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历史中的王安石变法真相

探秘历史中的王安石变法真相

首页战争策略纸上战争2更新时间:2024-06-28

北宋是变革的王朝,一百六十七年间发生了三次大改革:太祖主导的宋初政治军事改革;仁宗朝的庆历新政;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施行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丰变法”。

宋初的改革,以分权制衡为要,辅之以右文抑武之策,抬高文臣,压制武将,目的是为汲取晚唐五代教训,防乱兴治。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改革,乱的问题解决了,但却无形之中埋下了军事积弱的种子。

北宋由军人集团创建,宋太祖赵匡胤发于卒伍,军中不乏优秀将领和敢战之士,建国不到二十年便基本完成华夏地区的一统。但自太宗朝开始,军事积弱的种子悄然萌发,对外用兵屡遭失败。

太宗两次兴兵伐辽,均大败。真宗时,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兵锋直指北宋京师开封,真宗御驾亲征,扭转战局,但宋廷还是以输岁币为代价,与辽朝缔结澶渊之盟。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仁宗时,党项元昊在西北称帝建国,随即与北宋展开大战,宋军一败再败,损失惨重。辽朝乘机渔利。为应对西夏与辽朝的进逼,宋廷大规模扩军,军费陡涨,财政捉襟见肘,百姓负担加重,兵变、民变四起,统治危机日甚一日。

穷则思变,弱则图强。

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春秋管仲,战国李悝、商鞅,西汉桑弘羊等通过实施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在多方因素作用下,仁宗庆历年间,以及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宋廷亦先后两次施行改革。

但搞改革谈何容易。历史上不乏失败的改革,轻者,如唐朝中期的永贞革新,改革的发动者——“二王八司马”全部遭到贬逐;重者,如两汉之间的王莽改制,国家覆亡,王莽落得身首异处。

宋初的政治军事改革并非是一次典型意义的改革,原因在于,这次改革主要是革前朝之弊,而拨乱兴治几乎是任何一个新王朝改朝换代的常态工作。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则不同,它们发生的时段正值王朝中期,均针对自身积弊,统治阶层有推动改革的意愿,改革家设定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实行了涉及面较广的改革举措。只可惜,庆历新政一年后草草收场,王安石变法亦功败垂成。

王安石变法更具雄心,前后持续十六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改革。争议在于,王安石变法四十年后,北宋就被金人革了命,王安石变法是否应当为国家覆亡承担责任?九百余年来,人们的观点尖锐地对立。《宋史》的官方定论是,王安石变法变乱国家,激化党争,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派则认为,新法均是良法,王安石变法初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目标,与北宋亡国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孰是孰非?

王安石变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神宗是励精图治之君,力主变法,王安石本人具有非凡的胆识与才干,但变法何以最终失败?

王安石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争议的改革家。

王安石写过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读史》,诗曰:“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其大意是:自古功成名就者都历经了千辛万苦,他们的事迹会由谁记载呢?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世更是众说纷纭,看不清真相了。史书上流传下来的并非都是精华,就如同最难画的是人的精神。可叹总有人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王安石的这首诗写于熙宁初年,此时,新法刚刚推出,但很快便遭到保守势力的围攻。王安石道出了这样的深意:所谓历史,其实有两部,一部是记录在史书中的历史,一部是历史本身。他暗示了自己不屈的立场,并向后人设问:当历史烽烟散尽,那些深埋于“千秋纸上尘”中的事实与真相,能够水落石出吗?

文:陈胜利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祁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