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战旗村乡村振兴“八字”经验

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战旗村乡村振兴“八字”经验

首页战争策略闲置战棋更新时间:2024-07-08

2018年2月12日,**视察战旗村时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要求战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原名集凤大队,1965年在兴修水利、改土改田活动中成为一面旗帜,取名战旗大队,后为战旗村。调研归纳战旗村发展历程,形成了“领、创、改、治、富、美、育、文”八字经验,可作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参照。

一、聚焦“领”字,抓好党组织建设

坚持村党总支“核心引领”作用,大胆创新改革,推动产业升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秉承“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农民富在产业里”的理念,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在中延榕珍等企业设置4个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产业富民、改革兴村、服务便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引领作用,筑造“一强五引领”的坚强基层战斗堡垒。战旗村党支部先后获得“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双强六好”基层示范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并于今年2月,得到**“这里的‘火车头’作用,做得很好”的高度评价。

二是创新基层党员管理。创新推行“三问三亮”党建工作机制,全村83名党员对照反思“入党为什么?作为党员做了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共查找出宗旨意识、党性修养、理论学习等方面问题表现171条,每名党员因问施策,主动联系服务3至10户农户,将服务群众的过程转化为推动整改落实的过程;狠抓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通过悬挂“党员户”醒目标牌、设立党员示范岗等亮身份的方式,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政策宣讲等“六项党员公开承诺”,推行“群众点评、党员互评、组织总评”工作制度,将守诺践行情况作为党员民主评议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重要参考。

三是提升基层党员服务能力。战旗村党总支着力提升党员“政治素质”和“服务素质”,扎实开展党小组“三会一课”教育学习、网络党校学习。实行“党员夜校”每周一小讲、每月一大讲、每季一测试、年终一考评,全年举办党员夜校12期,创新设立“健康操、书法”等文化素养课程和“布鞋、蜀绣”等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等实用课程,培育学员800余人次。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村社干部管理办法》和《村社干部联系群众办法》,用制度规范村社干部行为,督促引导全村党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

二、聚焦“创”字,抓好产业兴旺

坚持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的理念组织经济工作,大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一是创新“孵化链”。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品牌效应,通过平台孵化、科技孵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入有甲骨文从业经验的创客秦强,搭建“人人耘”种养平台,通过一端连城市高端消费群体,一端连农场,以绿色高端农业和体验农业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从去年6月上线,短短半年时间,消费用户达到3万余人,营业收入破1000万。发挥新技术对高端产业的支撑作用,汇菇源通过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采用技术融合的方式培育出川西平原特色的黄色金针菇等优质菌种,产品进军海底捞火锅,实现包揽销售,年产值上亿元。

二是创新“加工链”。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加工生产效率,植入新元素丰富加工生产外延,不断提升生产加工质效。聚集中延榕珍菌业、浪大爷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6家,建立自动出菇车间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生产,年产值3亿元。建设乡村十八坊体验中心和郫县豆瓣非遗制作展示基地,将创意、科普、体验等元素融入其中,拓展酒醋、豆瓣酿造等传统工艺价值空间。

三是创新“营销链”。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做大做强天府水源地公共品牌,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精准营销。与“猪八戒网”“天下星农”等知名品牌营销公司合作,对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精准营销,云桥圆根萝卜卖到了北京盒马生鲜超市,并与日本BFP株式会社签约,成功出口日本。利用京东云创对先锋萝卜干、即食香菇等系列产品进行“梳妆打扮”,按众筹方式,利用大数据为消费者“画像”,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精准生产、精准投放,同时倒逼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先锋萝卜干卖出了猪肉价,15元一斤的价格是以前的3倍。

三、聚焦“改”字,抓好农业农村改革

战旗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全面盘活沉睡资产,着力推动农村资源入市、城市资本下乡,激发转型发展的动力,初步实现了产业得发展、农村得治理、农民得利益。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沉睡资源。2015年,战旗村抓住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契机,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的13.447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四川迈高旅游公司,全村收益超过700万元,成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截至目前,全村共清理出集体建设用地近200亩,集体资产估值超过2亿元,通过入股经营、自主开发、直接挂牌等方式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乡村十八坊等项目,其中,由迈高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的川西文化旅游综合体已建成开街。统筹集约用好承包地,在民议民决的基础上,依托战旗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的耕地进行集中,统一对外招商、统一竞价谈判、统一管控形态,引进妈妈农庄、蓝彩虹蓝莓基地,实现1930亩土地规模化、景观化打造,成功打造3A级景区,打通了农业内外,连通了城乡两头。

