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网络
6月10日,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2019〕647号(下称“《通知》”)。
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2019年5月发布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去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年度投融资总额达35.71亿元,主要集中在卫星应用和发射领域。
如今,国家出台了首个对商业运载火箭进行细则指导的官方文件,被视为中国将打造自己“SpaceX”计划重要利好信号。《通知》出台后,民间甚至掀起了“中国是否做好发展商业航天准备”的辩论。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商业航天发展现状,59区记者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伟进行了专访。
正值中美贸易战的关键时刻,王伟教授表示,《通知》的发布本身就被赋予了多层深意。
60年后,超级大国的“新太空竞赛”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太空竞赛的记忆,仍印象深刻。这场由国家意志主导的太空称霸竞争,是冷战时代的典型产物,那时候有一个公认的思想就是,如果哪一个国家能第一个建成宇宙空间站,那么这个国家就能控制整个地球,成为世界霸主。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无不对世界霸主的地位虎视眈眈,而且它们俩都从战败国德国那里获得了最新、大量的V2火箭资料,至此,围绕在美苏两个国家之间的太空争霸赛拉开了序幕!
历史是何其的相似!60年后的今天,在因5G竞争而引发的全新国家实力PK赛中,太空竞赛再一次被摆到历史舞台,成为超级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令人不得不去关注的是,这一次不仅仅是参赛主角发生了变化,中美两国在基于太空竞争的手法及战略思维上也发生了惊天变化。
“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更多还是单纯国家实力及地位的比拼与争夺,而60年后商业航天公司之间的竞争,则是务实而长远的,目的更多是放在实现科技产业链的整合以及发掘新的商业模式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伟接受59区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度发达的商业航天无疑是国际一流航空公司和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在5G竞争上,美国通过“禁令”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因此,完全属于中国自己的技术原创在这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如果能够独立完成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对中国的科技力量将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图片来源:网络
在王伟教授看来,中国下发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的通知,一方面是大力推进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和产业创新,为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还是希望中国的科技树保持完整和健康发展,防止在某一关键领域落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失去议价的能力。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航天的发展极其可能与全球文明发展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中国来看,我们确实不再‘闭关锁国’,但是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地球文明实际上仍旧是‘闭塞’的,缺乏对外的交流和外部刺激,而文明一旦长期封闭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将极有可能走向衰落。”王伟说。
对于航天领域来说,向太空进军,意味着更先进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而这显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行为,而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事业。如今,中国对于商业航空发展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给人类太空探索开辟新的思路和发展机会。
中美太空势力PK,我们真的赶上了吗?《通知》的出台,给了中国航天航空发展信心,但如此是否意味着中国航空业就能与美国并驾齐驱了?显然,这个结论还下得太早了!毕竟,美国人开始玩太空的时候,中国人还没完全脱离温饱的问题,从技术、人才到管理,中国商业航天也落后的不是一点两点。
1、法律体系不完善
中国是当前世界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对于商业航天企业来说,没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很难获得进入市场的勇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此前曾在报告中提及,目前实际上已经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航天活动规范提供了法制保障。
美国之所以会有space x这样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最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体系。他们明确规定了政府和军方、民用航天和军事航天的权责边界,鼓励通过商业服务获得航天自主发展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要想缩小和美国的差距,亟需加快航天立法进程,构建完善的商业航天法律体系。
2、航天人才储备不够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决定的是商业航天的市场环境,而从技术上来看,制约商业航天发展最核心的因素其实还是人才,商业航天人才的缺乏归结到源头实际上是中国的航天人才储备不足。
马斯克要成立SPACE X,直接从各个传统军工和NASA就能组建出一个相当专业的团队,但是在中国却很难实现这一点。
一方面,不少出国留学的航空航天高级人才都留在了美国而不愿意回国。另一方面,即便到今天,中国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还是很难留住人才。
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航空人才的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去年的“张小平离职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对于这些高级人才来说,在薪酬都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又怎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技术研究?
3、航天文化传播力度不足
对于绝大多数国内民众来说,了解航空航天相关的知识都是通过网络或者新闻,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
反观美国,他们对航天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视。休斯敦每年都会举办航空展,展会由“纪念空军组织”主办,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机构搜集、修复了大量老式飞机,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各类航空展和飞行活动。

▲休斯敦航天展 图片来源:网络
据参展游客的反映,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既新鲜又酷的展现形式,可以在展会上学到不少和航天有关的东西。
中国目前缺乏这种文化上的普及,因此民众对航空航天的关注度并不高。
商业航天要实现产业化,仅凭国家的重视是不够的,国内也可以开展类似的公共参观体验活动,提升民众的参与感。只有民众有兴趣了,整个商业航空的市场才会真正焕发活力。
中国商业航天:一切才刚刚开始“商业航天模式能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性实现客户需求,对开展太空旅游乃至整个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说。
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

▲图片来源:网络
当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军民融合”发展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这让不少处于航天体制内乃至其他跨界领域的人士看到了商业航天的机会。
这一年,我国第一颗商业高分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成功,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成功举行。
至此,中国商业航天正式破冰启航。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航天动作不断,捷报频传。2018年开始,商业航天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作为卫星的发射载体,商业运载火箭是商业航天的关键构成之一。过去由于发射成本高昂,航天产业被局限于国家层面,但是随着国外以Space X为代表的可回收火箭取得成功,商业航天的想象空间被真正打开。
2018年,至少有两家企业完成了亚轨道探空火箭的发射。其中,国内最早进入运载火箭研制的民营企业“蓝箭航天”更是直接发射了入轨运载火箭。
2018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不过遗憾的是,火箭在飞行途中出现异常,最终未能成功入轨。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未能取得完全成功,但是此次发射的意义非同寻常。作为国内第一个拿到中国民营运载火箭发射许可证的公司,蓝箭航天担负起了民营入轨火箭开拓者的角色,开创了中国民营火箭的先河。
据统计,截至2019年1月,中国已有60余家初创企业入局民营火箭领域。
2019年3月,另一家民营航天企业零壹空间也进行了运载火箭发射的尝试,其首枚OS-M系列运载火箭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但是火箭在发射后失去控制,发射任务失利。
对于这两次发射失利,外界以及资本层面实际上都给予了宽容,毕竟即便是SPACE X,也是经过3此发射失败后才成功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
对于中国商业航天来说,一切才刚刚起步,后面的路还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