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重印孙著《 拳意述真》序言

梁漱溟:重印孙著《 拳意述真》序言

首页角色扮演逆圣传更新时间:2024-07-24

中国固有之体育莫善于所谓内家拳者。内家拳概括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而言,其源本道家而来,一若吾国之传统医药学术,而迥异乎西洋体育运动之所为,亦犹乎中医之迥异于西医。质言之:拳家医家一皆向内体认生命,以道家之学为本;所不同者医家以针灸药饵为病患者驱邪扶正;拳家直从养生修命为自身作功夫。孙著《拳意述真》之可贵,即在其透彻地揭出内家拳实为道家学,有非一般练习拳脚者之所知。惜其书出版早在五六十年前,少见流传,而在古学晦塞之今日,吾尤惧其湮没失传,由是有志为之重印出版。 孙氏此书自有不少缺点。著作体例不佳,且有自乱其体例之处(如在述形意拳中忽杂以八卦拳家之言), 又如刊本错字落字种种错误极多,虽附有刊误表而表出者仅其十之一二,此其缺点之小者。言其大者,凡所征引,偏详于北方之学者,而不及其它。然以中国之大,精于此道者岂止于此?此固由孙氏为北方人,囿于其所见而然,似应在其书中自白所见之未广。

今为此叙言,将述说我所知杜心武先生实与孙氏同为此道中同等高明人物,而杜先生湘西慈利县人,早年阅历多在川黔滇一带,据其所语我者适足以补孙氏见闻所未及。尤其重要的,乃在杜先生所言与孙氏书中之所言,有若符节,互资印证者——请看下文。

兹先述杜先生其人。据我所知,先生名慎槐,字心五,一字心武,世居慈利县某乡,大约生于公元1870 年,卒于1953 年。自幼(八岁)好习武艺,结交名手,竟以此荡其家产。十四岁即在川黔滇一带山区为商旅保镖。以加入哥老帮会颇早,年辈居上海黄金荣、杜月笙之前;暨其老,遂为会中最高领袖。顾不问事,萧然自隐,不为人所瞩目。约当二十岁时走镖遇敌受伤。退休养伤中,颇悔其不自爱惜,习染烟赌嗜好,立志戒断鸦片,弃武习文,曾考中秀才。值科举制度罢,风尚游学外洋,先生亦东渡日本,得毕业于西京帝国大学农科。其时桃源宋教仁方留学在东,彼此有湘西同乡之谊,因而相熟。辛亥革命后组织北京第一届政府,宋出任农林总长,引先生人农林部任职,兼任西郊农事试验场(今之北京动物园即其改建者)农业讲习所事。住家在西直门内酱房大院,如是者多年。迄于1928 年乃随政府迁南京,旅游京沪间。我如何得奉教结交于先生,今不复记忆,约计当是1919 年前后彼此皆住家北京之时。其后我或居粤,或居鲁,每游沪入京辄相会晤谈。上文所谓一次重要谈话,其言与孙著有互资印证者,即在我1928 年秋自粤游沪之时也。

1 928 年10 月间,我同友人陈证如(铭枢)自粤旅游京沪间;一日值中央国术馆(所谓国术即拳术武艺,馆长为张之江)举行全国性考试比赛,即偕往一观,且被邀登上主席台。台上孙禄堂氏为裁判长,位居中,其它裁判员数人列坐左右。孙氏身躯似不高,而长髯垂胸,气象甚好。适杜先生及其友文素松(原国民毛命军总部军械处长,曾在广州相识)同在台上,因得把晤。杜先生借寓文家,相约再聚。文家住慕尔鸣路一百八十号,次日我即往访。

先时既知杜先生早已不谈拳术武艺而专志道家功夫,文则又从杜以学道者。我早晨往访,午饭后乃别去,谈话甚多,且颇有见闻,兹分条记之于下:

甲、杜先生谈,他学道功为医治一身宿疾内伤,皆种因于少壮时者。然其所抱人生观既走上好道学仙之路积有数十年矣。

乙、同时暂住文家者尚有一刘老师,则杜先生所从以学道者,据闻是二百岁人,人称刘神仙,时来时去,行踪飘忽无定。我到文家移时乃见其从外来,略不与人搭言,径自就一帆布行军床闭目睡卧。头颅大,身量不高,着一夏布长衫。比其睡熟,文君引我趋视之,揭其长衫,露见肚皮白润柔嫩。文谓其肌肉仿佛乳婴,试用手抚摸果然。午饭之时,同席而坐,彼仍嘿嘿无语,我亦不便向其请教。此殆所谓莫测高深乎?

