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以为“吃”对于动物们来说只是一种填饱肚子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许多动物在饮食上讲究起来丝毫不逊色于人类,它们为了获取美味食材不仅甘愿上山下海,还有着一套套加工珍馐美味的独家秘方,有的甚至会亲自种菜,吃得可能比咱们还丰盛呢!
食蟹猕猴——赶海达人
(图片来源:Crisco 1492/Wikimedia Commons)
最近社交媒体上,赶海视频非常火,主播们一桶一桶地白捡海鲜看起来实在过瘾,其实动物界也有这样的“赶海达人”,那就是食蟹猕猴。
食蟹猕猴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有一条比身体还长的尾巴,因此有个别名叫“长尾猕猴”。它们经常在退潮后捕捉海滩上的螃蟹和贝类,然后灵活地使用石头等工具敲开坚硬的外壳享用。
食蟹猕猴是“靠海吃海”的典型。它们平时在海岸的树林中活动,凭着天生的平衡感在树间自如穿梭,摘取各种果实,有时也会抓抓小鸟换个口味。一旦下海又展示出极佳的水性,游泳潜水都不在话下,各类海鲜自然也就成为了它们的盘中餐。
食蟹猕猴除了美食家外,还有另一个身份——实验动物,由于食蟹猕猴与人类的相似特征较多,人工养殖起来也方便,经常用于医学和药物实验,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就是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克隆出的食蟹猕猴。
鹦鹉——辣?不存在的
(图片来源:pixabay)
都说四川人吃饭“无辣不欢”,如果你养过鹦鹉,也许会发现有的鹦鹉也很爱吃辣椒,一根接着一根,完全停不下来。许多鸟类都有这种“四川人属性”,不过鹦鹉是常见的宠物鸟,这种习性更容易被观察到。
难道鸟儿们不怕辣吗?这一切还要从鸟类的味觉说起。不同的鸟类有着不同的“味觉感受器”,与它们的食性相匹配,有的鸟类没有“辣味感受器“,所以不怕辣;有的鸟类则没有“苦味感受器”,也就不怕苦。对于那些感受不到辣味的鸟来说,拿辣椒当饭吃自然不会感到不适,辣椒红红绿绿的鲜艳色彩反而非常吸引它们的注意,令它们食欲大增。
甚至有一种看法认为,辣椒的辣味就是专门为了鸟类进化而来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得更远。辣椒的种子很小,通常会被动物一起吞下,经过咀嚼、消化再排出体外。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辣椒种子会受到严重破坏,基本不能再发芽生长。
但鸟类比较特殊,它们没有牙齿,消化道和消化时间都很短,还会四处飞行拉便便。它们进食的辣椒种子被排出体外时仍然比较完好,还可以被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而且粪便还能当天然肥料,简直是理想的传播者。于是辣椒便主动进化出了“辣椒素”,让对辣椒素敏感的哺乳动物们敬而远之,好把自己留给没有“辣觉”的鸟类享用。
虎鲸——*手的舌头宴
(图片来源:Robert Pittman/Wikimedia Commons)
烤牛舌、卤猪舌、酱鸭舌……说起这些舌头做成的美食,口水都要流下来啦~舌头肉质特殊,口感脆嫩,经常被做成各种美食,但别以为只有人类会享用这种美食,虎鲸也很爱吃其他鲸类的舌头。
已有不少观察发现,虎鲸在围剿其他鲸类后,会钻进它们的口中,吞掉唇、舌和下颚,然后抛弃剩下的身体部位扬长而去,有时甚至不等*死猎物,直接“生吞”舌头。海洋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没有嘴唇和舌头的鲸鱼,它们多半遭受过虎鲸的袭击。
虎鲸别名“*人鲸”,但它们很少伤害人类,更确切的名字应该叫“*手鲸”。它们的智商很高,猎*技巧也非常高超,在捕猎时会进行团队协作,兵分几路埋伏在猎物周围,时机到了便左右围堵,等到猎物四下逃窜精疲力尽后,再用巨大的身体对之进行压迫,使其溺水而失去行动能力,最后趁猎物痛苦地张嘴挣扎时吞食它的舌头。
凭借这种过人的捕猎本领,虎鲸还曾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合作捕鲸,作为回报,原住民会将捕到的鲸鱼嘴唇和舌头挂在船外给虎鲸吃,这种合作方式就叫作“舌头法则”。虎鲸在猎*鲨鱼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浪费”行为,有时它们会“如外科手术般“精准地吃掉鲨鱼的肝脏,然后留下失去肝脏的鲨鱼躯体在海中游荡。
海獭——海鲜刺身,现捞现砸
(图片来源:Judy Gallagher/Wikimedia Commons)
海胆、螃蟹、鲍鱼……这些奢侈的海鲜大餐对于海獭来说不过是平日的“粗茶淡饭”。
海獭喜欢的食物通常都带有坚硬的外壳,特别是海胆还长着一身尖刺,不过海獭有一种“去壳秘术”,操作起来姿势还挺萌。长着一身蓬松毛发的海獭能够轻松地“仰卧”在海面上,得到海胆之后,它们会拿一块小石板垫在胸腹部,然后灵活地用两个前肢握住海胆开始表演“胸口碎大石”,有时也会用石头去敲敲海胆,边敲边观察,直到外壳裂开,上嘴一吸,现捞海鲜刺身简直太鲜美啦!
