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了3个窟:西千佛洞、莫高窟和榆林窟
莫高窟最出名,西千佛洞离莫高窟最近,一般旺季订不到莫高窟门票的,会去西千佛洞弥补下遗憾
最喜欢榆林窟,榆林窟没有莫高窟的规模和热闹,却有保存完好的壁画、尤其是西夏壁画,更有一份难得的静谧,如果莫高窟是行走江湖威名赫赫的大侠,榆林窟则是隐居山间的世外高人
错了,不是山间,是峡谷,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平原被榆林河的河道生生下切出来的峡谷,不走到跟前难以发现
吐蕃人、归义军、西夏党项人、蒙古人,在瓜州来来去去征战不休,但他们都信佛,信佛的各族人民先后在榆林河两岸的峭壁上开凿洞窟,他们的信仰在榆林河边比邻而居
当地老百姓称呼“莫高窟”为“千佛洞”、称呼“榆林窟”为“万佛峡”
榆林窟现存43窟,其中东崖32窟、西崖11窟,272身彩塑多数在清代被重修,原貌不再徒留遗憾;5650余平方米的壁画跨越唐代至元代800年,其中唐代的经变图、西夏的文殊普贤变和水月观音都是稀世珍宝
榆林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又不对外宣传,来的游客少,正因为如此,榆林窟的很多壁画保存完好、色彩依旧,这一点胜过莫高窟
除了经变画、工笔单帧佛像之外,榆林窟还有相当数量的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写实画面,可以一窥吐蕃、蒙古尤其是神秘的西夏的真容,艺术价值之外更具史料价值
榆林窟开放的普窟有5、11、12、13、17、19、23、26(含27)窟,调节开放14、16、21窟,门票40元随机带看其中5个洞窟
特窟需要另外买票:第2窟100元/人,第3窟150元/人,第4窟100元/人,第25窟200元/人
买了普窟票和有西夏文殊变普贤变的3窟、有唐代观无量寿经变的25窟两个特窟票
进入景区,拾级而下
戈壁峡谷在眼前倏然打开如同地裂,榆林河(也叫踏实河)静静流淌,据说是因为河边多榆树而得名
跟王道士发现莫高窟的故事一样,榆林窟的重新现世也因为一个道士,雍正元年有个吴道士吴根栋误打误撞来到此处,在东崖石窟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象牙佛龛,于是决定留下住持,重续香火
跟着讲解员进入洞窟,照例不可以拍照片,只来得及匆匆记下感兴趣的只字片语,回来再复习,以下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画册和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公号
初唐17窟
17窟、28窟是榆林窟最早的洞窟,榆林窟的开凿时间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史料,至今仍悬而未决,一般认为始建年代不会早于初唐
17窟属于中心柱窟,中心柱四面各开一圆券形敞口大龛,龛内各存一身佛像,均为唐塑,但后世有修复,只有正中佛像的袈裟和左侧佛像的佛头是初唐原物
壁画绝大多数经宋代至清代重绘,只南向龛、东向龛内部分壁画为唐代原作
此外,榆林窟第6窟内的弥勒大佛也属于唐代前期造像,大佛高24.35米,面相圆而端庄,线条挺拔有力
只是佛身的袈裟及面部贴金在清嘉庆年间重新妆銮
穹隆顶上原有的圆形华盖已经风化剥落,石窟上部有明窗,可直接照亮大佛的头部
中唐时期大历十一年 (776年),吐蕃人占领了瓜州
吐蕃人信仰佛教 , 在榆林窟也开凿了不少洞窟, 但多数被后人重修重绘 , 只有25窟和15窟前室完整地保存了壁画原作
中唐25窟,推断是吐蕃为了庆祝和唐朝交好而建的官造大窟,窟内壁画被称为敦煌石窟艺术之冠,需要单独购票的特窟
窟分前后室,甬道连接,主室为方形的覆斗顶窟,彩塑尽毁,中央佛坛上结跏趺坐的主尊佛像为清代重修
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石窟中保存最完好、艺术成就最高的经变画,历经千年,色彩依旧鲜艳,其中局部被临摹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画工以世俗世界为蓝本描绘了极乐世界殿宇巍峨、宝树成行、百鸟和鸣的恢弘景象
主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分列两侧
座下听法菩萨姿态各异,其中一位右手支颐,垂目沉思
中央舞台上,乐队相向而坐,一位壮硕丰满的舞伎正踏歌起舞
舞伎身体左倾,眼睛注视着身旁弹琵琶的迦陵频伽,双臂外展,十指箕张,左腿弯曲,脚拇趾灵活上翘,作击鼓跳跃之姿,有说这就是当时流行的胡旋舞
