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有一个比较流行的玩法,叫“假窗户(fake window)”挑战,即让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享受世界各地的风光。
要获得这样的体验,你只需要一台投影仪、一面白墙或幕布,并存储好各式各样、只要你喜欢的窗景素材。
关上屋里的灯,便可以“一键切换”到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简直比《哈利波特》里的飞路粉好使得多。
再点个蜡烛,放一段背景音效,完美地虚实结合,轻松置身于雪中森林里的小木屋、能眺望大海的度假村、阿尔卑斯山区的农庄,或是繁华都市的高层公寓……
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正在被科技所改写。通过技术手段,“虚拟”可以无限接近“现实”,令人们的感官沉浸其中——尽管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假的依然是假的,复制品依然是复制品,你仍然置身在自己十几平米的卧室而不是森林木屋中。
由此未读君想到了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洞穴里面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复刻,唯有洞穴外面才是真实世界。
未读·文艺家新书《仿影双生:一部小说复制品》探讨的正是和复制、效仿、虚实相关的主题,从书名便可略知一二。阅读过程就如同进行了一场“洞穴穿越”——不是单向穿越,而是在真实与虚构的世界中往复穿行。
世界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力作
向文学经典《魔山》致敬的烧脑神作
有没有可能,世上存在另一个你?
有没有可能,你看到的并非真实,你认为的虚构却恰恰源自真实?
小说中存在多个嵌套在一起的世界。主人公珀西的身份,也在随着不同世界的“切换”而“切换”,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抽丝剥茧,寻找蛛丝马迹,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故事虚构了一座置身在茫茫沙漠中的研究所。身份迥异的人物——雕塑家、金融家、细密画画家、翻译家,等等——来到此处,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从事各自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主人公珀西·弗洛比舍也将在这里完成他的项目。
不过,当他被研究所巨型穹顶上的模拟环境包围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项目迟迟未开启。他还不小心把钢笔墨水弄到了唯一一件制服上——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珀西听说城里有一处名叫“双生店”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把任何想要复制的东西交给神秘的店主,并说一句“仿影双生”,就会得到一个比原来更好的复制品……读者将追随主人公的脚步,进入一个蕴含无限可能的世界。
在没有灯光的小巷尽头,在摇摇欲坠的破楼中,在双生店那阴暗的后屋里,有一束光在来回扫描,一次,两次,间隔极短。来回扫动的光束就像是从空中的侦查器上照下来的,寻找着罪犯。光是蓝色的,很亮。它装在可动的滑架上,每次扫过地面,都会发出单调刺耳的响声:哇——哇——声音听着不像是婴儿的哭声,因为它不表达需要,也没有多少含义,它更像是一种电子噪声。这是电路、静电、光导体、电机,以及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导致的,也是混合与转移的结果。滑架还在发出响声。
每当光闪过,滑架就会响一次,声音成双,来回,声音成对,向后,再向前 ——仿影——前后来回——仿影,仿影……
房间里,有个男人在注视着光。光照亮了他的脸,勾勒了他的五官,然后又归于黑暗。灯光闪过的瞬间才能看到他的脸,然后他的脸又消失了。
过程结束,机器安静下来。他拿起成品,仔细检查,把它翻过来,又翻过去。看起来不错。
完美无缺。
甚至比新的还好。
——彼得·门德尔桑德
《仿影双生:一部小说复制品》
小说的语言深邃,情节看似简单,但同时也埋藏了很多伏笔。如果二刷,可能会从中读到此前被忽略掉的细节,只想惊呼“原来如此”!
天赋异禀的装帧设计师?
本书作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他就是世界顶尖书籍装帧设计师彼得·门德尔桑德(Peter Mendelsund)。
彼得·门德尔桑德
他的作品被《华尔街日报》形容为“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其中《情人》曾获《纽约时报》“最佳图书封面设计”这一殊荣。
彼得·门德尔桑德设计的「未读」“K经典”封面
听说过的朋友可能知道彼得曾经是美国克诺夫出版社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艺术总监,现在是《大西洋月刊》的创意总监。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还曾做过以下众多职业:洗碗工、书商、管家、古典钢琴演奏家、专业养鸡户、教师、作曲家、粉刷匠……是不是非常令人吃惊和佩服?
彼得·门德尔桑德酷爱阅读,毕业于著名学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与哲学专业。后来,他又学习了音乐和设计。
哲学、文学和设计在他这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哲学和文学的功底对于创意设计方面很有裨益,便于从文本中提炼出某些关键要素进行创作;反之,作为设计师的视觉化、图像化的思维方式也让他形成了某种新颖独特的写作方式。
《仿影双生》便是由这样一位会弹钢琴、养过鸡、学习文学与哲学的装帧设计师写下的荒诞离奇的后现代小说。
一部元小说,一部当代版《魔山》
这是一本元小说。传统小说往往关心的是人物、事件,是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元小说则更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
它往往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喜欢告诉读者,作者是在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
这是一本当代版《魔山》。从行文中可以见到对《魔山》的巧妙复制。
在托马斯·曼的《魔山》里,一个名叫汉斯的年轻人来到疗养院,来此看望他生病的表兄弟,并希望早些回去。然而,他对水疗的方法和哲学产生了兴趣,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在那里待了很多年。他被水疗中心的计划所灌输,并在某种意义上,精神失常。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复制、仿像和模仿的,这成为了作者选择经典小说作为模板的首要理由——《仿影双生》本身也需要模仿什么东西,从而在形式上与主题呼应。不过即使没有阅读过《魔山》,也并不影响阅读这本书。
“仿影双生”(Same Same)既是书名,也是双生店店主复制东西时需要说出的咒语。接下来就让我们说出这句咒语,打开这本书,挖掘其中的深邃。
世界知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力作
向文学经典《魔山》致敬的烧脑神作
聊几句
如果真有一家双生店,你最想复制的是什么?
评论区分享~
撰文=雪婷
编辑 =泰若克塔
图片=网络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
重新定义真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