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国际贸易路线:香料食品发展势如破竹,汉萨同盟有何价值?

中世纪国际贸易路线:香料食品发展势如破竹,汉萨同盟有何价值?

首页模拟经营中世纪贸易大亨更新时间:2024-05-07

文|一叶禅儿

编|一缕墨香


中世纪的商业,起初不是在地方贸易的影响之下,而是在输出贸易的影响之下发展。

正因如此,时代催生出11、12世纪经济复兴之媒介的职业商人。在中世纪商业开始发展的欧洲两个地区,即意大利北部与尼德兰,情况类似。

有道是,远程贸易是推动的力量。

本文通过论述中世纪时期,商品与国际贸易的路线,浅谈汉撒同盟的影响和价值,旨在为学术界贡献绵薄之力,启发同志们的探索意识。

香料之争

中世纪早期的商业与殖民地贸易颇有相似之处,香料正是这种贸易的首要商品。直到最后,香料所占的首要地位始终未变。

香料不仅创造了威尼斯的财富,也创造了地中海西部大商埠的多数财富。11 世纪时,第勒尼安海与非洲及利凡特诸港的直接航运恢复后,香料成为商船上最优越的商品。

中世纪香料贸易

在葡萄牙人发现新航路而直接购买香料以前,从阿拉伯、印度、中国来的商队,把大批的香料运到叙利亚,叙利亚成为欧洲商船的主要目的地。

载运的方便和售价的昂贵,使香料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据此推断,中世纪贸易是以奢侈品贸易开始的。所谓奢侈品贸易就是成本较低、利润较高的贸易。

直到中世纪贸易末期,这种性质也未改变。

需要巨额运费与大量资金的大批原料、日用消费品的贩运,在中世纪是没有的,这就是现代贸易与中世纪贸易最为强烈的对比。

中世纪的港口设备只是一些简单的木建码头备有一两架起重机,可以停靠200吨至600吨的船只。这就是当时所需要的一切设备,在那里装运、起卸商船上几百吨的胡椒、肉桂、丁香豆、甘等贵重货物。

中世纪港口贸易

西方人自从墨洛温王朝末年起就已停止使用香料,这时以更大的热忧来欢迎香料的到达。

香料迅速恢复了在上等社会食谱中的地位。输送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香料愈多,人们对它的需求也愈大。

无论香料的到达如何迅速、频繁,也没有缺乏买主的风险。中世纪的船主不必担心香料的存货过多和价格惨跌,因为每一艘回到注册港埠的商船,都因贩运香料而获厚利。

不过,也有许多风险存在,例如频繁的船舶遇难,海盗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劫掠,就像正规经营一样地活跃,再加上意大利诸城市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每一个城市都想打败其商业对手,从对手的毁灭中获得利益。

整个中世纪,意大利诸城市在地中海上争夺之剧烈,不弱于16世纪至18世纪,西班牙、法国、英国在大西洋、太平洋上的斗争。

中世纪海上贸易之争

当热那亚和比萨刚刚开始与利凡特通商,威尼斯就决心要把它们从这个向来由威尼斯独占优势的区域驱逐出去。

威尼斯人竭尽能力与机智而建立的君士坦丁拉丁帝国,使威尼斯暂时拥有优势。

1261年拜占庭复兴后,威尼斯就丧失了这种优势,拜占庭的复兴一部分就是由热那亚促成。从此以后,这两个商业大城市就分享了对爱琴海的支配权,继续互相竞争互相损害。

至于比萨,自从1284年在麦罗里亚被热那亚的海军打败以后,威胁程度便极大降低。不过,这种斗争的持久与顽强并没有丝毫损害斗争者的繁荣。

斗争显著地证明了它们的能力,也证明从剧烈竞争的贸易中所获得的巨大利润。

比萨卫星地图

香料是地中海贸易的动力,但它们并没有吸引地中海的全部贸易。

当西方与东方、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关系日益密切与频繁的时候,各种自然商品与制造品的交易也不断地增加。

从13世纪起输入欧洲的商品有米橘杏、无花果、葡萄干香粉、药剂与来自印度的苏木、洋红、明矾等染料。除此以外,还有棉花,威尼斯人把它称为“bombacinus”,这是棉花的希腊语称呼。

