不懈,找教职时不言放弃,这一切都源自于心底的动机。
1. 学生的迷茫
这些年,我接触过的学生不少了。可每当我问他们未来的目标,以后想读什么样的专业,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时,能够清晰的回答出来,并且能够说出比较具体的理由的学生,其实占比很小。
2. 家长的无奈和无力
很多家长对这个问题虽然知道有长远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并不见得想清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我所接触的学生家长在事业上都是非常成功的。由于时代原因,60后、70后的内在purpose,基本都是通过努力,让家人过上一个物质充裕生活。可是问题在于,这种动机,对于95后,00后,丝毫无感。如果你跟他讲当年自己的奋斗故事,更多只能感动自己,很难打动他们的。
我们该如何做?只卖焦虑,不解决问题就是耍流氓。所以这里分享一些自己学习到的以及在多年实操中积累的经验给大家。
1. 个人职业方向选择大原则
吴伯凡在他的《伯凡日知录》中给了一个建议:一个人要选择自己的从事的工作方向,比较理想的一个方式就是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社会的需求,三个圆的交集部分就是自己应该选择的部分。
这里提醒家长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第一,95后、00后以及再往后的孩子,他们面对的物质条件虽然比你们好很多,但是在purpose这个事情上,比你们那个时候要难找很多;第二,接受一个现实,现在社会发展是多元的,你们对成功定义的标准,在他们这个时代,很可能是不适用的,要懂得尊重他们。
2. SIGN法则
古典在他的《超级个体》"SIGN法,发现你的天才脑神经回路"这集里面分享了优势理论创始人马斯库·白金汉的SIGN法则(正好是英文词信号的意思)。这套做法与和创这些年来指导学生做自我优势发掘的逻辑非常吻合,在这里强烈推荐给大家。
古典得到专栏
S代表success(成功/自我效能)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现:我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得不错,这个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比如我在刚到市里上高中的时候,看着那些同学踢球的样子,发现,我也行。所以我就加了进去。后面成了队长,带队拿下年级冠军,进了校队,高考还加了20分。新生会我看系里面那些人唱歌的水平,觉得自己也行,就报名了。于是成了"校园歌手"。
I是instinct(冲动/热爱)
你自动、自发迫不及待想尝试的事儿。从这个角度讲,世界上其实并没有艰苦奋斗这个事儿。有些事儿,外人看起来觉得艰苦,当事人自己却乐在其中的事情。比如我在给M College做的顾问培训课里面就讲:"如果你是一个好为人师,很享受帮助人的成就感,认同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好方式,同时你又对于金钱的*没有那么强,那留学行业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为什么连着13年可以在一线服务学生?因为跟学生聊他们的过去,聊他们的未来,聊他们的特长,分享我的经验给他们,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开心非常享受的事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而言,更愿意*事儿。去找,找到了,即使不是百分百确定,也尽可能投入去做它。
很多人会觉得,兴趣和专业可能不相关,于是就在哪儿纠结。但是就像我上面举得自己的例子,我喜欢踢球,让我高考加了20分,不然我就去不了自己的大学;如果不是因为足球,我就不会进入留学行业(我进入这个行业是因为当初北京我们球队的一个朋友是太傻的第一任总监,建议让我去太傻工作)。我就不是现在的我。
我喜欢听歌,它让我从一个坐在座位上发言都会紧张的不知所云的内向性格逐渐成为面对几百人讲话也能适应的人。(我还记得大一时第一次彩排时面对台下一百多人自己右腿发抖的情景,哈哈哈)
你只要干了,认真干了,就会有收获的。自我探索,本来就是个漫长的事儿!
G代表grow(成长/天赋)
你会发现自己在某方面学得很快,所以你要找一些领域,你一接触就明显比其他人进步更快一些的事情。任何人其实是不一样的。根据查德教授做的70对异地抚养的同卵双胞胎调查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的IQ有60%左右是由先天基因锁决定的。所以尊重并接受这个客观现实。你自己是清华学霸,不代表你孩子就应该是清华学霸,只代表他成为学霸的概率比较大,而已。
N代表need(需要/成就感)
事后充满满足感,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回报的感受。人是个社会动物,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会对其幸福感产生影响。而成就感,往往是来自于对比,来自于被需要,被认可。只不过,每个人被认可的点是不同的。
就像卡耐基梅陇的计算机学院教授Professor Mor Harchol-Balter在写给想申请计算机PhD的那篇文章里面说:有些人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别人没发现的东西而狂喜,有些人则是看到自己的论文被人引用了而开心,有些人则是发现了更好的方法而开心,有些人是搞明白一个事情而开心。每个人的成就感的点是不同的。所以,大家可以去找自己的成就感来源点。我当初放弃出国,留下来做咨询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第一年的学生录取结果非常好,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对我而言,是可以让我一个季度在公司打地铺加班加点工作的动力源泉。
Professor Mor Harchol-Balter
3. 行动才是这一切的前提!!!
古典在他的那节课程最后发了一个感慨,他说:
即使给了很多方法,很多人恐怕还是找不到自己的才干优势,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三观问题,他们活的太安全了,
他们很少主动看什么东西,因为开眼界短期没什么用,
他们很少尝试过什么东西,因为尝试就有可能出错,
他们没有主动学过什么东西,除非要考它
他们没有在过程中获得什么快乐,
因为他们要看到结果才做,
他们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他们只是习惯了而已。
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感慨,
年轻的时候开眼界非常重要——看到了真正的高手,看到了自己的可能——即使看到自己没有的天赋也是一种定见。
我知道,我们的祖先在进化中就要求我们避免过多的冒险。可是现在,物质层面的生存,对于很多00后们已经不再是核心。找到自己的Purpose,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才是核心。
*和创留学曹贤水原创内容,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更多留学干货,就在公众号:和创留学(HECHUANGLIUXUE)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