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首页角色扮演承天传奇合击版更新时间:2024-05-11

在古代,每个皇帝死后都会追尊谥号和庙号。谥号很长,几个字到二十几个字不等,中国历史上最长的谥号是属于努尔哈赤的,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共27个字。

相比之下,庙号要短得多,一般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有讲究,不光要庄重文雅,还要能概括这个皇帝一生的功绩,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而政变中被推翻的,则称废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亡国君主称末帝。庙号的第二个字没的选,只能在“祖”、“宗”或“帝”中挑一个。一般的,开国皇帝为“高祖”或“太祖”,比如刘邦称“汉高祖”,李渊称“唐高祖”;赵匡胤称“宋太祖”,努尔哈赤称“清太祖”。开国皇帝以下,不能称“祖”,只能称“宗”,比如李世民那么大功绩,庙号也是“唐太宗”。在元、明、清三个王朝,都不只一个“祖”:元朝有太祖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元世祖忽必烈;明朝有太祖朱元璋,还有一个明成祖朱棣;清朝的“祖”更多,十二个皇帝有三个“祖”,一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个是清世祖顺治,还有一个清圣祖康熙。努尔哈赤是开国之君称“太祖”没的说,顺治从关外一隅入主中原,不称“祖”说不过去,便追尊为“世祖”。康熙收台湾平三藩败噶尔丹,等于重创天下,死后被雍正追尊为“圣祖”。乾隆收大小金川、平定回部、将西域划入大清版图(今新疆),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小,堪比秦皇汉武,很想学自己的爷爷、太爷爷、祖爷爷,也弄个“祖”来当庙号,可这事自己活着不能拍板,死后被嘉庆追了“宗”字辈里最高规格的庙号——清高宗。

今天,我就来说说明朝的第二个“祖”,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长女徐妙云为王妃,21岁到北平就藩。40岁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后从侄子手里夺得大明江山,在位22年,年号“永乐”。65岁去世,葬于明十三陵之长陵,谥号“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到嘉靖年间,世宗认为他的祖爷爷“再造之功,同于开创”,于是改“太宗”为“成祖”。

朱棣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他老爹朱元璋魔神附体,抄起片刀要去砍陈友谅,没顾上给儿子取名字。老朱砍完陈友谅,接着又忙着修理张士诚,直到七年后,朱棣已经八岁了,老朱才腾出功夫来给儿子取名字。当时他心情大好,一古脑把七个儿子的后二十代族谱全定了下来。朱棣的一支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前十个字在明朝后继的皇帝名字中我们会一一见到,后十个字估计只存在于朱家族谱上了。

朱棣生于战乱长于战乱,对砍人这种特殊业务有着与生倶来的喜爱。《明史》上记载朱元璋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要求儿子们幼年入学,接受正统儒家文化,并在宫中先后建白虎殿、大本堂,广集藏书、延请名儒,让朱家皇子及勋贵子弟在其中学习。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朱棣成绩却很一般,*曾这样评价:“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统一国家和建设国家很有功绩)。”

事实证明,那些学习上出类拔萃的顶尖学生,尤其是能扛起孔孟之道那种愚腐文化大旗的,往往做不成大事。我们的朱棣同学虽然文化成绩一般,但论打仗和做帝王,却不输于他老爹朱元璋,也丝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少年时期,朱棣就喜欢跟常玉春、徐达、傅友德交朋友,这几位战神只要一回应天,朱棣就往他们府上跑,听他们讲战场的事。17岁时,朱棣又娶了徐达的女儿为正室王妃,明朝开国第一大将成了自己老丈人,这下更方便学习了。电视剧《山河明月》中,朱棣跟着老丈人远征蒙古,虽说剧情有点胡扯,但从侧面反映朱棣确实学到了徐达的军事思想精髓。

