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游戏全是家长没管教好吗?父母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管理者

孩子沉迷游戏全是家长没管教好吗?父母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管理者

首页休闲益智做996的小孩有多难更新时间:2024-05-09

有人认为应该禁止电子游戏,而更多人则认为,游戏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孩子沉迷游戏这全是家长没有管教好。

孩子沉迷游戏这当然与家长有绝对关系,但是面对庞大的游戏产业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现实,只把家长当成唯一责任人,这种归因是否有些简单?家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成长的时代局限性,即使想紧跟潮流,从孩子0岁起拼命地学习育儿知识,也需要时间来一点点成长,这个过程中很难面面俱到。

如今太多的文章和图书在指导家长要如何做好父母,还有网友指责一些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呼吁应该给父母颁发“上岗证”,但我们是否注意到,看似优秀的样本与讲道理的条条框框太多了,不仅年轻人吓得不敢生孩子,还有的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已经做得很好了,却依然对自己缺乏信心。

下文采访中的细雨(化名),就是这样的妈妈。

细雨口述:

我全职带孩子,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我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医院做过一个月的育婴师,了解了许多分娩与照顾新生儿的知识。我姐姐是中医,我跟着她也学习了很多中医知识。我在结婚之前就考虑过好老公与好爸爸应该是怎样的标准。我还考过二级心理咨询师,虽然最后差几分没有拿到证,但是知识学到了不少。我学习这些起初并不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要在将来用在育儿上,但是在*以后,这些知识着实帮到了我,因此我生孩子的时候非常淡定。

我曾有一份自己很喜欢的工作,但是休完产假后我就选择了辞职。一方面是因为发生了疫情,另一方面我一直坚信,事业上无论怎么成功也弥补不了孩子教育上做得不好的遗憾,所以在孩子与工作之间我放弃了工作,现在是全职妈妈了。

我觉得育儿很重要也是受我妈妈的影响,她无私的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在农村长大,我家里有6个孩子,我小时候妈妈都是晚上才去田里干活,因为她觉得白天我们需要有人陪伴。我很想像妈妈那样对孩子倾注更多的爱。

我的女儿快2岁了,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网上看育儿文章,更没有时间看《小舍得》这样的电视剧,但我会抽空阅读一些被奉为经典的育儿书,比如《卡尔·威特的教育》《正面管教》等。我的社交现在也很有限,偶尔会有朋友向我倾诉他们育儿的烦恼——“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发烧了”“发现孩子专注力不够”,“孩子晚上睡不安稳”等,我通常会开导他们,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也难以解决,因为他们都是职场妈妈,孩子的生活规律与习惯的问题如果自己不能去管,就难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纠正。这可能是我做全职妈妈的好处吧,我带我的女儿就不存在这些烦恼。

然而,我仍然感觉到十分焦虑。我的焦虑来自于我对无法给女儿更美好未来的无力感。我觉得优秀的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书香气息,买书很花钱,这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我作为全职妈妈并没有任何收入。我还有强烈的时间压力,我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是我每天忙于做家务和带孩子,属于自己的时间几乎没有。我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我无法在女儿的教育上给她更多指点。

我有一次遇到一个10岁就英文很流利的孩子,我会羡慕别人怎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来。我这样想并不是打算对我的女儿也提出“她10岁就能流利说英文”的要求,而是会首先想到,这样优秀的孩子是因为有优秀的家长啊!别人的家长一定比我更努力!那么如果将来我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我并不会怪她,而是觉得是我做妈妈的也没有做到那么优秀。现在也很流行财商教育,而我在财商教育上甚至没有什么经验可以传授给孩子。

我读育儿书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提前了解孩子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好心理准备,我觉得等到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再去读育儿书已经晚了。

