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学已经第二个星期了。星期二也是第35个教师节,毛妈去幼儿园接小毛回家。离开的时候毛妈无意问老师一句:“今天小毛还好吗,有没有给老师带来什么麻烦和苦恼呢?”
老师:“今天其它的还好,就是上午下楼的时候,那会在操场边排队,有个小朋友坐在小毛前面,小毛忽然敲了前面小朋友3个头,没有任何征兆!”
老师补充说:“他今天打人了,就是这个事情。”
事后第二天,毛妈像往常一样要送小毛去幼儿园,小毛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毛妈好说歹说,跟小毛说去幼儿园他可以自己刷卡,显示出宝宝和妈妈的照片。于是小毛勉强答应了(小毛喜欢帮忙妈妈刷卡,特别是刷出小毛和妈妈的照片)。但是到了幼儿园门口,小毛不愿意下车了。
小毛:“妈妈,我不想进去,你带我去滑滑梯吧。”到门口不愿意进去,这种事情让毛妈感到震惊,因为小毛从2岁开始去托班到现在,她没有发现过这种现象。
毛妈:“我们现在迟到了,今天是上学的日子,我们不能去其它地方滑滑梯,附近也没有滑梯,但是宝宝幼儿园的操场有滑梯。”
小毛还是不让妈妈解下他的安全带。他固执地说:“附近有滑滑梯的,妈妈带我去滑滑梯。”说着就要哭起来。
毛妈使用了洪荒之力,也无法成功劝小毛踏进幼儿园的门槛。最后毛妈说:“宝宝,如果你不想去幼儿园,那么请你跟妈妈一起上去,去跟老师说明情况,去跟老师请假吧,请假完妈妈再带你离开。”
小毛答应了。他们一起上楼,到小二班门口,小毛一看到老师就说:“老师,我想滑滑梯。”
老师:“我们等下再下去,现在还没到时间呢。”
毛妈:“老师,今天会下去滑滑梯吗?”
老师:“会的,等到时间了就下去。”
毛妈马上对小毛说:“宝宝,老师说了,今天会下去滑滑梯,只是现在时间还没到。”
直到这时,小毛才接受“今天上幼儿园”的事实。
毛妈觉得昨天的事情,对小毛心理和情绪的影响很大。于是,毛妈找小毛班级的另外一位老师了解昨天的具体情况。李老师说:“昨天她没在现场,她在后面抱小孩,所以她也不是当事人,听胡老师说了情况。然后她来问小毛‘为什么要打其他小朋友’,刚问一下,小毛同学没说话就快要哭起来了”
毛妈大概了解了为什么小毛今天不愿意痛痛快快上幼儿园的原因了。“为什么要打其他小朋友?为什么要打人?”这种问题真可怕,简直就像一把刀插在毛妈的心坎上。
显然,小毛在昨天的事情当中心里有纠结,他昨天一定觉得自己很委屈,所以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打人的时候,他要哭起来。
在昨天另外一位在场老师的处理当中,他被贴了“打人”的标签,并且被批评了。这让他心里不痛快,有抵触。
一.我们天性纯良的宝贝,为什么会打人了?时代在改变,父母的观念也在改变。新时代的年轻父母,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相应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宝贝儿能够与人为善,不要惹是生非,活得平凡快乐积极健康就好。
可是,事与愿违。孩子1岁开始,就动不动打人、出门去玩爱抢别人玩具、上幼儿园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来告状,说你家孩子打我家孩子了、你家孩子打人啦……。
但凡重视教养的父母,听到这些状词,都会内心沉重不安,焦虑的心无处安放:为什么我可爱的孩子会这样的暴力,我该怎么办?
