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卡尔维诺、埃科等文豪笔下的巴黎是一回事吗?

《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卡尔维诺、埃科等文豪笔下的巴黎是一回事吗?

首页战争策略铁屑之战更新时间:2024-05-08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

作者:[法]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译者:高方、路斯琪、张倩格

出版社:新行思&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11

卡尔维诺、埃科等文豪笔下的巴黎是一回事吗?

文/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引子

中国古代诗人们所赞美的西湖与我们今天游玩的是同一个西湖吗?波德莱尔、海明威、狄更斯所描绘的巴黎是同一个巴黎吗?今天的文学早已不再是对现实的简单记录,而是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真实空间的认识。本书创造性地探讨了文学与地理的互渗关系,展示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对空间表现的研究方法。

两个在巴黎的意大利人:依塔洛·卡尔维诺和翁贝托·埃科。

一个在圣叙尔佩斯广场的巴黎人:乔治·佩雷克。

自1967年起,依塔洛·卡尔维诺每年都会在巴黎居住一段时间。他对昔日光明之城的文化生活尤为感兴趣。据卡尔维诺自己坦言,他会在法国首都和自己所心仪的意大利大都市或重要的出版之都(罗马、米兰、都灵)之间巧妙而随意地做好平衡,因此,他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自己与场所的亲密关系,并对其作品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空间,作品中避免呈现的空间,以及作品所源自的空间。1974年,他接受了一家瑞士-意大利电台的采访。在谈及自己在巴黎的居所后,卡尔维诺表现出自己的困惑:“这座城市至今还没有在我的作品中出现。若要书写巴黎,或许,我应该远离这座城市,跟它拉开距离——确实,人们总是因为思念或是不在场而去写作。” 不过,卡尔维诺并没能摆脱这一困惑:巴黎,在其作品中,始终未能现身。然而,意大利作家在此展现出了令他身陷其中的两难局面。相较于(空间)所指而言,文本究竟占据怎样的地位?相较于文本而言,所指又拥有怎样的地位?对卡尔维诺而言,似乎只有在真实以间接的方式得到呈现的情况下,作品才能有飞跃式的发展,并留有足够的位置来展现“内部风景”。这种限制并不必以一种真实和虚构进行划分的二元系统为前提。恰恰相反,文本与场所之间可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巴黎又是一个怎样的场所?当然,它是一个异常真实的城市,其城市面貌要归功于奥斯曼等人物,要归功于众多天生的或后来的巴黎人,正是他们赋予各类场所以形态。然而,巴黎也是一座想象之城,并非一定要亲身经历,我们根据自身的阅读便可构建起这座城市。卡尔维诺也并不例外:“巴黎,在作为一个现实世界的城市之前,对我而言,如同对于任何国家数百万的其他人一样,它首先是通过书本而被构想出的一座城市,我们通过阅读将它变为自己的城市。” 我们可以列举这一神奇建筑的基石:《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波德莱尔、画家们、巴尔扎克、左拉和普鲁斯特。生命中的每一个季节均有一个作家或画家可以对应,一层层的再现以难以察觉的方式渐渐积累。巴黎在作者的想象中逐渐形成,甚至在作者还没有参观过这座城市之前就已成型。对于卡尔维诺而言,场所首先是一个文本间性的构成:“巴黎已然构成了世界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部风景,在我们都读过的,对我们的存在产生重要影响的众多书籍中出现。”场所的再现异常复杂。首先是共同文化所传递的巴黎“形象”,甚或是我们自身所留存的巴黎形象;其次,巴黎还是一座“自在”的城市,一座“真实”的城市。卡尔维诺对于“书写”这座城市表现出迟疑,其原因并非在于这座城市的真实之处,而是在于这座城市在共同语言中的再现。构筑这座城市的文本积淀是如此的厚重,让作家不禁心生畏惧。对卡尔维诺而言,巴黎具有和罗马一样的价值。一些在地籍簿中反复出现的地名在百科全书中现身。卡尔维诺将巴黎视为一座博物馆。卢浮宫和其周边地区是历史无中断的空间。这座城市仿若一本书,一个如同书本一样可探索的空间,它在无意识地自语:“与此同时,我们阅读这座城市,如同阅读一部无意识的合集:这部无意识合集有着伟大的目录,是一部伟大的中世纪寓言集;我们阐释这座城市,如同阅读一本梦幻之书,浏览一部无意识的相册,或是翻阅一本怪兽图谱。”从这以后,某些视角发生了颠倒。不再是城市对文学发生影响;文学接替城市,扮演具体的角色。

