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秋分:阴阳相半,稻秀齐

明日秋分:阴阳相半,稻秀齐

首页传奇手游拜月雷霆神器更新时间:2024-09-12

秋分,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十六,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公历9月22日至9月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八月中,解见秋分”之语,“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民间惯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直到“立冬”前为止,共九十天,“秋分”恰好居中以平分秋季。

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太阳达到黄经180度,昼夜经春分日后再次相等,正所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之后,白昼逐渐变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也一日比一日低。此时,北方已然步入仲秋时节,而在江南,秋天的脚步似乎总是要慢一些,“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郁达夫《故都的秋》)。到了这个时节,江南的秋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显露出它的景致来。

“秋分一到 谷场见稻”

秋分以后,江南秋意正浓,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减弱的暖湿气流相遇,带来一场场秋雨。“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暑气退尽,秋日凉意袭来。江南的稻田里晚稻已然抽穗场花,俗谚“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说的是白露前后大雾蒙蒙,秋分时稻穗饱满,正是收割的好时节。这时气温下降得快,庄稼须得及时收割,以免受早霜冻苦,正是“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割”,足见秋收的忙碌。农人们往往选个晴天,下田开镰割稻,抢的就是一个“早”。连绵的低温阴雨天气是晚稻开花结实最大的威胁,若不做好田间管护,稻子只能割来喂牛了,俗谚“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便是这个意思。农人们对天气十分关注。阴雨不断或者干旱少雨都是不成的,于是便有了不少预测天气的谚语代代相传,比如“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秋分天晴必久旱”“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等等。

水稻收割后,农人们并不急着将它运走,而是把割下来的稻禾平铺在田头,晒上两三个日头,俗称“三日稻铺”。然后才把稻禾一束一束地捆扎起来,在田间打个稻堆,再晾上几日,待到稻穗里的水分蒸发了大半,搬运起来没那么费劲了,才挑回村子,在自家的谷场上堆成高高的稻垛。接着便安排个晴朗的日子,在场上脱粒。脱下来的谷子也要在场上晒干,然后运去磨坊脱壳碾米,收入粮仓。所谓“秋分一到,谷场见稻”,说的便是这一忙碌的农事。

乡村农户家门前大多留一块空地,可以打谷、晒粮、对柴火等等,这块空地称为“场”。场多用砖石砌成,家境贫困的家也用泥地。其中,一些贫困人家为了充分利用这块泥地,在稻谷未到场的一段时间里,会在场上种一些瓜果蔬菜,以供日常生活所需。待到秋分将至,再整顿泥地,去除杂草等,准备给收割后的稻谷到“场”之用,乡间称之为“筑场”。

新谷登场,家家尝新,新米出锅,粒粒饱满如珍珠,香气四溢。人们以此犒劳田间辛苦劳作的农人,同时也庆祝丰收。有的地方,农人还会准备新稻草给勤劳肯*耕牛食用,作为劳动的奖赏;讲究一点的人家,另用新米煮出来的米汤喂耕牛,亦称为“尝新米”。浙江金华一带的农人尝新米时,还不忘记拿猪肉喂狗,以示奖赏,毕竟当地流传着狗从玉皇大帝那里偷来稻种的传说。以上种种,自是包含着番独特的丰收喜悦之情,在秋意正浓之际,江南大地被包裹进田间新米的甜香之中。

“秋分祭月 中秋拜月”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节点,自古便为官方所重视。早在周代,便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周人依据日月运行的时间举行“朝日夕月”的祭礼,据唐代孔颖达的解说,便是在春分日的早上于东门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神。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亦举行朝日夕月之礼,用牛祭日,用猪、羊祭月。这大约与古代社会神权控制有关。《国语》上记载了一个颛项“绝地天通”的故事,说上古时代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天,社会混乱不堪,毫无规则可言。于是颛顼命令“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即人民有所求告须得告知黎,黎再通过重向上天祈求,这便是“绝地天通”。此后平民不能直接与上天沟通,与神沟通的权力便收归于“王”。如日月一般代表阴阳的神,也只有皇室才能与之沟通,而一般百姓自然无缘祭享了。北魏、隋唐以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仪式。如今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的所在。

不过隋唐以后,随着天文知识的普及,月亮的神秘色彩也渐渐褪去,玩赏清秋明月,吟诵诗词雅句,抒发感物怀人之情,已成文人时尚。宋代以后,世俗色彩更加浓厚,祭月的日期也由秋分调至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据《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因此月色倍明于常时,又称为“月夕”。月夕之名,显然与古代秋分“夕月”有关。宋代此日放假,南宋杭州的中秋夜活动更是热闹,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户,纷纷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中小人家也会登上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市井之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却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是不眠之夜,城里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旧时中秋夜,苏州城里家家户户摆宴以“酬佳节”,赏月之余,还会以当夜天气晴雨来预测来年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的阴晴状况,若见浮云遮月则来年元宵节必下雨,俗谚有“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是夜,女子还要在家中拜月,关于此俗,各地叫法颇为不同。苏州无锡一带俗称“斋月宫”。朗月当空,女子们在庭院内摆上供桌,供上香烛、月饼、菱藕、柿子、栗子等。斋月宫必得烧斗香。烧斗香,又称“烧天香”“上天香”等。斗香,是一种大香斗,用线香编成,四方底,上大下小,状似量米用的升斗。斗面上有纸扎的月宫,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十分精致。斋月宫时,点燃线香,焚于月下。无锡一带人家还将用纸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成圆锥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燃尽后被点燃掉。老人们说,烧斗香是为了祈求月宫中的嫦娥赐予人间太平,保佑家人永不分离。烧斗香之后,长辈们就将月饼、果子分给孩子们吃,一些顽皮的孩子则会走家串巷,向邻居讨要自家没有的点心果子来品尝。

