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万里行”——
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
品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自1995年首届“爱的长征”活动至今
爱心社已成功举办26届“万里行”活动
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份
今年夏天
“爱心万里行”去往山东菏泽、河北怀安
湖北十堰、山西长治四条线路进行支教
再一次用爱与真诚
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
通向广阔世界的窗户
让四位“万里行”路员的讲述
带我们重回
这个被温柔与爱意包裹的盛夏
菏泽路——“因缘往,满载归”
讲述者:可达老师(哲学系21级本科生)
我的万里行仅始于两个字——
“想去”
从小到大,班主任们给予我的评价里总有类似的一句“很认真,但没什么目标”。我惯常“随缘”,但因缘际会,我在大学纷繁的信息里捕捉到了“万里行”。
新世界的大门在启程日打开。高强度奔波一天,抵达菏泽丁里长初中后草草入睡。记忆尤深,扒着二楼栏杆、向我打招呼的小班长黑亮的眼睛和小虎牙,构成了“万里行”的第一帧影像。
丁里长初中教学楼二楼
开课前,正在我思索如何督促值日同学时,当天值日的小李已经手脚麻利地用小刷子一样的扫帚,仔仔细细地清理了教室的每个角落,其他同学亦然。
小同学们的认真、善良、勇敢,以及对知识的热爱,时常让我感到自愧不如:小王同学因吵闹总是挨批评,但匿名信箱开启后第一天,我们却收到了一张关于他的纸条——“希望老师能够表扬小王一下”,署名是小王的组长;小孟是一个爱画画的小男生,在公选课里,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压花艺术。课间聊天中,有其他小男生捂嘴笑他的选择,我还没想好怎么开口辩驳,就听小孟大声回应“喜欢压花怎么啦!”
与其说我是去支教,不如说我是去受教。在他们身上,无穷的可能性都成为具象的表达。
小王的组长写来的纸条
小孟的压花作品
有次去县一中宣讲,十几分钟的车程之后,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所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校园。回去后我问孩子们,去过县一中吗?小张回答:“瓷砖铺地,可高级了。”我说,“那你们都去县一中,然后再来北大找我好吗?”也许此行对孩子们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北大”这样的抽象词在他们的脑海里更具体、更鲜明一些,让他们以后拥有更大的可能,自己去看到闪着光的世界,也让世界看到闪着光的他们。
旅途后半段,感动的瞬间很多:晚上已放学,小韩同学在窗口呼唤我,我下楼询问,但他似乎只是在寻找玩伴;第二天,他的呼唤声再次响起,原来他想说“老师我想再多看你一眼。”倒数第二天的课堂上,小王同学站起来依依不舍地说:“老师,两天之后,我们还能再见吗?”这份真诚的情谊,我这一辈子都会牢牢记得。
“节拍与节奏”课堂
“艺术是什么”课堂
创意写作课课堂
“万里行”是我进入大学一整年来最深刻的记忆。下次的再次出发,也将会因为感受过无限能量而更加有力。不知道小同学们能不能看到这些文字,但我还是想说:“谢谢你们!我会努力留在北大,请你们一定要来!”
