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首页休闲益智百草鉴单机版更新时间:2024-09-27

作者:刘雪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明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知历史,鉴未来。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给后代子孙留下了无与伦比又璀璨荣耀的财富。而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人的发展,根本目标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华夏儿女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之责。

传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促进人的独立性发展

传承连续的独立文化,形成独立于他人的完整人。中华民族从筚路蓝缕、开山启林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造就了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独立自强。中华儿女应传承这种独立精神,自力更生、砥砺前行,既成为造福社会的一分子,融合人的单一性个体于社会性群体中,嵌个人学习于社会化大生产中;又不断提升智力、体力、思想道德和科学素养,逐渐摆脱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自由发展个性但不相互伤害,在社会发展中获得自身存在的完整性,成为独立于他人的完整人;并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促成个人理性为社会理性,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伦理秩序,不断开创新境界。

传承连续的治理文化,形成独立于自然的自由人。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淬炼了治理自然的本领和独立发展的能力,人物如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等,工程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发明如地动仪、指南针等,古籍如《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和战胜自然灾害。我们应传承这种治理文化,逐渐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成为独立于自然的自由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治理的方法和预防的智慧。同时,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成为服务人类的宝藏,进一步提升现代人的综合治理能力。

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

传承守正不守旧的创新精神,推动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中华民族能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发展道路,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守正不守旧的创新精神。我们应传承这种精神,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守护其中优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生活方式等,并在创新变革中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扬弃与超越“旧”,热情拥抱“新”。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兼收并蓄,积极进取,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造更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物质财富,推动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传承尊古不复古的开拓精神,推动人们创造精神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开拓精神,如《论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如《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我们应传承这种开拓精神,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并秉持辩证的态度,做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推动人们创造精神财富。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改易更化、革故鼎新,积极做到“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财富,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传承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促进人的凝聚力发展

传承国家国土统一的信念,凝聚人心。中国历史上尽管有短暂的战乱和地方政权割据,但国家国土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而统一的中国在国力、政治、经济、文化上曾遥遥领先于世界许多年。我们应传承这种信念,充分凝聚人心。无论遭遇多大挫折都鼎力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坚守中国核心利益,不给试图颠覆中国政府的西方势力以可乘之机,不给试图侵占中国市场的国际暗黑资本以可乘之机,夯实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东方的凝聚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统一的信仰,凝聚人性。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和民族特性。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各有特色,相互成就,彼此依托,融为一体。我们应传承这种信仰,在中华民族文化统一中凝聚人心。一方面,积极发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正确处理民族事务,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另一方面,坚决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宗教事务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同分裂国家民族的行为作斗争,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促进人的和谐性发展

传承对文化形态的包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中华民族在同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形成了宗教文化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仁者风范。我们应传承这种对不同文化形态包容的精神,既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古人和谐相处的智慧,又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炼现代人和谐共生的经验,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促进人的和谐性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进步。只有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快速找到合适舞台展示自身的全面性,也才能飞速提升人类的总体能力。

传承对自然形态的包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华儿女在与大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态度逐渐从农耕文明时期的害怕敬畏、工业文明时期的探索征服转变为生态文明时期的平等和谐,包容各种自然形态而非强行征服。我们应该传承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宽广的心胸包容大自然的万千形态,包容世界的亿万粒子,包容宇宙的每颗星辰,和它们相偎相依;遵循自然法则,珍惜自然资源,承担自然平衡的责任;积极参与和引领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设,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积累财富。

传承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促进人的合作力发展

传承学习者的思辨思维,从不同文化中寻求智慧。中华民族是好学善学的民族,在不断批判性吸收、消化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兴旺发达起来。我们应传承这种学习者的思辨思维,积极从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求智慧。加强国际合作,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站稳脚跟,并致力于建设全球化、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世界,通过互利共赢大幅提升合作能力。

传承贡献者的利他思维,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和理论。中华民族历来乐善好施,从不吝啬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向世界传递,以促进共同进步。我们应传承这种贡献者的利他思维,积极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并向世界传递,帮助陷入发展困境的合作伙伴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也为他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传承非霸权的和平思维,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华民族历来与邻为善、追求和平,主张“和而不同”,反对霸权,始终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追求文明交流互鉴。我们应传承这种非霸权的和平思维,继续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平商议国际事务,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和各国人民一起携手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全球化发展中增强共克时艰的能力,提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价值。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