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胜利后,正当列宁踌躇满志地想要大干一场时,1918年,苏俄内战爆发了。国内资本主义势力与境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在摇篮里。为此,经过人民委员会决定,宣布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财力和物力,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胜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种强制性措施抑制了经济活力,打消人民生产积极性,许多措施超过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诸多弊端。
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红军粉碎了国外反动势力的干涉入侵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人民政权。战后,列宁直言不讳地指出自身的失误,认为应广泛的听取群众意见,决定在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处设置群众民意反映的机构,倾听民众的声音。
经过了多年战争,苏俄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经济极其困难,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列宁在广泛收集民意以及调查后,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够恢复发展经济。为此,他深入分析了商品与货币间的关系,结合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国情,于1921年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列宁曾就经济政策说道:“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为此苏维埃政府决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激发经济活力,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
1921年7月,苏俄将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由私人经营。到1923~1924年度,国家共收工业税5,800亿卢布,其中私人企业就缴纳了4,100亿卢布。在1924~1925年度,从耐普曼工业企业共收直接税2.9亿卢布(工业税,附加税,所得税),占当年度全国共收直接税6亿卢布的一半。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南高加索联邦4个加盟共和国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尽管列宁在逝世前极力反对,斯大林还是在众人的推选之下继任了苏联主席。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斯大林及其他苏联*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因此,苏联如不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旧发展道路,则会被越拉越远。所以,斯大林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确实是结合苏联国情的判断,在西方的反苏思潮如此高涨的时期,工业化的脚步必须加快。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陆续开始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在此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的铁路。新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直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西伯利亚建立了新的工业区。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然而,这种工业化建设侧重于工业,忽视了民生幸福。“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达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经济发展不均衡,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爆发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的过程,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然而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意愿,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导致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强制措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粮食总产量在1931~1932年下降,经历1933~1937年的增长,在1937年达到俄国历史上的最高点,1938年产量又开始下降。1940年的总产量比1928年仅有10%的增长。苏联的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化运动前的1925~1927年期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平均为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期间牛从6,010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 00万头降为3,730万头。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的运动。1930年,苏联开始实施消灭富农政策。在此后的两年内,共有60万户富农的财产被剥夺,24万户富农被强迫迁徙到西伯利亚,乌拉尔等荒无人烟的地区。在部分地区,被清算的农户竟占农户总数的15%~20%。
尽管如此,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做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从法律上肯定了这些变化。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正式形成。
苏联模式在经济上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这导致了苏共逐渐与群众失去联系,无法听到群众的呼声。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苏联跻身于世界工业强国,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全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