其实,面对幼儿打人,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认真而正确的引导,父母大可不必太担心,您的宝贝儿还是那个可爱的宝贝儿,他并没有因为打其他小朋友一次而变得暴力。要正确解决孩子打人的问题,父母必须先了解儿童打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
《儿童行为心理学》认为,幼儿打人,从心理层面来理解,有很多种原因。
1.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打人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早期发展阶段有几个所谓“敏感期”或称“关键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敏感期在儿童学习说话和走路时体现得最明显。如果父母意识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他们就能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
儿童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表现之一是出现打人、咬人等现象。对于孩子来说,此时的打人、咬人,与恶意的主观伤害无关,表达的是“排斥”的意思:我不同意你做的事,你所做的事让我不高兴,我不愿意,“我”和“你”不一样,所以我要“排斥”你,用手打你或者用嘴咬你。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第三期,梅婷的女儿快快,在超市因为气球被一个小朋友抢走而出手打人,不仅如此,在面对爸爸妈妈要求给小朋友道歉的时候,快快很认真地拒绝了。
在车上,梅婷和快快沟通“打人”事情的时候,快快说自己没有打人。
“什么?不仅打人,还当场说谎了!”如果是不知道儿童自我意识敏感期的父母,此刻可能心里受到一万点伤害了。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无可救药啊,小小年纪就学会打人和说谎。
其实不然。在快快看来,气球是自己的,别人来抢,自己动了手就不是打人。快快这个“打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正常孩子自我意识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孩子能力发展和认识自己的重要时期,对于孩子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时,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平衡孩子的自我意识,既不让孩子自私自利,又避免通过镇压的方式让孩子过分顺从。
父母要理解和接纳孩子,帮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
比如,父母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出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跟孩子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是不是受委屈了”“你想他走开,是吗”等。当父母帮孩子把他想表达的意思说出来时,他就会如释重负,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会减少通过肢体语言“打人”来表达自己。
2.孩子打人的原因,是沟通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文章开头案例,小毛莫名其妙敲同学3下,是想表达叫同学回教室的希望。这种方式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可爱又可气。表达方式和要表达的意思在大人看来完全不能在同一个频道上,如果不是小毛自己说出来,大人永远无法将他的表达方式和意思联系起来。
如果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小毛的行为上纲上线,甚至道德绑架,说小毛行为不正,不是个好孩子,这对小毛来说,将是多么可怕的摧残。
乐乐3岁的时候,乐乐妈带他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孩子当时1岁半,大人在聊天,两个孩子在一边玩,没过一会儿就看到乐乐一巴掌打在朋友家的孩子脸上,乐乐妈赶紧把孩子拉开,问乐乐为什么打弟弟,乐乐说:“我想抱抱他,他不让我抱抱。”
乐乐此时处于社交模糊状态,不知道怎么正确与人交往,打人并不是纯粹就是大人所想的坏事情,很多时候他有可能只是单纯地喜欢对方,想要抱抱对方而受到阻力,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所以才发生了打人事件,此时大人一定要仔细分析缘由,不要擅自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有一位妈妈说,她的宝宝一岁四个月,现在老是咬人,而且有时候见了小朋友就会大声叫,感觉很不友好,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啊?
其实,这位妈妈过于焦虑了。一岁多的孩子处在心智未成熟的阶段,很多时候,他们打人、咬人跟暴力并无关系,而是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宝宝总是打人咬人,见了小朋友还要大声叫,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宝宝很喜欢小朋友,很想让小朋友注意到他,但他不知道怎么向小朋友表达自己的喜欢,于是采取了不恰当的打人咬人的方法。
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早观看暴力镜头的孩子更易出现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研究发现: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长久的影响——孩子学会攻击。年幼的孩子,容易把电影电视剧的场景当成真实发生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
他们将一班孩子分成A、B组:
A组:实验人员A1走进房间,在孩子面前拍打、殴打、摔打波波玩偶,然后扬长而去。
B组:实验人员B1走进房间,跟孩子们一起愉快地玩玩具,没有出现任何暴力动作,然后离开。
随后,A组的全部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模仿A1暴力殴打波波玩偶的行为;
B组,几乎没有出现暴力行为。
最后班杜拉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以,需要尽量避免给孩子观看暴力电视。
电视里经常会有一些暴力镜头,打斗场面、孩子之间的推搡、打人暴打小孩等,都要尽量让孩子少看。
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随意拍打孩子,那孩子难免就会有样学样。另外,父母平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赞美别人的打斗。