台下清澈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中,一朵莲花中央端坐着一位化生童子,双手合十,静待花开
这是一个“无有刀兵,无有奴婢,无有欺屈,众生平等”其乐融融的佛国极乐净土
北壁的弥勒经变以“弥勒三会”为主体,将弥勒世界放置在一幅庞大的青绿山水之中,弥勒说法,度化众生
前来听法的天龙八部都是武将装束,形象丰满,威严中又见纯真,憨态可掬
画中出现的农耕、丧葬、婚嫁、剃度等人间生活场景,更是研究1200多年前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左上角,一种七收
佛经中说: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在弥勒之世,农人播种一次便可收获七次,无须年年辛苦、四季操劳,人们过着衣食无忧的安乐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里面的耕作场景和农耕工具写实生动
左下角,老人入墓
佛经说:弥勒世界,人寿八万四千岁,临终之前,自诣墓茔
在弥勒世界,人寿将终时会自己到墓冢而死
墓园里,一位头戴幞头、须发皆白、身穿白色长袍的老人坐在墓中胡床上,扶着藤杖安详地与亲人告别,孙辈伏地叩头,家人以袖拭泪
有点震撼,人间“安详离世”却是奢望,似乎不在ICU里插满管子不得不痛苦离去便是人生未满、后辈不孝,弥勒弥勒,如此何解?
左下角,路不拾遗(见宝生厌)
一个华丽的宝函丢弃在路边,两个行人路过,回头看了一眼便离开了,弥勒世界人们对宝贝毫无贪心
佛陀说:已往众生为了宝物互相残*,为了宝物互相偷、劫、妄语骗取,由此造下无量罪,在生死轮回中受尽无穷苦报
右下角,五百岁娶亲
佛经说:弥勒世界人寿八万四千岁,女子五百岁出嫁
帐幕之中宾客对座,其中一位戴幞头、着圆领红袍、端着酒杯的主宾,可能是一个唐朝官员或者新郎的岳父
身着吐蕃装的新郎跪拜致礼,同样吐蕃装束的新娘立于新郎身旁
婚礼上男拜女不拜的习俗,据说始于初唐武则天,在吐蕃统治时期的洞窟中出现此景,说明当时汉俗仍在敦煌流行
右上角,抄经听经
山间林中有两位世俗男子:左边一位跪地合掌,聆听经文,一僧坐于床上,展开经卷诵读;右边一位伏案执笔,正在认真抄写经文
两位世俗男子上方均有云缕升起,各有一人坐于云上,表示他们听法抄经后得度升天了
《弥勒下生成佛经》中说:凡众若是读经、写经、信佛、供养等,都属于修“福田”的善行,在弥勒下生的世界,这些人一定会遇见弥勒,在弥勒三度法会中得度超生
不知道我认真学习、整理佛窟笔记算不算?别写着写着也灵魂出窍了
西壁门左右两侧的普贤变和文殊变是中唐密教常见的一组题材
门南侧普贤变,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携众圣悠然行进,莲花座下昆仑奴举杖挥手驱赶白象
门北侧文殊变,与普贤变相对,文殊菩萨头戴花冠,手持如意,结跏趺坐,座下青狮昂首吼叫,昆仑奴紧拉缰绳,神情紧张
25窟东壁,也就是正壁,是一幅以大日如来卢舍那佛为中心的八大菩萨曼荼罗
什么是曼荼罗?赶紧翻网页: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认为区内充满诸佛与菩萨
卢舍那佛左边的壁画已毁
特窟就是特窟,讲解员说25窟的壁画,融合了大唐、吐蕃乃至西域的绘画艺术和文明特征,是莫高窟同期壁画无法比拟的
顺便查下同时代的第15窟,前室壁画风格与25窟完全一致
南壁的东方天王,身著铠甲, 双目圆睁, 拉弓搭箭,将军威武
窟顶的飞天,头戴宝冠,手持横笛, 飘然而下, 别有情致
晚唐时期,地方大族张议潮组织归义军赶走了吐蕃人,回归唐朝
到了五代至宋代(西夏),曹氏大族接替张氏统领瓜、沙二州,榆林窟现存洞窟有近一半为曹氏所造,窟中留下的供养人姓名、官职、服饰等信息,极具史料价值
第12、16、19、32、33、35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12窟,建于五代,笔记上就记了几个字:立体贴金菩萨,清代药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了
网上找到一幅“慕容夫人曹氏出行图”,有点印象,但是太过残破,跟特窟实在是不能比
接下来的13窟,前室元代,主室宋代,只记得讲解员说元代前画像是先晕染再勾线,相貌神情各各不同,到宋代演变成先勾线再晕染,看上去更像复制粘贴
再到19窟,19窟印象最深的是甬道壁上的五代供养人像
节度使曹元忠的眼睛恭敬地看向菩萨,但跟着讲解员换个角度,便发现曹节度使的眼神又是落在甬道对面的夫人身上的
对面壁上曹夫人翟氏,戴多重项饰,着镶边长裙,脸上两坨红晕,凤冠华丽,步摇轻颤