洪武十三年(1380年),21岁的朱棣到北平就藩,同时就藩的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藩王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尤其是镇守蒙古边界的几位“塞王”,如宁王朱权“带甲六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归他调遣。诸王初封时,朱元璋还要各派一名僧人辅佐,本意是让这些高僧教诲儿子循规蹈矩忠于朝廷。派给朱棣的这位僧人,法名道衍,俗家名字叫姚广孝。道衍虽是出家人,对念经却不感冒,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阴阳,这样的人才只要给他一点机会,就能颠覆乾坤。此时道衍已经48岁,他看见朱棣第一眼,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据说,道衍在众王子中一眼看中朱棣,找机会将朱棣拉到一边,悄悄告诉燕王,要送一顶白帽子给他。“王”字头顶加“白”,朱棣尽管学习成绩一般,但对这个字还是很感兴趣的,道衍后来果然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决定派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出兵漠北,合击蒙元丞相咬住(这名字有点特殊)和太尉乃儿不花,派给朱棣的是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又有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列侯,可见阵容有多么豪横。此役朱棣率军冒雪而进,出敌不意,兵不血刃生擒乃儿不花,一战成名。与之相对的,晋王畏首畏尾,寸功未立,连蒙军的毛都没摸着。此后,朱元璋先后在洪武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年三次派朱棣出征蒙古,三次大获全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节制北平都司、行都司、辽东都司及辽府护卫兵马,令他总率诸王防备边患,朱棣成了实力最强的藩王。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锐意削藩。在削夺五个藩王后,目标直指燕王。当时的形势对燕王非常不利,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剥夺了朱棣的军权;又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调往开平,命宋忠率兵三万驻守开平。另有徐凯、耿瓛屯兵临清、山海关一带,加强对燕王防范。就是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五日毅然起兵,拉开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的序幕。

燕王首先用计*死张昺、谢贵,控制北平,然后攻取蓟州、居庸关,怀来一战大败宋忠,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不久,开平、龙门、上谷等守军纷纷投降,朱棣的力量迅速壮大。

八月,建文帝调集13万大军,由老将耿炳文率领征讨燕王。耿炳文当年已65岁高龄,他一生用兵善守不善攻,在将星云集的众多开国将领中实在排不上号,但开国武将已经被朱元璋*得不剩几个了,还能上马打仗的,只找出联炳文这么一位。

耿炳文主力驻军真定,派九千人守雄县。朱棣突袭雄县,又围点打援,一天之内消灭南军三万多人。之后又用计在耿炳文移兵合营时突然袭击,扩大战果。耿炳文退守真定城,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再不出战了。朱棣不敢长围久困,围城三日后撤回北平。

造反的朱棣利在速战,如果这样僵持下去,对他十分不利。就在他对耿炳文一筹莫展之际,建文帝又出来帮叔叔忙了。朱允炆这个小书呆子,请来齐泰、黄子澄两个老书呆子,三个臭皮匠一商量,派李景隆接替了耿炳文。朱棣一得到消息,正好比白起听说赵括接替了廉颇,一颗悬着的心“扑通”一下落回肚子里。

李景隆带来援军,与耿炳文残部合起来共50万,一听这庞大的数字,一般人就吓尿了。但朱棣不会,不但没吓尿,还把北平防务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上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十七弟宁王朱权家串门去了。

李景隆新官上任,一到前线二话不说,围上北平开始攻城。此时负责守卫北平的是朱高炽和他老妈徐氏(徐达的长女),这娘俩充分发动群众,誓死守卫北平。徐氏更是亲率妇女登上城头,扔石块撇砖头,专往攻城的南军后脑勺上招呼。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一度攻入城内,但李景隆怕这爷俩抢了头功,硬是让撤了出来,说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用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就是猴子也爬不上去了。

再说朱棣,说是去宁王家串门,实则是搬救兵。宁王一听说要他造反,脑袋瓜摇得跟拨浪鼓一样。朱棣好话说了几大车,还承诺事成后平分天下,可宁王朱权就是不为所动,朱棣只好告辞,但要求十七弟送自己出城。一出大宁城的城门,朱棣就趁宁王身边护卫人少把他绑架了。朱棣收编了宁王的军队,还带来了天下第一能打的朵颜三卫,实力大增,直扑李景隆大本营——郑村坝。南北两军在郑村坝打了一天,双方损失惨重,好在南军仗着人多,不败就是获胜。晚上收兵回营后,李景隆回想白天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越想越后怕,竟然卷起铺盖卷,脚底下抹油,连夜开溜了。你溜号也行,但也得通知围攻北平的部下一声啊,李景隆哪管那个,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吧。结果,没有主将的50万大军全线溃散,北平之围顺势而解,燕军大获全胜。

郑村坝一战,朱棣军中有一位名叫马三保的太监崭露头角,燕王听从他的建议取得大胜。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朱棣取郑村坝地名为姓,给马三保赐名为郑和,就是后来七下西洋名垂史册的三保太监。