同样在1974年,乔治·佩雷克向最令人畏惧的限制发起了挑战:将文本和世界相交叠,并写下:“当无事发生之时,正有事发生。” 他本可以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安营扎寨,小心翼翼地在纸上记录下眼前发生的事件。他或许本可能承受这种无穷尽描写的节奏,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描写不仅仅只涉及视觉印象:或许,他还应该记录下风的声音,沙尘的气息,表面粗糙不平的石头的味道。然而,他却选择了杂沓的圣絮尔佩斯广场,以撰写《穷尽巴黎某处的意图》(1975),记录了自10月18日周五早上至20日周日下午这48小时间的经历。尽管场所和时间被明确限定,这一写作计划依旧非常庞大。仅是列举在广场穿行的70路、86路、84路和63路公交车,便很快令人厌烦。更何况那些“上百个同时进行的活动”,发生在所指空间内的各类“微型事件”?此外,将世界安置于圣絮尔佩斯广场是一挑战,因为,正如佩雷克所承认那样,当我们全身心集中于细节之中,我们可能会想象自己身处于布鲁日、埃唐普或维也纳。

二十年后,翁贝托·埃科的《悠游小说林》(Six promenades dans les bois du roman et d'ailleurs )出版,这部文集收录了埃科于1992至1993年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发表的演讲稿。在其中一篇讲稿中,埃科对佩雷克的文本做出如此评价:“10月20日的下午两点,他停了下来:对于世界上任意一处所发生的事物进行无穷尽地描写,那是不可能的。这本小书仅有60页,半个小时就可读完。除非读者在两天里慢慢品味,尝试去想象书中所描写的每个场景。”然而,很少有读者会以这样的方式阅读。不过,埃科的评论所涉及的不仅有佩雷克。如同卡尔维诺一样,埃科对其自身与巴黎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其思考并没有仅仅集中在自传式或私人书写层面,这一思考在其第二部小说《傅科摆》(Le Pendule de Foucault,1998)中得到了延伸,书中众多人物行走在法国首都的大街小巷。与卡尔维诺不同,埃科对于使用巴黎指涉从未有过一丝犹豫,巴黎在其大部分小说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再现。与其著名的前辈不同,埃科认为在描写一个场所前,有必要首先了解这一场所:“我在讲述时,希望自己所谈论的空间就在眼前:这会让我与自己所讲的故事更加亲密,并帮助我进入所创作的人物角色。”场所的构建不是以一种个人缺席的方式呈现;作家与空间瞬间建立起一种切身且亲密的关系,这些空间随即被作家置放于作品之中。《傅科摆》一书中最重要的时刻被明确指出(1984年6月23日至24日的那一夜)。地点被赋予同样的重要性。在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的一场撒旦仪式之后,小说主人公之一卡索邦“如同被魔鬼附身,走了整条圣马丁路,穿过公熊路,到达蓬皮杜中心和圣梅里教堂,随后在街巷间来回穿行,最终到达沃日广场”。这一段出自小说第115章,作者为这一章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亲自走了一遍卡索邦的夜行路程;接着,查阅了信息软件,以了解这个至关重要的六月之夜的巴黎星空图。总之,埃科运用了一切手段,以恰当地呈现指涉对象及其再现。然而,万事无圆满,他疏忽了一个小事故,一个专注且“有点偏执的”读者向他指出:在那一晚,刚过午夜,雷奥米尔街和圣马丁街的交叉路口有一场大火。卡索邦怎么可能没注意到呢?作者陷入这个陷阱,也投入了这场游戏,他回复那个不知趣的读者,说卡索邦因着一个神秘的理由,特意没有指出这场火灾。然而,对于那些戴着埃科放大镜,在小说之林探险的读者而言,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在我看来,他(读者)过分地希望一个想象的故事与其指涉的现实世界完全对应,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所指对象和其再现的关联是多样而复杂的。《傅科摆》一书产生了不俗的反响。除了刚才那位对报刊消息熟记于心的读者的评论,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两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生的举动,他们拍摄下卡索邦及其他人物“经常出入”的场所。这些照片并非真正意义上所指场所的单纯表象再现:它们追求的是根据小说来赋予地点以外形。埃科如是评价这样一个创世纪般的计划:“他们并没有在模范读者的使命之上叠加上经验读者的诉求,即希望核实我的小说是否描绘了一个真正的巴黎。恰恰相反,他们希望改变巴黎,将那个真正的巴黎变成我小说中的场所——确实,这座城市有着千万面孔——他们却选择了那些能与我的描述相符合的面貌。这些小伙子借用一部小说来为这个庞大的、无形的、真实的巴黎塑形。”在意识到小伙子们的这一计划恰与佩雷克的计划(一个是“清空”,一个是“装满”)相左的时候,埃科补充道:“巴黎实际上比佩雷克或我描写的场所要复杂得多。” 有启示意义的逸闻趣事并非专属于埃科。有一个网站全文刊载了《穷尽巴黎某处的意图》,我们从一个页面上清楚地得知:1998年12月8日,一位读者曾从巴黎十八区于勒-若夫兰图书馆借了佩雷克的书。在该书的第21页上,看到佩雷克写道“一个年轻小伙子身着海军蓝短大衣,手拿一个塑料文件夹”,“从咖啡馆前再次走过”,他做了个注释:“我。”这是一个说谎成癖的 “我”?还是怀旧之“我”?抑或是极其有条理的“我”?不管怎样,这个“我”表达了被压抑本能的潜在回归:真实。问题绝没有如此简单!不过,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我就是他者,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卡尔维诺、佩雷克和埃科对巴黎的态度不尽相同,不过,其方式本身对于思考作家与城市、文本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有着多重教益。否认指涉空间与虚构文本之间具有关联,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同样,将文本看作是对真实的完全拷贝,并以此为目的,这一观点也很天真。巴黎在三位作家作品中的不同呈现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观点。三类不同的连接方式显现出来,赋予文本以生动的角色。文本对于场所再现的影响逐渐增强。有时候,文本会走在场所之前:卡尔维诺和埃科一样,在读过那些塑造其内心景致的小说后,他们都造访了巴黎,体验了巴黎。对于他们而言,巴黎的再现,是其自身多感官直接认知与占据其私人百科全书的文本间性共同交织而成。卡尔维诺和埃科的巴黎,如同俄罗斯套娃般层层叠套,其中还有巴尔扎克的巴黎,仲马父子的巴黎,郁特里洛的巴黎。地理批评能够帮助我们重构这一通向空间再现的文本间路径。将场所视为文本,而非在一个既定空间内看到文本,如是,这一批评路径的影响将更大。当然,只能进行局部的尝试,不过,这样的尝试是多样反复的,首先由佩雷克发端,作家在其全景敞视式的《穷尽巴黎某处的意图》中,将巴黎两日的日常生活倾注在六十页的文本中。文本与指涉对象关系的最高程度则体现在两者之间的真正互动之中。有时候,文本会对场所产生作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大学生通过其可爱而又天真的举动去论证这一逻辑:倘若无法通过书本来构建一座现实之城,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部卓越之书来作用于城市的再现。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比结构主义让我们相信的更容易穿透。虚构或可促进真实的构建。

