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zhē)拦天空下的荫(yīn)蔽?
B.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huàn)后,她侍(shì)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C. “我们走吧!”有人附和(hè)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xū)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
D. 我的手指搓(chuō)捻着花叶,抚(fǔ)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答案】D【详解】D.搓(chuō)捻——cuō;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B.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 不过,最后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彩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D.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漂荡。
【详解】B.装——妆;
C.神彩奕奕——神采奕奕;
D.漂荡——飘荡;
故选A。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猜想关键一定在母鸭的叫声上,因为从外表看来,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相差无几。
B. 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无所不为的女神,叫作女娲。
C.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D.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耸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答案】C
【详解】A.相差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此处意在说明“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使用错误;
B.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指什么坏事都干。此处形容女娲神通广大,使用错误;
C.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此处形容它在我家不重要,使用正确;
D.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此处形容皇帝的吃惊程度,使用不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答案】C
【详解】A.缺少主语,“通过”和“使”二去一;
B.语序混乱,“优秀的”和“大量的”互换;
D.前后搭配不当,“加快”和“规模”不搭配,改为“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扩大了校园环境改造的规模”;
故选C。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B. 但是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崖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15英尺长。
C.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D.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应为“那里大约有五六英尺深”;
故选B。
6.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小红帽》《丑小鸭》等。
B. “我”“他们”“那”“谁”是代词,表示可能、应该、意愿的如“能”“敢”“要”等是动词。
C. 《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为“神魔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主线,写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D.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表述错误。《小红帽》出自《格林童话》,而非安徒生所做。故选A。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纪念白求恩》,完成下面小题。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7. 横线上的词使用正确的是
A. 纯粹 高尚 有道德 有益于人民 脱离了低级趣味
B. 纯粹 高尚 脱离了低级趣味 有道德 有益于人民
C. 高尚 纯粹 有道德 脱离了低级趣味 有益于人民
D. 高尚 纯粹 脱离了低级趣味 有益于人民 有道德
8. 对下面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
A. “这种人”是指前文表述的“不少的人”。
B. “其实不是”“至少不能算”“纯粹”等词语的运用,使表达更严密。
C. 前文列举了“不少的人”的四种表现,从而得出了这个结论。
D. 一是严肃批评了“不少的人”,二是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
9.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
B. 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C. 选文不仅仅是纪念白求恩,更重要的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高贵的精神品质。
D.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是白求恩的正面介绍。
10. 对本文的语言风格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点明确 B. 典雅隽永 C. 富有气势 D. 简洁有力
【答案】7. C 8. D 9. D 10. B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纯粹:意思是指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高尚:崇高(指道德、品质)。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有益于人民:对人民群众有好处、有帮助。
从选文内容来看,最后一段是对白求恩精神和人格的总结与赞美,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从小打大、从浅到深进行表达,“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几个词语从个人到人民,呈递进关系,其中“高尚"是就道德品质而言的,而“纯粹”是就整个人而言的,包括道德品质、言行等,因此第一空填“高尚”,第二空填“纯粹”,有“高尚”和“纯粹”,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才能够脱离低级趣味,故第三空和第四空应填“有道德”和“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层次是最高的,应放在最后;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
D.文中并未体现“严肃批评”,只是指出这种人不是一个纯粹的党员;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是通过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来侧面介绍白求恩的治疗工作,“正面介绍”说法错误;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风格。
B.典雅隽永是指作品古朴有韵味,给人清新秀丽的感觉。文章主要讲述了白求恩认真努力的敬业精神,表达了对白求恩的纪念和崇高的敬意,文章的语言并没有表现出古朴和清新秀丽,故不属于“典雅隽永”;
故选B。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暇甚:神情、态度
B. 一狼洞其中:挖洞
C.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D. 久之:指示代词,此指代狼
12.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这时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C.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D.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翻译:屠户暴怒起来,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死了狼。
1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告诉我们,对敌斗争的取胜之策是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 屠户在个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丢掉幻想,勇敢地选择了战斗。
C. 文章紧扣题目行文:重在写“狼”,先后写狼的胆怯、狡黠、贪婪和愚蠢。
D. 文章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1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 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C. 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 在遇狼到*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答案】11. D 12. D 13. C 14.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解释不正确。“久之”,意思是时间长了。“之”,助词,用于动词和时间副词之后,补足音节,而非“指示代词,此指代狼”。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D.翻译有误。关键词“暴”是突然的意思,而非“暴怒”。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中并未写狼的胆怯。先后写狼的贪婪、狡黠和愚蠢。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结尾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而非记叙。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四、(9分,每小题3分)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5. 下列对诗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指王昌龄被降职。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C. 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D.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明月当作是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16. 下列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融情入景,因此句子于景中见情,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B. 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月到夜郎西。
C. 这首诗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景物,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使人如临其境。
D.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渲染出在夏末秋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表达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乡之情。
【答案】15. D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意考查内容理解。
D.分析错误。比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拟人是把物当人来写。“我寄愁心与明月”是把明月当人来写,将月亮人格化。故选D。
【16题详解】
本意考查内容理解。
D.分析错误。根据“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是暮春景物特征,因此“夏末秋初季节”理解错误。故选D。
五、经典诵读考查(6分,每小题3分)
17. 下列诗句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何日归家洗客袍?心字香烧,银字笙调。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B. 怒发冲冠,凭栏(一作“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C.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D.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原句应该是“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A项中“心字香烧”和“银字笙调”应调换位置;
故选A。
18. 下列文言文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
A. 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B.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C.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D.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此处把“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和“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调换了位置。
故选B。
六、课外阅读考查(6分,每小题3分)
19. 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的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B. 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叙述了自己思想的转变。鲁迅初到日本,打算学医,以治病救人。后来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又决定弃医学文,因为在那里他受到日本学生的歧视和侮辱,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
C. 《琐记》:衍太太怂恿“我”去偷母亲的手饰变卖,“我”并没有听从,然而却出现了关于“我”偷家里家东西卖钱的流言,“我”心里十分恼怒,这件事表现出衍太太是一个表里不一、用心阴险的人。
D.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有的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有的批判了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有的表现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还有的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朝花夕拾》中并没有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的,这一主题是在小说《故乡》中有体现;
故选D。
20. 下面对《湘行散记》《城南旧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湘西的现实与历史,作者的见闻与回忆,美丽纯净的牧歌情感,深切忧患的思索融合在一起。
B. 《湘行散记》文笔自然淳朴,语言清丽,风格隽永,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C. 宋妈是英子的奶妈,是个朴实的乡下人。宋妈几年前撇下孩子来到英子家中伺候,却收到女儿溺水身亡,儿子被卖给别人的噩耗,宋妈含泪离开了人世。
D.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C.说法不正确。根据《城南旧事》宋妈是英子的奶妈,是个善良朴实的乡下人,四年后的她得知自己的儿子溺亡,女儿被狠心的丈夫卖掉,可知“女儿溺水身亡,儿子被卖给别人的噩耗”说法不正确;根据《城南旧事》她还是走了,骑着那头丑陋的驴,和她显得十分苍老的丈夫回到了家乡,可知“宋妈含泪离开了人世”说法不正确。故选C。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