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觉醒年代(一):裱糊匠们的抗争

从鸦片战争到觉醒年代(一):裱糊匠们的抗争

首页战争策略战争觉醒更新时间:2024-06-27

央视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献礼片,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笔者在被强烈安利之后,也追了这部剧。看完之后,连续几晚夜不能寐,心潮激荡。一代革命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唤醒人民,用生命去追求真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然而传奇都不是凭空出现的。笔者会通过系列文章去试着阐述在历史规律的作用下的传奇的诞生。

1840年,英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开启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同时,中国也被迫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化历程。近代化,一个本身带有先进性的词汇,然而因“被迫”二字,给中国带来的却是屈辱。与之相伴的,是中国人民的各阶层不断地探索与抗争。救亡与图存,成为伴随中国人百年的主题。

首先抗争的是中国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代表人物是林则徐。

林则徐

这一现象恰恰说明了中国刚刚开始近代化历程,依然具有鲜明的中世纪国家的特点。因为对知识、技术、信息等一系列资源形成垄断,以便于控制和统治人民,是中世纪国家的典型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一垄断,初期有条件、有能力去抗争的主力只能是官僚阶层。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一阶段官僚阶层的抗争按照现在的角度看来是幼稚的。林则徐们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但是依然没有脱离天朝上国的价值体系,认为只需学习洋人之器,就足以抵御洋人。然而随着咸丰皇帝的热河之旅,证明了仅仅学器,是不够的。

在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关于农民阶层的抗争,会另有文章专门阐述),充分见识到了洋枪洋炮威力的统治阶层意识到仅仅学器是不够的,还要学技。客观来说,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遇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的中兴名臣们,以封建官僚的素养来说,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人物。

晚清中兴四名臣

在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裱糊匠们开始了艰辛无比的补屋之路。江南的火轮、安庆的炮筒和汉阳的铁水,仿佛给这个古老的国家注入了活力。而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的结果,大清国虽然丧失了中南半岛缓冲区,但是似乎也检验了洋务运动的成果。只要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大清国还是雄踞东亚的强国。即使强如法兰西,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而随着1888年亚洲第一海军北洋舰队和第一要塞旅顺口的建成,洋务运动达到了它的顶峰。

但是裱糊匠纵然可以巧夺天工,却终究不能把纸糊的房子变成铁打的堡垒。幻梦终究还是有破碎的那天。1895年,2亿3千万两白银和台湾,这个让所有中国人铭记至今的惨痛代价,象征着裱糊匠们的抗争全部*。

《马关条约》

从本质上来说,裱糊匠们是要在不变更旧有的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单纯地学习近代技术进而掌握近代化的生产力。他们是要救亡图存的,也是爱国的。但是,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的所有努力注定是徒劳无功的。他们主演的时代剧,注定是一出悲剧,在“临事方知一死难”的哀叹中缓缓落幕。

而在这个历史时期,有另一个阶层,以不同的方式企图寻找救亡与图存之道。而他们的方式至今仍然被某些人污蔑。他们就是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农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