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作为全国首个职工文化品牌示范基地,今年,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体育路95号的厦门市工人文化宫历经三次搬迁,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
“市工人文化宫在厦门人心中,不仅是一个‘城市中心地标’的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时代的标签、职工文化传承的象征。” 81岁的厦门市总工会原主席陈垂康说。《工人日报》记者走访了60年中文化宫活动的参与者,记录下他们与这个城市地标的故事。
60年代:洪湖赤卫队浪打浪
“在这里,我们受到了艺术的启迪与熏陶……”200多名老、中、青三代的文化宫艺友相聚在一起,自发组织了一场热闹非凡的艺友联欢会,庆祝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成立60周年。
现年74岁的庄翠莉就是组织联欢会的老艺友之一,也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女主角。1959年10月,文化宮成立工人业余艺术团,这支业余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大戏。“当时我正在厦门一中上高二,在市中学生文艺汇演担任报幕和独唱。适逢文化宫急选歌剧《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的扮演者,他们看演出后选中了我。”
带着好奇与稚气,庄翠莉就这样进了团。“当时物资匮乏,大家经常饿着肚子加班加点排练。我戏多唱段重,为了让后排观众听到,表演时要加大音量,十分累人。扮演韩母的演员经常为我准备一种她自制的饮料,候在场边,等我下场喝两口。”
一些老厦门人至今还记得当年《洪湖赤卫队》上映时万人空巷的场景:“当时在厦门,大家都知道,看歌剧去哪里?去文化宫!看什么?洪湖赤卫队浪打浪!”
1978年:没票,站着也要看
张金城是文化宫第一任文艺科科长,也是《骄杨》曲谱的改编者。1978年,文化宫准备排演当时在全国十分火热的剧目《骄杨》。《骄杨》原是由长沙市歌剧团创作,听闻消息后,文化宫派人赶赴长沙,拿到创作总谱,由于只有业余管弦乐队,一些乐器并不全,所以排演前必须先改谱。
“为了赶进度,我没有回家,而是把自己关在文化宫里整理谱子,花了十几天时间才改好。”张金城说。曲谱抄出来后,张金城却傻眼了:“抄谱的人不懂五线谱,照葫芦画瓢,里面的‘豆芽菜’乱点,和声都不一样。”后来,张金城仔细整理,根据和声关系和现有的乐器效果,改编成适合演奏的曲谱。这次创作经历,还让他留下了眼疾的毛病。
《骄杨》正式演出后,场场爆满,好评不断,甚至一票难求。“每场1080个座位,企业凭工会介绍信领票,但票还不够发,很多没票的观众硬要挤进来,站着看也好。”张金城说。
80年代:职业演员从这里起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意识萌芽,文化活动类别也增加了,文化宫成为厦门的文化中心。
这里不仅有象棋、灯谜、篮球、电影、诗朗诵等各类文体活动,也是挖掘文艺人才、培养文艺骨*重要平台。“文化宫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这里,我才走上了职业演员的道路。”现为厦门歌舞剧院国家二级演员陆以诺就是从工人文化宫走出来的。
1981年,陆以诺在思明区人民医院当药剂师。因为热爱文艺,他经常在文化宫广场上的土台子说相声,渐渐地,被文化宫戏剧部老师发现。 后来,陆以诺在文化宫参加了三期的话剧演员培训班。每天晚上7点到9点,下班后的他准时参加培训,一直坚持3年。虽然他并非科班出身,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表演技艺渐渐成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1983年,陆以诺饰演了话剧《被控告的人》中的海关关长。这台剧目演出时场场爆满。但说起排练场景,陆以诺依然记忆深刻。那时候他刚入门,培训老师是一个台位、一句台词、一个形体地慢慢引导,才帮助他把角色啃下来。
如今的陆以诺,是厦门人民熟悉的演员,活跃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上。但直到现在,厦门市工人文化宫的很多活动,他依然登台主持。“文化宫是我的家,这个家需要我,我义不容辞!”
新世纪:职工身边的好声音
每到节假日,不少厦门职工总会想起一台演出——情系兄弟姐妹,无论阳光风雨,它总是如约而至。从2005年开始,“情系兄弟姐妹”慰问活动共承担演出130余场,服务职工超过100多万人次。
承担演出的是文化宫职工艺术团的文艺骨干,每年的重大节日,他们深入企业、工地、园区,送演出、送文化、送服务,将好声音传播到职工身边。这支艺术团汇集了金融、教育、卫生、电力、通信等行业职工,曾志超就是其中的一员。
2004年,厦门移动公司职工曾志超报名参加了全国职工歌手大赛厦门赛区比赛,获得了第一名。2006年,他作为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推荐选手,在第十二届全国城市职工歌手大赛上获得通俗组金奖。载誉归来的他成为厦门歌唱圈红人,演出多了名气也大了。但是,只要文化宫慰问演出,他都会全力支持,至今已坚持13年。
慰问活动经常下基层走企业,有时候演出条件十分困难。“有一次,我们到同安郊区去演出,山路难走,还遇到寒冷天气,很久才到。但看到观众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就觉得什么困难都没了。”曾志超说,“文化宫培育了我,我要用这份感恩的心回馈更多职工。”(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李剑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