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背后的历史——周人的大战略

《封神》背后的历史——周人的大战略

首页角色扮演封神商周更新时间:2024-07-30

《封神演义》是一部充满着神话志怪和奇幻想象的历史题材小说,后来被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其中充满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传说和想象。但是,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从某些角度看,其过程甚至比演义更加精彩。《封神》的历史背景是晚商周初,取材于商人和周人之间残酷的政治、外交、军事博弈。

晚商时期,地处西垂边鄙的撮尔小邦周方国,从迁居岐山脚下的周原之后,历经四代君王——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历、文王昌、武王发,最终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一举打倒当时华夏文化圈中的共主殷商,而夺取天下。周人的胜利,显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所宣传的“天命所归”那么简单,周方国的统治阶级运用大战略,历经百年使商周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甚至在敌我力量势均力敌,甚至己方力量超出对方时,都没有轻举妄动,而是不断的试探对方,选择对方最虚弱的时候,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最终翦商成功,建立了新的更为强盛繁荣的王朝和文明。

商代铜胄

先来谈一谈周人的战略隐忍,或者说韬光养晦。在周人实力远远弱于商时,周人对商王朝采取臣服策略,极力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对抗,采取各种方式向对方表达善意,包括但不限于:政治上臣服,送质子于商都,这一点《封神》这部电影有所体现。经济上向商纳贡,供品包括各种各样的物资,甚至是战俘和奴隶。军事上,遵从商王的指示,参与商人的各类军事活动。

周人的战略隐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古公亶父和季历时期,商不断的扶持着周方国,使周的实力不断壮大,成为西陲地区最强大的方国。在此期间,商人的青铜冶炼技术和文化政治制度大量输入周方国,使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以飞速发展。这一点从周原地区出土的先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周原甲骨上都得以体现。先周青铜器在工艺上、形制上完全和殷墟青铜器同出一源,周原甲骨上的文字以及行文的规则与殷墟甲骨文处于同一体系。

甚至古公亶父的孙子文王昌所创立的易经八卦,其基础也是商代贵族子弟所必修的卜筮之法。所谓卜筮之法,类似于现代少女揪花瓣,但更为复杂一些,是根据揲蓍草所得数字变化占卜祸福,源起原始社会简单的数学运算法,后变为占卜手段。《左传》公十五年云:“龟,象也;筮,数也。”筮占与甲骨占卜是商代占卜的两个重要分支,骨占是以骨片裂开的兆象变化断吉凶,筮占则是根据草棍的数量占卜事物。

占卜用蓍草

在此期间,周人也并不是没有犯错。年轻的季历在军事行动中不断展露头角,甚至越过商王的指示和意志去征伐一些国家,并且取得了胜利,获得了空前的威望。周方国的实力不断壮大,加上季历的英勇善战,引起了商王文丁的警觉,因此商王开始打击周方国。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记载,在殷墟四期的甲骨文中有“裁周”的记载,能够出现在甲骨卜辞中,说明“裁周”已经成为商王的一项正式国家政策,通过刻辞占卜来告知祖先,征求祖先的意见。很显然,占卜的结果是获得祖先的肯定答复,“裁周”这一政策开始实施。

但是作为商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文丁也是一个具备高超政治手腕的政治家,对于已经臣服并取得巨大军事威望的季历,商王文丁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去裁*他,而是采取了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方面奖励册封季历为西伯,赐予他弓矢斧钺,予以征伐之权。另外一方面又将季历软禁在商都,受封赏的季历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国,而是死在了商人的控制区,文献中只有五个字,“文丁*季历”。

季历年轻的儿子姬昌继位,起初年轻气盛的姬昌为了报*父之仇,不顾国力弱于对方而出兵伐商。周原出土的姬昌时期的甲骨也有相关的记载——“伐商”。周文王的这次复仇显然没有成功,而且使自己陷入了不利的境地,成为日后姬昌被帝辛(商纣)囚禁的理由。

周人及时纠正了冒进的战略,再次韬光养晦。周人向商臣服,继续上供,不断的祭祀商王朝的先王,并且姬昌娶了商王帝乙的妹妹,也就是《易经》上所记载的帝乙归妹。《诗经 》也有相关的记载:“天监在下,有命即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之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 ,亲迎于渭。 … …有命自王, 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为莘 ”。这首诗不仅记载了姬昌亲自远赴渭河迎接自己的新娘,也就是帝乙的妹妹,同时在态度上也非常谦恭,称新娘为“大邦之子,俔天之妹”。 由此 ,姬昌与商确定了甥舅关系,加深了双方的感情,为利用商的影响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先周宫殿——陕西岐山凤雏甲组建筑遗址复原平面图

姬昌的一系列隐忍行为取得了成功,商王完全被麻痹。在帝辛时姬昌如其父一般被封为西伯,拥有征伐之权,取得了对周边小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政治背书,帝辛甚至说“西伯改过易行,吾无忧矣 ” (《淮南子 ·道应训》)。

帝辛为什么说“无忧”呢?除了日益强大的周方国,他又在忧愁什么呢?这又要提一下周人大战略中的“奇”了。如果说周人韬光养晦,不断的壮大自己的实力,是其翦商大战略的“正”,那么早在古公亶父时期,周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就已经布局翦商战略中的“奇”了。

《左传·哀公七年》记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臝以为饰,岂礼也哉?