(出自《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第五章《可读性》)

注释:

1、这一“尝试”并非独一无二。1995年,在王颖和保尔·奥斯特共同拍摄的电影《烟》中,一个烟草店店员(哈威·凯特尔饰)对一个顾客(威廉·赫特饰)说他永远不会离开布鲁克林。每天早上八点他都会给烟草店对面同一片房子拍照。如果说,把烟草店店员已经拍下的四千张快照分开来看,每一张对客人而言都微不足道,但客人很快意识到这些照片放在一起则展现出不同的故事,一系列故事。此外,他还需要以一种缓慢的眼光拥抱这一场所,为存在的细节、为“日常悲剧”让出位置。同一方式的手法赋予佩雷克的《穷尽巴黎某处的意图》以意义:当一个陌生人穿越圣叙尔佩斯广场,他的出现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当他重复出现两三次,他就开始转变成一个人物了。

作者简介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1962年生,法国斯塔拉斯堡人,文学博士,法国利摩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理批评”奠基人,主要研究文学批评、比较文学、哲学、美学。代表性著作有《地理批评——真实、虚构、空间》《似真世界》《子午线的牢笼》《迷失地图集》等。

译者简介

高方,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从事法国文学、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研究,译有小说《我们祖先的祖先》《灵魂兄弟》《奥尼恰》、传记《生活,在别处:海明威影像集》《艾迪特•皮亚芙:人生并非总是玫瑰》等,为首届“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评审团评委。