二.当孩子打人,成人可以这样做知道孩子打人的原因,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孩子打人并非真的爱打人。而是因为正处于“自我敏感期”,这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孩子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情绪太激动,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还可能是他想与别的小朋友沟通、交流等。
因此,无论如何,都不能认为孩子有暴力倾向,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那么,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孩子的“负面”行为
当有老师或其他家长向你反映孩子的打人行为时,如果孩子在场,建议先将孩子带离现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讨论孩子的“负面”行为,在孩子面前不要讲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好的事。
比如开头案例,毛妈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跟老师沟通的时候要避开孩子。
父母最大的自以为是就是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小孩子心如明镜,对于大人的事情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对于有关他自己的事情,他什么都知道,而且特别敏感,你一提他就会知道。当着孩子的面儿讨论孩子的“不良”行为,引发的后果是形成孩子自卑、不自信的性格。
“我之前没有避开她,现在很遗憾”,兰兰跟我说她的女儿阿满。
阿满是兰兰的大女儿,在外人看来,这个女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个灵气又聪明的女孩。可是,兰兰说,这个女儿有时候让她头疼得很,就是很不自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对新事物不敢尝试,害怕犯错。另外,阿满做事情的时候,只要兰兰打电话或者接个电话,阿满都会认真的在听妈妈在电话里头说什么。
兰兰说,阿满的这个性格弱点都是因为她这个粗枝大叶的妈妈。兰兰是个性格开朗的妈妈,什么话都敢说的那种人。她说在阿满大概2岁的时候,她常常当着阿满的面跟别的宝妈或者老师聊到阿满做不好的事情,比如上学迟到了、尿床了、做错事被老师罚了、在家被妈妈骂了、吃饭太慢了之类的一些琐碎的事情,阿满很在意。
现在阿满只能接受成功不能接受失败,甚至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事物。兰兰说,她对阿满的遗憾是,直接错过了最合适的教育时机,后遗症是现在兰兰教阿满什么,阿满都不学,只能请老师教。
“孩子的糗事真的不要当面提,我娃特别在意,我以前觉得说说没什么,后来想想将心比心,别人老这样揭我短我肯定要恼火。如果别人一定要提,要么转移娃注意力不让她注意,要么直接离开听不到。但是每次一提到阿满,她就很仔细听都讲了她什么,她的注意力已经转移不了。”兰兰说。
当有人告状孩子打人的时候,如果孩子在场,家长可以和对方说:“请您先等一下。”接着把孩子带到别处玩积木或者其它玩具,然后再向对方家长或老师了解情况,做相关处理。
因为当孩子打人后,他也会害怕和担心:一方面他会担心被打的孩子怎么样了;另一方面他也会害怕自己将受到怎样的惩罚。这时他的心理压力并不比被打的孩子小。所以,建议不要训斥孩子,也不要当着他的面和别人讨论他的行为,否则会使他的压力更大,陷入更多的恐惧和焦虑中,反而不利于孩子去冷静思考自己行为的利弊和思索恰当的应对方法。
2.利用“游戏法”引导积极行为,忽略和化解打闹行为
关于“游戏法”化解孩子的打闹事件,美国一个幼儿园的老师Anne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一次排队中,两个熊孩子莫名其妙扭打起来,带队的Anne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和没有打架的孩子们说:“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安静的游戏啦,大家关紧嘴里的气泡”。大部分孩子马上紧闭嘴唇,打架的那两个孩子依然打来打去。Anne老师仍然没有去管他俩,而是把重点放在认真游戏的孩子身上。她说:“哦!我看到Nash小朋友要赢得这场安静比赛了,让我看看谁还可以赢。”
这时,那两个打架的孩子突然停止了,举起手说:“我我我!”老师平常地说:“如果你想赢,你得先管住嘴里的气泡紧闭嘴唇”。两个孩子认认真真归队,规规矩矩、相安无事。
幼儿园一个班级总是有比较多的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们出行的时候必须拉在一条长绳子上。刚走出教室,这两个熊孩子又开始闹起来。只见Anne老师伸出自己的手掌,故意夸张地吹了一口仙气,然后对不打架的孩子们说:“我的手上有一种特别厉害的胶水,现在我要把我的手牢牢地黏在绳子上。我想看看谁也有这么厉害的胶水,你们要展示给我看哦!”
只见孩子们都往自己手掌上吹气,然后把手紧紧地抓住绳子,两个熊孩子也不打了,如法炮制起来。一边走,老师一边说:“我想看看,到底谁有最厉害的胶水。”就这样,Anne老师没有任何的直接介入,就解决了孩子们之间的多次肢体冲突。她的做法很简单,利用“游戏法”只关注积极的行为,或者用有趣的方式引导积极行为,故意忽略负面行为。
孩子一旦做出“打人”行为,父母或者老师如果反应过激,对他严加管教,这时,孩子就会非常聪明地意识到,无论父母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父母就会关注他。这样,孩子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打人的行为不要太敏感,否则,就会让孩子的打人行为转化为他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3.对“被打”的孩子进行教育,比对“打人”的孩子进行教育,效果更大
大部分的成人在处理儿童肢体冲突的时候都会忘记,我们不仅需要对“动手打人”的孩子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受害者”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怎么做,可以减少伤害。
研究表明,鼓励被打的孩子用语言去表达感受和勇敢说“不”,要比一味批评打人的孩子奏效得多。
3岁左右这一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发展还不健全,在他们的世界里就很难理解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社会性后果。
而且他们往往无法区分“我认为”的事实,和“实际”的事实。抢完后他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我的!”的时候,很可能他真的认为这小娃娃是他的!