于我,此行万里,归时身重塑,已是另一般胎骨。
怀安路——“陌生地,暖心人”
讲述者:小鲫鱼老师(法学院20级本科生)
我们不是孩子生命中的光
他们自己才是
我是怀安路的一名路员,也是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项目组的一名组员。我带着少年的理想来到了这里。
第一眼的怀安,有一种“居世外”的陌生感。玉米地翻滚的绿浪,脚下广袤的黄土,空气中混杂的青草和牛粪的味道在虫鸣声中扑面而来。这种“居世外”的陌生感伙同着紧张的心情,一直伴随着我到与孩子们的见面之时。
在见到孩子们之前,我内心十分紧张:我是否能与他们很地相处?孩子们会对我敞开心扉吗?而事实上是我多虑了——和孩子们相处下来,发现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想象中的隔阂并不存在。我们一起分享成长的烦恼,一起唱歌,一起弹吉他,一起培育花朵,一起哈哈大笑……心与心在初见时便已瞬间贴近。
怀安路路员在支教学校合影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与孩子们的关系不断拉近。有一天,一个孩子向我袒露心扉,倾诉了她小心收藏许久的秘密:父母经常不在家,她要照顾弟弟甚至哥哥姐姐,感到十分辛苦。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家里已经承担了“小妈妈”的角色和责任。
那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向我们倾诉,我们的心情也愈发沉重:原来在小朋友们的活泼可爱背后,还藏着如此隐秘的少年心事。在成行前的项目组讨论中,面对前辈提出的类似情况的问题,我当时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与前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想要帮助孩子进行抗争,以求改变。但当我真正站在这里才发现,在现实的重压前,之前的理想主义念头原来是如此无力。在深入的讨论后,项目组成员们最终达成此行的共识:我们想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阳光进来,让孩子们自发地去改变这种现状。
师生交流中
我们想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美——我们抬头看云,低头作诗,我们在草地里逗螳螂,在阳光下出操、打球……生活的快乐不需被定义,找到美之所在,就能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我们还带着孩子们认识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自身优点,更在懵懂中重新发现自己。我们不是孩子生命中的光,他们自己才是。
短期支教的志愿者到底在孩子那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觉得是生命里渺小却惊人的火花,在短暂的陪伴中为孩子们的小小世界创造“永恒的瞬间”。有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都有可能使一个人产生奇迹般的改变,我想,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的瞬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教学技能,更是爱与真诚。
师生交流信
孩子们的日记本
“假如我没有声音”课堂
十堰路——“踏光来,携星走”
讲述者:山楂老师(元培学院20级本科生)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
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
7月3日,伴着七月蝉鸣,我们坐着颠簸过夜的火车来到十堰。接下来的三周,成为了我们暑假中最熠熠生辉的回忆。
7月11日,一周的集中备课试讲结束后,我们开始了正式授课。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加入了特色的项目式学习环节,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加入四个项目,通过十节课的学习,合作完成成果展示。我与其他三位路员负责辩论的教学,并以“如果八十一难最后一难是吃肉,唐僧该不该吃”为最终辩题。尽管设计课程时大家都信心满满,但实际开展时我们却发现困难重重:辩论基本以老师讲授和同学讨论为主,在讨论和授课中,有几个孩子一直游离于辩题之外;同时论点论据的搜集也是个问题——由于辩题涉及《西游记》,孩子们需要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但在上机课时往往会有孩子浏览游戏等无关信息,这时便需要老师的引导……尽管过程多少有些磕磕绊绊,但当满满当当的十个课时结束后,孩子们在最终辩论中的表现却令我们十分惊叹。每个人都能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如真正的小辩手一般。
辩论课堂上
在授课之外,我也思考着短期支教的意义所在。按照原定课程设计,我们和孩子们绝大多数的接触时间都在教室里。但短短两周的课程也许就像擦过湖面的石子,波纹转瞬即逝,这样短暂的接触真的能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为此,我们把所有正课都从45分钟压缩到40分钟,每天腾出一个40分钟的大课间供老师学生交流。我们带着孩子一起打篮球、设计棋牌游戏、玩“狼人*”……通过课堂内外的接触,我们和孩子们的距离被切实地拉近了,孩子们开始逐渐愿意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种种微小的快乐或悲伤。
对于孩子们那些不愿意当众说出的想法,我们也有对应的沟通方式:我们在班级后黑板设置了匿名留言板与班级信箱,每天从中收集留言与信件,希望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将所想所悟与我们分享。
班级留言板
班级信箱
“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这是歌曲《外面的世界》的一句歌词。在十堰的短暂日子很快走向了终点,在短短三周的时间中,我们希望为孩子们展现外面的精彩世界,我们自己也从这段经历中获益良多。在倒数第二节班会中,我们让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创作拼贴诗,其中这首也许再适合作结不过了:
和你在一起,我就放松了
你就像一束光
借着这束光
我慢慢走出那段灰暗时期
不管当前还是未来
让我特别幸福、快乐
十堰路路员合影
长治路——“是成长,是新生”
讲述者:蓝天老师(数学科学学院19级本科生)
“万里行”的核心词永远只有一个
那就是“孩子们”
从成为长治路领队的那一刻起,我心里便生出一股“一定要做好”的念头,不仅因为“爱心万里行”响亮的名号,更因为长治路今年是去做回访。去年去往长治的路员们,回来后留下了很多反馈,希望后来的路员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面对这些情真意切的反馈文字,我难以放松。反馈中指出的问题大多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让曾经作为教务的我深有感触,心想“无论如何,今年一定得给孩子们多上点活动实践类的课”。
5月8日晚,我在四教511教室主持第一次队务会,一年前的长治之旅也是从这里启程,这一次轮到我站到了讲台上。在队务会的开场白中,我告诉路员们,“万里行”的核心词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孩子们”——他们是山西长治路十五个人接下来三个月仰望和求索的唯一理由。
第一次队务会
长治路对接的是小学,因为乡村夏令营的分营模式,在备课难度和任务量上其实都比初中更大。所幸长治路的准备时间充足,容许我们天马行空地去设计课程,最终我们设计了一上午四课时的《强渡大渡河》情景剧,让孩子们自己扮演红军走长征路,打一场大渡河战役。我也把正式上课前的集中备课试讲时间延长到九天,划出特定的时间去筹备检验我们的活动课。但直到开营前,我依然心怀忐忑,不知道这些跳出传统的、单方面讲授模式的创新课程会有怎样的成效。
“强渡大渡河”课堂
或是因为孩子们天真纯朴的性格,又或是因为有去年“万里行”的铺垫,开营第一天的课间,孩子们就将老师团团围住,每位老师无论走到哪里,身上都会“挂”着好几个孩子。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出乎老师们的意料:不仅“强渡大渡河”课程受到了热烈欢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辩论课“人工智能与人类”。原本我们一直担心孩子们不理解辩论、在课上不敢说话,但最终的课堂效果证明这都是多虑——原本内敛的高年级同学在课上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观点反驳旧观点;两课时的课程在同学们无比热烈的辩论热情下硬生生延长了半个小时。
同学们有关人工智能的辩论观点(姓名隐去)
在课程之外,兴趣社团、活动日、结营仪式等等夏令营的记忆切片,也都记录着无数的感动。这些瞬间被所有老师和孩子们珍藏在心中——或许也期待着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重现。
城市建设课上,同学们在规划城市布局
摄影兴趣社团
“游园会”集章护照
结营仪式歌曲《再见》
正如长治路路员陈乐恒(数学科学学院19级本科生)所说:“于我而言,从未有过这样一段时光,能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万里行’彻底地将我从自我封闭在地下室里的日子里拉出来,让我放弃空想,去爱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意义。我非常自豪,长治路盛开出了绚烂的夏花。”
万里行——“行长路,爱漫漫”
爱国,是脚踏实地的奉献
自1995年首届“爱的长征”活动至今,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已成功举办26届万里行活动,足迹踏全国共28个省市自治区。在长达二十年的积累中,爱心社项目组逐步积累了自己的“爱心万里行”指导手册,支教课程包,成熟的面试机制、备课体系、社调素材、完整的队内分工等内容,为每一年的万里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原外交部部长,北京大学校友李肇星曾寄语“爱心万里行”:“北京大学的学生一直有着爱国的优良传统。但爱国不是虚无缥缈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奉献。北大爱心社的‘爱心万里行’活动做的不仅是在播撒爱心,更是在祖国人民最需要你们的基层传达我们社会的温暖。”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项目组对万里行活动的设计突出以下几点:重视与孩子的交流,设计“导师课”,用共养一株植物、共同设计一款游戏、生涯规划等具体的方式开展和孩子们的交流活动,破除路员与孩子们间因地域、年龄等因素带来的陌生感;开展基础课程,包括生理课、普法课、安全教育课在内的、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中可能被忽视的课程,帮助完善孩子们的基础教育类型;尝试北大课堂“下沉”,以路员本身在北大所学所思为基础,开展以与当地孩子生活较远但涉及人类整体命运的话题为基础的课程,如哲学、文化分析等内容,帮助孩子们打开向外看的窗口;提供社调平台,要求路员在当地教学同时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教育水平,结合自己的专业视角反思自己所学并为当地发展提出建议,使自身所学与脚下的大地产生共鸣。
往年“爱心万里行”记录
获取更多有关爱心社的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公众号“爱心驿站”——
以热忱为桨,以真诚为帆
“爱心万里行”
是一场路员和孩子们
最美好的相遇
这场相逢
对孩子们和路员们来说
都是一次熠熠生辉的人生体验
而温柔与善意
也让这个夏天
绽放出最耀眼的花朵
来源: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
文字: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项目组
图片:2022爱心万里行四路路员
编辑:高科、张蕴灵
排版|责编:李霁
七位当选!北大居第一!
北大毕业,海外归来,他是城市上空的归燕
这个十一,北大学生如何度过?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致后会有期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