热那亚人用阿拉伯语称棉花为“cotone”,后来,欧洲的各种语言就沿用了热那亚人对棉花的这种称呼。

生丝是从12世纪末年起输入欧洲的,并且,当丝织品和棉织品的制造首先在意大利,随后不久又在大陆上发达起来时,生丝的输入量也和棉花一样日益增加。

东方的若干制造品,例如大马士革的缎子、巴格达的神龛、摩苏尔的纱布、加沙的棉纱,在欧洲也是有需求的。

中世纪欧洲贸易产品

西方后来也仿制这些商品。

在现代欧洲语言里,还充满了从阿拉伯语来的词汇。它们是由于东方的商业而介绍到欧洲来的,正是东方商业的活跃及其多样性的证明。

英语中的“长椅、”“市场”、“野菜”、“菠菜”、“茵陈蒿”、“橘子”、“壁橱”、“武库”、“壶”、“仓库”、“糖浆”、“线缎”、“关税”;法语中的“关税”、“港口”、“盐税”、“沥青”、“女衬衣”、“百公斤”“暗礁”等词汇,都是通过意大利人从阿拉伯语传来的。

由于这些商品的输人,一种舒适而精致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欧。作为交换,意大利人以木料与武器,威尼斯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以奴隶,供给利凡特的海港。

但不久以后,羊毛织品就成了主要的输出品。最初是意大利织造的麻织品,从12世纪下半叶起,就是法兰德斯和法国北部的呢绒。

如今,法兰德斯的位置

显而易见,在意大利商人经常出入香槟集市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些呢绒的质地优良,认为它是一种有利可图的贸易。

贸易路线

热那亚港,是向东方运输呢绒的良港。

在热那亚港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呢绒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热那亚档案中保存着的公证人条例指出,在13世纪初叶以前,热那亚输出从各地来的呢绒:阿腊斯、利尔、根特伊泊尔、杜埃、亚眠、博韦、康布雷、土尔内、普罗万、蒙特伊等。

上述地名中包括了不少的法国都市。但是在13世纪时,这些地方的工业地位,被法兰德斯和布腊班特所取代。从此以后,法兰德斯和布腊班特,就成为欧洲最优良的呢绒产区。

这两个地方的呢绒以质地优良著称,而其柔韧、软和以及色泽的美丽更是无以匹敌。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奢侈品。

它们在商业上流行,是由于能卖得好价钱。因此,呢绒在纺织品中的地位,与香料在食物中的地位相同。

呢绒

13世纪后,意大利商人凭借雄厚的资本与高超的手法,垄断了法兰德斯呢绒向南方的出口。

自从香槟集市衰落以后,意大利的大商业公司就在布鲁日设立了“代办处”,经办法兰德斯与布腊班特呢绒的批发购销。

发货时,有铅质签条标明它们的价格与质量。佛罗伦萨负责订购大批未经最后修整的呢绒,送到佛罗伦萨城内有名的“加里马拉工艺行,加工修整。

因此,与布鲁日保持经常联系的法兰德斯和布腊班特的工业,就远远地对地中海的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事实,就使布鲁日具有中世纪欧洲其他城市所无法夸耀的地位。

中世纪地中海贸易概述图

人们往往称布鲁日为“北方的威尼斯”,这是一个误会,威尼斯从来不曾享有法兰德斯港口那种无可匹敌的国际重要性。

威尼斯的力量主要来自海运,并未得力于外国人,只有德国人在那里有一个固定的机构:德意志商行,而其活动也仅限于购买威尼斯船只所进口的商品。

相反,布鲁日则极端依赖它的外国顾客,明显预示了16世纪安特卫普所起的作用。

往来于布鲁日的船只,大多数是外国船主的船只。布鲁日的居民在商业活动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只满足于充当从各处到布鲁日来的商人的中间人。

从13世纪起,尼斯人、佛罗伦萨人、加达鲁尼亚人、西班牙人、巴央人、布勒塔尼人、汉撒人都在布鲁日设有各自的仓库与账房。

他们培育着这个大商埠的活动,使它继承了香槟集市,成为北方与南方商业联系的枢纽,不同之处在于,集市是定期举行的,而布鲁日的联系是固定的。

中世纪香槟集市

直到14世纪上半叶,热那亚和威尼斯开始与布鲁日港建立直接的海上联系。而在这以前,它们只是由陆路与意大利及法国南部相交往。

但是在另一方面,北方船只经常到布鲁日来,斯堪纳维亚的水手们已经放弃提尔,而瞩目于布鲁日。

12世纪时,北海与波罗的海的霸权转移到德国的一些城市,这种商业复兴对布鲁日的财富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1180年以前,布鲁日外港对姆的建立;1293年以前,次文河口的斯类斯外港的建立,不能单单解释为布鲁日港逐渐淤塞的结果,而是由于轻巧、无船楼的斯堪纳维亚的小船,已经被汉撒的载重货船所替代。