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根据记载太伯和仲雍知道自己的父亲古公亶父想让三子季历继承王位,将来再传位给自己的孙子姬昌,于是太伯和仲雍相约逃往吴越。太伯和仲雍改从当地(吴越等地)的风俗,将头发剪短,并纹身。太伯和仲雍“断发文身”表示已经以荆蛮为家,决心不再回去。

商末形势图

以上的记载充满了儒家谦让仁和的元素在内,要将王位谦让给自己的弟弟,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呢?如果从大战略的角度分析,就更加符合情理。古公亶父叫自己两位年龄较大的儿子远赴异域,并且在当地建立起了政治外交势力,肯定是有一定的政治外交目的在内的。这些外交目的在季历时期,也就是商王文丁时期就已经发挥了作用。从文丁时期开始,一直到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帝辛时期,原本在商代英主武丁时期已经被征服的东夷地区各方国,再度掀起了叛乱的潮水。东夷地区再往东、再往南是什么地区呢?就是吴国,根据《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吴国的先祖就是故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

古公亶父时期的战略布局,就是派两个儿子带着几百随从和财物,去千里之外结交当地的土著,在环境恶劣、人口稀少的地区建立定居点。在棋盘上落这样一子,一开始看上去对强大的天邑大商构不成像样的威胁,但是经过数十年之后,蝴蝶效应发生作用。在帝辛时期,东夷的叛乱不断的爆发,成为比周方国崛起还要迫切的威胁。因此,帝辛心想:“赶快稳住远在西鄙边陲的周方国,只要他们好好的臣服,只要周人不闹事,我绝对不会再削弱他们了,我现在一心只想平定东夷这帮人。”为什么帝辛会这么想呢?因为东夷诸方国距离商的核心统治区更近,而且直接位于商人食盐和铜矿的产地或运输线上,缺了食盐和铜矿,就如今天的工业国家没了石油、铁矿和煤炭。

果然,在姬昌表示臣服并被封为西伯之后,帝辛所有的精力转向了东边,开始连年不断的征讨东夷的战争。这对应在殷墟第五期的甲骨卜辞上,这一时期的卜辞发现了大量的征东夷的记载,包括人方和盂方等东部方国都受到了商王朝连续的军事打击。

商代武士复原图

经过四代人的隐忍之后,商周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帝辛时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根据史*载,周文王姬昌统治的晚期,姬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此时,不仅周人实力强大,原本臣服于商的大量方国,在周的外交影响下,在意识到商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之后,很多商的属国开始动摇,并转向支持周人,成为周的盟友。

在武王姬发时期,进行了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姬发集合自己的军队和所有盟国的军队,一路开进到黄河边的孟津。此时,消息传来,强大的商军刚好征讨东夷归来。虽然,此时周军有和商军一较高下的实力,但是姬昌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并没有进行军事冒险,而是在孟津止住脚步,撤军并且对外宣传这是“孟津观兵”,也就只是一次田猎和检阅军队的行动,目的是为震慑西北方向的犬戎和羌人等异族势力,虽然犬戎早在姬昌时期就被周人伐灭。姬发仍然宣称此次行动只是阅兵,以尽我西伯守卫边疆的义务。

因此,姬发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并没有引起帝辛的警觉。甚至有臣下提醒帝辛要提防周人的异动时,帝辛心不在焉的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而后第三年,帝辛等待军队休整完毕,粮草军械齐备之后,再度发动了对东夷的战争。这一次姬发获得了潜伏在商都间谍的消息,得知此时商都内部空虚,精锐军队倾巢而出赴东夷远征。因此,便有了牧野之战。

纵观周人近百年的翦商战略,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挑战国成功取代霸权国的一次经典案例。周人的兴起、鼎革,及至后来的兴旺,得益于其在战略谋划中实施得当,既有隐忍妥协,又有欺骗谋略,既有战略上稳重的正,又有战略上冒险的奇。虽然周人在这一过程中也犯下了错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季历、伯邑考和众多周人因此殒命,季昌也被长期囚禁,但周人能够及时的纠错,回到正确的战略轨道上来。最终周人通过自己的政治谋略,外交手段,结合恰当的军事武力,刚柔并济之下终于取得了大战略的成功,为后世的战略家提供了诸多借鉴,可以为大国崛起提供重要的参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