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各种中国的通史和简史,大家会想到什么?吕思勉与傅乐成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清代一本非常著名的纲目类史书《纲鉴易知录》
中华书局《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全8册)共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仍被多位知名人物熟读、推荐,如教员,张元济,胡适,梁启超,林语堂,南怀瑾等。
人们对《纲鉴易知录》十分重视,争相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热爱和推荐此书。1910年,*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使少年*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
张元济回忆,少时“心界、眼界无一非三代以上景象”,一直到长大以后,无意间看到《纲鉴易知录》,乃知战国以后尚有谓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乃至于我大清者。
国学大师南怀瑾在做讲“中国文化”时推荐过的书目不多,但每个都是精选而来的,其中也有这本《纲鉴易知录》。
比如南怀瑾就说:“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配合前面几部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
但是也有大佬不喜欢的,比如说顾颉刚于《当代中国史学》表示“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例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变相的《纲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
那么作者吴乘权又是谁呢?我说《古文观止》大家肯定都知道,也知道作者吴楚材。对,就是这个吴楚材也是《纲鉴易知录》作者。
吴乘权(1655年-1719年)
吴乘权(1655年-1719年),字子舆,号楚材,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康熙三十四年曾与侄子吴大职选注《古文观止》,康熙五十年(1711年),又与周之炯、周之灿兄弟编成《纲鉴易知录》一书。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享年64岁。
吴乘权小时候就极其勤奋好学,16岁时就算患上足疾在患病的几年中依旧每天日夜读书,等病好了,自己的学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便在家中开私塾育人,之后也曾参加科举应考。
24岁时前往福建投奔族伯吴兴祚,彼时的吴兴祚正被康熙帝派去福建平乱担任福建巡抚,吴乘权便在他的门下担任文案*,兼职陪弟弟读书。
吴兴祚评价他:“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公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慧心。”按现在来说,吴乘权的文学水平在当时来算也只是一般,但尤好读经史,又做惯了私塾先生。
每每讲解文章,或文章被他人取阅后多有“观止”之叹,之后便与族侄便将平时所教文章汇集到一本书中,便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古文观止》。其中收录了如《兰亭集序》《陈情表》《陋室铭》等多部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古文,并做了新的批注,时至今日仍是青年普及性古文选本。
笔者购买的《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同样并非其原创作品,是以他人著作改编而成。按照年份清楚地罗列了自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直至明朝灭亡的诸多重大事件,重大人物,堪称一本“博古通今”的巨作。本书中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纲”,将对历史事件的精要分析称为“目”,方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记忆历史典故。又因记事简明,文字逻辑清晰,使人一目了然,所以叫做《易知录》。
不像其余史书那般内容冗长且无趣,更不曾出现难以卒读的情况,因此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也是古人的历史启蒙读物。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