如果成人观察到了这样一段经过,并不应该上去劝架,而是帮助孩子认识对方的情感以及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整个过程,成人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员,而非非要判断出个谁是谁非的裁判。
丁丁来到幼儿园看到芳芳正在认真地玩排队游戏,芳芳眼前已经排了6个,托盘里还有很多个等待排队的小娃娃。
丁丁放下书包二话不说,先是用手去拿芳芳托盘里的小娃娃自己玩起来,可是芳芳不同意,丁丁干脆整个托盘端到自己面前来,嘴里还不停地囔囔:“这是我的!”
芳芳不放手,丁丁还用手拍了几下芳芳的手背,这时芳芳开始急得哭起来。
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和制止丁丁,而是拉着丁丁走到芳芳身边。考虑丁丁的语言能力还不是很强,老师决定重点帮忙丁丁认识感情。
老师说:“你看到芳芳的表情了吗,你觉得这是表示高兴还是伤心?”丁丁低下头,想把小娃娃还给芳芳,但是芳芳还是止不住地哇哇大哭。老师守在芳芳旁边,当芳芳心情平复下来。老师出了最关键的一招。
“看你哭得十分伤心,老师也很难过,因为刚才你的小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但是,老师希望你可以把你的想法直接告诉他,你可以说‘我不喜欢这样’。”
老师的做法太暖心了,值得我们每个成人学习。
4.面对男孩与女孩心思的差异,处理问题要使用不用的方法
科学研究表明,女孩大脑中负责处理复杂感情的区域更发达,而男孩的大脑中负责处理简单感情的区域更发达。也正因为如此,女孩通常会表现得更加善解人意。相反,男孩更容易在斗争中被激怒,表现得更加直接,他们经常会放弃口头表达而选择肢体动作来解决问题。
《儿童沟通心理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阳阳和玥玥是一对龙凤胎,阳阳是哥哥,玥玥是妹妹。
一天放学回家,玥玥对妈妈说:“妈妈,今天哥哥被老师罚站了。”这时妈妈才发现阳阳情绪有点低落,于是妈妈问他:“阳阳,今天怎么啦,为什么被罚站呢?”
“没什么,一点小事。”阳阳不想多说。
“妈妈,哥哥和别的同学打架了,是因为我才打的。”玥玥说,“下午课间活动时,我们班的同学都在活动区玩。然后我发现我旁边的小栅栏上有一根木棒松动了,就把它抽出来,当成木剑和姗姗玩。可是班里的另一个同学小柯非要来抢我的木剑,我不给他,但他硬是抢走了。我找哥哥来帮忙,本来是想让他帮我把木剑要回来,谁知道他却跟小柯打起架来了!最后,老师来了,就罚他和小柯在教室外站了20分钟。”
知道事情原委,妈妈对阳阳和玥玥说:“玥玥,看来这件事是因你而起的,那你有没有向老师说明情况?而且,活动区的栅栏不能拿来玩。还有,在学校,不是在家,你出现了问题要学会自己解决,不能总找哥哥,知道吗?”
“嗯,是我不对,明天我就去和老师说清楚。”玥玥低头很无辜地说。
“阳阳,你想帮妹妹要回木剑是对的,但是你为什么要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呢?”
阳阳说:“他不给我,我就只能动手了啊。”
“阳阳,有句古语叫‘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说古时候的君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不会采用武力,而是用以理服人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你是不是应该和古人学习一下呢?”