更有趣的是,吃海胆这种行为也许会让海獭成为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臣。海胆以海藻为食,而海藻是一种能吸收温室气体的植物,如果没有海獭出马,任由海胆肆意繁殖并大量吞食海藻,会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其他以海藻为生的海洋生物也会面临食物短缺,最终导致生态失衡。
红松鼠——机智的甜品大师
(图片来源:Ryan Hodnett/Wikimedia Commons)
动物界有不少嗜甜的美食家,但会自己制作甜品的并不多。北美地区的糖槭树林里就生活着这样一群机智的红松鼠,它们平日以各种坚果、种子、蘑菇、浆果或者昆虫为食,到了冬天食物不足的时候,就通过亲手制作的枫糖浆来获取营养。
枫糖浆是北美地区的特产,由糖槭树木质部的汁液制成。在冬末或早春,树木即将发芽的时候,糖槭树内的淀粉会转化为糖,并随着汁液输送到树干和树枝,此时是采集枫糖的最佳时机。人工采集的方法很简单,先在树上钻好洞,然后插入导管,将流出的汁液导入桶里收集起来,最后再通过熬煮和蒸馏的方式浓缩汁液,使之变得粘稠,即可得到美味的枫糖浆。
红松鼠采集和制作枫糖的手法就像是一个熟练工人,它们会用尖锐的牙齿在糖槭树上咬出深深的凹槽,让汁液流出,然后并不急着享用,而是先离开一段时间,等着汁液中的水分在阳光中充分蒸发后再回来,此时汁液的甜度大幅上升,红松鼠就可以大口舔食DIY浓缩枫糖了。除了制作枫糖浆,红松鼠也会对糖槭树的芽和花“下嘴”,让糖槭树的种植者们很是头疼。
切叶蚁—培植真菌的小蚂蚁
(图片来源:William Warby/Wikimedia Commons)
吃货到了一定境界,会从源头上严格把关食材,甚至像切叶蚁一样“下地务农”,自产自销。
切叶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名字来源于将花草树木的叶片切下来带回巢穴的习性。带回家的叶片会被进一步切碎,用于培植它们代代相传的真菌,切叶蚁种的真菌不会长成人们平时吃的蘑菇那么大,但也足以为蚁群供应食物。
为了栽培真菌,切叶蚁在内部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探路和寻找叶片,有的负责把叶片从植物上切下,有的专门负责将切下的叶片分割得更小,还有的负责搬运树叶,甚至还有一些成员负责修整搬运树叶的道路,护送搬运队伍平安抵达。将叶片搬运回巢穴后,又有另外的成员负责清理种植基地、将叶片嚼碎作为培养基以及播撒菌丝。真菌长成后,负责收获的小分队就上线了。每只切叶蚁各司其职,就像一个迷你农业公司。
参考资料:
1.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1/26/c_1122318012.htm
2.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2/09/120910-sea-otters-global-warming-urchins-kelp-frontiers-science/
3.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7/07/killer-whales-orca-minke-kill-attack/
4.http://www.killersofeden.com/
5.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4487700/Killer-whales-dining-great-white-shark-livers.html
6.Maple Sugaring by Red Squirrels,Bernd Heinrich,Journal of Mammalogy.Vol. 73, No. 1 (Feb., 1992), pp. 51-54
本文为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
作者:折耳根
蝌蚪五线谱
专注做权威、有趣、贴近生活的互联网科学传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