如今,布鲁日地图

载重货船需要较深的停泊所,再加上到达的船只日益增多,就需要更大的地位。

汉撒船只的到来,也可以看作法兰德斯商业航运,注定衰落的日子。

事实上,法兰德斯的航运量向来不大。法兰德斯航运的消失,就完成了布鲁日商业所起的纯粹消极的作用。

些耳德河流域呢绒工业的兴盛,是汉撒人与意大利人在布鲁日经营的主要原因。

但对汉撒人说来,继续与意大利接触的利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法兰德斯伯爵意识到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对汉撒人表示欢迎。

1252年,马加勒特伯爵夫人应卢卑克的请求,用帝国若干城市的名义管理对姆的税收。从13 世纪下半叶起,汉撒人或东方人在布鲁日建立的国外支行,直到中世纪末期一直是他们在德国境外所占有的最重要的支行。

中世纪贸易绘画

在北欧,条顿人的汉撒所占的地位,与意大利一些大港埠在地中海流域所占的地位颇为相似。像意大利港埠一样,汉撒成为西欧与东方的媒介。

不过,意大利的东方与汉撒的东方不相同。

意大利的东方,拜占庭与伊斯兰教世界以丰富的自然产品和在数于年文明中臻于完善的工业品供应商业。

汉撒人开发的东方,最近的地区处于殖民过程,最远的地区处于原始的野蛮状态,且面临北方凛冽的气候,森木覆盖的土地,还有冬季冻结不能通航的海洋。

当日耳曼殖民事业越过易北河前进时,在波罗的海沿岸兴起了城市。在卢卑克(1158年建于特刺夫河岸)的有力推动下,日耳曼人接着占领了一些岛屿与河口。

1160年,他们从斯堪的纳维亚人手中夺取果特兰岛,建立维斯比城。约在1218年,他们建立了罗斯托克。

维斯比城概述图

罗斯托克概述图

施特腊耳宋特与但泽大约建立于1230年;维斯马约建于1269年;里加出现于13世纪初;多尔巴德出现于1224年至1250年之间。约20年以后还建立了位置最远的累发尔。

可以说,商业的中产阶级在征服工作还没完成以前,就在斯拉夫人、立陶宛人、勒特人的沿岸土地上立足。

条顿武士还没有占领全普鲁士,也没有建立哥尼斯堡,但是他们已经奠定了厄尔宾的基础。

同时,他们在瑞典的海岸也建立了一个立足点,并在斯德哥尔摩定居,又在斯加尼亚半岛捕捉青鱼。

这些前哨港口,建立在斯堪的纳维亚人刚刚被逐出的波罗的海沿岸,仍然处于半占领状态的领土上。

斯德哥尔摩卫星地图

因此,它们之间为了共同的保障,需要缔结某种协定。

汉萨同盟

1230年左右,卢卑克订立了一个友好自由贸易协定,在卢克的领导下,波罗的海的新兴城市结成一个同盟,北海诸港迅速加入,这就是有名的“汉撒同盟”,也是“商人公会”的通称。

德国海运城市的这种同盟,使它们在北方海洋上拥有优势,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中世纪末,这与地中海意大利诸城市间不断发生冲突恰成强烈的对比。

由于这种协议,德国海运城市成功地抗拒了丹麦国王们发动的进攻,促进它们在海外的共同利益。

汉撤同盟在西欧的贸易基地,有12世纪中叶建立的伦敦钢站,但最主要的,则是布鲁日的国外支行。

汉撒同盟概述图

在东方,它们在诺夫哥罗德拥有另一个基地,并从这里开发对俄罗斯的贸易。

通过威悉河、易北河与奥德河,它们的贸易深入到大陆德国,通过维斯杜拉河控制波兰,并将它们的活动推到巴尔于边境。

另外一方面,自从巴真拿克人于12世纪定居在黑海及里海沿岸后,过去波罗的海通过俄罗斯与君士坦丁堡及巴格达交通的商业大道被封闭了,这使地中海独霸了与拜占庭及伊斯兰教东方的联系。