我将来应该会让我的孩子去上一些兴趣班。我们现在也上早教班。我觉得早教班挺好的,孩子在里面很开心,这也是带孩子的一种方式。孩子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有大把的时间,如果带他的人可以做到优质的陪伴,孩子不去上兴趣班也可以的,但我观察了一下我周围的孩子,有很多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并没有做到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把孩子带到外面去玩,他们自己就凑在一起聊天,也不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孩子在家里就会跟着他们一起看电视。我虽然全职带孩子,但我有时候也特别累,我发现我很累的时候孩子也会很烦躁,那么我把她送去早教班也能缓解一下我的疲惫。而且据我观察很多兴趣班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会陪着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会把知识教给孩子。

我现在已经计划要回归职场了,目前已经联系好了一份工作,并且和雇主谈好,我每天只工作半天,我还要留出半天时间来陪伴孩子。尽管我很渴望事业,但是在孩子与事业之间,我的天平还是偏向于孩子。也许等孩子再大一些后我能有更多时间来工作。

记者手记:

父母并不是生来就是完美的管理者

网络上孩子成年后讨伐父母的帖子很多,传播也快,但这场情感宣泄中我们很少听到家长为自己辩解的声音。“游戏毒害青少年”的评论也是如此,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家长就完了。只要结果不对,就可以抹*家长做过的点点滴滴。这使得如今的家长开始担惊受怕起来,责任感变得更沉重了。

和细雨聊的时候,我一直告诉她,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妈妈是孕期才开始学习育儿知识,而她早在结婚前就已经学习了。她说孩子爸爸和女儿的关系也很好,但是带孩子的事情仍然是她一手在操持,即使她已经打算重返职场,她仍然要留出半天的时间来给孩子。

她给我列举了她读过的书,简单讲了讲居里夫人怎么养孩子,犹太妈妈怎么养孩子等,她说她还很喜欢看《婴幼儿心理》和《诸子家训》。她很清楚各种育儿技巧,但是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难以为孩子提供与榜样类似的起跑线。

细雨曾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过在知乎上看到的一段话:

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是说让你几年后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从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这令我想起很多不停奔跑的妈妈,她们有一张疲惫的脸,时光消磨于家务琐事与职场996中,心里却有着沉甸甸的母职压力,似乎总有第三只眼睛在不断评判她们:你有没有把孩子教好?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里·希金斯曾提出自我差异理论,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理想自我、应为自我和实际自我三个部分。例如,某个孩子可能认为他有责任成为“继承家族生意的忠诚的孩子”;某位已婚女性可能感到她有责任成为“生育和照顾孩子的母亲”。希金斯把这些信念视为应为自我的组成元素,并据此解释人们的内疚和焦虑感,原因在于他们发现现在的自我与观念中的应为自我不一致。

信息社会里,成为好父母的标准唾手可得,轻易就在父母心里埋下应为自我的种子。当应为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拉得太大时,抱怨和焦虑就会发生。我们的确需要有远大的目标,但也要经常停下来看看自己脚下的路。如何做出平衡比盲目地坚信“爱拼才会赢”更有利于幸福生活的营造,更不至于滑向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中。

教育孩子是父母无法推卸的责任,但它也与社会环境和孩子的天性极为相关。育儿者的成功经验大多简化过程,强调结果,很少事无巨细地讲述他们真实的经济状况与社会资源,自己以及自己父母的性格、脾气、秉性,还有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而这些更个性化的东西才是决定育儿是否成功的关键。

成功的育儿者找到了将育儿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孩子的性情彼此协调的方法,所以他们觉得这件事很简单,可以将经验转化为相似的模板:陪孩子读书与玩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但养育孩子就像开公司,照葫芦画瓢的话,每个家庭因条件所限,都各有各的“可以做到”与“难以做到”。

细雨说要在女儿吃喝拉撒睡以外给予她高质量的陪伴,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大多数家庭都做不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努力想办法,没有对孩子付出足够的爱。让孩子不要沉迷游戏这也同样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难题。责任感需要有,但水至清则无鱼,与其让它与内疚和焦虑绑定,不如允许自己有一些失误,相信孩子的弹性,或许才更容易达到育儿书里标榜的境界。

采写 | 申婵

编辑 | 王一

校对 | 危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