从郑春坝逃出来的草包将军李景隆,心理上被打出了阴影,到德州收拢残兵败将,再没有了先前的雄心壮志。建文帝见两路大军都一败涂地,也变软弱起来,将一力主张削藩的齐泰、黄子澄罢职,意思是:四叔您不就是要清君侧嘛,现在我把君侧清理干净了,咱们罢兵如何?建文帝此举只是一厢情愿,好比西汉时七王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造反,景帝腰斩了晁错,结果七王照样继续造反。事到如今,双方均已没有退路,建文帝主动示弱,反而增长了朱棣的气焰。他现在兵强马壮,不可能轻易罢兵。

建文帝明着示弱,暗中又凑集了60万人马,号称百万,交给李景隆,让他来年春天继续征讨燕王。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一日,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再次大举北伐。南北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接着互掐。战役结果再次证明了建文帝用李景隆为将,是天大的错误。南方60万大军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余下皆溃散。此役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大规模北伐,军事上由攻转守;而朱棣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转守为攻。

李景隆撒开丫子往南逃命,屁股好悬没被朱棣的马蹄子踢两半,一溜烟逃进应天,摸摸脑袋瓜子还在,揉揉屁股,虽然疼,但好歹还在自己身上。从此缩回自己的曹国公府,再不露头了。

南军一路跑,燕军一路追,一口气追到山东济南,追不下去了,因为宁卫济南的,是大狠人铁铉。铁铉是山东布政使,文官出身,本是负责给李景隆大军供应粮草的后勤人员,现在主将逃跑,铁铉勇敢地站了出来。朱棣围城三个月,愣是拿不下来。九月,建文帝派盛庸代替李景隆。十二月,盛庸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开战,燕军大败,主将张玉战死,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关键时刻,建文帝身边的宦官给朱棣送来情报:南方兵力都被派往山东,京城空虚。燕王听从姚广孝建议,果断从山东回军,取道徐州,直扑首都应天。

南方的最后防线设在灵璧(今属安徽宿州),守将何福坚守不出。朱棣切断城内粮草供应,何福弹尽粮绝突围时被俘。朱棣又招降水军都督陈瑄,燕军直抵应天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进入南京,拜谒孝陵后,登基称帝,废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1403年)为永乐元年。

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清算旧账,此时,朱棣性格中残忍嗜*的一面暴露出来,给他的一生留下抹不去的污点。对削藩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先砍去双手双腿,然后才将其*死;齐泰亦被族诛。对铁铉、陈迪等,行刑场面更是惨不忍睹,这里不便详细描述。对方孝孺,更是破天荒地使用“诛十族”的方式,可谓空前绝后。不久,景清行刺,朱棣又兴起“瓜蔓抄”,牵连许多无辜的人被*。

尽管在对待建文遗臣上,朱棣过于残暴血腥,但评论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他不好的一面,和朱棣一生的功绩比起来,这个污点简直不值一提了。朱棣由于皇位来路颇受诟病,所以他拼命表现,立志要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好皇帝。这一点,和唐太宗有很多相似之处。李世民因为玄武门事变,*死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上位,所以继位后开疆拓土,体恤民情,大兴文化,虚心纳谏,终成千古一帝。朱棣造反的动静整得比李世民大多了,在当皇帝上也不甘居人后,他在位二十二年,主要功绩如下:

一、在武功上,出兵安南,五入漠北,巩固了大明疆域的安全。

永乐二年(1404年),安南(今越南)前国王弟弟陈天平到明朝告状,状告现国王胡一元政变篡位。安南是明朝属郡,不能不管,朱棣查实后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继位。没想到胡一元吃了熊心豹胆,竟然劫*陈天平。面对这种挑衅,朱棣也没惯他毛病,派兵80万(可能有点夸张,但史书就这么写的)出征安南,将篡位上台的国王胡一元及太子活捉,改安南为交趾,成为中国的一个省。

安南对明朝不构成什么威胁,后来明朝迁都北京后,基本上放弃了对安南的治理。但北方的蒙古就不一样了,一旦成了气候,将对大明江山构成严重威胁。

蒙元在经历洪武时期的几次征伐后,分裂为三部:由西往东分别是瓦剌部、鞑靼部和兀良哈部。中国自汉唐以来,对北方游牧民族历来采取的是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谁强了修理谁,谁弱了就拉一把,总之是让他们保持力量均衡,始终处于互相压制的窝里斗状态。这办法虽说不大地道,但很管用。此时的兀良哈部早已归顺,并帮助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西边的两股势力中,鞑靼部较强,瓦剌部较弱。朱棣想联合瓦剌,给鞑靼部熟熟皮子,于是在永乐七年派丘福率军十万征讨鞑靼,不料全军覆没,被鞑靼人吃得连骨渣都没剩,这才有了朱棣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亲率大军50万出征,先后与本雅失里汗和太师阿鲁台交战三次,均获胜,重创鞑靼部,从此鞑靼部衰落。