路斯琪,南京大学法语系翻译硕士,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张倩格,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在读,南京大学法语系翻译硕士。

相关阅读: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托马斯•伯恩哈德 《沉落者》:一辈子都想成为钢琴的艺术家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刘庆邦 《花灯调》:大半生的充分准备,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美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邵燕君 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李翊云《我该走了吗》:忠于悲伤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徐剑《西藏妈妈》:人间第一情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李宏伟《信天翁要发芽》:一个装置性的表演文本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简•赫斯菲尔德《诗的九重门——如何进入诗歌的心灵世界》:能够进入诗心的人,也将能够深入生命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韩东《狼踪》:批判性与游戏性,韩东小说的“双面神”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张平《换届》:政治生活文学表达的新视野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米亚•科托“帝王之沙”三部曲:历史的名字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刘年《不要怕》—— 献给所有胆小的人儿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钟求是《地上的天空》:九个故事,九种人生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朱文颖《深海夜航》:文字构筑的引力装置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周瑄璞《芬芳》:大地的女儿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美】卡尔•桑德堡《烟与钢:桑德堡诗选》:喷烟的烟囱、矿场和巨圆石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美】库尔特•冯内古特,苏珊娜•麦康奈尔《写作是从事一种娱乐行业》:教条啊,我即上帝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黄昱宁《体面人生》:当代体面人生的AB面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萧星寒《碳铁之战》:我把重庆写进科幻里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太阳降落的地方》:阿微木依萝在“太阳降落的地方”继续讲卡夫卡式的故事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刘汀《水落石出》:作者应该把小说中的角色当成生活中的人去对待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阿舍《阿娜河畔》:深情致敬兵团的拓荒者、建设者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石一枫《逍遥仙儿》 : 在“人间”何以“逍遥”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第五期:太阳降落的地方,有芬芳的人生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张进步《我,一个驾驶蝴蝶的人》 : 我的词语开始燃烧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王得后《年轮》 : 年轮中的文坛往事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李晁《雾中河》 : 书写世间如同盐一样的人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9-10月入围书单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 : 五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批评家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黄永玉《还有谁谁谁》 : 让这回忆抚慰我一切的忧伤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甫跃辉《嚼铁屑》 : 60万字长篇,3600公里骑行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鲍尔吉·原野《乌苏里密林奇遇》 : 走进原始森林,领略人间百态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反抗的忧郁》:毁灭也会更新换代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人文与自然的交界处,有着最疗愈的力量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工作为何伤人?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潘峰《天地扬尘》:跨越岁月长河的记忆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朱婧《猫选中的人》:我对问题的追问超过了对故事的渴求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于坚《漫游:于坚诗选(2011-2021)》:写作之道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杨怡芬《海上繁花》:重返现场,是不够的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所愿》:没有风浪的人生就不是大海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莫言剧本《鳄鱼》:不花哨的传统叙事也能具有传奇性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夏坚勇 《东京梦寻录》:宋史炽热却为何?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常小琥 《如英》:那些不得不说出口的终将发出鸣响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第三期:抓住喜鹊的尾巴,在热浪里漫游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蔡骏《谎言之子》:光明与黑暗之间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曹寇《鸭镇往事》:我的写作与生活同步,跟现实平行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张旭东《藕香零拾》:蓼虫避葵堇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王蒙《霞满天》:真正展现了什么是“日子”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王芸《纸上万物浮现如初》:一卷书香贯古今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科尔姆·托宾《魔术师》:一个摇摇晃晃的大师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5-6月入围书单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今夜谁家月最明》:锺叔河谈读书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何顿:《国术》是这样喷薄而出的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田耳《秘要》:在小说里玩细节是最开心的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杨苡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星沉海底当窗见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塞壬 《无尘车间》:流水线不需要同情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彼得•凯尔 《马略卡的四季》:一个值得追寻的梦想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张炜 《橘颂》:老人和石屋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范雨素 《久别重逢》:在满地六便士的世界里仰望月亮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傅菲 《灵兽之语》:每个字都很珍贵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薛超伟 《隐语》:到过去休息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韩松落《春山夜行》:在西北的春天里走向荒野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老藤《北爱》:在朴素中再现东北的辽阔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荐书 | 龚静染《边城新纪》:怎样去描述一座边城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第二期:纸上万物仿若一场人生的魔术

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 | 2023年第一期:撷英十朵 奔赴春天

编辑:邓洁舲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