其实供养人像最多的不是19窟,没去的16窟才是榆林窟供养人像的代表
曹氏出资大力修建洞窟,五代洞窟中保存着大量曹氏家族的供养人像,如曹议金、曹元忠等的真实形象
曹氏家族一直保持与中土王朝的密切往来,又以和亲方式在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中得以生存发展,这些供养人像和伴随他们出现的汉文,西夏文,蒙古文、回鹘文题记,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16窟曹议金画像高1.67米,几乎与真人等高,着绛色宽袖长袍,头戴直角幞头,双手端香炉面佛而立,侍从持宝刀、弓箭和剑囊相随
榜题题写“敕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兼托西大王谯郡开国公曹议金一心供养”
曹议金的夫人是甘州回鹘人,典型的回鹘女装:紧袖翻领长袍,桃型凤冠,面贴花钿,双手于胸前合抱香炉,面向佛像,身后三身侍女跟随
榜题书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陇西李氏一心供养”,表明了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和政治联姻的政权状况
同时期的还有32、33、35窟,各找一幅贴上
32窟《维摩诘经变》中,有人在下围棋
33窟《地狱变》,地狱变是五代以后瓜沙地区出现的新的壁画题材
35窟《五智如来曼荼罗》,还记得什么是“曼荼罗”么?
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 曹氏归义军最后一位节度使曹贤顺投降西夏,西夏占领了瓜州,1036年,西夏又攻占了沙州
曹氏末期到西夏初,回鹘在瓜、沙一带的势力较强,榆林窟第39窟的壁画具有典型的回鹘风格
前室甬道两壁回鹘供养人像
与高昌壁画风格相近的千手千眼观音
西夏是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建国19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西夏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唯有西夏留下的精美的佛窟艺术作品为这个迷一样存在的王朝给后世提供了珍贵的考证线索
西夏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北宋求取佛经,同时还派人到西藏请藏传佛教大师来传教,因而西夏佛教具有汉藏结合、显密双修的特点
西夏在河西一带大兴佛事,建寺修窟,榆林窟被西夏高僧慧聪誉为“白日圣香烟起,夜后明灯出现”的“世界圣宫”
第2窟、第3窟、第10窟、第29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窟
2窟是特窟,我们没进去,主要看点是西壁门左右两侧的两铺水月观音
西壁门北侧水月观音是西夏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敦煌乃至全国水月观音类题材画像中最精美的作品
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双裙,斜倚玲珑山石,左手抚膝,右手轻捋飘带,神态悠闲,周身笼罩在巨大的透明圆光中
山石后探出几枝翠竹,空中彩云浮动,一弯新月,淙淙流水,意境自在闲适
海上善财童子乘云而至,向菩萨合掌行礼
右下角,一位年轻僧人身穿袈裟,双手合十高举,遥拜观音,身后的猴面行者头戴金环、一手牵马一手遮额仰望观音
历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经时曾在瓜州停留月余,画面表现的就是玄奘取经的故事
南侧的水月观音图,巨大身光圆轮中,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长发披肩,坐在水边的岩石上,左手微撑石面,右臂轻轻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轻拈串珠,似在凝神遐思,聆听世间疾苦
观音身后修竹摇曳、怪石嶙峋,空中祥云缥缈、青鸟蹁跹,画面左下侧,龙女双手合十,虔诚礼拜
此时壁画的色彩从盛唐的辉煌富丽渐渐趋于清新淡雅,多以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所用矿物颜料中,有一种天蓝色尤为漂亮,是用阿富汗进口的青金石研磨而成,据说价格是黄金的三倍
只可惜,画中人物的肤色已经氧化成黑色,看下张大千临摹的北侧水月观音
