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三国演义》

好书推荐:《三国演义》

首页角色扮演逐鹿中原三国战纪更新时间:2024-06-01

第32本书: 作者:罗贯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临江仙》拉开了战争序幕。

最早接触到《三国》的时候是在游戏厅,那个时候上小学,非常喜欢《三国战纪》、《三国志》这一类的游戏,不知道花了多少零花钱和时间,但是也知道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和故事,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后面上初中的时候背了一篇《隆中对》,被诸葛丞相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仍然还记得那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奔殂”,表达了他对蜀国的忠诚与责任。后面随着一些影视剧的播出,让我对三国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直到自己看过了原著后,才知道,它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些计谋策略,更多的是人性的写照。

里面大概就是讲了东汉末年,十常侍掌权,黄巾起义,董卓篡权,导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势,三国最后终又归于晋。里面有很多我们津津乐道的故事,比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望梅止渴”等。但是更多的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借鉴的地方。

案例一

提到三国,我们避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被称为“武圣”,与孔子的“文圣”齐名。看了三国之后发现他的死居然是之前说错了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他最后是因为刘封没有救他,才会败走麦城,那刘封为什么没有救他了?原因就是当初刘备问谁可以立为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刘备问关羽,关羽以刘封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刘备远置刘封于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

刘封为刘备的义子,本来应该去救,就是因为关羽干涉别人的家事,看不起刘备的义子,最后导致被*,而孔明就非常聪明,就不会去干涉刘备立谁为储。

给我们的借鉴就是千万不要说一些能左右别人前程的建议,一旦你说别人的不好,而且别人掌权了,估计你就混不下去了,不要随便臧否人物,这就是关羽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水淹七军后曹操要避其锋芒竟然想到迁都,当时的他是非常狂妄自大的,就是有点自我膨胀了,瞧不起陆逊这种年轻的书生,最后被夺了荆州,败走了麦城。这又能怪谁了。

案例二

有一句话不是说刘备的江山市哭出来的吗?看来此话不假啊,第一次见到赵云,敬爱赵云,有不舍之心,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哭出一个五虎上将;徐庶帮助刘备抗曹,最后曹操用徐庶母亲威胁,徐庶最后离开刘备,刘备哭的泪如雨下,使得徐庶答应不为曹操设一某,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哭出一个军师;刘备当初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的分析,三分天下,当时诸葛亮病危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双膝跪地而哭:“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才使得孔明出山相助,哭出一个三分天下。这一哭天下开,文武百官滚滚来啊!还有很多了,比如看着镜中的自己变胖了,他也会哭;在东吴想回荆州,希望他妻子孙尚香救他,对妻子哭的死去活来,妻子竟然舍弃母亲,跟他一起回了荆州;刘表死了他也会哭;关羽死了哭昏过去了,那当时关羽跟东吴打了大半年这么久,他居然不来救,成都离的也不是很远。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应该表现出自己柔弱的一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切不可处处表现的比别人强,比如你工作上强过别人很多,外语、唱歌、跳舞、等等也都比别人厉害,那样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家共同挤兑的目标。应该适当的暴露出自己某些不足的点,就比如不擅长打球,不会打扮等等,这些才能使别人心里平衡一点嘛。

案列三

不要随便严厉的惩罚下属,张飞就是因为这个习惯,酒后喜欢鞭笞属下,最后临战时下属就想投降献城,下属害怕张飞,在张飞酒后熟睡中把他*掉了;还有一个人吕布,经常呵斥下属,把下属的性命看的很轻薄,任意辱骂呵斥,下属把他捆了交于曹操,最后被曹操*了;还有国舅董承准备*曹操,因怀疑家里的家丁与妾偷情,严厉的惩罚家丁,家丁逃脱后把主人密谋造反的事情泄露给曹操知晓,最后参与此事的官员统统遭到灭门之祸。

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在人下要看得起自己,人在人上要看得起别人,自己到l了事情的关键时期,不要随便惩罚别人的一点小过错,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还要吃人,所以就会有重要的事情失败,有可能就会导致功亏一篑,善待下属也是帮助自己。

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物,就比如:曹操这么狠,为啥这么多人原意为他效力;诸葛亮明知道曹操一定会败走华容道,为啥一定要派了关羽去守;空城计下的司马懿为啥不派一支军队试探城中的虚实。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好好推敲。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逆势而为,终究会失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