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经常在教育界盛传一个教育模式,叫做释放孩子天性,他们借用“存在即合理”的说法,认为不需要用过多的规矩去束缚孩子的天性,应让孩子纯粹的生长。
这一教育模式很快受到一些家长的追捧,这些家长开始不再管束孩子,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自由快乐的成长。下面的这位家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事例1:
曾经在一个餐厅亲眼目睹了一个场景,一家人正在愉快的用餐,孩子吃了几口就开始站在椅子上跳舞,手臂来回地挥舞,同时还在唱歌。声音越来越明显,已经打扰到周围的客人用餐了,但是家长却不以为然,继续享用他们的美食。服务员每次端菜从孩子的旁边路过的时候,孩子的手都要打到人家端的餐盘了。
远处的经理看到这个场景就过来提醒,希望能让孩子小心服务人员手中的盘子,担心会烫到她。但是这个家长却并不在乎,并说:“没事孩子在玩呢,她自己会注意的。”经理很无奈的站在了一边,并没有要走开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如果碰孩子,那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
分析:
孩子玩耍也是要分场合的,餐厅作为一个用餐场所,本来就不是孩子玩耍的地方,家长并没有提醒孩子,如果真的发生意外,那么这个家长他会做出什么选择呢?这也是我当时所质疑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并不是个例。在地铁上也会出现喧哗的场景。通常不止一个孩子在那里大声的玩闹。孩子的这种行为普遍是缺乏规则意识。
父母认为孩子现在年龄还小,还是处于喜欢玩闹的阶段,为了让孩子释放天性,所以允许孩子可以乱跑,大喊大叫。这就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有规则这一说,更不能谈孩子是否懂得尊重。
对于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而言,当他们准备进入幼儿园学习时。家长就会发现其他小朋友都可以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但是偏偏他的孩子上课的时候就坐不住椅子,会自己主动站起来。甚至在老师讲话的时候,他会不停地拍打着桌子,还会在旁边唱歌。这些情况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身上的。而每到这个时候,家长一定开始着急了。因为他们发现孩子这样上课是没有办法听到老师讲的内容的,更别说会学到知识了。当然也会影响到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其他的同学。
对孩子不管不顾,除了会让孩缺乏规则意识,也会让孩子没有自律的意识,下面这个孩子就是在家长的不断放养成长的,他的变化反应了很多以放养为教育理念的家长教育出的孩子的样子。
事例2:
糖糖的妈妈就是看了某些专家的书之后。决定运用释放天性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她希望她的孩子可以开心、快乐、自由的表达。所以孩子每天起床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甚至是吃饭的时间,妈妈都不会强调。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她也是不多做了解。
不到一年她就发现,她的孩子的成绩从之前的中等下降到了班级后几名。她这才反应过来,老师经常和她说的话,“糖糖上学经常迟到,上课的时候也会偷偷玩手机。”她才明白。释放孩子的天性并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顾。
分析:
对于大人来说能自律的管理自己都很困难。更别说还是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面对那么多新鲜的事物,孩子必然是想去尝试的,家长如果不做过多的了解。在恰当的时刻为孩子制定目标,督促孩子完成自己的目标。那孩子很容易放任自流。自律是一个需要经过慢慢训练才可以实现的能力,如果你的孩子拥有了自律的能力,那么这个家长便可以,对孩子实施相对的放养政策。
事例3:
之前有一对夫妻到中年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因此他们格外的珍惜,更是对这个孩子加倍呵护。当这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是一味的纵容,他们认为如果要让孩子有出息,那孩子的天性就不要被压制。结果在上学的时候,孩子不认真念书,毕业之后仍然游手好闲,整天追着父母要钱,甚至对父母拳脚相加。
与其说解放天性,不如说不要压制孩子的潜能。有研究表明,在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孩子的潜能被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点也被蒙特梭利在她的书中提到过。
l 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
正确做法:
为了不压制孩子的天性,可以对孩子实施有保护的放养。在父母持续的观察,和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心态的前提下,及时的引导并向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承担结果。培养孩子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让他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
每个孩子天生都拥有好奇心。孩子做出错误的事情和愚笨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去批评和指责他们,应该给予他们引导,将他们隐藏在内心的实际想法表达出来。孩子没有亲自尝试过的事情,他们必然会去想方设法的去做尝试。
父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孩子经验教育,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而不是置之不理。也不应该是直接为孩子规划未来。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再加以培养才能发挥孩子的才能。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但是面对现在日趋紧张的幼儿园面试环节,导致孩子的童年时期就开始进入综合素质的比拼了,这让很多家长都十分着急,因此对教育方式的选择就出现了差异。不过不论用什么教育方式,都要对孩子保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抓住更多的教育时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