与意大利诸港成为强烈对照的是,汉撒同盟的出口向例是自然产品,这是它们内地纯农业区域所能提供的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鲁士的小麦、俄罗斯的皮毛与蜂蜜,以及斯加尼亚渔场的木材、焦油、干鱼和腌青鱼。

此外,汉撤同盟的船只还带回头货,它们从英国装回羊毛,从比斯开湾装回部尔纽夫盐(晒盐)与法的酒,这些贸易都是围绕着布鲁日进行的。

而这,正是布鲁日成为汉撒同盟商业的一个中心地,成为波罗的海与贸易终点比斯开湾的中途站,最好的证明。

汉撒同盟的主要贸易路线

在布鲁日,德国商人购买从意大利来的香料,从法兰德斯与布腊班特来的呢绒,然后运到远至诺夫哥罗德与波兰南部。

在所有的海运城市里,这些商品堆积在布匹零剪商的店里,供富有的市民阶级缝制衣服。

汉撒同盟的贸易量,如果没有超过地中海,至少与它相当,不过资金较少。汉撒同盟的贸易开支大,收益小,它的商品不能像香料买卖那样能够提供巨大的利润。

因此,在汉撒同盟的所有城市里,找不出使中世纪意大利成为欧洲金融支配者的强大金融机构,倒也不足为奇。

巴尔迪、佩鲁齐这样的商号与卢卑克的魏腾布、吉尔德森、罗斯托克的托尔勒,这些正直的商人之间存在很大鸿沟,前者完备的商业技术,与后者朴素的方法,适成强烈的对比。

汉撒同盟势力示意图

德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活动力,都没有达到像汉撒那样的高度。

13世纪初期,沿海的城市比曾经把城市文化介绍到帝国来的莱茵诸城市占有优势。科隆在霍亨斯陶芬时代还是德国的一个大城市,约自1250年以后逐渐被卢卑克所取代。

但是,由于莱茵河仍旧是意大利与尼德兰贸易的主要路线之一,因而科隆与莱茵河下游城市乌德勒支,以及莱茵河上游的美因兹、斯拜尔、沃尔姆斯、斯特拉斯堡、巴塞尔一样,仍旧保持商业的重要性。

莱茵河与座泽尔河流域的葡萄园还有大量的酒输出。在所有的主要中心地还保持着一种活跃的工业,虽然它的规模只是区域性。

德国南部,虽然通过威尼斯与地中海商业保持着接触,却远未达到中世纪末叶的繁荣。事实而言,德意志商行在各方面,都难以与布鲁日强大的汉撒国外支行相比拟。

中世纪:汉撒贸易中的莱茵河商圈

萨尔兹卡麦古特与郎内布克的食盐贸易,也无法与海道运销各地的部耳纽夫盐相竞争。

多瑙河通向黑海的大道没有被利用,它仅仅被当作取道于奥格斯堡、累根斯堡、维也纳的巴伐利亚与奥地利之间的交通要道。

匈牙利未开发的情况,以及巴尔干不断的动乱,使多瑙河下游的交通受阻。除此以外,德国过于细小的政治区划,皇帝的软弱,敌对王朝的斗争,都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发展。

而且,这里没有意大利享有的便利:先进的文化,便于和海上联系的地理位置。

在欧洲,英格兰是唯一具有控制本国全境,而不受封建领主阻挠的国民政府的国家。英格兰具有比大陆其他国家更为优越的经济管理制度。

英格兰的汉撒同盟商会仓库

但是,英格兰的工业与商业均不曾因这些优越条件而受益。

各国影响

直到14世纪中叶,英格兰还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

除了伦敦港从11世纪以来,就不断地为大陆商人所利用以外,英格兰的一切城市在爱德华三世以前,都满足于只生产自己市民与附近乡村居民所需要的东西。

英格兰城市生产的优质羊毛,只满足自己以及当地顾客的需要,只有斯特腊特福德于13 世纪约有50年的时期是例外。

这种明显的“病态”,是中世纪早期法兰德斯呢绒业极度发展的结果。

英格兰的呢绒业既然赶不上邻国尼德兰,就只得以原料供给尼德兰。

他们与法兰德斯呢绒业的关系,如阿根廷共和国、澳大利亚与今日的欧洲及美国呢绒业的关系,英格兰人不与尼德兰竞争,转而致力于增加羊毛的生产,羊毛的销路自然没有问题。

英格兰的塞斯特恩诸寺院,便成为杰出的羊群饲养者。因羊毛贸易繁荣的有乌兹河沿岸的圣·易弗斯集市、温契斯特的圣吉尔、斯托布里奇、波士顿的圣·波多尔弗、韦斯特明斯特、诺桑普敦、布里斯特尔。

