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青少年成长的游戏,如何成为教育的伙伴

伴随青少年成长的游戏,如何成为教育的伙伴

首页休闲益智子弹转弯更新时间:2024-07-25

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与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由现实单一的物理社会/空间,演变成“现实—虚拟”社会/空间双元并存的新格局。

虚拟社会/空间的出现,不仅改变着人们赖以产生、分布和接受、加工信息的符号、载体、介质。

然而,更重要的是它造就了一代与他们的前辈具有全然不同特点的新人类——伴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成长的“数字一代”以及智能手机/终端普及而来的“划一代”—— 他们的生活、休闲、娱乐、学习、社交等,以一种崭新的样式与话语体系出现在人们身边。

另一方面,当今的数字游戏正不断裹挟、融合着各种新技术、新艺术、新视觉、新工具(如XBOX、PS4pro)呼啸而来,游戏变得日益泛在化,影响力开始超越电影业。

比如每年的E3大会(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sition,全球电子娱乐展),不仅是全球新游戏的发布会,更是新技术亮丽登台的大型嘉年华,吸引了全球无数人的眼球。

这些新技术等还随着游戏大作的发布与体验迅速传播、推进到其他领域,使得支撑泛在游戏的各种技术、工具及环境等,已构成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影响、依赖的生态群落与谱系。

在这样一种时代环境下,数字游戏自然成为青少年之所爱,游戏如同身边的空气一样,几乎如影随行,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便是当下时代的客观存在。

一、游戏已是当今青少年成长的伙伴,该如何让它成为“益友”?

从历史长河来看,游戏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成为社会的热点,成为众多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就是因为游戏“变脸”了。

游戏变得与传统的实体游戏(如跳绳)完全不一样了,变得那么眼花缭乱、那么绚丽多彩与富有魅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更为有趣与魅力的游戏,与当下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是那么得形影不离,君不见,“哪里有电脑、哪里就有游戏;只要拿手机、游戏就运行”的场景,几乎每天随处可见。

为此,一些家长及社会人士十分不安甚至惊呼,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今天的孩子,早已是“数字一代”甚至是“划一代”。

正如Marc Prensky早在2001年指出的:我们的学生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设计的教学已不再适应当今的教育对象。

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浑然不知,自我感觉良好,有着强烈的教育路径依赖,总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居高临下,看待并处理游戏问题。动辄“玩物丧志”,一口一个“电子海洛因”。

问题是,这,还管用吗?又有多大效果?

在当今的青少年眼里,越来越重要的虚拟时空与数字娱乐所具有的人际、信息交流与体验互动等,与日常的非正式学习自然地交融在一起,谁在分不清,也不必要去分清。

因为,今天的青少年自然而然把它们作为一个生活的连续统,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在他们眼里,学习、体验、交流、娱乐、社交等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游戏的娱乐、体验过程,本身就充满着有意义的信息获取、人际互动、冒险解谜、知识建构、基于问题探究及交互等活动。

比如,游戏过关中的相互探讨、协同完成任务以及老鸟、新手之间的竞技、技术示范或“传帮带”等,一切是那么地自然、随和与富有实效。往往在谈笑间,获得了全新的认知、感悟、启迪,学得一招半式,甚至是学会一些实用的编程知识与技术。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游戏中还能获得别具一格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更易受到关注,获得虚拟时空中同伴的大量点赞乃至不经意之间成为“网红”……

试问,这些因素,我们正规的课堂上有多少?他们能够有效获得吗?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游戏及游戏体验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历练,只要应用适当,游戏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催化剂”,成为他们成长的良友伙伴。

我们今天不是很关注青少年的计算思维培养与编程教育吗?如何着手?我们不能光盯着学校与课堂,游戏就是一种很好的媒介,而且很有实效性。

比如,从卡关、提问、互动、解疑/答疑、解决问题这一游戏中常见的流程来审视:当青少年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或难于进行下去的问题时,他们都具有解决当前问题的强烈“冲动”(这可能在正规课堂上难以感受到),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指点、解答。