二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搭建村级“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有效畅通农户、企业、银行对接渠道,利用土地承包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生产设施所有权等各类产权抵押融资6000余万元。其中“第一槌”入市项目用集体建设用地抵押,获得成都农商银行贷款授信1500万元,实际贷款410万元;村民朱建勇将其173平方米农房进行抵押融资,获得贷款15万元。

三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村民财产权利。2011年战旗村完成资源、资产、资金清理,2015年民主议定1704名经济组织成员,将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每名成员,并形成长久不变的决议,真正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集体资产股权“双固化”,彻底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村民肖静宜读书将户籍迁移到成都市区,仍然保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享受到成员待遇,有效的保障了农民财产权利。

四、聚焦“治”字,抓好治理有效

战旗村将依法以德治理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成为相融互动、平衡推进的自然过程,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是构建产村相融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先说断后不乱”,先依法制定规则,再推行资源、资产、资金依规盘活流通,构建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多元共治 村民自治工作格局。为管理好村集体资产,维护全体村民的合法权益,战旗村组建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用利益链接的办法调动入股村民人人参与管理、监督,保障村集体资产管理安全平稳高效。探索建立起了与现行政权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组织体系相适应的产村相融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是自治法治德治相融互动推进基层治理。战旗村创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制度,规范议决公示、社会评价等六个民主议事程序,组建新型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自治组织,制定符合村情的村规民约并坚决执行,推进基层自治。试点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清权”“晒权”“束权”,细化明确村(社区)干部权力“边界”及决策程序,与村警务室、法律援助室、党员工作室共建法治信访中心,推进基层法治。广泛开展乡村道德评议、心理辅导引导、“善行义举”推荐等工作,以群众纠纷评理团、村级心理辅导站推动社会共治,推进基层德治。近两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无一例越级群体上访,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村民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三是智慧管理服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优化服务设施,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能力,战旗村及其周边已配套区第二人民医院、小学、幼儿园等功能性设施,辐射周边西北、火花等区域。设立战旗便民服务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可办理社保等116项服务内容,搭建“一核三站”(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金融服务站)综合服务体,实现“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探索开展了“点对点”居家养老、托幼托老等个性化服务,通过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推动村民共享优质高效服务。

五、聚焦“富”字,抓好生活富裕

历届村两委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以总量带增量、以集体带个体,积极拓宽增收渠道、精准施策帮扶,实现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一是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战旗村先后创办了机砖厂、酒厂、豆瓣厂等12家村办集体企业,因所有权、经营权混乱导致资产流失的情况日益严重。2004年,为改变这个局面,战旗村通过联合、兼并、出售以及资产*、*清算、购买小*股份等方式对企业进行改制,成立“成都集凤实业总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避免了集体资产流失,当年实现集体收入50万元。2015年,又在全村清产核资股份量化的基础上,组建“战旗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运营,同时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采取入股、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实现多种形式经营。2017年底,全村集体资产达4600万元,收取实现集体经营性纯收入462余万元,村民通过集体经济获得分红达到500元。

二是积极拓展增收渠道。坚持产业联动促增收。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引进的蓝彩虹等农业企业5家,培育专业大户30余户,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8%以上,总体就业率达99%以上,实现了劳动力从自耕自种向产业工人转变。鼓励农民创业促增收,依托农民夜校等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创业人才、服务人才培训,开展培训7期1500余人,480多户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利用12套闲置的农房办起了农家客栈,走出一条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带增收的发展道路。努力促进财产性增收,着力盘活农村土地、集体资产和闲置农房,组建战旗现代农业股份合作社,农户每亩每年保底租金收入720元,并与合作社实行利润对半分红。试点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前无价无市的农村闲置房屋一下变成了“香饽饽”,房屋价格从每平米2000元上涨到每平米5000多元。

三是因户施策精准增收。参照“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对全村农户每年的收入总量、收入来源、收入构成、增收途径、增收举措、增收目标等进行按户精准分析,逐户制定精准增收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将增收工作落实到每户,落实到每个人。按照“不落下一个,实现户户高标准奔小康”的目标,落实“一户一策一帮扶”的措施,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全村低保户7人,残疾32人,院外五保户1人全部纳入村干部一对一帮扶范围。2017年,战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53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93元,计划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六、聚焦“美”字,抓好生态宜居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让战旗生态底色更亮丽、生态经济更蓬勃、生活环境更宜居。

一是优化规划建设理念。与中国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研究规划院等合作,按照“一村一风格、一片区一特色”思路,以战旗为核心,将周边火花、金星、横山、西北4村进行“一盘棋”统筹规划。在编制规划中,将乡村总体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深圳上启艺术合作,在坚守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等“刚性红线”基础上,柔性植入时尚、艺术等元素,让战旗规划建设有灵魂、有活力。