这种贸易同时构成了国王的大部分收入,并且使诸港埠日趋活跃。

著名的汉萨同盟商人海因里希·舒德曼

英格兰的航运却没有与羊毛的出口一齐发展,这似乎是令人诧异的事。最初,英格兰的羊毛主要由大陆船只运输,13世纪时几乎为条顿的汉撒同盟的船只所独占。

中世纪末期以前,英格兰诸王并未推动其臣民去经营航运业。相反,他们却热衷于以各种特惠吸引外国商人到英格兰海岸来。

这种政策显然主要源于财政的动机,因为他们的财库收入依赖的是对外贸易的税收,而借款来源是居住在伦敦的资本家。

13世纪时,大批意大利人在伦敦定居,他们在伦敦除进行金融活动外,同时经营羊毛贸易。他们把羊毛运到法兰德斯出卖,或运往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呢绒中心,尤其是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的卫星地图

法国的经济性质,远较英格兰为复杂。

在中世纪末期以前,法国并不是一个经济统一体。它由一些互不相属的地区所组成,这些地区之间的关系并不比与外国人的关系更密切。

在南方,蒙彼利埃、郎格多克的亚格摩特与纳尔榜,尤其是普罗凡斯的马赛,都参加了地中海的商业,在13世纪经营着法兰德斯呢绒输出与香料输入的贸易。

但在13世纪末期,由于圣路易十字军的失败以及热那亚的竞争,这些地区的繁荣大为减色,直到17世纪还不曾恢复。

自此以后,马赛的贸易就只限于法国南部了。它的衰落与香槟集市的衰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而我们知道,从12 世纪初,香槟集市就是欧洲的巨大商业中心。

这种衰落给巴黎带来很大的好处,巴黎与布鲁日都成了阿尔斯山以北,意大利商业企业的主要中心。

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圈

他们把丝织业介绍到这里来,但自己则主要经营银行业务。

不过,巴黎在中世纪经济史上所占的地位,与法国文明的声威、自腓力·奥古斯都统治、政治优势都没有关系。

巴黎之所以成为一个国际都市,是由于它的大学,而不是由于它的贸易与工业。

巴黎所吸引的外国人只是意大利人与尼德兰的呢绒商,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宫廷所在和政治集中化的发展。

13世纪末期,巴黎有282个行业,都是由工匠们在小作坊内进行生产,只供应这个大都市的需要,并未企图把市场扩大到巴黎以外。

从工业的角度来看,与意大利及尼德兰不同,法国不是一个输出国家。它的建筑师和雕刻师把他们的艺术传播到全欧,是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完全是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世纪法国艺术小作坊

在法国的自然资源中,占首要地位的无疑是酒。

令人诧异但又遗憾的是,早期法国对于葡萄栽培法与酒的贸易,从没有因它们的重要性而作过相应的研究。

中世纪时,酒在不产葡萄国家的食谱中所占的地位,似乎比现代更为重要。在英国、德国尤其是在尼德兰,酒是富裕阶级的普通饮料。

在根特,一个13世纪的法官区别平民与市民的不同,就是根据后者宴客时总是请喝酒这一点,因为意大利的酒并不输出,而莱茵河与摩泽尔河流域所产的酒又有限。

中世纪饮酒现象概述

从13世纪起,北方国家的国际贸易中,法国酒肯定是占有优势的。

塞纳河流域与勃艮第的酒似乎只由卢昂的船只输出,但是波尔多的酒类,因为数量多、质量高,而且波尔多接近海洋,运输便利,故在12世纪经济复兴开始时就日益驰名。

加斯科尼、布勒特与英国的船只,尤其是14世纪中叶汉撒同盟的船只,从奥累龙河的泊船处与拉罗舍尔港(在商业上甚为有名的“拉罗舍尔酒”由此得名),把法国的酒运到北海及波罗的海的极远处。法国的酒也由河流运入欧洲内地。