白居易曾写诗咏叹水月观音画像: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像,万缘皆空
特窟我们买的是25窟和第3窟,3窟,西夏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保存的塑像和壁画是汉、藏及显宗、密宗文化融合的代表
讲解员说,这一时期,敦煌地位不如瓜州,因此榆林窟的西夏洞窟艺术水平高于莫高窟;西夏灭国时,王城兴庆府(今银川)被蒙古人毁尽,现在国内能看到西夏艺术巅峰之作的地方,只有榆林窟
走进这个小小的洞窟,走进时光隧道
主室长方形,中间佛坛上存清塑数身,四壁下部双层台基上有清塑十八罗汉像
元代蒙古穹窿顶,绘金刚界五方佛曼荼罗,明王大头、短腿、一手高举,瞪眼呲牙作愤怒状,属于藏传佛教内容
东壁南侧的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十分独特,佛经上记载的千手千眼观音持物手为41只,这里画工没有按照通常的画法画出观音菩萨的每一只手,而是用140多件器物来代表
特别是其中两两对称的8幅西夏生产图,真实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场面,在绘画史、朝代史甚至是科技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张一张来看看当时西夏人的日常生活
冶铁手《锻铁图》
三位男子,其中两位锻铁者,着短襦,束绑腿,穿草鞋,一人用钳子夹住铁砧上的铁块、举锤击打,对面一人也高举铁锤准备敲打铁块
一起一落间,有没有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西夏传来?
画面中间有一个立柜式双木扇风箱,第三个人坐在风箱前,右手往炉里加燃料,左手用力拉风箱
元代的文献记载过这种风箱,风箱上两个竖长的活动木板一前一后交替开合,推动空气流动,连续鼓风提高炉火温度,是当时先进的鼓风设备,壁画的年代证明我国使用风箱进行冶炼比欧州早5、600年
酿酒手《酿酒图》
一名女子在灶前烧火,一手拿吹火筒,一手往熊熊燃烧的火中添柴
旁边地上放着酒壶、贮酒器和木桶
另一名女子站在塔式灶台旁,一手持陶钵,一手搭在灶台上,正与烧火女子闲闲地聊着什么
这便是1000年前西夏家庭酿酒的温馨场景
1959年,何丙郁和李约瑟两位先生在《中世纪早期中国炼丹家的实验设备》中,考证此图中的塔式“灶台”为烧酒蒸馏器,酿酒图为我国烧酒蒸馏器技术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舂米手《舂米图》
石臼置于地上,舂米人双手扶架杆,一脚着地,一脚踩踏杵柄,以杵柄下木轴为杠杆带动捣杵舂米,前面有粮堆和簸箕
壁画表明西夏的捣米舂谷法与中原地区并无二致
牛耕手《犁耕图》
双牛架横杆,横杆连接犁辕,耕者一手扶犁,一手持鞭,役使双牛奋力向前
壁画中的直辕犁在当时已经是落后的农具,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比直辕犁先进的曲辕犁,这从侧面反映了擅长游牧骑射的西夏民族向农耕定居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
犁耕图的上半部还漂浮着一把胡琴,研究者认为胡琴是拉弦乐器的始祖,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
东壁北侧还有一幅十一面千手观音
观音本体面相加上上部的十个面相一共十一面
观音的千手伸展形成一个美丽的圆环,每只手中都有一只眼睛,手中所持宝物形状各异:摩尼宝珠、金刚杵、宝镜、宝珠、法轮、莲花、、、、还有一些乐器,如鼓、琵琶、钹等等
五十一面观音和十一面观音中间绘有八塔变,描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涅槃的8个场景
顶部左右两角,魔王波旬带领的魔军正在疯狂地进攻释迦牟尼
最上方涅槃佛右胁卧在方枕上,神态安详,身后弟子举哀,佛足端的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却是中国老妇形象
好了,重点来了,主室西壁门左右两侧的文殊变和普贤变,敦煌石窟中成就最高的山水画,也是保存最完整色彩最本真的两幅经变
西壁门南侧普贤变
普贤菩萨道场在峨眉山,峰峦迭起,突兀险峻,瀑布飞泉一泻千里,山间隐现寺院楼阁、水榭曲栏,竹舍茅屋清静简朴,远近山水相映成趣
普贤菩萨手执梵箧坐于六牙白象背上莲花座,象奴双手紧握缰绳用力拉拽着白象
梵天、天王、菩萨、罗汉驾云随行,衣带、披巾、裙裾、衣袖随风飘扬,“风云将逼人,鬼神如脱壁”