二是发展绿色高端产业。“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战旗村原铸铁厂,年税收接近千万,但污染严重,群众意见很大。2016年村集体商议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其进行了关闭,同时还关闭化肥厂、规模养殖厂8家。这是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次阵痛,但为第五季香境、乡村振兴学院等三产项目的建设腾出了空间,实现资产增值裂变。目前战旗村正在与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中铁建昆仑投资公司洽谈,加紧创建AAAA级景区,打造“两线一团精彩连连”乡村振兴体验精品路线,建设800余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加快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营造优美宜居环境。制定出台“五个不”(不砍一棵树、不采一粒沙、不填一座塘、不断一条渠、不损一栋古建)管理办法,守住生态底线,发展“美丽经济”。坚持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再造大地景观,通过锦江绿道、战旗绿道、横山绿道将周边火花村、西北村特色林盘,柏条河、柏木河湿地,横山村、战旗村田园综合体有机串联起来,建设1000亩高标准农田,实行水旱轮作稻鱼共生,打造5000亩大田景观,塑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乡村田园锦绣画卷。

七、聚焦“育”字,抓好人才振兴

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内育外引,实施四新联培活动,引进一批新乡贤、“土专家”,形成战旗人才“聚宝盆”效应。

一是重“培植”建“梯队”,育好激活本土能人。以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学院、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农民夜校等平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分类培育布鞋匠人、竹编艺人、蜀绣达人等“土专家”“田秀才”“农能人”,并纳入“战旗乡土人才库”,形成本土人才梯队,已通过平台培训7期1500余人。组建由本村老党员、本土企业法人、外来投资人才、乡村志愿者等组成的战旗乡贤理事会,积极为战旗发展建言献策。

二是筑“凤巢”搭“舞台”,引进留住优秀人才。构建柔性人才招引机制,瞄准战旗乡村规划、特色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等领域,制定出台人才引进补贴、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精准的吸引能人政策,为新乡贤等优秀人才营造自然舒适的创业置业环境和无微不至的服务,吸引一批优质外来人才,引育成为新村民、新乡贤。从甲骨文公司返乡创业的秦强,看好郫都区乡村发展的良好机遇,带领20多名大学生创建全国“互联网 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打好“乡情牌”,架设 “连心桥”,留住一批本地优秀人才扎根战旗投资创业。曾在红原创业的“金针菇种植能手”李宗堂,看到了家乡创业的良好环境和美好前景,怀揣着对家乡养育感恩之情,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先后创办远近闻名的“中延榕珍”、“汇菇源”两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

三是聚“合力”强“融合”,盘活人才“一盘棋”。构建“战旗需求”对接专业人才资源匹配平台,坚持“引、育、用、管”原则,推进“四新联培”,充分发挥战旗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职业经理人、新乡贤、新村民的作用,常态化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实践技能操作等培训教育,培养出职业经理人5名、本土专家8名。通过因材施教,“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打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后一公里”。

八、聚焦“文”字,抓好乡风文明

认真贯彻**“农村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重要指示,狠抓农村文化建设,大力涵养乡文明,不断增强乡村软实力。

一是注入时尚文化。每年利用暑期与西华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共同开展“高校 支部 农户”结对共建活动,连续11年共计组织500余名大学生开展“1位大学生 1户农户”进村入户活动,以新知识、新理念引领战旗村民开拓创新。引入深圳上启文化,定期开展艺术乡村系列文化活动,建成战旗飘飘等一批文化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邀请万山河、李伯清等知名艺术家在战旗创办工作室,注入“新乡贤”独特的文化内涵,引导村民向上向善。

二是弘扬耕读文化。建好战旗文化礼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持续开展“家风家教家训”“大健康”等培训活动。实施乡村民风廊、文化廊、文化院坝打造工程,自发组建文工团、老年歌舞队、腰鼓队,常态化开展“传承巴蜀文明 发展天府文化”百姓大舞台巡演活动。与同行社工合作,推广“村 社会组织 社工 志愿者”模式,让国学教育进村入户,村民家家都有《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积极评选推举道德、文化明星,评选出“新乡贤”12名,文明户50户,今年还将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好邻居”、道德之星、文明之星评选活动,让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得到传承弘扬。

三是树立文明新风。推动德治与“共治共建共享”相融互动,制定《战旗·村规民约十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优秀文化、法治文化融荟成心口相传的“战旗快板”。健全乡村道德评议机制,实施乡风文明“十破十树”行动,以家风培养、乡贤回归等共建诚信重礼、尚法守制等良好风尚,以村规民约共治大操大办、重殓厚葬、封建迷信、聚众赌博等陈规陋习,共同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村支部*高德敏带头摒弃大操大办陋习,其母亲过世时,自觉控制操办规模,全村丧礼操办费用明显降低,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的蔓延态势。

天府早报记者 李玥林摘自《郫都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