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春秋时代的定名,取自孔子所作《春秋》而来。现在我们先谈谈春秋的形成:
西周灭 东周始

烽火戏诸侯
大家一定听说过脍炙人口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诸侯的故事吧,因故事不是今天的主题故不赘述,也不探讨故事的真实性,这件事的背后的故事才是我们先要说的事。事情是这样的:周幽王因宠爱妃子褒姒,废长立幼把褒姒的儿子定为了太子。于是原太子的父亲申国的国君申公联合其他诸侯国以及西戎等少数民族一起攻陷西周*死周幽王并立自己的儿子为王。就是周平王。

灭西周
周平王上位以后发现经过这次战争,国家已经极度虚弱,周边全是少数民族包围着,随时都有灭亡的可能。于是在秦襄公的大力保护下举国东迁,来到洛阳。史称东周。而通过西周灭亡的战争 举国东迁等事件,东周已经在政治上处于混乱状态。国库空虚,已经失去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整个东周军事上实际上处于无政府状态。西周晚期开始铁器得到广泛使用,使得农业进入深耕时代。人民生活开始富裕便过上了定居的生活,时间一长人口倍增,逐渐出现土地不足的现象,井田制的弊端出现了。这样人们生活上无法维系,由此产生大量的游民,形成经济上的社会动荡。
春秋争霸的元凶 郑国
春秋时期的郑国在我们心里其实并不出名,读书的时候只知道春秋五霸。也只知道郑国有一个叫郑国的人帮秦始皇修了郑国渠。其实春秋时期诸侯国中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就是郑国。
郑国本来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西周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受封于郑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东北部),在各诸侯国中是一个较年轻的国家。由于西周灭亡,东周西迁,犬戎侵扰。郑国国土面积过于狭窄,处于京畿之地又无法拓展;加之当时出现地震酷旱等自然灾害。这些原因,都使郑国面临生存发展的严重威胁。经侦查只有洛阳东面,黄河和济河的南面可以居住。这个地方,临近虢国和郐国,这两国国君都是贪财好利之辈,百姓们不愿归附他们,是一个极好的去处。就这样郑国低调地进入该地区与虢国和郐国友好相处 大家相安无事。
下面再来谈谈郑庄公:
郑庄公母亲武姜生他的时候由于受到了惊吓,所以一直不爱他 嫌弃他,偏爱弟弟郑段。后来武姜就在她老公郑武公面前吹枕边风,让小儿子郑段继承郑国国君。可是郑武公一直没同意她的请求。当郑庄公顺利地登上了国君的位置后母亲武姜就来为小儿子郑段要封地,郑庄公就把京邑这个地方给了弟弟,郑段就成为了有名的“京城大叔”。弟弟得到封地后并不满足开始积蓄力量,扩大自己的实力。弟弟“京城大叔”和母亲武姜的这些举动郑庄公早就看在眼里,心里正规划着实现先辈们东迁的宏伟蓝图。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弟弟“京城大叔”和母亲武姜终于觉得自己羽翼丰满,获悉郑庄公要外出,“京城大叔”准备与武姜里应外合,攻打郑庄公。郑庄公处心积虑等的就是这个结果,郑庄公这时早就获得了消息,让公子吕半路伏击大败郑段叛军。京邑的人也背叛了郑段,郑段没有办法跑到了鄢国。郑庄公乘胜追击继续跟到鄢,再次击败了郑段并*之。于是郑段的儿子逃到卫国,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诸侯联盟 争霸拉开序幕
卫国是一个老牌的诸侯国,也不是省油的灯。当郑段的儿子逃到卫国后,春秋时期第一位弑君篡位的人 州吁,为了摆脱国内臣民弑君的指责转移视线,稳定自己在卫国的地位,为了保证自己通过不当手段得来的君主之位可以长久,同时拉拢周边国家彰显卫国的实力,于是找出各种理由联合宋国 陈国 蔡国四国组成加起来总共有十万人的讨伐大军以为“京城大叔”报仇为名向郑国发起进攻。从此诸侯争霸拉开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