从早先专门去找该游戏的“攻略”到如今通过各种顺畅的社交工具(如微信)提问、与人讨论等,能迅速而有效地聚焦问题,从而付之行动。

这种过程往往针对性很强,解决问题的效率比较高,许多青少年就在这种“求解”与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启发并立即去解决难题。

他们慢慢学会了面对复杂场景的逻辑思考方式,或在杂乱无章的线索中如何去寻找关联与次序。这,就是一种探究学习过程,在探究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也正是我们正规课堂或学习中常采用的,所不同的只是活动方式、媒介。

我觉得更为可贵的是,在这种人们不太注意的游戏体验中,隐藏着大量的设计思维、计算机技术、编程乃至计算思维的启蒙式教与学。无非这种教与学的主角,由教师与学生,转变为游戏老鸟与新手。

再如,从组织或活动形式上来看,现在不少游戏除了单打独斗,更多的具有联网组队功能,可自愿组织成一个个小组/团队去达成个体难以完成的目标、克服艰难的挑战。很多时候,还需要游戏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才能获得胜利(比如一些竞技游戏项目)。

这种游戏小组/团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围绕一个核心众志成城。他们这时候的表现,往往非常出色甚至与现实生活判若云泥,即有一种很强的团队理念与精神支撑他们,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努力拼搏。

不仅可以做到互相交流、密切合作,甚至关键时刻为了胜利而不惜“牺牲”。这,也不正是我们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素养与精神吗?

可见,对“数字一代”与“划一代”而言,虚拟体验、游戏娱乐本身本身就与学习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关联,无法也不必截然分开。

无论是认知途径、思维特征、交流语言还是处理问题、团队协作、活动开展等,学习与游戏体验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只是这种契合性在以往的游戏中无法体现,在数字游戏中得以充分体现而已。

即今天的游戏,往往成为青少年最熟悉、乐于接纳与沉浸其中的学习/交互方式。一句话,我们需要正视游戏,游戏不是什么“电子海洛因”,而是他们生活与成长的良伴。

二、游戏可嬗变成为游戏化学习

目前,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新媒体给教育、教学、学习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人工智能(AI)正助力于学习正从传统的课堂、课本与校园,向各种非正式学习、基于快捷网络的各种媒介、虚拟时空与社会化交互社群蔓延。

即过去我们接受知识与学习,主要以书本与课堂为载体;如今,则逐步让位于越来越具有智能化功能的交互媒介与视觉化、动态化、可体验的大大小小屏幕,后者正构成着一个个全新且富有诱惑力的信息交流场、社交生态圈乃至社群学习场域。

基于新技术及3D游戏引擎的进步,当今的游戏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级表现形式,它集动态化的、高清化、高拟真、可多角度反复体验的3D情境于一体,仿佛让人们由现实世界“穿越”到一个神奇的平行、精彩、奇幻的虚拟世界,体验与感悟到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无法经历或体验的精彩内容。

如重力反转、空间扭曲、时光倒流、子弹转弯、瞬间缩放、身体变异、记忆修改、思维追踪、灵魂整合、意念操控、宇宙剧变等等,这些变幻莫测的3D情境或场景,时常匪夷所思,却能够带来非常别致、奇妙的感官体验并引发认知、感悟、探究与深度交互。

青少年最爱,那是很自然的,因为沉浸在这一过程中的,必然是充满愉悦的、新奇的与难以用语言描绘的视觉刺激与感官享受,也是难以忘怀的。

正如前面所涉及的,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或触摸到一些学习性因素,即游戏体验的过程可以嬗变为游戏化学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大部分游戏互动、交流需要借助文字、非文字、符号、图像,这些因素包含着丰富的隐喻信息,可启发空间思维与多元联想,使得游戏符号与学习符号、游戏体验与思维活动操巧妙对接;

  2. 一些策略、冒险类游戏具有内在逻辑性、多样性、可反复体验等特征,这一过程需要青少年频繁地进行信息接受、加工、使用等认知活动,对出现的各种线索、问题进行梳理或思考,使得游戏体验与认知留存、交换、整合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3. 异常丰富的、越来越拟真的各种虚拟与问题场景(如谜题),不断触发着他们深入思考、持续进行探究与互动,直至问题的解决,游戏过程成为分布式认知与社交学习的载体;

