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成长的灰色地带被看见,寂寞和游戏即是别样滋味

《寂寞的游戏》成长的灰色地带被看见,寂寞和游戏即是别样滋味

首页角色扮演王的寂寞更新时间:2024-04-15

《寂寞的游戏》是台湾作家袁哲生的短篇小说集。

初见《寂寞的游戏》,一个特殊的暮春的清冷早晨来到眼前,书和境交融,色和字合一

机缘巧合,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那天是四月下旬的一个阴天,后来知道恰好是世界读书日(4.23)。

本来是暮春的葱茏绿意的生机,那个早晨,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去小说里来一场文字之旅。当我先看到张大春为之写就的“代序”里,,我才初步了解了这个台湾久负盛名的文学天才袁哲生及其这本小说集背后的故事,第一感觉是有点后悔,害怕,担心,怕自己也被裹挟进其中的阴郁情绪里,毕竟自己曾经有过抑郁,担心自己还不够坚强去面对生命中的脆弱,因为如此光环加身的袁哲生还是走了,走的时候才39岁。

阅读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和强大起来的有力武器。

所以,逃跑,回避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的经历促使我勇敢地去面对这本书的继续阅读,或许张大春说没有找到袁哲生的生之迷惑的问题,我可以试试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么一个奇才奇书,既然已经在眼前,为什么不能再前进一步去多汲取营养一点来滋养自己?

我想要揭开这寂寞游戏的神秘面纱。

小说集和作者的简介,揭开第一层神秘的面纱

1,小说集

本书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力作——”我们不断地寻找自己,却始终成为一场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是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本书是新京报和腾讯2017年度联合推荐的十大好书。

张大春力荐语:

袁哲生对文字有及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而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袁哲生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反而更能衬托出人物错身而过的际遇,作者对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的关切。

这本书开篇是张大春代序——“袁哲生的寂寞与游戏”。张大春说很多问题,他们已经探讨过,但就是“我们为什么写作?”一直没有得到袁哲生的答案。张大春自然也已经无法再与之沟通得到袁哲生的心迹。而且,张大春说自己即使穷尽一生去阅读袁哲生的所有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弃活着的原因。

第二篇是自序——”灵魂的体重“。袁哲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游走在相信灵魂是存在的,灵魂是有重量的生命意义的探索中。

这本《寂寞的游戏》让我又回到了老路上,当然,也遇到了一些”老问题“和”老朋友“;我很高兴自己能有机会多走几步路,如果人真的还有来生,希望下辈子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再次想起”他们“的点点滴滴。

然后是7个短篇小说,按照顺序分别是——寂寞的游戏,遇见舒伯特,送行(附获奖感言),父亲的轮廓,没有窗户的房间(附获奖感言),密封罐子,木鱼。

书的最后是袁哲生生平写作年表,看的出来袁哲生是一位勤奋的盛产作家。

2,作者

袁哲生生于1966年台湾高雄县冈山镇,毕业于文化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他的文字冷静平淡,叙事简约节制,字里行间处处留白而蕴含深刻意义。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单纯的眼光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21岁就斩获第7届台湾”学生文学奖“。本书短篇小说集是在1999年出版。随后还有”倪亚达“系列小说达四部及其它著作。2004年4月5日辞世,享年39岁。一颗耀眼的星星过早陨落,一声叹息。

揭开面纱看见袁哲生,一个长不大的男孩里,藏着一个“小我”一直没能被看见

整本书里没有过多的介绍袁哲生的家庭背景,小说里出现最多的就是少年时期的孤独的视角看世界,尤其在”寂寞的游戏“那篇体现最明显,没有父母更多的描述,父母都是或隐或现的模糊轮廓,都在忙着各自的琐碎,所以没有看见孩子的成长,没有陪伴沟通,任凭孩子孤独的面对生命中的困境和迷惑。因为没有被看见,所以卑微感和不安全感促使这些孩子们开始躲藏起来,而玩躲迷藏是“我”一辈子最醉心的游戏,或许袁哲生生命最后的选择也是和我们玩那没有结局的躲迷藏游戏?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了,这点我始终深信不疑。

”我“的唯一的好朋友孔兆年在玩躲迷藏的时候,抬眼没有看见躲在大树上的”我“,他的空洞的眼神让”我也不能看见自己,“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躲在哪;孔兆年则是躲藏在自己的水里,仿佛是一艘潜水艇永远静默在自己的水底世界里;另一个没有被看见的朋友狼狗,在父亲成年累月的咒骂声里,则是躲藏在青春叛逆的刺青和监狱里。

有的人一生用童年治愈;有的人却是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没有被看见的成长,注定是孤独而艰难的。

透过寂寞游戏的面纱,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看见的男孩,正在艰难扭曲的成长着。

缺失的父母关爱,没有被看见的心灵,最后都迷失在寂寞的游戏里,游戏人生。

袁哲生“寂寞的游戏”,寂寞的是童年,游戏的是人生

书的开篇是和书名一致的短篇“寂寞的游戏”,写于1998年,小说描写的是主人翁“我”13-14岁之间的成长经历。

破碎杂乱的叙事,围绕着一个走不出去的困境,甚至不知道那个困境的本质,究竟是初次萌发的懵懂情愫?还是充满荒谬折磨的教育体制?又或者是“我”很容易沉溺其间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

唯一明朗的线索是一再重复的,难以自拔的那个场景:

我就这样躲躲藏藏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捉迷藏的乐趣就像一颗流星,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等了很久,幸福的感觉随着时间慢慢消失。我从来没有看过那样一张完全没有表情的脸,和那么空洞的一双眼球,对我视而不见。

通过写幼稚的寂寞游戏,作者表达一种沉重的发现:由同伴的“看不见”,“我”体会到的却是“自我的不在”。

这一场捉迷藏的游戏,最后结束在文末那几句让人悲伤的话语上,显得异常的冷静,卑微,落寞:

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蜷缩在树上,我看见自己用一种很陌生的姿势躲在一个阴暗寂寞的角落里,我哭了。

袁哲生用暗喻表达出,他和像他一样的孩子,那个曾经不被看见的自我是多么的寂寞和脆弱。

因寂寞而游戏,在游戏里更显寂寞。

结语: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整体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很曲折幽暗,仿佛是散文体,但又被每一个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牢牢地抓在手心,不压抑不喧哗不富丽,但总有一种莫名的淡淡的愁绪隐藏在文字里,仿佛是隔岸观火似的淡定,甚至在父子三人从此各自永远分别的场景都写的那样冷峻。

正是通过这几个小故事里,隐隐约约浮现出的父母意象,能够感受到袁哲生的童年应该不是温暖和幸福的,因为缺失的关爱造成的寂寞阴影,而这童年里的阴影却影响了袁哲生一辈子。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袁哲生苦苦探索半生,终究没能寻觅到生命那个宏大命题的圆满解释,终究没有真正打开童年阴影的心结,他最终用游戏的方式来结束此生,或者他只是为了求得来生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袁哲生帮助我们看见曾经的自己,看见幼小脆弱的自我,从而能够自我疗愈,也能够防止为人父母带给孩子成长中的伤痛。

愿我们借此自我救赎,即使独行也不再寂寞,更不用寂寞的游戏来慰藉人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