“妈妈,我以后不会再给哥哥惹事了,那样他就不会和别人打架了。”玥玥抢先说道。
“反正都过去了,我什么也不想说了。”说完,阳阳背着书包进了自己的卧室。
玥玥接着和妈妈说了很多当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双胞胎的阳阳和玥玥在面对同一件事情中,差别实在是太大了。阳阳直说“没什么、没办法,不想说”,这是典型的男孩子的对不想提的事情的态度。而玥玥几乎撑起了整个聊天的过程。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人性格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实际上是由先天的生理基础决定的大脑发育差别。
专家建议,面对男孩女孩先天大脑发育差别的这个特点,父亲要多和男孩沟通,可以帮助男孩走出困境,并使男孩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一句话说“妈妈十句话都抵不上爸爸的一句话管用”,这就是爸爸的话语在男孩心目中的分量。
5.为了要了解问题原委,恰当提问,孩子才肯高效回答
孩子愿不愿意回答父母的问题,愿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以及孩子成长的品质。所以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说话的技巧十分重要。特别是当父企图从孩子口中得知他曾经因为此事被老师批评的事情原委的时候,提问的方式直接决定着谈话的成败和父母能否走进自己孩子心灵世界的关键因素。
来看看文章开头小毛的案例,为什么当老师问小毛的时候,小毛咸口不言,泪花在眼光打转,而毛妈是如何愉快地从小毛口中套出小毛敲打其它小朋友的目的来。
由于当时小毛在场,毛妈不能多问,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已经知道很多了,不能当着他的面前聊这些与他有关的“负面”事情。所以毛妈就先把小毛抱回家,她下定决定,晚上得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小毛聊聊这件事情。
晚上吃饭、陪玩、洗澡、读绘本,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小毛心情很好。对,就这个时候。毛妈靠在床头,放下绘本,请小毛坐在妈妈腿上。
毛妈:“宝宝,来,坐在妈妈这儿,妈妈有件事情想跟你聊聊。”
小毛坐到妈妈腿上,等待接受妈妈给他讲好玩的事情,因为平时这种时候,妈妈都会给他说个好笑的事情。
毛妈:“来,宝宝,看着妈妈的眼睛。”
小毛看着妈妈的眼睛。
毛妈:“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一件事情,宝宝用手碰了别的小朋友的头了。妈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你来说给妈妈听吧。”
小毛没说话。按照小毛平时的风格,如果他不想回答或者不想面对问题,他会找借口离开。
毛妈知道,没有吵架,一个小孩是不会故意或者无缘无故去攻击另外一个小孩的,放在其他小朋友身上毛妈不敢有100%的保证,但是放在小毛身上,她是有十足的把握的,因为她太了解自己的小毛了。
毛妈:“妈妈知道,宝宝不是故意打其他小朋友的,宝宝是想通过那样的方式来表达什么其它的意思吗?”
沉默了很久,小毛开口了。小毛回答:“是的,我想叫他回教室。”
毛妈:“哦,妈妈明白了,宝宝是想请前面的同学回教室呀!可是最后那个同学没有回教室,宝宝还被老师批评了,对不对?”
小毛:“是的。”
毛妈:“亲爱的,妈妈爱你。妈妈知道了,原来,你想请同学回去教室,所以用手敲他的头。但是亲爱的,下次你想邀请同学做什么事情,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不需要动手。如果妈妈敲宝宝的头,宝宝会觉得疼吗?”
说着,毛妈轻轻地敲了一下小毛的头。
小毛:“会疼。”,随后,小毛笑起来。
毛妈:“所以,宝宝敲同学的头,同学也会感觉到疼。下次请宝宝说“我们回去教室吧。”邀请同学回教室,好吗?”