此外,浙江衢州的民众会凑钱备办糖、米果、茶等供于月下,名为“拜月婆”。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则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庆元有“拜月娥”之称,妇女祭拜时口中要唱歌谣:“月娥姐,月明明,月中有株娑婆树。娑婆树上挂紫微,紫微星出保子星保夫星。保男保女接宗支,枝枝叶叶兴旺生好子。月娥出来免灾星,家中添财又添丁。”以此祈求家庭幸福美满、人丁兴旺。月夜放歌并不鲜见,清人邹袛谟《中秋京邸》诗曾写道:“此夜中秋月,清光十万家。吴歌闻隔院,边调入征始。”

“钱塘观潮 壮观天下”

秋分前后,正是观秋潮的好日子。汪洋之滨,潮起潮落本是寻常,但唯有一处潮水引得世人竞睹,也让北宋大诗人苏轼留下了“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干古名句,这便是著名的天下奇观——钱江潮。

关于钱江潮的来历,当地流传着不少传说,或凄婉悱恻,或绮丽曲折,或雄浑激荡,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潮神伍子胥”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吴王夫差战胜了越王勾践,此后便狂妄起来,恰有一佞臣进谗言诋毁吴国大臣伍子胥,夫差不辨是非,竟赐剑令伍子胥自刎,随后又将他的尸首投入钱塘江,此日正是农历八月十八。伍子胥死后,其尸身“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满腔冤屈化作滚滚钱塘江涌潮,激烈奔腾,为祸两岸。沿江百姓为平息其怒气,遂奉其为潮神,于每年农历八月十八聚集在钱塘江边设供祭祀,祝祷平安。

浙江海宁盐官一带则还有一个“钱大王"的传说颇为形象。相传钱塘潮本无神奇之处,潮水来去无声无息。有一年,钱塘汇南岸来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巨人,其身形巨大,一脚便可跨过钱塘江两岸。巨人安顿下来,便在江边的萧山蜀山里引火制盐,于是人们便称其为“钱大王”。三年零三个月过去后,钱大王将在蜀山里烧得的盐装入扁担筐,一脚跨到了江北岸。此时正值午后,他倦意正浓,便撂下扁担,开始午睡。碰上了东海龙王巡海,涌起的潮水将扁担筐里的盐都溶化了。钱大王醒来后,一怒之下举起扁担打海水,打得龙王冒出水面讨饶,并承诺用海水晒盐赔偿,并以巨大的潮水声提醒钱大王。从此之后,潮水一进杭州湾,便伴着震天动地的潮声。而当时钱大王午睡之处便是今天的观潮胜地——海宁盐官。

传说自然有趣,但历史上钱塘江千变万化的涌潮现象,则是其河口形状、水文特征、气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喇叭形江湾,开口宽阔,涌潮时江水汹涌而至,可是随着江水前涌,江面却急剧收缩而变窄变浅,夺路涌起的湖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遇到堤坝、沙川,则掀起惊天巨浪,水墙陡立潮头初起。秋分时,地球、太阳、月亮三者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离太阳最近,所受引力影响也最大,在日月引潮合力作用下,涌潮涨得最高,落得也最低,潮差达到最大值。加之秋分时江南尚处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涌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江底南北相连的沙坎阻隔,则加剧了潮差与流速,由此形成了潮尖波峰破碎、风驰电掣、汹涌澎湃的壮丽奇观。

南宋 李嵩 钱塘观潮图

观钱塘秋潮之习俗由来已久,东晋顾恺之便有《观潮赋》,其中有“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的描述,展现了激涛扬波、沧海洪流之景,令人如身临其境。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杭州钱塘江畔,民众聚集共观舟人渔子溯浪弄潮,绵延数百里,蔚为壮观。南宋建都临安后,观潮之风日盛。传说宋高宗赵构感慨春秋吴国大臣伍子胥之忠良,定农历八月十八为“潮生日”,即“潮诞”。是日,南宋朝廷还要在钱塘江检阅水师,帅司、郡守备牲礼致祭潮神,文人士子则将诗文投入江中,百姓倾城而出观潮队伍绵延十余里而无空隙。

明中叶以后,观潮的最佳地点逐渐移至海盐一带,其中以三个观潮点景观最佳。海宁盐官镇东南的一段海塘是第一观潮点,这里以观“一线潮”闻名,初观时是“素练寒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及至眼前时“白虹”化作白墙,如万马奔腾,令人叹为观止。潮水过了盐官逆行至老盐仓,此时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猪山美女坝成为观看“回头潮”的绝佳地点。潮水怒奔到此处,迎头碰上插入江心的丁字坝,只得折返,但见后浪推前浪、上下翻卷,水浪与堤坝撞击之下,一根根水柱拔江而起、直冲云霄,谓之“冲天潮”。潮水行至据杭州湾喇叭口喉部,即“大缺口”处,被江底一处沙洲阻隔,于是分成东南两股前行,绕过沙洲后再次汇聚,激起巨浪,形成了“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北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的奇观。涌潮激起大浪后飞逝而去,只留余音绕耳,令人回味。

钱江潮的壮观令人欲罢不能,唐代诗入白居易在《忆江南》词中说自己于“郡亭枕上”看罢“潮头”,曾深深叹惋“何日更重游”!此乃秋分节气,江南一景。宋代江西抚州诗人谢逸有一首《秋分词》道尽江南人心中的秋分秋景,其词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意苏州 文字 / 《二十四节气在江南》图片 / 网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