  4. 一些设计经典的RPG游戏剧情或人物,使得青少年(其实也包括成人)在体验游戏中,会深深受到心灵、感官等情感震撼,伴随着叙事、故事情节的推进,引发强烈的共情与角色代入,体验着现实生活中难以感受的内容,获得某种感悟、引发思考与讨论,所以好游戏也是育人工具;

  5. 在不断参与、完成任务/目标或其他同伴互动中获得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目标,以获得更新、更高的成就,游戏目标变成激励不断进取的学习目标;

  6. 无限丰富及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场景与活动方式,不断推动着个体向团队/社群凝聚,促使团队/小组逐渐向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意义社群演化。

三、游戏化学习的践行呼唤“游戏素养”教育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数据、大连接、大交互的时代,游戏已经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

正如《游戏改变世界》一书所指出的:游戏,正以前所未有的占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提供了现实世界中匮乏的奖励、挑战和成功体验。游戏化及游戏化学习无疑是移动互联时代的重要趋势之一,它可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并提升人的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无论是声名卓著的《地平线报告》还是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都把游戏化学习作为当前至今后几年最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并不是偶然的。对此,我们不必欢呼,也不必惊慌,需要一种冷静、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对待它。

从长远来看,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游戏化学习的“主战场”。要保障中小学阶段游戏化学习持久、有效、扎实地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更多地与微课、电子书包/课本、翻转课堂、智慧/智能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等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因为无孔不入的AI、云技术、移动网络正在重构一切,从4G迈向5G的今天,明天的学校环境、课本/书包与教室等,向网络化、视觉化、交互化、智能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

当诸如人机对话、云端一体、多屏显示、增强虚拟现实、可穿戴技术、3D/4D打印等开始*我们的生活与课堂时,不仅非正式学习,就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可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虚拟/问题情境会不可阻挡地出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这种动态、开放、互动、智能的虚实融合环境,大大有助于教育创新与培养青少年学生具备探究、解决问题、创意、设计、协作、共情、人机协同等多种“软技能”。

可以预见,游戏化学习与智能辅助学习环境、云端一体的资源、教学设计建设等的交叉、融合、互动,会取得双赢、多赢的效果。

尽管理想很美好、游戏很精彩,但现实还是很骨感。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思维与习惯,尤其是一些家长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受诸如“玩物丧志”“不能输在起跑线”之类的影响,对游戏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使得游戏化学习在一些中小学的实践,面临较大的难度与阻力。

我认为,当前游戏化学习的实施,难度不住技术,而在于社会需要一种包容、开放的环境与心态来对待游戏与游戏化学习。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实施游戏化学习的同时,充分认识并进行“游戏素养”教育,两者相辅相成。

凡事有利也有弊,游戏尤其如此。游戏之所以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正是游戏具有这种特殊的“双面性”:

一方面是青少年成长的伙伴,具有丰富的学习性价值,另一方面青少年往往沉迷游戏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问题,这广为人们所诟病。如何解决这种“怪症”?

我认为,必须转换思维与教育策略,变被动为主动。我在前几年就提出要以“游戏素养”这一更为专业、精准的素养教育来代替泛素养教育,即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把“游戏素养”作为青少年进行游戏体验的“通行证”或必修课,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理解、辨别、选择、评判、自控、创造并有效地体验数字游戏的这一整体能力框架着手,以作为缓解/解决青少年“游戏成瘾”的一个现实可行的抓手。

今天看来,我的呼吁依然具有价值。

面对这样一个日益泛在、跨平台趋势明显的游戏化时代,让青少年学生具备处理海量信息的信息素养固然重要,但倡导并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如何更有效、积极进行游戏生活,把游戏感提升为学习感,在游戏体验中获取更多有益信息、学习启示与社群互动等更为紧迫。

除了让游戏化学习融入课堂与正规学习过程,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素养教育,从而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感悟到游戏化学习的真谛,健全与丰富人格,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作者陶侃。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