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寓意着夏季的高温天气。
据说,三伏天的由来与古人对天气及农作物的观察有关。
在这个时期,气候炎热,阳气达到顶峰,是夏季最热的时候。
这段时间通常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
初伏一般在公历7月中旬,中伏在7月底至8月初,末伏在8月中旬。
人们在这段时间内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身体健康。
总的来说,三伏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夏季炎热天气的描述,寓意着人们需要做好热量排解和身体保健的工作。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