14世纪初,大批的法国酒涌到列日,以致尽管运输的路程较远,售价却比德国酒便宜,英国便成为法国酒的一个长期市场。

中世纪饮酒现象概述

直到15世纪中叶,加斯科尼仍是英格兰的领地。

酒的贸易造就了相当大的财富,直到今日,英国贵族中还有因酒而发迹的家族。

波尔多的酒类运输业极为重要,故当时运酒商船队的惯例,居然导致北欧海上法的产生。

12世纪末期的奥累龙案卷里,有对运酒商船所作出的一些“裁判”。

这部案卷很早就在对姆译成了法兰德斯文,然后从法兰德斯流传到英格兰,并远传到波罗的海,在这一带,它们被称为“维斯比的海上法”。

部耳纽夫盐矿与拉罗舍尔靠得很近,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因此装运酒的商船,可以同时装运一些食盐。

14世纪,当斯加尼亚沿岸的青鱼捕捞业逐渐发达时,汉撒船只运入的部耳纽夫食盐也在逐渐增加,在德国,甚至很快就能成功地与郎内布克及萨尔斯堡的盐相竞争。

食盐

除酒和食盐以外,法国还输出阿尔土瓦与诺曼底的谷物。

在皮卡尔迪栽培的崧蓝,曾被称为“中世纪的靛青”,它的贸易集中在亚眠。种植于郎格多克的崧蓝,极大促进了图卢兹的繁荣。在法兰德斯和意大利的呢绒工业中,法国的毯蓝都有现成的市场。

宏观而言,中世纪的法国,其性质与今日的法国大同小异。除少数奢侈品如里摩日的珐琅外,它的工业只供应自己的需要,在欧洲贸易中的地位不算“顶流”。

当香槟集市兴盛的时候,法国北部城市的呢绒贸易十分活跃。香槟集市衰落以后,法国北部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被法兰德斯与布腊班特所取代。

法兰西王国极北的土尔内与瓦伦西亚,虽然仍是第一流的纺织中心,但是它们仰赖布鲁日,隶属于尼德兰的经济中心。

中世纪纺织业

法国的财富主要是它的丰富、多样和优良的物产。

法国的酒和香料一起出现在小康之家的餐桌上,特别是酒,它使法国与意大利同时成为欧洲奢侈食品的供应者。

应该注意的是,与意大利不同,法国并不是由它自己输出它所提供给商业的产品,正确地说除马赛和普罗凡斯诸港的商船积极参加了地中海的贸易以外,法国并没有自己的商船队。

法国把加斯科尼湾、海峡北海的航运完全放弃给了外国人,如巴斯克人、布勤特人西班牙人和汉撒人。

尽管法国没有巨大的商业或工业财富,可直到百年战争的灾祸发生前,却享受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小康和经济稳定,这对13世纪法国文明的繁荣,无疑是有贡献的。

中世纪法国

当西班牙的诸王朝把阿拉伯征服者驱逐出境以后,便在经济史上发挥出日益增长的作用。

阿腊贡的巴塞罗那从13世纪起,就以冒险精神及勇敢水手著名。由于“光复”后仍有许多犹太人留居在当地,巴塞罗那获得经营航运业的充分资金,并很快学会意大利的商业技术。

最初,像早期的威尼斯人一样,巴塞罗那人也从事奴隶贸易,对伊斯兰教徒发动的战争,向巴塞罗那人提供了大批的摩尔人俘虏。

阿腊贡诸王插足于西西里,当然在两国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推动力,而加达鲁尼亚人向希腊及稍后向爱琴海诸岛进行的冒险远征,更是刺激了西班牙与东方的贸易。

巴塞罗那人在这里进行着战争,同时又经营商业。从14世纪初期起,巴塞罗那人的船只就冒险驶出了直布罗陀海峡。

在布鲁日,它们遇到加利西亚与葡萄牙的船只。这些船只在大西洋沿岸进行近岸贸易,主要输出金属及西班牙羊毛。

中世纪海上贸易

到中世纪末期,西班牙的羊毛就在尼德兰的呢绒业中取代了英国的羊毛。

反思与探索

如果考虑中世纪国际贸易的商品,就可以看出,工业品远远少于农产品和食品、香料、酒类、谷物、盐鱼、羊毛。只有在尼德兰及以后在佛罗伦萨的呢绒才有大额的输出贸易。

意大利制造的丝织品和奢侈品的范围是有限的,几乎所有工业部门(例如瓷器、家具、鞋、衣服、厨房用具及各种用具)都保持在城市范围之内,都被城市工匠垄断,只供应地方市场。