左侧一角有玄奘取经画面,与2窟中所绘玄奘西行不同,这里描绘的是玄奘取得真经后东归的画面:玄奘合掌向普贤菩萨礼拜,身后的猴面行者手牵白马,白马背上驮着佛经
玄奘取经图在榆林窟和东千佛洞一共发现了四幅,均为西夏时期绘制,每一幅表现的情景都不同,普贤变这幅是最早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比小说《西游记》早了300多年
西壁门北侧文殊变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彩虹横跨山峦,古刹隐于幽谷,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坐在青狮驮着的莲花宝座上,面容慈和沉静,衣带随风飘扬,身边簇拥着帝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满壁风动
为文殊菩萨牵狮的昆仑奴,一改唐代壁画卷发厚唇、鼻孔朝天的形象,变成了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
两幅经变均以水墨山水作为背景,画面气势宏大,令人称绝的是,两幅壁画上都没有发现墨线,由此推断这两面巨幅壁画可能未打底稿,是画师一气呵成绘制完成
敦煌研究书指出,2窟和3窟可能是西夏聘请的南宋顶尖画家所绘,水平极高,莫高窟完全比不了
此外还看了个11窟,里面有明代的龙王、风神雨神雷神电母,还有外窟移来的清代18罗汉,降龙罗汉得意洋洋地守着龙王,懒得找图片了
再补几个有特色的洞窟:
西夏绘画有一大特点,就是装饰图案非常讲究,其中最完美的装饰画要数第10窟窟顶的藻井图案
回纹、连珠纹、卷草鸟兽纹、连续龟甲纹、轮形纹、垂角纹、、、卷草中又着意刻画象、狮、飞马、凤鸟等形象
在四披下部 , 垂角纹下面 , 再画飞天伎乐悠然自得地弹奏乐器
29 窟是最早出现西夏文字的洞窟,保存了大量西夏供养人画像及西夏文题记
研究者根据西夏文信息,确认29窟是夏仁宗乾佑二十四年(1193年),赵祖玉、赵麻玉家族出资、请西夏党项族工匠开凿的洞窟,弥足珍贵
洞窟南壁东侧绘有一位僧人,头戴山形冠,身披袈裟,右手拈花作供养状,画像前有西夏文榜题,译作“真义国师昔毕智海”,原来是西夏国师,“昔毕”是党项族的大姓
国师后面赵氏供养人身后,紧随童仆三人
与供养人的恭敬持重不同,三位童仆形象生动,呼之欲出
稍年长者绾髻、肩扛长杆,两位年幼童仆则是秃髻,夏景宗李元昊曾颁布过秃髻令,图中儿童均为秃髻,正是这种习俗的反映
从西夏末到元初 , 瓜、沙二州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榆林窟现存的元代题记多是元代晚期的
元代受西藏佛教影响,艺术上具有浓厚的藏密色彩,第4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窟
4窟壁画注重色彩,善于用强烈的对比色营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
南壁观音曼陀罗
南壁白度母曼陀罗
北壁释迦多宝说法图让人眼前一亮
山水,山石、树木、云霞都以虚拟的形式勾画,这样的山峦图案只在西藏古格王国遗址的壁画中发现过,在汉族地区的壁画中出现只此一处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两位菩萨的坐姿,翘着二郎腿,原来说法是一件十分悠闲自在的事
一路从洞窟出来,讲解员说,绘制这些唯美飘逸的壁画其实很辛苦,在只有窟口透进一点亮光的黑暗洞窟里,画匠们由于常年举着油灯,滚烫的烛泪积年累月滴落在手上,左手往往是残疾的
靠近东崖的管理处办公房是一个四合院,简洁朴素的造型、黄土的墙体,似与洞窟融为一体
看过榆林窟的采访资料,这里的文保员在戈壁滩上一守几十年,2009年通勤车开通之前,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锁阳镇取,到了冬天经常吃不到绿叶菜,他们说与国宝和清苦为伴,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守住初心
讲解员说:也许再过千百年,壁画颜色自然消失后,人们就再也见不到这些艺术瑰宝了
西千佛洞、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笔记终于写完,从两年前去山西看到菩萨长胡子都要惊异,到现在一点一点开始了解石窟的前世今生,有一种平和美好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想去学习去探究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