丙、午饭时,主人为我备有素菜,以我习惯不肉食故。因而引起杜先生谈其不同意见。大意谓佛家之茹素及其静坐法皆于人生非宜。道以自然为宗,凡不自然者皆非也。身命在人如房屋,房屋修不好,将坍塌伤人。道家是“性”、“命”双修的,先修命以为基础;佛家乃遗命而修性者。自古道家以养生为主,杜先生之言固是其代表。

丁、杜先生云:生而为人,自宜善自保养。身体活动莫善于太极拳。孩童少年是好动的,宜诱之学拳,活动贵有其道也。太极拳实是一种养生养气且以养心之术。西洋人所谓体育者卤莽灭裂,每转致伤身。其飞机制造信为卓越,顾于使用飞机之人则遗忘之矣。西洋人未知注意生命之理,将来必败。

戊、杜先生言,拳术之至者通于道。道非它,性命自然之理耳。通于道,可得“神全”。因述其少年时所遇矮师之事。

据云:往昔走镖于滇黔山区间,寄宿旅店,于旅客中遇一老人奇矮。自己方年少,好弄,辄戏耍狎侮之。老人戒曰勿逞能,以若所能者不堪一较量。试相较量,自己每被击中而不得一击老人。于是叩头拜认师尊,请问姓字。老人曰但以矮师称呼我可也。自己内心总不甘服,其后曾伺隙进击者两次,亦均失败。一次值老人俯首就地洗面,从其身后猛然一棒。棒下,面盆碎于地,乃见老人迎面而立,指笑我淘气。一次值老人双手端持一锅炖肉胁持碗筷而行,又从其后猛然一棒,则见老人稳立对面,所奉食具竟无一失。不禁讶问:“难道你老背上还有眼睛么?”老人答云:“何必眼睛才是眼睛。”― 意谓通身全有眼睛之用。行文至此,便可取孙著有互资印证处摘录如次:

(上略)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亦能觉而避之。(中略)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举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让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如不测之事外来,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下略)

此所云“虽不见不闻亦能觉而避之”者,非即矮师“何必眼睛才是眼睛”之况乎?

若问无待目睹耳闻何以便得其觉察者,孙著固自有说,读者当就其上下文求之,这里从省不录。

这里接续谈杜先生事,末后提出我的理解。

1929 年初,我离粤北游之时,又得与杜先生相见于南京。其时谈话内容今不记忆。但尔时曾介绍随行之云生颂天向先生求医其脑痛之宿疾。承先生允许,云即留于南京,从学约近一年。先生的修养和言教从颂天近所叙述者约略可见。兹附之于后,备参考。

传说中有关征见先生道功造诣高深之事迹颇多,今述一事

1929 年(或1928 年,待查)在杭州曾举行一次国术比赛表演大会,先生被聘为裁判员。会期一个月,临闭幕时,.群众坚请先生表演,情不可却。先生乃于台上表演步法;起步行走如常人,徐徐为周圈绕行而已。台下众人方哗笑不满意之间,台上忽尔步法展开如飞,迅疾如闪电,不见其身,但见一黑影团团而转。正在台下骇异轰动时,先生在台上则悠然而止,稳立台心,向群众微笑点首,面不改色,气息宛如平常焉。

此一表演,人或赞为绝技,而实非一种技巧。《 庄子》 不云乎“臣之所好者道也,而进乎技矣!' (见《养生主》篇)试问外国体育家赛跑,纵然最快者谁又能达此境地?而且所难者犹不在其快速,而难在气不喘嘘,面不改色。

如我所理解,此一表演盖发动了宇宙生命自然之力,与一般人鼓起劲来快跑者截然两事。人类生命特点在得解放于动物式的本能进人理智生活一路。通常在对外行动时,人以意识拣择和后天习惯来代替自发的本能,同时人身内部生理气血运行则付之植物性神经,不须经过意识。但道家于此,全然翻转来,既在内部生理运行上渗人自觉意识,而可能达于某种的自主自如,而当真形碗在在在夫命动,夭所容心。此时他的身体动作(例如步行)径可接通宇宙生命自然之力(此为动物式本能之所从出而远超过之),不用人为之力,是以他逸而不劳也。

即此一事,可见杜先生于道家之学造诣不浅。顾其深浅次第则非吾侪外行人所及知耳。流俗浅见不相信道家者,宜从此一事有所反省。

行文至此,略可结束。云生颂天所述杜先生的为人修养及其言教附录于后,供参考。

“颂天1929 年随师到南京,首次见杜先生,求为治病。先生当时任职南京,在鼓楼饭店包租一小房间,早出晚归,因而颂天趋侍教言亦多在晚间。小房间内置一靠椅,先生恒独自默坐椅上;有客来,亦坐椅上谈话。白天从不卧床午睡,偶尔于椅上假寐,且以昏睡为戒。先生不主张静坐,其自己如何用功不得而知。但知其不服用任何药物而完全依靠自力。刘神仙赠予一小葫芦内有许多小药丸,谓可有助于用功。先生不用,转而付一必. . . . .自与我服食。先生教我做治病功夫,总是做熟了一点,再往下说给一点。起初的指点,只是教我如何摩擦身上各部位皮肤及肢体如何活动,于其所以然之理不加说明,待习之自悟。据我后来体会,各种摩擦和动作无非为疏通各部位的脉络,松开周身的气路而已。但其中值得特别注意者,摩擦多是要逆生理气机之自然流向运转之。例如一种摩擦是首先用双手从头面而喉,而胸腹,而会阴,往下抹;接着双手从会阴转而向背后而上于腰,而脊背,而颈,而头部。这样往下往上,周而复始,每天可以做多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逐渐用意引着气脉照前线路来运转,久之,就不再用意引导,其气亦自然地逆而轮转了。