不过,可以指出若干明显的例外。在德意志境内,希耳德斯海姆和纽伦堡、马斯河流域、惠伊,尤其是迪囊,五金业已发展到能供应国际贸易的程度。

迪囊的铜器号称为“迪囊特利”,闻名全欧洲。不过,中世纪冶金技术极为幼稚,与现代经济适成强烈的对比。

提罗尔、波希米亚、卡临西亚的矿工,不过是一些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联合“开山”的农民。

中世纪矿工(模拟)

直到15世纪,附近城市的资本家才把他们组织起来,用于发展矿业,可即使在这个时期,矿业也是很不重要的。

煤炭业的发展更差,虽然从12世纪末期起,列日附近就已经使用煤炭,而到13世纪时列的矿工在挖掘横巷道、直巷道及矿井排水的技术上已经具有很大的成就。

可在许多世纪内,“黑土”在它的丰产地区仍然只用于家庭中。直到18世纪,用煤来炼铁开始在经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13世纪时,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从大西洋到俄罗斯整个欧洲都敞开了国际贸易的大门。

国际贸易概述图

国际贸易从北方的尼德兰和南方的意大利这两个中心开始,延伸到海岸,由海岸再逐渐深入到大陆腹地,如果考虑到国际贸易所必需克服的一切困难:惨淡的销路。

不完备的交通工具,普遍的不安全,缺乏组织的货币制度……,就不能不佩服中世纪国际贸易的巨大成果。

中世纪政府除了因财政原因保护商人外,并没有给予他们过多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成就,只能归功于商人本身的精力、主动性与创造性。

在这方面充当欧洲领袖的意大利人,无疑从拜占庭人和伊斯兰教徒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可以说,拜占庭人和伊斯兰教徒的先进文明对意大利人的影响,与埃及、波斯对古代希腊的影响如出一辙。

中世纪地中海贸易路线

但在内争剧烈程度上,也与希腊人相似的意大利人,很快吸收并发展他们所借鉴的东西:

建立商业公会,组织信用机构,恢复货币,并把他们的经济措施传播到北欧,而且像1516世纪人文主义传播到北欧那样显著。

结论

以上已对这种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试加说明,但由于可信史料过少,故需更多学者、专家和历史爱好者融入历史,与笔者共同探讨古迹文明。

因此,把中世纪的国际贸易与现代的商业作对比,显然价值有限。

今日的世界贸易具有现代科学的一切资源可供利用,而中世纪的国际贸易只局限于西欧,并只能使用最不成熟的方法,所以两者不能进行对比。

譬如,中世纪商业顾客以“百”作为计算的单位,而现代商业的顾客则以“千百万计”。21世纪一艘轮船的吨位,抵得上13世纪整个威尼斯船队或热那亚船队的总吨位。

若以15世纪之后的商业性作比较,从而估计中世纪贸易的重要性,虽然难度颇高,但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诚然,它们之间的差别相对不显著,但如果把东印度群岛和美洲的发现计算进去,则差别仍旧很大。

有学者推测,中世纪的商业与16、17世纪的商业为一与五之比,但由于缺乏统计数字,这个公式的正确性,难以衡量。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中世纪的商业量与当时商业活动相适应。

这种商业活动的规模,由威尼斯、热那亚、布鲁日、意大利在利凡特的殖民地、汉撒城市的航运,以及香槟集市的发展所充分保证,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探索价值。

· END ·

参考资料:

《汉撒在德国史上的贡献》,1900年

《14世纪下半叶德国汉撒的历史》,1897年

《汉撒同盟的兴盛时期》,1905~1906年

《爱德华四世统治时期英国的羊毛贸易》,1926年

《15世纪英国贸易的研究》,1933年

《中世纪挪威航运的没落》,1914年

《1273年英国的羊毛业》,1908年

《法兰德斯史》,第3卷,第284页

《汉撒的盐业》,1908年

《中世纪德国的批发商和零售商》,1926年,第2版

《资本主义社会史的分期》,第282页后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