鞑靼部衰落后,瓦剌部兴起。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再次亲征,并带上皇太孙朱瞻基随行。六月七日,在明知瓦剌预先设伏的情况下,朱棣仍然下令进军。双方主力在忽兰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东)激战一天,结果依靠神机(火器)营的武器优势,明军大胜,瓦剌军趁夜败逃。但这次胜利并没有动摇瓦剌部根本,几十年后,瓦剌出了个大人物也先,把大明的皇帝给俘虏了。

在迁都北京后,朱棣于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又三次亲征蒙古。加上前两次,这五次亲征有力保证了边境的安宁和国内安定。然而在最后一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病逝,享年65岁。

二、编修《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下诏编纂一部类书,要将中国古代所有典籍收集齐全,命当时有天下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负责。第二年十一月,解缙将编好的图书奉上,朱棣看后不甚满意,下令重修。为此,他特意请出大狠人姚广孝拿总,可见其重视程度。解缙不敢怠慢,使出浑身解数,动用3000多文人学士,花费三年时间,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完成《永乐大典》的编纂。朱棣非常高兴,重赏有功人员。《永乐大典》共22877卷,另加凡例、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嘉靖四十一年(1565年)抄录附本,108位书生抄了6年才抄完。可惜正本后来不知去向,副本到乾隆年间只剩9000余册,丢了近3000册。清朝末年,《永乐大典》遭遇灭顶之灾,不是被烧就是被外国鬼子掠走。乐观估计,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约800册,只有原来的3%左右。

三、郑和下西洋。

前文说到,郑和原名马三保。他是回族人,在平定云南时成为俘虏,当时对年幼的俘虏一般阉割后送到各藩王府邸做宦官。马三保被遣送入燕王府,逐渐成为朱棣的亲信。朱棣做了皇帝后,为了寻访建文帝的下落(有传言说建文帝出海了,藏在某个岛上),同时也为了向海外诸国显示大明王朝的繁荣强大,决定派郑和率舰队出海。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南海出使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国,最远到达印度南部的古里,勒石为记,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之后于永乐五年九月返回大明。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郑和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也是西方公认的世界十大航海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早了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在最后一次航海中,郑和在古里病逝,并葬在了那里。60多年后,一个叫达·伽马的葡萄牙人,开着四艘破船也到了古里,他立了个标杆表示主权。在别人家立标杆表示主权,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相比之下,他们的强盗逻辑,还不如狗在电线杆子下边呲那一泡狗尿光彩。

四、疏通运河,迁都北京。

朱棣自21岁起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有着深厚的感情,视为龙兴之地。同时,为了巩固北部边防,他一直有迁都的想法。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

在南京登基后,由于自己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暂时没有提出迁都。而且,迁都北京还有许多外围工作要做:一是粮食问题,北方产粮较少,又逢多年战乱,一旦与北蒙开战,粮食问题无法解决;二是北京宫殿是北元遗留,矮小破败,面积也远远不够。

永乐二年,朱棣下令疏通运河;永乐四年,开始从四川、湖广等地采集木材,修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方的经济得到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朝臣拥护。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从那时开始,直到现在,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除以上功绩外,朱棣在永乐初年将建文帝想干没干了的削藩事业,以快斩乱麻的方式迅速完成,把协助造反的宁王朱权封到南昌,维护了中央集权。

朱棣生于乱世,成长于军旅之中,一生对国家安危投注大量精力。由于朱元璋对政治制度实行的改革,废除丞相,皇帝要直接统领六部和各使司,政务繁巨,所以朱棣成立内阁,这个制度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朱棣还恢复了锦衣卫,又设立东厂,加强了特务统治。

朱棣雄才伟略,一生命运跌宕起伏,无论性格、才干、经历和取得的功绩,与他的皇帝老子朱元璋有很多相似之处。后人评论朱棣的文治武功,可比汉唐。《明史》这样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若得知后人给他如此评价,应该能含笑九泉了。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24年8月12日),朱棣在最后一次出征漠北回军途中病死。临死前一天,朱棣召见了张辅,留下遗言。而等朱棣驾崩当晚,内侍太监马云却只紧急通知了杨荣和金幼孜。张辅主张立朱高煦为继任皇帝,杨荣、金幼孜主张立朱高炽。看来,在朱棣身后,一场皇位争夺不可避免了。

欲知后事,请关注下集——仁宗皇帝朱高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