“如此摩擦功夫只是一种准备工作,其根本着眼乃是男子精气的气化。譬如先疏通渠道以利灌水,水为根本。道家以男子精气为根本。‘顺则生人,逆则成仙,是其恒言。其功夫便是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者。人在少壮时精气壮盛,若循此作功夫,持之以恒,则元阳日长,阴翁日消,精神体质日进于健全,其却病延年可以无疑。反之,如一般地精满而泄,不免于精损形衰了。此理不难晓,惜乎实践大不易。而道家于其炼精之术亦备极慎重,保密不宣。

“一次先生曾以书面赐教,嘱我功夫务必点点做到家,但又不要着意。书中有? 明明白白往前去,糊糊涂涂度光阴,之语,则似为先生之自道者。按此曰‘明明白白往前去’,是指功夫中默默地清楚自觉而言,其曰‘糊糊涂涂度光阴’,则于身外事不暇多顾,有理乱不闻之概。”

梁漱溟:重印孙著《 拳意述真》序言X

“四壁烟云张旭草,满庭风露赵昌花”,原来是有典故的。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一诗里面曾经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原诗如下: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相传张旭一生的心思全花在了琢磨练字上,家里满院荒草、家徒四壁,他也是满不在乎。唐代诗人李颀有诗《赠张旭》一首:“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左手执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活生生的刻画了张旭的性格状态。

梁漱溟:重印孙著《 拳意述真》序言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

孙禄堂:八卦拳学序(佚文手稿)

(首页遗失)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于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各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有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孙伟:孙禄堂《太极拳之名称》解读

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中的一段《太极拳之名称》,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文章,文章不长,但研读起来,还是花费了我很长时间。原文如下:

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〇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注释: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说的是元气,也就是先天之元气,我们每个人都有,实际上在我们身上,也就是之所以活着的生气,所以,孙老下面紧接着说到“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我们身上的这重活气生气,存在在我们身体的各个地方,我们练拳,就是练的这股气,它本身就有,这也是练内家拳的实际意义,不强调肌肉,强调气,仔细想想,说的也真是对,我们生病,或者肌肉痛,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不通则痛,什么不通,气血,气血是什么,是通过血管和脉络通达我们身体每个地方的物质,虽然气看不到,但是千百年来,中国医学证实它存在,而且我们也觉得它在,我个人觉得,它就是一种意识,是能通过经络达到身体各个部位,要不然我们后天意识要控制自己的身体,怎么做到,虽然现在说是神经,但神经里面运行什么。是气,也就是我们说的灵气吧。所以孙老说“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又接着说“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这里要解释的是开伸合收,是拳中的阴阳变化,并不是阳就是使劲,阴就是没有,阴阳都是实的,不过是有阴有阳有去有回,着眼和用途不同罢了。就像自然界,山阳和山阴,都是实实在在的山,地方不同罢了。但是,拳的妙处就在于它随时的变化,虽然大自然也会变化,但大自然变化是个在人类看来很缓慢的,但是人作为一个小天地,可以随时变化,所以孙老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一气是什么,就是流行在我们身体内的灵气神气生气,就是我们身体这个小天地,静止的时候,太极一气不分阴阳,只要动,就分阴阳。

孙老所说的精彩就在下面这段话:“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其实说的是一种东西,就是无极生太极的太极,也就是心中的那点虚灵,那点灵光,但是。它是在“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的人先天藏有的养生的先天元气基础上产生的,那个是无意识的,这个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这个是扭转乾坤的气机,我们练拳,练得就是这个转气机,顺化后天回归先天。所以老先生说以体言,则为太极,它是重造我们身体天地的气机。但是,我们原本身体里就有先天元气,侵润在百骸之中,只不过为后天有所伤,但是只要我们活着,它还是在起作用,所以时阴时阳,伸缩往来都是这个气在起作用。,所以说以用言,则为一气。太极,是一团和气,一气是施之有体。

“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这段比较费解,实际上也在于要明白其中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这里说的是气机,也就是阴阳转换的气机,就是丹田的气,也就是内家拳说的“内劲”,我们常说的心想的心,也就是说“卷之则藏于密的密”。一气活活泼泼,则是“放之弥六合”,实际上就是这个气,这个精气神。可大可小,内家所说内劲,道家所说金丹,儒家所说浩然之气。佛家所说圆觉。大概就是这个。

“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〇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开合动静相交处,就是丹田里面的“一点子 ”,

圜者,有形之虚圈〇是也就是拳架子,虽然有形,但必须要有研者,无形之实圈●充其内,就像一个空木桶,一踢就倒,但是如果里面装水,那就是有了研。不过水桶里看得见,身体里的看不见,我们练的,就是要不断充实这个无形的实圈。阴阳变化,是施之着力着意不同,并不是在身体里形成凹凸不齐,是无有凹凸之处。

“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这句话十分重要。要慢慢领会,这就是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的原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