小毛:“好的妈妈。”
其实,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提问方式是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顺着父母的问题来让孩子思考。毛妈之所以告诉小毛这么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因为像小毛这样一个3岁的小孩,在社交开始,他们需要适当的引导。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往后他们社交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不会因为慌乱不知所措而采取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6.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犯错的孩子
《正面管教》这本书提到: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是你能够给予自己孩子的最伟大的礼物。
爱一个优秀的孩子很简单,但是爱一个问题不断整天犯错的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修行。
怎样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就是无论孩子是乖还是不乖的时候,都要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也就是说,父母的爱不应该有任何条件。
在这一点上,毛妈感受颇深。小毛不管做什么样的“坏事”,她都能让小毛最后心甘情愿地“投降”,小毛什么都好,在学校里,老师说他不哭不闹,老师教的东西学得很认真,就是脾气十分的倔强。
虽然毛妈听老师说小毛脾气倔强 ,内心十分难受,但是人无完人,他是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毛妈想。他脾气那样倔强,那就不要跟他硬碰硬,海绵碰石头,大家都不会受伤。
2岁出头那会,有一次小毛玩晾衣杆,不小心撮到毛妈,奶奶说:“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凶他了。”可是,毛妈没有凶小毛,毛妈问小毛是不是不小心的。
小毛很害怕,马上跑过来要妈妈抱抱。毛妈就抱抱他,然后问他是不是不小心的。他没有说话,一直紧紧的抱着毛妈的脖子,脸贴着毛妈的脸。
毛妈说宝宝不是故意的,就跟妈妈道歉“对不起妈妈,我不是故意的”,他奶奶在身边一直叫他“快说快说”,他硬是没说。后来他奶奶走了,只有妈妈跟小毛的时候,小毛突然跑过来跟妈妈说“对不起妈妈”,然后抱毛妈,亲毛妈。
奶奶真的不懂,小孩犯错是教育的好机会,应该感谢他犯错没有那么大,应该感谢他现在犯错而不是长大进入社会之后犯错。小毛在他爷爷奶奶面前表现的很叛逆,他们要他干啥他“不要,不要”然后憋过脸去。但是,毛妈知道只要换一种说法,小毛就会很配合,所以这是爷爷奶奶沟通的问题不是小毛的问题。
还有一次,毛妈交给小毛一些馒头然后说:“宝宝先吃一些馒头,妈妈去洗葡萄给你吃。”
小毛说:“好的妈妈。”
小毛接过妈妈手中的馒头,毫不犹豫地随手一甩,将馒头扔到地板上。奶奶看到了,说:“现在,就是这么坏!”
小毛扔玩馒头就去跑去抱他的足球,并邀请奶奶跟他玩球。
毛妈叫小毛将地上的馒头捡起来交给她,而小毛当没听到他老母亲正在跟他说话一样,天真无邪的邀请奶奶和他一起投球,他说“我们来玩球吧,好吗”。
小毛说这话的时候,面带笑容,那么可爱,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那轻易扔掉食物的“潇洒”动作有多激怒他的老母亲,他的老母亲正在忍住河东狮吼的咆哮。
毛妈走过去把球从小毛怀里坚定地拿出来,放在他够不着的高处,小毛着急得快哭出来,他反抗说:“可是,我要玩球呀”
毛妈抱起他,温和地与他对话。
毛妈:你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你玩球吗?
小毛:可是我要玩球啊(小毛眼里噙满泪水)
毛妈:因为你把食物乱扔到地板上了,这是妈妈的底线,因为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今晚不能再玩球了。
小毛:……
毛妈:妈妈给你馒头,那是因为妈妈爱你(听到因为妈妈爱你,他开始把头埋在毛妈肩膀上,把毛妈抱着更紧了),妈妈担心你肚子饿了。如果你不想吃馒头,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现在不想吃馒头”
小毛:……
毛妈:如果你这样告诉妈妈你的感受了,妈妈会把馒头拿走的,等你想吃了妈妈再拿给你。你知道吗?
小毛:可是我要玩球啊(他果然是一个3岁不到的孩子啊)
毛妈:你没听明白妈妈刚才说的话吗?
小毛:……
毛妈:所以,你现在得去把馒头捡起来交给妈妈。
小毛:妈妈自己捡起来
毛妈:不!是谁扔的馒头,谁就要自己捡起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毛:……
一开始抱起小毛的时候,他的情绪一直很激动,各种抓狂。反正,娘亲的前后左右,只要他手够得着的地方,他都要伸手去抓。毛妈温和地抓住的他手,告诉他“不可以拿任何东西,我们正在解决馒头的事情”
一边不让小毛抓其它东西转移注意力,一边跟小毛如上对话,慢慢地,他终于平静下来,不再有反抗。
毛妈把小毛轻轻放下来,示意他去把馒头捡起来交给妈妈。
小毛:妈妈自己捡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拒绝了毛妈)
毛妈还是坚定的说:“是谁扔的馒头,谁就要自己捡起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毛终于愉快地去捡馒头了,是的,是“愉快”地去捡馒头。
爱是解决儿童一切问题的关键,只要他感受得到父母的爱,感受得到父母是真心为他好,真心爱他,他的心就会温暖起来,任何事情他都可以去面对。
儿童打架这种问题,在爱的力量下,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
任何一个小孩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成人应该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判断、评价特定的行为,以帮助儿童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公共健康快乐成长的目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